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開鑿大運河的歷史原因是什麼?

奇葩歷史大觀


作為一個歷史愛好者,我來嘗試回答這個問題。

一:現在很多專家和民眾把修大運河的所有功績歸於楊廣身上,這是有悖於歷史的。楊廣依靠北周及楊堅在位時留下的豐厚人力物力去疏浚從春秋到南北朝眾多王朝早已開鑿留下的舊河道。大運河的形成是上至春秋下至元明清漫長的一個過程。實際上,楊廣疏浚的是“隋唐大運河”,並非後世的“京杭大運河”。

二:楊廣並非後世人所想的那麼昏庸。楊廣疏浚大運河在當時實屬無奈。魏晉南北朝數百年,南北方統一少,分離多。經濟、文化、政治上,南北已形成實際意義上的“割離”,因多年戰亂,各地士族成為當地權貴,位比皇權,有的地方甚至出現只知有“王鄭”不知有皇上。關隴貴族、山東、中原、江淮門閥林立,隋朝積累了幾乎所有王朝的隱患。修建大運河,加強南北聯繫,政治上的考量是靠前的。

三、楊廣的確是個好大喜功的君主,為削弱士族力量,實現政治理想,三徵高麗,南下巡視,百官獻禮,獻禮多者加官進爵,獻禮寡者,遠離朝堂。

四、最後,南北朝後,南方尤其江南經濟迎刃而上,為加強中央王朝經濟命脈,修繕大運河大勢所趨。


烏衣巷口賣杏花


我認為有以下三點

一、大運河的開鑿是當時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

的產物,是鞏固階朝政權的政治需要

早在隋場帝即位前,不僅有地方土族勢力的起兵反隋,而且人民群眾的起義鬥爭連綿不斷。如公元597年,桂州(今廣西桂林市)人李光仕起義反抗,被鎮壓後,接著又爆發了李世賢的反抗鬥爭。公元600年,李英林起兵於熙州(今安徽安慶市)。次年,潮州

等五州的寮民,紛起抗隋。人民的反抗鬥爭此起彼伏,而隋朝卻因“關河懸遠,兵不赴急”。開通了溝通南北的大運河,就可以大大縮短行程,加強對南方人民的鎮壓活動。

二、大運河的開鑿是當時軍事形勢逼迫的結果

從東漢末年到公元 589 年隋朝統一中國的 400年間,中國長期處於分裂對峙的局面。這種長期分裂對峙的結果,形成了地方割據集團和割據一方的觀念。隋統一後,這種割據勢力和觀念必然同隋朝中央政府、中央的大一統思想存在著尖銳的鬥爭。北齊滅

亡後,降周的山東士族集團,仍是統治集團的一部分,他們在地方擁有很大的權力,又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動輒數州暴動。因此,隋朝中央政府必須從戰略上加以重視,依靠強大的軍事力量加以控制、強大的政治來經營、強大的經濟做後盾、強大的交通做支

撐,才能真正維護統一的局面。與此同時,在隋朝的北方和西北方,突厥勢力強大起來:突厥民族自北魏以來,時和時叛,隋初曾參與打內戰,大肆侵擾。此外,東北的形勢也不容樂觀。高麗政權不斷派兵南侵:因此,對隋王朝來說,無論是剛實現統一的東方、南方,還是北方、西北和東北

方,情況都很嚴峻,必須有一個強大的軍事力量控制局勢,而要實現運兵迅速,糧草和軍用品供應及時,沒有便利的交通是萬萬不行的。因此,解決南北運輸乃是當務之急。

三、大運河的開鑿是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的必然要求

隋朝的統一,為經濟文化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促進了南北方經濟文化的交流。當時中國南方的生產,經過六朝時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已經成為繁盛之區。這裡的“魚鹽杞梓之利,充切八方;絲綿布席之饒,復衣天下”。而自古號稱天府的關中,已經不能滿足隋朝中央政府的需要。因此,急切需要轉運南方的粟米布吊。但是,中國的地形卻是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大江大河也都由西向東流入大海,南北的交通從來沒有很好整頓過。隋王朝面臨的歷史任務,就是必須把南方的經濟重心與北方的政治軍事重心聯繫

