“詩言志,詞傳情”,這句話你怎麼理解?

蔣新國


大家好,我是零點拾韻,很高興回答題主的問題。

“詩言志,詞傳情”的正確理解

這句話不能簡單的理解為:通過詩來表達志,通過詞來抒發感情。首先“志”屬於“情”,“情”包含“志”,兩者之間不存在相互對立的關係。在唐詩宋詞裡,往往是情在志中,志寓於情,當然,也有不少作品單純抒情或單純言志。

實際上,這句話採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何為互文,簡單說就是上文的詞語與下文的詞語相互補充含義,先來看兩個例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范仲淹《岳陽樓記》

這裡邊,“物”與“己”互文,“喜”與“悲”互文,整句話的正確理解是:不因為外部環境和個人遭遇產生情緒變化。

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毛澤東《沁園春·雪》

同理,“千里”與“萬里”互文,“冰封”與“雪飄”互文,整句話的正確理解是:放眼望去,雪花飄飄,廣闊大地被冰雪覆蓋。

再來看“詩言志,詞傳情”,“詩”與“詞”互文,“志”與“情”互文,那麼整句話的意思就很好理解了:通過詩詞來表達志向和抒發感情。

表達愛情的唐詩舉例解析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元稹《離思五首·其四》

這首詩是唐朝詩人元稹為悼念亡妻而作,顯然是抒發思念之情。

簡單解析一下:還記得以前我們一起去看大海嗎?而今你已不在,我不想到任何地方看海了。還記得我們一起去看過巫山的雲彩嗎?而今你已不在,我不想到任何地方看雲了。每次我走過花叢(比喻美女)中我都懶得去看了,一方面是我本身的修為,另一方是因為心中放不下曾經的你。全詩滿滿的思念,滿滿的一往情深。

表達志向的宋詞舉例解析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這首詞上闕寫景,下闕抒情言志。面對舊日山河,南宋朝天無所作為,而辛棄疾作為曾經的武將卻不得重用,空有一腔熱血卻報國無門,一片愛國之情無以釋放。整首詞表達了作者渴望再披戰袍,收復河山的遠大志向。

結語

詩與詞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不存在所謂“詩言志,詞傳情”的侷限性。詩可言志,詞亦可;詞可傳情,詩亦可。


零點拾韻


請先允許糾正一下,詩言志,詞傳情,後半句的詞傳情應該是詩緣情。

總體來說,詞,是包涵在詩的範圍內,僅是詩的一種表現體裁。所以應該包括在一起來解釋的。

詩言志,是中國古代文學評論家對詩歌特徵的認識。《尚書·堯典》:"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

"志",字意本身指藏在心裡的東西,包括:記憶、志向和懷抱。在此主要是指懷抱。說的是"詩歌是用來表達襟懷抱負的。 西晉文學家陸機在《文賦》中明確提出,"詩緣情"。意思是說"詩歌是抒發感情的"。

但是在我國長期的文學史上,"詩言志"中的"志",被解釋為經過禮教規範的思想。"詩緣情"中的"情",則被視為未經規範的男女“私情”。以致於在我國自古以來的文學批評史上曾有過"言志"與"緣情"的嚴重對立。

其實,《毛詩序》(毛傳)指出了詩歌言志抒情的特徵,要求創作詩歌要遵循"發乎情,止乎禮義"的原則。既是先秦儒家對詩歌的總結,也對後世的創作有著深刻而長遠的影響。

而清代詞人賙濟,則在巜介存齋論詞雜著》中指出:"初學詞求有寄託;有寄託則表裡相宜,斐然成章。既成格調,求無寄託;無寄託則指事類情,仁者見仁,知者見知"。寄託,指詩詞作者寄情託興的藝術效果。即作者將某些不便言明的或不宜明言的話寄託在另外的事物上,造成一種語在此而意在彼、含蓄雋永的藝術效果,讓讀者通過優美的形象去領會更深刻的內涵。這,也是一種獨到之見解……


我只是我不代表你


有關“詩言志”與“詞傳情”的回答

一.“志”也好,“情”也罷,都是指“人的思想感情。”

