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隨風奔跑VS逆風飛揚

隨風奔跑VS逆風飛揚

乾州蕞娃

今天是農曆正月二十,本來是應該在學校上班的日子,但因為疫情防控的原因,自己還蝸居在家裡。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經歷了從恐懼、茫然、焦慮到心情平復、坦然面對的心理變化之後,自己靜心思索了好久,覺得是時候把自己的一些想法與大家分享了。

仔細算算,從大年初一算起到現在我在家蝸居了15天(除過正月初六到初十的5天假期安全值班,正月十五下午參加的單位行政會議),這15天裡很少出過小區,一直按照政府要求宅在家裡,看書、寫字、辦公。

以這樣的方式度過春節,我是第一次,很多年齡比我大的人也是第一次。雖然我們有諸多的不適應,但為了自己,為了家人,為了不給國家添亂,有困難,我們自己克服,有痛苦,我們咬一咬牙忍了。因為我們知道這是特殊環境下疫情防控的需要,是對自己、對家人、對國家負責的表現。

「隨筆」隨風奔跑VS逆風飛揚

偏偏有人不願意這樣,有對個人行蹤和病情隱瞞不報的,有不戴口罩、隨意亂跑的,有散播謠言擾亂安民心的,有哄抬物價、哄搶物資的,等等。雖然,這些人已經因為擾亂了社會公共秩序而受到了道德的批判和法律的制裁。

但靜下心來思考,這些人在全國上下、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關鍵時期,還能以一己私利來挑戰公眾安全、挑戰政府權威,其狂妄可見一斑。為什麼他們能夠如此膽大妄為?我想還是因為這些人缺乏規矩意識,缺乏大局意識,還是自私自利、特權思想、僥倖心理在作祟。還是法律缺乏牙齒,違法違規的成本太小,所以沒有讓他們畏懼心理、敬畏心理。痛定思痛,對於這種喪失社會公德的行為,我們必須矯枉過正,必須通過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予以引導。以前,我們總想著“治病救人”,而忘記了“懲前毖後”。

以上是對於成年人而言。對於青少年學生,必須紮紮實實地對青少年進行理想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就像網傳李蘭娟院士所說的那段話,這次疫情結束後,希望國家給青年一代樹立正確的人生導向,讓青年一代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把高地位高待遇高福利留給德才兼備的科研、軍事技術人員,讓孩子們明白真正偶像的含義,誰才該是偶像,應該追什麼樣的星。這段話是不是李院士所說,我無法考證,但是能夠廣泛傳播,說明說到了大多數人的心坎上。

寫到此處的時候,腦海裡突然想起來湖北仙桃一中在上課過程中出現異常情況的那個倒黴的老師。有人說進行網絡直播教學的老師應該提前檢查電腦,避免出現類似不可挽回的失誤,這個話純粹是真理性的廢話。因為有過上網經歷的人都知道,現在的網絡上此類的陷阱是無處不在,誰也無法規避。幾乎所有的網站都在追求利益最大化,這類用曖昧的語言、充滿誘惑的圖片、動作作為幌子的小程序幾乎充斥了整個網絡,令你逃無可逃。所以,最受傷的應該是這個無辜的老師和那群更加無辜但更無知的同學,應該受到懲處的應該是製造病毒程序的網絡運營者而不是老師。在這個事件曝光之後,網民的評論就是最有力的證據。因為大家對這種現象也已經忍無可忍了。

「隨筆」隨風奔跑VS逆風飛揚


為什麼,會用這樣的一個題目。是因為我不願意用一個跟疫情相關的題目蹭熱點,不願意跟風,雖然那樣的文章可能會得到更多的點擊率。我希望逆風飛揚,像一隻風箏一樣,高高飄揚在空中。對了,最近在我的朋友圈裡有這樣一位乾縣籍的著名作家,他的微信公眾號中“說一不是二”專欄的文章被大量轉載分享。

當然,也不是說順風順水不好,只是這樣的生活會讓人們產生惰性,會讓人們喪失繼續前進的動力,渾渾噩噩,不思進取。腳踏實地,放飛自己的思想和靈魂在,這也許是我追求的人生。

「隨筆」隨風奔跑VS逆風飛揚


「隨筆」隨風奔跑VS逆風飛揚


平臺編輯:劉立軍,筆名乾州蕞娃,又名終南魯人,初中語文教師,性木訥,愛文學。俯仰天地間 ,自知無所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