起來,使南北成為統一的整體。溝通南北的隋朝大運河工程,就是在這種新的客觀形勢下進行的。所以,大運河的開鑿,是符合時代的需要的,即使隋場帝不開鑿,也一定有其他人出來開鑿這一條聯繫南北的新運河的。公元605年,隋場帝下令修整了春秋末年吳王夫差北上爭霸開鑿的刊溝,並開挖了黃河、淮河間的通濟渠;608年,又下令開挖了南通黃河、北到逐郡的永濟渠;610年又修整了三國孫吳時開通的聯結京口至餘杭的江南河。這樣,連結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五千多華里的大運河就應運而生了。大運河的開通,加強了南北聯繫,大大縮短了南北的距離,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對加強我國的統一,促進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起著重大的歷史作用。總之,大運河的開鑿,是當時中國政治、軍事形勢所迫的結果,是經濟文化交流發展的必然要求。當然,大運河這樣巨大的工程,是在官吏督役嚴急的情況下迅速完成的,不可避免地給人民帶來了很多的苦難,這樣的事實也是不可否認的。




小灰LX


隋朝是我國曆史上短暫的王朝,猶如一顆流星劃過夜空,留下一條美麗的弧線,留給人們無限的遐想和無盡的感慨。隋朝最後一位皇帝隋煬帝是位榮辱參半的帝王,在位期間他驕奢淫逸,好大喜功,連年征戰,窮兵黷武。也是隋朝滅亡的原因之一,但隋煬帝也不是一無是處,他做了一件影響深遠的事情,就是開鑿大運會。隋煬帝之所以能開鑿運河我們要結合當時政治經濟來分析。

1.政治原因:魏晉南北朝時期是門閥世族大發展的時期,他們的力量相當強大。隋統一後,他們仍依恃其強大的勢力,企圖與中央政權抗衡。使隋政權面臨嚴重威脅,隋統治者要實施對南方的有效統治,貫通南北運河勢在必行。

2.軍事原因:北部邊境少數民族政權對隋朝是大患,隋王朝派出大量軍隊駐紮邊境,需要大量糧草,必須依靠江淮和中原糧餉供應。路途遙遠,開鑿運河可以節約成本。

3.經濟原因:國家需要加強對南方的管理,長安需要與富庶經濟區聯繫,需要南方糧食物資供應北方,不論是中央朝廷還是官僚貴族或是北方邊境。同時,長時期的分裂阻斷社會南北經濟的交流,而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經濟的發展到這一時期要求南北經濟加強聯繫。大運河的開鑿應運而生。

無論什麼事都有兩面性,大運河也是這樣,開鑿運河給人們帶來沉重的徭役負擔,導致階級矛盾激化,同時隋煬帝利用大運河,多次組織到江南巡遊,極盡鋪張、奢侈,也 進一步加劇了當時的階級矛盾,正所謂“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錦帆未落干戈起,惆悵龍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一方面肯定了開鑿大運河對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面道出了隋亡的原因。儘管在當時給百姓帶來沉重的負擔,但它的影響是深遠,大運會的開鑿是功在千秋的,它的開通產生了久遠而積極的影響。它為以後的歷代所用,成為南北 交通的大動脈,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澤被至今;對鞏固統一和社會經濟的發展都 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大運河的開鑿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是生產力發展的要求,經濟的推動。








獨孤求敗谷


首先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那我們就開門見山綜合性談談開鑿大運河的原因:

1、南朝以來,江南經濟地位不斷提高,而隋朝政治中心在北方.因此,開通運河勢在必行,隋朝完成統一,社會秩序逐步穩定,社會經濟得到初步恢復和發展,為大運河開鑿創造了物質條件,中央集權加強,能夠組織大規模人力和物力進行開鑿.