“詩言志”大家聽得多了。無論是《左傳》還是《尚書》還有那《莊子》、《荀子》都提過“詩言志”。

到漢代,人們對“詩言志”即“詩是抒發人的思想感情的,是人的心靈世界的呈現”這個詩歌的本質特徵的認識基本上趨於明確。

《毛詩序》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在這裡把“情”和“志”並提,兩相聯繫,我認為是比較中肯而客觀的。

《毛詩序》的這段話,告訴我們:

其實“志”也好,“情”也罷,都是指“人的思想感情。”

二.可是為什麼又有“詩言志”與“詞傳情”之說呢?

“詞傳情”中的“情”被偷換了概念:

成為“豔情”之“情”了。

我國詩論家習慣把二者分開來說。直到宋朝張戒在

《歲寒堂詩話》中還說:

“建安、陶、阮以前,詩專以言志;潘、陸以後,詩專以詠物;兼而有之者,李、杜也。言志乃詩人之本意,詠物特詩人之餘事”。

可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舊文人仍然認為詩是言大志向的。

什麼詠物啊,抒發個人的閒情——兒女情長之類都是詞的事。認為詞是寫“豔情”的。

正所謂:詩莊詞媚。即“詞”為“豔科”。

提到詞為豔科就不能不提《花間詞》。你聽這名就夠“花”的。



《花間集》得名於花間詞人張泌的《蝴蝶兒》詞“還似花間見,雙雙對對飛。”無獨有偶,我國近代我國有個鴛鴦蝴蝶派(中國近代小說流派)也是得名於清之狹邪小說《花月痕》中的詩句"卅六鴛鴦同命鳥,一雙蝴蝶可憐蟲"。其內容多寫才子佳人情愛,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亞、周瘦鵑、李涵秋、李定夷等。

言歸正傳:

很長一段時間裡當時文壇主流媒體看不起詞曲小調。



但是有一個才子柳永慣於在煙花柳巷與歌伎舞女唱和。也愛寫與這些人的離情別緒。所以宋仁宗說:你還是去寫你的那些東西吧!

因此被宋仁宗取消了科考資格。柳永當初還是熱衷於求取功名的。也寫過給杭州長官孫何拍馬屁,歌功頌德 的《望海潮.東南形勝》。

科舉無望,便乾脆寫詞吧!

便自嘲說是“奉旨填詞”。

柳永便混跡於歌伎舞女之間寫出許多,其情真切,其詞婉約的篇章。

柳永去世,歌伎舞女發起捐款活動並集體為柳永送行。

柳永的詞,人們非常愛唱。正所謂“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他的粉絲遍天下。

宋代婉約詞的代表便是柳永、李清照。

提到“婉約詞”就不能不提“花間詞”。

花間詞是一種活躍在晚唐和五代的中國詞派,從它的來源《花間集》得名。

婉約詞是指自花間詞以下,以溫庭筠,柳永,李清照,周邦彥等詞人為代表的詞派,他們的詞表情達意一般崇尚含蓄婉轉,充分發揮了詞"專主情致"的特點。修辭委婉、表情柔膩的詞作。婉約詞在取材方面,多寫兒女之情,離別之緒,在表現方法上多用含蓄蘊藉方法將情緒予以表達,其風格是綺麗的。



婉約詞出現較早,從唐五代以溫庭筠(花間鼻祖)為代表的“花間派”開始,繼有宋初的歐陽修、晏殊、晏幾道,與歐、晏同時的柳永,雖在詞的表現方法上大有改進,但仍未脫離婉約風格。之後,又有秦觀、賀鑄,李清照繼起。

花間集以及婉約詞派的產生是時代的必然。

回首我國唐詩宋詞的發展脈絡你就會發現:文學樣式的變化,文學題材,以及詩人歌詠的內容的變化離不開相應的那個時代。

盛唐時期大唐蒸蒸日上。正如李澤厚所說的那樣:“盛唐以其對事功的嚮往而有廣闊的眼界和博大的氣勢;中唐是退縮和蕭瑟,晚唐則以其對日常生活的興致,而向詞過渡。這並非神秘的氣運,而正是社會時代的變異發展所使然。”(《美的歷程》)

