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明明擁有5G驚人的產值和技術,為何造不出華為的通訊基站?

小喵音雪兒~吶


不是技術問題,是公司策略問題。白話一點說,就是關於食物鏈位置的問題。高通作為通信行業技術儲備領先的企業,自然希望站在高利潤,輕資產的產業鏈上游的位置去賺錢。比如,同樣一個月賺2w元,你是願意去工地搬磚還是願意辦公室作白領來賺這錢呢?大家可能都想坐辦公室把錢賺了,但這需要實力。還有一件芯片廠商也一直在把自己的業務轉移到高利潤的領域,這家企業華為也離不開,它就是Ti。


SSbeyond


謝謝您的問題。高通不是造不出華為的通訊基站,而是沒必要要,因為上游企業沒必要搶下游的活。

高通的收入結構要搞清。它的效益主要來自兩部分,一是專利授權。 5G基站通信芯片如果使用高通專利,必須付專利費。二是手機基帶芯片出售。 全球的手機廠家使用高通芯片,就要給高通專利費,實際上是享有使用權付出的費用。可以說高通站在了產業鏈的頂端。最慘的是運營商,處在業務鏈最終端,既要採購手機商家的手機,還需要設備商家的設備,實際間接地為兩份專利使用權買單。所以很多廠家討厭高通,但也拿高通沒有辦法,因為人家有超過13萬多項專利,站在技術的頂端,擁有定價權。


高通為什麼不想基站的生意。第一,技術研發是它的專長,設備製造不是它的專長。第二,高通已經實現了手機商家、設備製造商、運營商的“三家通吃”,收入滾滾來,長期很穩定,而且是輕資產、輕人員,更沒必要擴到一個陌生的、重資產領域。第三,在同一個業務鏈中,上游企業沒必要搶依附於自己的下游企業生意,因為追溯上來,損害的還是自己的利益。

華為為什麼造基站。就是華為極具眼光之處。第一,華為和高通在技術專利上不是一個起跑線,追趕高通是非常艱苦的,但是華為把自己定位成通信製造業廠家,那就不一樣了。第二,全業務鏈打造成本優勢。以用高通專利為例, 5G頻譜高,速度快,需要拋開4G,建設更多新的基站,運營商的成本會大幅增加,再加上高通專利費不降,累計的成本會造成巨大的價格壓力,轉嫁給消費者。但是,華為價格有優勢。在上游,華為有自己的專利,在中游,華為有基站製造能力,而且基站芯片的主處理器用的還是華為海思自研芯片,強大自給的技術、完整互補的鏈條,成本會有很大的優勢,給運營商減輕很大的壓力。價廉物美,這就是為什麼那麼多國家、用戶青睞華為。
高通賺的是一個環節的錢,華為賺的是一個生態的錢。歡迎關注,批評指正。


追科技的風箏


歡迎在點擊右上角關注:「太平洋電腦網」,不定時放送福利哦!

是高通一開始就沒有打算涉及到基站或者是通訊設備這個行業,也不是沒有,就是覺得產值不夠高,直接就賣了。

高通本身依靠通訊的專利出身的,主要的業務是芯片業務和專利收入,但是實際上專利收入更高,比芯片的收入高很多了。

高通是作為上游廠商,它更加想要的涉足到更多利潤的業務,例如專業收費這種。基站建設的業務利潤率不夠高,它作為上游沒有必要搶下游的工作。

而且,高通從開始沒有做基站的業務,5G突然做基站業務,是跟不上華為、諾基亞、愛立信、中興的。

再說,高通的業務專利費吃透了手機廠商、基站、運營商,它當然沒有必要去跟下游搶生意。

華為做基站

華為一開始就是做交換機代理出身的,當時候的通訊設備很是昂貴啊。但是定價權在被人手上沒有辦法,所以華為走上了研發的道路。

剛開始的華為是下游的,都是依靠科研,一步一步走向上游的。可以說基站等基本的通訊設備是華為的本業。

高通本來一開始站在行業的上游,並沒有必要把錢放到下游,利潤率不夠高;華為本身是下游出身的,依靠科研和努力一步一步掌握技術,走向上游,打通產業鏈,獲取更多的利潤和市場。


太平洋電腦網


應邀回答本行業問題。

高通不是造不出通信基站,而是它現在不製造通信基站了,這兩個概念是不同的。

在2G時代,高通也是通信製造業企業,當年的高通開發從芯片、終端產品到網絡設備、測試設備等一系列的產品。

在2G時代,CDMA並不被通信業看好,而高通基本上通過授權、收購、研發等一系列手段,基本上集齊了CDMA全部的專利,對於CDMA技術整體壟斷。

高通一致致力於全球推廣CDMA,拓展CDMA。也使用了合作開發、生產等方式和一些通信業企業合作,基本上通過各種努力,讓美國的大部分運營商和製造業企業使用了CDMA技術。