2、加強南北交通,鞏固對全國的統治,加強對江南地區的經濟掠奪。

3、為了到江南繁華地區的巡遊、由於在隋朝之前,江南經濟已趕上北方,所以南方也是繁華之地!



七色海棠


修運河是勞民傷財的舉動,是煬帝的功績,是暴政。加強對東南方的統治、溝通南北經濟、加強華北地區的軍事力量。大運河開鑿,給人民帶來沉重負擔,但成了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加強了南北聯繫,對國家的統一和經濟文化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至今仍造福人民。運河水利運輸,成為當時社會經濟發展需要。政治上,隋政府為加強對東北和江南地區的控制,需要一條南北向的大運河。另一方面,隋煬帝想南下娛樂。還有就是為了保持對朝鮮戰爭的物資補給。



騎魚的奶喵


其實就隋唐時期帝國的統治來說,這條大運河遲早會開鑿的,只是隋煬帝急功心切過度使用民力,反而是這個造福千古的工程成為後世詬病隋朝滅亡的重要一點。

下面我就說說為什麼運河必須開鑿?

關隴地區的農業生產既然衰退,而江南地區經過東晉、南朝二百七十多年間勞動人民的辛勤開發,卻成為“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飢,魚鹽杞梓之利,充仞(牣)八方;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宋書·孔季恭傳論》)的富饒之區。這也就是說,中國的經濟重心已逐漸轉移到南方,然而隋王朝的政治、軍事重心,卻仍舊在北方。

中國的地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中國的長江大河,也大都由西向東流入大海,南北的交通,從來沒有很好整頓過。

隋王朝面臨的歷史任務,就是必須把南方的經濟重心與北方的政治軍事重心聯繫起來,使南北成為統一的整體。溝通南北的運河大工程,就是在這種新的客觀形勢下進行的。所以,運河的開鑿,是符合時代的需要的,即使隋煬帝不開鑿,也一定有其他人出來開鑿這一條聯繫南北的新河道的。

隋代從文帝時起,就很注意水利灌溉工程的興修,尤其對運輸山東之粟來接濟供應關中一事,是更為關切的。文帝鑑於當時“渭水多沙,乍深乍淺,漕運者苦之”(《隋書·蘇孝慈傳》),乃於開皇四年(公元584年),命宇文愷“率水工鑿渠,引渭水,經大興城東至潼關,三百餘里,名曰廣通渠。轉運通利,關內賴之”(《隋書·食貨志》)。到了隋煬帝即位,避帝諱,改稱富民渠。開皇十五年,因為底柱山水流太急,並下“詔鑿底柱”(《隋書·高祖紀》),減緩黃河的水勢,以便漕運。

隋代運河的開鑿,可以分成五段,上面講到富民渠,可以說是運河的第一段。



第二段為通濟渠。煬帝大業元年(公元605年),“發河南、淮北諸郡民,前後百餘萬,開通濟渠。自西苑引谷、洛水達於河;復自板渚(板渚在虎牢東)引河歷滎澤(今河南鄭州西北)入汴;又自大梁(今河南開封)之東引汴水入泗,達於淮”(《資治通鑑》隋煬帝大業元年)。

在通濟渠開鑿以前的汴河,由黃河流至開封以東的雍丘(今河南杞縣)附近,便東流至徐州,再南流與泗水同入淮河。這段運河開鑿以後,汴河由黃河流至雍丘一段,完全與舊日的汴河河道相同,但到達雍丘附近後,卻東南流至泗州,注入淮河。這樣,南北水路的運輸線就大大地縮短了。

在隋煬帝所開鑿的運河中,這是最重要的一段,它把黃河和淮河聯繫起來。通濟渠廣四十步,渠旁皆築御道,“種榆柳,自東都至江都,二千餘里,樹蔭相交”(《大業雜記》)。

第三段是山陽瀆。煬帝也在大業元年,“又發淮南民十餘萬開邗溝,自山陽(今江蘇淮安)至揚子(今江蘇揚州南)入江”(《資治通鑑》隋煬帝大業元年),長三百餘里,寬四十步。邗溝,是春秋末年吳王夫差所開的渠道。山陽瀆就是利用舊有的邗溝,加深加寬而修成的,它把淮河和長江連接起來。