安史之亂給唐帝國以重創;中唐以後政治的腐朽、社會的頹敗,更令廣大文士屈志難伸,背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鎖。面對著衰亂的時世,人們既有虛無之中的憂患,也獲得了擺脫一切禁錮之後的輕鬆。社會文化迴避那些金剛怒目的剛性文學,轉而需要熨貼人心靈的慰藉,使得人們從焦躁、飢渴的狀態中求得滋潤和平衡。於是,消遣性、柔弱性、日常瑣細化的軟性文學應運而生。加之中唐以來南方都市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逐步壯大,追求世俗享樂的意識迅速膨脹,進而成為一股聲勢巨大的文化潮流。曲子詞的興盛正是迎合了這樣的趨勢,

陳洵《海綃說詞雲》:“詞興於唐,李白肇基,溫岐受命,五代瓚緒,韋莊為首。”

意思是說:

詞這種文學體裁在唐朝開始發展,有李白開始打基礎,然後溫庭筠繼承,唐朝以後五代的人繼承詞的事業,以韋莊為第一。

《花間詞》都是寫什麼呢?請看這一首:

雜曲歌辭·楊柳枝

[ 唐·和凝 ]

軟碧搖煙似送人,映花時把翠眉顰。

青青自是風流主,漫颭金絲待洛神。

瑟瑟羅裙金縷腰,黛眉偎破未重描。

醉來咬損新花子,拽住仙郎盡放嬌。

鵲橋初就咽銀河,今夜仙郎自性和。

不是昔年攀桂樹,豈能月裡索姮娥。

這種豔情詩我就不翻譯了。

當時士大夫之類的人不屑於詞,認為詞過於香豔,確實那時的詞與詩差別很大。

詩言志,詞傳情。(這個“情”此時真是“豔情”了,把《毛詩序》中提到的“情動於中而形於言”中的“情”給偷換了。)

而且這些詞在酒肆妓院盛行,稱“詞為豔科”。

但這種趨勢自李後主後就改變了。



講到詞,首先要提到五代詞,因為五代詞是唐詩過渡到宋詞的一個關鍵橋樑,其中的關鍵人物是李後主,即李煜。

李後主是戰爭的失敗者,卻是文化上的戰勝者。因為他的詞征服了整個汴京,整個汴京文人都開始填詞,詞變成了文學的主要形式,他令原先屬於販夫走卒的歌聲,忽然變成了士大夫用來疏解生命的某一種情懷工具。

李後主經過亡國之痛,他的詩要比早期深沉的多。改變了原先豔詞的味道,字裡行間滲透著亡國之苦: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而真正開闊了詞的題材範圍。不僅是個人“閒情”而可以抒一切情懷。使詞能和詩並舉天下的當推蘇軾的功勞了。他的後繼者陸游、辛棄疾等大有人在。

於是詞也可言志了。此時“詩言志”中的“志”與“詞傳情”中的“情”又可以名正言順的表示“思想感情”了。


湖畔悠悠心


“詩言志”與“詩緣情” 是中國古代兩個重要的詩歌理論。“言志”與“緣情”是詩歌發展不同階段的評述方式,體現了人類歷史發展不同時期的文化訴求。“言志”與“緣情”各有其內涵和側重,對詩歌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詩歌是為了表現作者的內心情感和志意,情感於詩,猶根與本,考據淵源,探尋元典,辨析其語用異同,可以看出詩與情感的緊密聯繫。 “詩言志”與“詩緣情”是我國古代的兩大詩歌美學理論,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我心飛翔


在古代文論中,詩與詞是兩類不同的文學形式。我們的古人一向認為,詩比詞要來的更嚴肅崇高一些。這與詩詞本身的產生源頭、表達內容、表達形式、傳播途徑、傳唱人群、以及意識形態的承載,都有很大的關係。