高通在全球推廣CDMA技術中遇到了很多阻力,也在這個背景下,高通放棄了手機生產、以及設備生產,從此不再生產基站設備。

高通在全球推廣CDMA技術,其實並不是很順利。只有韓國是自願的使用了CDMA技術,而中國則是做為加入WTO的條件,在美國政府的強力支持下,CDMA才被聯通接收。但是在歐洲和日本的CDMA推廣中,也是和歐洲的ETSI(歐洲通信標準協會)有一系列的爭鬥的。

而且,在早期的高通公司,各條戰線出擊,高通的系統和手機業務都不怎麼賺錢,在歐洲和歐洲的巨頭愛立信達成了一系列的CDMA協議之後,便把自己的CDMA系統部門賣給了愛立信公司,而且也把自己的手機業務賣給了日本的京瓷公司。

在這之後,高通就開始全力研發和生產CDMA芯片,以及相關的軟件。

當時高通的董事長說過:“現在市場上有很多公司正在發展下一代網絡和手機,但是他們忽略了一點,世界上最賺錢的生意是技術提供者。"

高通不生產設備,也可以把更多的資金和精力放在設計創新上,並可以針對市場的反饋及時的向客戶提供產品。

總而言之,高通不是不能生產基站設備,而是從3G時代開始,高通就堅持不生產設備,只提供芯片和技術的經營模式,而且這樣的模式的利潤還更多一些。

以上個人淺見,歡迎批評指正。喜歡的可以關注我,謝謝!

認同我的看法的請點個贊再走,再次感謝!


通信一小兵


感謝您的閱讀!

任正非說:我們華為小基站一裝,就解決了西方大農村的網絡問題。確實這就是華為的優勢,華為能把5G和微波方面做到世界前列,就不是一般企業可以超越的,這也就是華為基站可以做好的原因。但是,高通為什麼不做基站呢?高通沒有華為這樣的技術?

高通不是不製造?而是即使有這種想法,但是一方面沒有這方面的製造實力,一方面它的盈利點很突出,不需要通過基站獲得利潤。

高通是一家技術授權為主的企業,在它的營收中,主要分為設備和服務收入、專利授權收入、投資收入,在這裡面我們發現,而在高通的主營並沒有基站製造這一塊,事實上,這確實不是高通強項。

另一方面,因為高通本身的技術專利服務,也不需要讓高通在基站上去大有作為,僅專利授權這一塊就夠了。

而且,高通和諾基亞,愛立信不同,它屬於全球3G、4G與5G技術研發的領先企業,向全球多家制造商提供技術使用授權,所以它的利潤點是來自那塊貼著專利的專利牆。

實際上,高通一直在進行小型基站研究,而且這種研究可能也是高通以後發展的一個路徑,不過,至少現在高通還沒有心思,如華為那樣建立基站。


LeoGo科技


這就好比一個知名汽車修理廠說,我這裡什麼汽車零件配件都有,為什麼我造不出勞斯萊斯?

我們可以簡單將5G通訊的整個行業分為三個部分:上游(基站建設)、中間(通訊商)、終端(手機、筆電等消費電子業務)。

上游的基站建設這塊,高通沒有話語權,華為、愛立信、諾基亞這三家才是行業巨頭,而華為的微波方案又是目前最領先的5G解決方案。

中間是通訊服務商,這一塊幾乎都被各個國家政府部門管著,但嚴格意義上來說,它們的作用對於整個網絡來說更像是投資者,它們花錢買設備(基站、天線等),然後終端接入,它們再收費。這一塊幾乎不存在技術上的高下之分。

然後是終端,終端的核心上游產業就是芯片產業,在這一塊,高通稱霸4G時代,華為能排進前五。然後是5G,目前來說,華為的5G基帶技術位列全球第一。

這個時候有人問,為什麼高通那麼多5G專利,還造不出通訊基站?

朋友,我需要糾正你兩點。

第一,高通在5G上的專利是很多,但在這個行業也只是第六名而已,別說跟華為比,連中興都能騎在它頭上撒野。

第二,能造出終端芯片,不代表能夠造出基站,因為這是兩個不同的領域。

不巧的是,高通一直佈局的都是終端芯片領域,基站領域則基本上沒有什麼成果。

所以從全局來看,華為是唯一一個在整個鏈條都佔有位置,而且都屬於帶頭大哥的身份。

那麼你也許就明白了,如果未來屬於5G時代,那麼佔據時代制高點的將不再是一群歐美公司——高通、朗訊、愛立信等等,而是華為。

這是真正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特朗普又不是傻子,他能不火燒火燎地狠狠地打壓華為?