第四段是江南河。隋煬帝於大業六年(公元610年),下“敕穿江南河,自京口(今江蘇鎮江)至餘杭(今浙江杭州),八百餘里,廣十餘丈”(《資治通鑑》隋大業六年)。據南宋陸游《入蜀記》:“自京口抵錢塘,梁陳以前不通漕,至隋煬帝始鑿渠八百里皆闊十丈,夾岡如連山,蓋當時所積之土。”隋代也是把舊有河道,加深加寬,使長江和錢塘江聯結了起來。



第五段是永濟渠。隋煬帝於大業四年,下“詔發河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達於河,北通涿郡(治薊,今北京)”(《隋書·煬帝紀》)。“引沁水、南達於河,北通涿郡”,就是疏浚沁水下游,南達黃河,在沁水下游則向東開道鑿渠,攔截住沁水和清水、淇水,不讓它們流入黃河而流入白溝(即今衛河)加大白溝的流水量。漕運就是由黃河入白溝即衛河,到達天津市附近,再由衛河轉入潞河,直達涿郡附近。這一條渠開鑿時,因疏浚舊道,工程浩大,丁男不夠,開始徵發婦女服役。這一條河後世稱之為北運河。

因為通濟渠以汴水為主幹,永濟渠以白溝、淇水為主幹,所以唐人詩文中往往簡稱這兩條河渠為“淇、汴”,就是這個道理。



這幾條使南北貫通起來的運河,是7世紀初葉中國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當時直接參加運河開鑿工程的有幾百萬人,他們用自己的勞動、智慧和創造力,克服種種困難,勝利完成了這歷史的巨大任務。

這條運河通運以後,第一,它把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聯繫起來,從此大大地縮短了南北的距離,便利了南北的交通;第二,它使南北物產的交流有了通暢的渠道,對經濟發展起了很大作用,以後沿運河的幹線上,興起了許多商業城市,這些城市都因為所處地理位置的優越而繁榮起來,通濟渠南端的揚州(江都),便逐漸形成為全國的經濟中心;第三,它還使繼隋而興的唐宋王朝,由於南北經濟、文化聯繫進一步密切而愈趨穩固,從而也加強了全國的統一。

在海運尚未暢通以前,在內地的陸上交通尚未採用新式交通工具以前,運河一直是國內溝通南北的大動脈。

運河在經濟上的積極作用,唐、宋時代的人已經作了高度的評價。《元和郡縣圖志》河陰縣下雲:“煬帝………開通濟渠……自揚、益、湘,南至交、廣、閩中等州,公家運漕,私行商旅,舳艫相繼。隋氏作之雖勞,後代實受其利焉。”皮日休也指出:“隋之疏淇,汴…在隋之民,不勝其害也;在唐之民,不勝其利也。今自九河外,復有淇汴南運江都之轉輸,其為利也博哉”(《汴河銘》)。他還做了首詩來歌頌這一開鑿運河的偉大業績,詩云“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汴河懷古》宋人盧襄在《西征記》(《錦繡萬花谷》前集卷四十引)中也說:“遂念隋大業間所以浚闢使達於揚子,不過事遊幸爾。…今則每歲漕上給於京師者數千百艘,觸艫相 銜,朝暮不絕,蓋有害於一時,而利於千百載之下哉!”這些論調, 對隋的開鑿運河基本予以肯定,個人是完全贊同的。

但是也無可諱言,隋煬帝以及唐、宋的統治者,利用運河的溝通南北,來肆意掠奪江南人民的財富,江南物資的北調,正好說明江南人民所 受剝削的加重。所以晚唐詩人李敬方在《汴河直進船》詩中寫道:“汴水通準利最多,生人(生民,避唐太宗諱改)為害亦相和東南四十三州地,取盡脂膏是此河!”我們在肯定開鑿運河的歷史意義時,也得看到“取盡脂膏是此河”這一令人矚目的事實。