中國詩歌產生的時間很早,比詞的產生早了一千五百多年,遠在春秋時期,孔子已經開始蒐集整理中國的第一本詩歌集——《詩經》,這樣才有了他的弟子們在《論語》中所記載的那句著名的規訓“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經過孔子這樣一整理,夏商周時期的詩歌,精選了305首(實際上遠不止這麼多),流傳到了後世。孔子老人家按照風、雅、頌的體例,把民間老百姓的活潑潑、熱辣辣的歌曲、嚴肅的雅歌、還有廟堂祭祀的神曲,統統歸類存檔,並總結出其中的文學創作手法為賦、比、興,讓後人可以模仿這種基本的創作手法,以達到文辭優美又文以載道的目的。

這不得不說是儒家的一大貢獻,讓《詩經》這一六藝之首,足以在中華文明的早期就匯入了文化的基因,世人公認中國是“詩的國度”,實在與孔子對詩的傳播有極大關係。

當然,在北方盛行“《詩經》體”詩歌形式同時,在戰國時期的南方興起了一種叫楚辭的文學形式,嚴格意義上,它也是詩歌的一種,只是更符合南方語言表達方式。它的音律和語言節奏,更加靈活,比起詩經也更繁複。 它的代表詩人是屈原(代表作《離騷》、《九歌》),以及他的弟子宋玉(代表作《登徒子好色賦》)。

到了兩漢,文學家們根據前人的文學經驗,再創出綜合出宏大敘事體“漢賦”,其體例之富麗,用詞之誇張,想象之瑰美,都足以開一代風氣,這方面代表詩人就是四大著名文學家:賈誼(代表作《吊屈原賦》、《鵩鳥賦》);司馬相如《子虛賦》、《上林賦》;揚雄《長楊賦》、《羽獵賦》;班固《兩都賦》。

漢賦終究太過華麗,有些華而不實的弊病,就等待三國時期的曹操父子以及建安七子們來革新,這一時期的詩歌慷慨高古,一掃頹靡,被後世的唐朝詩人李白譽為“蓬萊文章建安骨”,而後來的竹林七賢也直追這種風格,寫出了不少令人讚歎的好詩,詩言志得到了進一步發揚。之後的陶淵明、謝靈運,各自在田園詩歌和山水詩歌上自成一派,開創了詩歌的新寫作視野,結合他們個人的心中志趣,抒發了魏晉時期詩人們的強烈情懷,也為中國知識分子人格提供了一種註腳。

與此同時,在文壇也出現了《古詩十九首》、《北朝樂府》、《子夜吳歌》等比較雋永清新的詩歌風格,它們與後來的士人詩代表庾信、鮑照、薛道衡等,共同構成了在唐代之前的詩歌內容與形式。

一切似乎都在為唐代的到來做準備。時光進入唐朝,初唐四傑王勃、盧照鄰、楊炯、駱賓王,以相當出眾的才情把詩歌迅速推向新境界,橫掃六朝以來的宮廷詩綺麗頹靡的風格,詩言志再次得到發揚。而張若虛又以孤篇橫絕的才力,再將唐詩玩出闊達的風韻。

到了盛唐時代,李白、杜甫、高適、王維、孟浩然等一大堆詩人如群星璀璨,噴薄而出,合力把中國詩歌推向最高峰,而唐代科舉制度又特別重視進士科,進士科以作詩為考察重點,再次從制度上保障了詩歌的繁榮。後來的中唐出現了韓愈、柳宗元、白居易、元稹、劉禹錫等,又一批大詩人,詩言志成為中國文人必要的表達手段,除了功名的階梯,更是日常生活社交的重要組成部分。再到晚唐,李商隱、杜牧、溫庭筠等優秀詩人的出現,又把詩歌的風格推向另一次高峰。所謂“一種風流吾最愛,六朝人物晚唐詩”。詩徹底融化在中國文化的血液裡,濃的化不開。

