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監”:奈何古人沒有鏡子,便以水為鏡照自己的容顏

“監”字甲骨文金文形體分析

"監"字甲骨文金文形體如下:


說“監”:奈何古人沒有鏡子,便以水為鏡照自己的容顏

甲骨文“監”


說“監”:奈何古人沒有鏡子,便以水為鏡照自己的容顏

金文“監”

從"監"字甲骨文金文形體可見,其古形體與隸變後的楷書"監"及簡化字"監"差別還是比較大的。從古至今未變的就是表示盛水容器的"皿"字。"皿"為容器,常用來盛飯食,在"監"字中指用來盛水的器皿。《說文》:"皿,飯食之用器也。象形。""皿"字甲骨文形體如下:


說“監”:奈何古人沒有鏡子,便以水為鏡照自己的容顏

甲骨文“皿”

從"監"字整個形體可見,器皿旁邊有一人跪坐或站立姿態,其實這個部件即是"見"字。人之上部突出了大大的眼睛,以表示向器皿上方伸頭照看,因此"監"之本義便是"以水為鏡照看自己"。《書·酒誥》曰:"人無水於監。"此處"監"用的便是本義。


說“監”:奈何古人沒有鏡子,便以水為鏡照自己的容顏

“監”字形體及圖形對比(參1)

“監”字的形體變異

"監"字形體發展的軌跡看,其變化還是比較大的,演變軌跡如下:


說“監”:奈何古人沒有鏡子,便以水為鏡照自己的容顏

(“監”演變軌跡)參2

從以上演變軌跡可見,至戰國文字,器皿旁的"見"字開始呈現分離態勢。其實,這種變化在金文中已經開始顯現,這是漢字在發展過程中不斷朝著模塊化整齊化方向的大趨勢所決定的。呈現分離態勢的金文"監":


說“監”:奈何古人沒有鏡子,便以水為鏡照自己的容顏

形體呈現分離態勢的“監”

金文"監"字的構形部分"見"形體開始分離,這是部件化和簡約化綜合作用的結果。字形可見,大大的眼睛已經脫離了人的身體,移位至器皿之上,甚至器皿之中。後來,"人"之身體也轉移到了"皿"之上,呈現"人""目"並列於"皿"之上的。這一變化也始於金文,大概從戰國文字這種形體開始定型。

那麼,"監"為何有"臣"呢?其實這個構字部件"臣"就是“目”訛變而來的,"臣"初為豎目之形,"臣""目"形體對比:


說“監”:奈何古人沒有鏡子,便以水為鏡照自己的容顏

甲骨文“臣”“目”二字對比

從"臣""目"甲骨文形體可見,二者形體近而方向有別,因此在"監"中"目"被訛寫為"臣"。

"監"字的意義發展演變

以上分析了"監"字的形體,我們已經大致明確了"監"的意義來源。"監"從皿,從見。"見"便是甲骨文"皿"旁突出人之目的形體部分,"見"也是"監"字音之來源,"監""見"古音雖不同部,但都在"見"紐,一聲之轉。"見"字甲骨文金文形體如下:


說“監”:奈何古人沒有鏡子,便以水為鏡照自己的容顏

甲骨文金文“見”

"監"的本義為用盛水的器皿照自己的影子,後來又把這種能照人影的器物稱之為"監"。"監"作為照人影子的器物後來逐漸發展為金屬器皿,且"監"字主要用於"監視"義,所以後來便孳生出了"鑑"字。“鑑”字則進一步簡化,把下面的“皿”字去掉,直接把“金”字旁移至下部,便有了今天的“鑑”。《詩·邶風·柏舟》:"我心非鑑,不可以茹。"此處"鑑"即為銅鑑。

說“監”:奈何古人沒有鏡子,便以水為鏡照自己的容顏

戰國銅鑑

唐蘭在《殷墟文字記》中說:"餘謂監字本像一人立於盆側,有自監其容之意……,其本義當為'視也'……引申之為所監之器之名,金制則為鑑,盛水則為濫……。""監"為"鑑"(鑑)之本字可無疑矣。後來,在使用中仍出現"監""鑑"混用的情況:

"聖朝明監,信納瞽言,故臣謀得行,奐計不用。"(《後·段熲傳》)

"賴先帝明鑑,浸潤不行。"(《晉書·王恭傳》)

"監"字的意義發展大致路徑

用盛水器皿照自己的容顏——照人影的器物(後來寫作"鑑")————借鑑、參考——監視、監察——古代負責巡察的官府名稱,如"國子監"——太監……


參考文獻:

1.竇文宇/竇勇,《漢字字源》,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11月。

2.李學勤,《字源》,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