這條運河在開鑿過程中,無論通濟渠、永濟渠,都動員了上百萬的民夫。通濟渠在大業元年三月開鑿,同年八月就通航了。永濟渠在大業四年正月開鑿,也不到幾個月就通航了。這樣巨大的工程,是在官吏督役嚴急的情況下迅速完成的,不可避免地給人民帶來了很多苦難。掘河的民夫,經久不息地勞動,受凍捱餓,加上疾病侵襲,死亡的人數在半數以上。



作為隋的最高統治者隋煬帝,他開鑿運河主要是為了加強統治和榨取江南人民,也帶有便於他本人巡遊享樂的動機。大業元年(公元605年)三月,他在下令開鑿通濟渠的同時,派官吏往江南造龍舟及各色船隻數萬艘。同年八月,通濟渠這一段運河剛鑿通,隋煬帝就帶了後宮、諸王、公主、百官、僧尼、道士、蕃客並十二衛禁衛軍士,浩浩蕩蕩,乘舟前往江都。

皇帝坐四層龍舟,高四十五尺,長二百丈,上有正殿、內殿東西朝堂,皇后乘翔螭舟,制度稍小,華麗無異。 此外還有浮景、漾彩朱鳥、蒼螭、白虎、玄武、飛羽、青鳧、陵波、 板艙、黃篾等數千艘。共用挽船伕工八萬人。拉帝、後、妃、嬪、親王、公主的輓夫有九千餘人,稱為“殿腳”,“皆以錦彩為袍”(《資治通鑑》隋大業元年),“執青絲纜(拉縴繩)挽船”(《隋書食貨志》)。另外又有平乘、青龍艨艟艚般、八櫂、艇舸等數千艘,分載十二衛禁衛軍士以及兵器幕帳,由兵士自己輪番牽拉,不給輓夫。

“舳艫相接,二百餘里,照耀川陸,騎兵翊兩岸而行旌旗蔽野。所過州縣,五百里內,皆令獻食”(《資治通鑑》隋大業元年),“豐辦者加官爵,闕乏者譴至死”(《隋書·食貨志》。由是“多者一州至百輿,極水陸珍奇;後宮厭鐵,將發之際,多棄埋之”《資治通鑑》隋大業元年)。

大業二年,隋煬帝從江都走陸路回東都洛陽時,又趕造輅輦車輿,作黃麾三萬六千人仗。車輿旌旗,百官儀服,“所役工十餘萬人,用金銀錢帛巨億計”。“課州縣送羽毛,民求捕之,網羅被水陸,禽獸有堪氅鹿之用者,殆無遺類”(《資治通鑑》隋大業二年)。農民如果捕不到煬帝規定所要的飛禽羽毛,只好向豪富蓄積之家去買,羽毛價格騰貴到翟雉尾枚,值縑十匹,白鷺羽一枚,值縑五匹。這樣,不知加重了人民多少額外負擔,浪費了民間多少物資。而這也為隋王朝的滅亡敲響了喪鐘!


常棣tandy


1、經濟中心的南移,南方成為全國的糧倉

在我國古代,經濟的重心一直在北方的黃河流域,尤其是在農業經濟和生產技術方面,更是優於南方。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兩漢時期。魏晉南北朝,社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國家400多年一直處於混亂局面,除了西晉有過短暫的統一外,其他時間段大多數都處於分裂局面。

在這400多年混亂局面中,北方經濟受到了嚴重的衝擊,日益失去了原有的地位。與此同時,北方戰亂不斷,北方民眾不斷向南方移民,尤其是魏晉南北朝,更是掀起了移民的浪潮,不僅給南方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同時還帶來了更為先進的生產工具和農業技術,南方特別是江淮及太湖地區,更是成為了全國著名的糧倉。