作為與詩一樣璀璨的文學形式,我們常說的宋詞,最早卻並不出現在宋朝,而是出現在唐朝,研究者認為大詩人李白就曾寫過《憶秦娥·簫聲咽》,而到了晚唐更是有溫庭筠、韋莊等詩人,在寫詩之餘開始大量寫詞。由於,寫詩之餘還有意猶未盡的情緒表達,或者認為詩言志太過莊重,於是,便打算採用一種更利於情感表達的、形式更活潑的文學形式來表達自己。這樣,詞就出現了。

詞在這時候,便被稱為“詩餘”。寫詩之餘,順便寫寫詩。同時,文論家們更是認為,詩歌莊重,詞嫵媚。故有“詩莊詞媚”一說。

直到五代十國時期,文壇出現了花間詞派,更出現了李後主這樣的詞壇大家。這種詞媚的風格持續到了宋初,以晏殊為代表的詞人專門寫富貴豔麗的詞,讓人以為詞就是那樣的風格。柳永是區別於晏殊的另一個大詞人,他不寫富貴,專寫煙花柳巷的情愛,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市井派詞人,因此被宋仁宗取消了科考資格,而一怒之下“奉旨填詞”。他也成長北宋第一個以寫詞為職業的詞人,造成“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的盛況,伶工歌姬常常因為能得到他一首詞而走紅一時,因此在老百姓心中很有地位。

但這事讓一個人很不服氣,他就是大詩人蘇東坡。蘇東坡便開始用寫詩的方法來寫詞,開創了詞的豪放一派,詞發展到蘇東坡手上從此有了豪放這一派。之前都是婉約得一塌糊塗。

蘇東坡因此很得意,他曾問朋友自己的詞和柳永比哪個更牛?朋友說,這是不一樣的風格,蘇學士你的風格要關西大漢拿鐵板敲謝唱,屬於重金屬搖滾風,人家柳永的詞要十七八歲的少女,拿著紅牙拍板,溫柔地唱,那叫小清新。蘇東坡聽到這個評價,哈哈大笑!

當很多人都開始模仿蘇東坡的風格時,又有一個女人說,蘇東坡寫詞完全牛頭不對馬嘴,詞不是那樣寫的。

這個女人叫李清照。她不僅這麼說,她還這麼寫,她一口氣寫了幾百首詞,收集在自己的作品裡,叫做《漱玉詞》。她還寫成了理論專著,叫做《詞論》。她說,像蘇東坡那樣,用寫詩的方法來寫詞,本身就是對詞的侮辱,他考慮過詞的感受嗎?在她看來“詞,別是一家”。詞有自己的獨立地位,根本就不是啥詩餘!

李清照就這樣一路從北宋寫到南宋,從山東寫到江南。蘇東坡的追隨者們也一路寫到了南宋,辛棄疾、岳飛、陸游等人寫出了《破陣子》、《永遇樂》、《滿江紅》、《訴衷情》,以致敬蘇東坡。同時,辛棄疾同學又不滿足於詞的豪放,也寫出了《青玉案》、《摸魚兒》等婉約詞,他證明了高手不侷限於一種風格的才情。

由此,我們知道詩言志,詞其實也是可以言志的。詞傳情,其實詩未必不傳情。

人們之所以這麼簡單概括,主要基於歷史上詩詞表達的不同美學範疇,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文學形式所能承載的能力也在發生變化。

一如我們常說唐詩宋詞,言詩必言唐,言必必言宋。但其實在唐之前早有人寫詩,唐之後也常有人寫詞。宋詞也是如此。

但我們卻不必一口咬定詩必言志,詞必傳情。那是對文學形式和內容多樣性的一種忽略。






閩南大觀園


從詩歌的發展來看詩歌的頂峰時期是唐代,唐代經濟、政治、文化都是高度發展的時代,教育水平自然也就有了很大的提升,於是有太多的詩人政治生涯路途坎坷,加之詩歌文化成為當時的主流,所以眾多詩人詩以言志,風格奔放豪邁。

而詞的頂峰時期則是宋代,宋代的經濟、政治水平發展呈現出繁榮昌盛的景象,但是宋朝重文輕武,文人身份地位要遠高於武將!當然這也與宋朝的開國皇帝有關!在如此的背景之下人們多抒情以詞!











普洱茶研究所


人受打擊要立志或者說狠話、甚至罵人的話都是言簡意賅、鏗鏘有力的吧,簡短押韻有力量。比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立志傳意是最主要的,志向高遠。

而詞呢,好像寫個情詩、抒發個情緒差,要委婉還要婉轉,還要充分表達自個的情感“悽悽慘慘慼戚”,就很詞少表達不出自己情感。就算豪放派也要抒發抒發再抒發。情緒綿長,情緒去的慢,再加上人的心理感情和矯情,要說的話就會很多吧。想要多多傾訴。

或許,也與朝代有關吧,詩以唐著名,太平盛世、思想開闊,人們熱情生活,愛矯情的少。詞以宋著名,相對不太太平,愁苦情緒比較多,詩句字數太少、表達太濃縮,不如詞更能抒情。




小詞巷


詩詞是中華文明的璀璨瑰寶。

我認為,“詩言志,詞傳情”,這句話沒有錯,可是太過絕對。詩詞本就不分家,只是寫的人有區別而已。畢竟內容才是最重要的。

為何會有詩言志詞傳情的說法

我認為這是一個歷史問題,人們對詩詞的第一印象使然。下面我分開簡單說下代表,唐詩宋詞。

一,詩,唐詩。唐朝是一個疆域龐大的帝國,早期明君輩出,中後期因為叛亂導致日漸衰微,終究難免滅亡的命運。可就是在唐朝出現了一大批著名詩人: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鬼李賀,詩佛王王維,詩狂賀知章。他們每個人都在詩歌造詣上無人能敵,而他們得作品又都表達完全不同的題材。從邊塞到離別,從浪漫主義到田園風光,從山河破碎到歸隱山林。讀起來都是在表露一種個人志向。唐朝這個詩歌鼎盛的朝代讓人對詩,印象深刻。詩,也經過這些詩人的加工變成了抒發志向,詠物言志的藝術形式。

二,詞,宋詞。宋朝是封建王朝裡面最為經濟發達的,人民非常富有,朝廷也很有錢。當兵的都僱傭人拿兵器,朝廷每年納幾千萬的歲貢都不帶眨眼的。而且宋詞能夠成為詞裡面代表的原因就是因為宋朝重文抑武,文官節制武官。文人墨客佔據了社會上的主導地位,而他們的最愛便是填詞弄曲,第一詞人柳永就是在煙花柳巷裡,所以還能指望有多少宋詞能夠有多少言丈夫志向的大作?大都是寫寫人生感慨,懷古頌今,再不然就是寫寫小家碧玉,哀怨情仇。也就給後人留下了這麼個傳情的印象。宋詞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蘇軾,辛棄疾,又分為婉約派豪放派。

三,綜合說下詩詞題材本身。詩講究對賬,押韻平仄。七言律詩五言絕句。而詞,只有詞牌,寫起來也比較隨意,按照詞牌來填詞就可以了,比較隨性,而且詞是可以譜曲唱的。這也是人們認為詞傳情,詩言志的一個原因吧。

舉例詞作

像以詞言志的也有不少人。岳飛《滿江紅》,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都是渴望建功立業,抒發志向。近代偉人毛主席的就更多了,《憶秦娥.婁山關》《清平樂.六盤山》《沁園春.長沙》《沁園春.雪》等等,每一篇都是氣吞山河,讓人蕩氣迴腸,無不表達出毛主席在面對艱難時的堅定革命意志,以及傲視寰宇的偉大氣魄。所以,我認為詩詞都可言志傳情,只在於誰是作者。你認為呢?


煙雲浩淼道


謝頭條推薦進首頁!