隋朝統一全國後,不得不格外重視這一地區的發展,加強對南方的管理,加強與經濟富庶的南方的聯繫溝通及糧食物資的供給,所以必須開鑿和貫通南北大運河。

2、加強對南方地區的有效統治

隋統一全國之前,南北方長期處於阻隔的狀態,隋初,北齊、舊陳的大族和豪強不管是經濟實力和社會影響都特別大,企圖與北方中央證券抗衡。隋朝政府如果想加強對南方的控制,特別是軍事管理,就必須開通大運河。在當時的情況,水路運輸遠遠強於陸路運輸。

3、適應商業經濟的發展


師古社


古代沒有汽車火車,只有牛車騾車馬車驢車,陸上運輸十分艱難,而船運則相對經濟便捷,故歷朝歷代都愛修運河。

隋之前的中華大地,經歷過幾個歷史時期:

王國時期,包括夏商周(春秋)。這個時期沒有縱橫天下的經濟往來需求,小國寡民是社會常態,要大運河有什麼用?不過,偶爾因為軍事上的需求,在局部開鑿小規模運河,也是常有的事,不僅中原諸國挖得,就連吳越這種野蠻人也會挖運河。

第一帝國時期,包括戰國、秦、西漢、新、東漢。這個時期是中國大變動的時期。這個時期開始出現了大規模社會治理,人員物資的大範圍流動成為明確的需求,那麼中央政府就勢必要尋找經濟上可行的解決方案。運河就是最佳解決方案。運河的意義在於溝通供給和需求兩側,當時這兩側都集中在黃淮流域,距離不遠,溝通方便,所以第一帝國雖然也留下了不少著名的運河,但規模都不算大。

第二帝國時期,這個帝國實際上夭折了,沒有走完歷史過程,包括三國、西晉、東晉、南朝。因為帝國夭折了,而且後來偏居半壁江山,所以也沒有大運河的建設需求,但第二帝國也留下了巨大的歷史遺產:江南的開發,推動了中華的經濟重心南移。

隋之前的中華,

需要運河;

也開了不少運河;

但不需要大運河。

隋為什麼需要大運河?

隋是第三帝國的整合期。

第三帝國時期,包括北魏、東西魏、北朝、隋、唐。這個時期有如下幾個特點:

社會治理出現了更高的需求,第二帝國的士族路線被證明不靈,中央政權需要更強、更集中的權力(搞大工程只是治標,後來找到的治本方法是科舉)。

內部整合的壓力加大,不僅北方各個族群之間需要整合,而且,原來南北朝之間的整合問題也加了進來。

南方經濟的躍升,東晉和南朝讓更優質的自然資源與勞動力資源和技術能力得到結合,江南大量產出富餘的糧秣。不過,飯雖多但碗太遠,供給側離需求側實在太遠了,需要有更經濟的食物運送方法。

帝國在東北方向上的邊患壓力增大,且對手的社會組織、動員能力比較強。

所以,隋朝以前沒有修建大運河的需求。隋朝時,國家統一,江南得到了開發,物產豐富,而關中則由於開墾過渡和氣候變化,導致乾旱貧瘠,物產不足以支持關中人口,因此,隋煬帝才營建東都洛陽,率百官與家屬以及大軍就食於洛陽。

但是洛陽也沒有餘糧,沒有關係,通過大運河從江南調過來。

為了解決高句麗,隋朝調集大軍征討,軍隊與後勤物質大多是通過大運河運到涿郡,即今北京。

因此,隋朝大運河的修建,是為了溝通南北,方便運輸以及灌溉等功能。

前朝修了很多運河,隋朝只需要把它們連接起來並標準化就行了,儘管如此,依然動用了百萬民夫。

綜上,到了隋朝,開鑿大運河的條件才算完全具備。修建大運河,是一個弊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工程。憑此一條,隋煬帝可稱千古一帝。




當代曹植


隋朝大運河是世界上偉大工程之一,如此浩大的工程,利於千功萬代!大運河的長度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而且河道的水深和寬度及通航能力也是最大的,大運河的完成,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創造力!

那麼,隋朝開鑿大運河的歷史原因是什麼呢?