“詩言志,詞傳情”。這句話無論從詩的角度或從詞的角度看,都是極片面的。詩或詞不僅言志,同時也傳情。詩或詞的言志往往與情的抒發相交融、相依託、相映襯。志寓於情,情催發志。志與情的完美統一和體現,才是詩或詞的最高境界。詩與詞以不同的表現形式,在描繪大自然,反映社會現實生活,抒發人的豐富多彩的情感世界的同時,也在表達一種思想品質、精神理念和人格志向。詩與詞相比較而言,前者偏豪邁奔放,後者偏抒情婉約。但這也不是絕對的,詩或詞也不乏豪放與婉約於一體。真正的詩或詞既言志,又傳情。那些無病呻吟,花前月下的詩詞無非就是搔首弄姿 、附庸風雅,讓人消遣消遣而已,不具有詩或詞的真正內涵。毛主席的詩詞,便是言志和傳情的典範,在此不必展述,僅《沁園春•雪》就可讓人領略其傳情言志的思想藝術境界。那“欲與天公試比高。”和“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詞句,無不讓人感受到偉人的凌雲壯志與豪情自信!


東方白542


這句話放在歷史長河裡看,並不確切,但是,如果是截取一段時間來看,是有道理的。

1、

詩,最初也是傳情的。

《詩經》裡除了“雅頌”兩部分唱給官員和鬼神聽的之外,多數是抒情詩歌。比如《蒹葭》、《采薇》、《氓》、《靜女》等。

《毛詩序》雖然說“詩言志”,但是也承認要“情動於中”才能發言為詩。

陸機在《文賦》裡考察當時已有文體時說,“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當時沒有“詞”這個東西,所有可以歌唱的,都叫做詩。而歌唱這個東西,不得不說,民間的才是精華;而人類數千年的社會生活中,對普通百姓最重要的,不是“志”,而是“情”。

2、

東漢開始,文人大量做詩,他們的詩已經不可歌唱。

從這時候開始,詩的“言志”的比重越來越多。第一個原因是作者身份的變化。相比較過去詩歌主要是民間小人物所做,東漢以後的詩,越來越多的是有一定地位的文人甚至官員(比如曹操)所做,他們的視野,和民間文人相比,少了煙火氣,所以“言志”多了。

另外,少了音樂的襯托,傳情的力量也就弱了,形式反過來影響了內容。

這一段,可以參考羅根澤先生的《樂府文學史》。

3、東漢開始,雖然文人開始作詩,民間歌曲還是非常繁榮。漢魏以至南北朝時期的樂府,多是能歌唱的。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收錄的那些行、曲、謠、引、吟,基本都可以歌唱。元稹認為,這些歌曲都是先有曲,後有詞的。(王灼《碧雞漫志》)

唐朝時,很多文人開始作樂府。但是,他們的樂府是不能唱的。比如李白的《將進酒》、《長幹行》等等。

4、

不過,音樂這種神奇的東西,人類似乎永遠不能丟下。文人們雖然毀掉了舊樂府的音樂傳承,卻又發現或者發明了新的音樂樣式。

中唐時期,不少有名望的人開始作新曲新詞。

A.敦煌莫高窟文獻記載了大量的唐代曲子詞;

B.李白有《憶秦娥》,首句說“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白居易《憶江南》首句說“江南好……”從作詞規律來看,他們不是曲子的原創者,也是第一批創作者。

C.《楊妃外傳》雲:“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彌日,棧道中聞鈴聲,帝方悼念貴妃,採其聲為《雨淋鈴》以寄恨。時梨園弟子,惟張野狐一人善篳篥,因吹之,遂傳於世。”

5、

宋代同時有了兩種形式的詩歌體裁:

A.過去能唱現在不能唱的詩;

B.現在能唱的詞。

總要做一個分工吧?由於詩的歷史更悠久,因此大家認為它更能登大雅之堂(厚古薄今,是我們的傳統文化);詞的年代太近,就讓他就在民間吧。

大雅之堂,當然以“言志”為主,因此,“傳情”的任務,就交給詞了。

6、

這不是結束。有一天,詞也會成為歷史悠久的文學樣式。

納蘭性德“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固然是“傳情”,“且由他娥媚謠諑,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問”何嘗不是“言志”?

陳其年詞被人稱為“聲色俱厲,較杜陵'安得爾輩開其群,驅出六合梟鸞分'之句,更為激烈。”

所以,“言志”“傳情”只說,只是一個階段的分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