隋朝結束了400年左右的分裂割據局面,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北方經濟雖然發展較快,但兩京和邊防軍所需的糧食相當多,需要江淮地區供應。陸路運輸,速度慢,運量小,費用大,無法滿足北方的需要。開通運河,利用水利運輸,成為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從政治上看,隋政府為加強對東北和江南地區的控制,也需要開通一條南北向的大運河。隋煬帝個人,也抱有開運河乘龍舟遊江南的目的。那時候,隋朝社會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政府掌握了大量的糧食、布帛和財富。這就為開通運河提供了足夠的物質條件。隋文帝時國家治理較好,經濟繁榮,使隋煬帝開通大運河具備了經濟實力;隋朝國家統一,使隋煬帝徵發幾百萬人的可能性;隋朝大運河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運河的基礎上開通的。

隋朝大運河始建於公元605年,隋煬帝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動用百餘萬民工挖通濟渠,隋朝大運河開通共用五百餘萬民工,費時六年,全長兩千七百餘公里,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

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大運河通航以後,不僅成為南北政治、經濟、文化聯繫的紐帶,也成為溝通亞洲內陸“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運河的通航還促進了沿岸地區城鎮和工商業發展,它還宛如一條綵帶,沿岸城鎮猶如綵帶上鑲嵌的一顆顆明珠。


大江侃歷史


隋朝大運河跨越中國河南、北京、山東、安徽、江蘇等8個省和地區,連接黃河、長江、錢塘江等5大水系,蜿蜒連綿2000多公里。對隋朝經濟繁榮、文化融合、政治建設起到了巨大作用,時至今日,大運河依然是我國的一項著名水利工程,堪稱世界工程奇蹟。那麼當時強橫殘暴、沉迷酒色的隋煬帝為何會建設這一奇蹟工程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南北經濟融合發展的需要\r

自魏國曹丕統一全國後,中國黃河以南再無戰亂,而以後的幾次大戰大都集中在北方,造成大量的北方人口逃離,將北方先進的農牧技術帶到南方。南北方文化和技術的交流融合,促進原本屬於南蠻之地的黃河以下地區快速發展,特別是江浙地區,糧食、魚鹽產量位居全國首位,以絲綢綿帛為代表的手工製品更是全國聞名。其次,隋文帝當政期間,勵精圖治, 休息養民,北方大地進入“開皇之治”時期,長安和洛陽都是當時世界級的大都市,人口也進入鼎盛時期。在這樣的背景下,北方的糧食和絲綢等生活用品再也無法滿足北方人民的需要,特別是位於洛陽和長安的皇室貴族,對南方的豐富物產充滿無限嚮往。為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全國經濟,促進南北方經濟的融合發展,加之經過隋文帝的治理,隋朝朝廷國庫充盈。因此,必須修建一條運河將南方豐富的物產運到北方,同時,也為促進北方的人口向南遷移。

第二,為了鞏固全國政權的需要\r

隋朝是中國自西晉以後300多年以來的又一次全國統一,只歷經隋文帝一代的治理,政權根基不穩。連年有暴亂髮生,大業元年,契丹人營州暴亂,579年廣西桂林李光仕起義,600年安徽李英林企業,613年杭州劉元進起義。在鎮壓起義的過程中,由於交通不便,各種糧草器械運輸受阻。更因為由於南北方,朝廷與地方溝通交流的不便,造成各地暴亂不斷。因此,朝廷為了進一步鞏固自己的政權,加強對全國的統治,大運河在此背景下開鑿。

第三,軍事擴張的需要\r

隋朝經過隋文帝勵精圖治,國富兵強,對外擴張侵略的意圖加強。大業3年,征討臺灣,兩次被臺灣打敗。598年、612年在征討高句麗的戰鬥中因為糧草供應不上,也以失敗告終。在此背景下,隋朝急切的需要打通全國南北聯繫,集中全國的兵馬、物資用於對外作戰。\r

第四,隋煬帝個人意圖\r

隋朝國富民安,少年繼位的隋煬帝沒有父皇勵精圖治的追求。聽聞南方物產富饒、美女如雲,大運河的開鑿,為隋煬帝南下游玩創造了很好的條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