說到這裡不得不佩服任正非在03年準備賣華為最終卻失敗後的那個預感——總有一天我們會跟美國當面槓上。

正是抱著這樣的覺悟和強烈的憂患意識,華為保持著清醒,與此同時自強不息,才會有了現在這個故事,和上面這個讓國人為之鼓舞的事實。

“幸運的是,我們有一個華為。而不那麼幸運的是,我們只有一個華為。”

以上。


好人長安君


對於高中來說顯然是造基站並沒有目前賺錢方式,來的更簡潔更方便更高效,所以也就沒有很大的需求去研發這一方面的產品。



高通目前的主要盈利方式還是專利和專利授權,包括芯片基帶方面的核心技術。基本上算得上是掌握了最頂尖的一個賺錢方式,如果再去照基站的話,顯然是不符合高通的一個發展方向。

其實縱觀高通的發展歷史來看的話,在2g時代高通也是參與很多基礎設備的建造的,要知道在通信網絡剛剛發展的時代,高通從芯片到終端產品或一系列測試都是自己完成的,也就是說在這方面其實是有很強的技術基礎和技術沉澱的。



而高通目前的轉型是最為成功的,也是華為比較羨慕的,無論是運營商還是手機制造商,都要使用可能溝通的一些專利,高通從這一方面就可以賺取大量的費用,完全不用費心費力去做,可能更低級別的基站產品。

相反華為是恰恰相反,從基站產品入手,然後走一條所謂的農村包圍城市的路線,從低端向高端的持續進取,而目前也是取得比較明顯的成效。



同樣的在5g標準時代,高通又是佔據了大量的標準,華為目前竭盡全力也只獲得了短碼的標準,可以看出在未來的產品形態,包括絕對的頂尖產品上,以及行業的整個標準還是要由高通主導,高通光從這一方面所謂的授權上就能夠賺得盆滿缽滿,完全是沒有必要在冒風險去做基站這一塊產品。


互聯網的放大鏡


歷史上,高通自己放棄了製造基站的業務


1996年以前,全球移動通信還是GSM的天下,高通的CDMA的局點僅僅是在香港、美國和韓國有一些運營商部署,而且生產CDMA手機的製造商非常少。這時候對於高通來說,推廣CDMA網絡必須要終端和系統相結合的方式,於是在這個階段,高通既生產CDMA系統設備(含基站),又銷售CDMA手機,通過這種方式讓CDMA在全球快速推廣。


但是到了1999年,高通發現,在CDMA在全球已經批量成熟部署的情況下,世界上主流的設備生產商和手機制造商都有所顧慮,高通既生產基站,又生產手機,同時還銷售CDMA技術,也就是既當裁判又當運動員,這樣顯然其他製造商無法競爭過高通。

因此在1999年高通戰略放棄了手機制造和系統設備生產的業務,轉而推動技術許可(專利費)和半導體(芯片)兩大業務,在不與主流通信設備和手機制造商競爭的情況下,做了合適的戰略轉型。


所以,不是高通不能生產通信基站,而是高通自1999年就自行放棄了基站業務。對於移動基站,那時的高通不是不能,而是不為


當前,高通也不具備生產基站的能力


當然,事情已經過去了20年,高通的新的商業模式已經風聲水起,高通也沒有必要再去生產基站和智能手機,一方面是高通依然不想既當裁判又當運動員,另一方面是從產業鏈上高通已經位居上游,沒必要介入下游的產業,同時也沒有介入下游產業的積累了。

經過了20年,通信設備早就不和高通生產通信系統設備那年同日而語,當年即使有一些積累也早已無用,通信設備上高通沒有一點點話語權,移動通信基站牢牢的被華為、愛立信、諾基亞、中興這四家把持,從技術上生產缺乏生產基站的技術,從份額上幾乎沒有競爭力。


高通通過自己的商業模式,賺取了鉅額的利潤。從業務上來說,高通沒有必要生產5G基站,因為僅僅是芯片和專利授權這兩大主營業務,已經讓高通賺的盆滿缽滿,沒有必要投資到基站這個眾多大佬已經牢牢把持的業務領域

因為即使高通芯片技術再好,5G技術再牛,生產基站也遠遠不是僅僅靠芯片的事情,無線的覆蓋功耗、網優網維、無線和有線端到端的配合,都需要長期的積累,高通現在已經沒有這個積累了。


所以,現在的高通不生產基站的原因,不是不為,而是不能。


結論


高通過去放棄做基站,是為了推動行業夥伴參與到CDMA的技術推廣,高通現在不做基站,是因為已經沒有必要也沒有能力製造有競爭力的5G基站


IT老菜鳥


高通不是造不出,而是不想造。

高通缺錢麼?不缺。

高通缺技術麼?不缺。

高通缺人才麼?不缺。

那為什麼不造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大家知道製造業固定資產(廠房、機器設備等)的投入是很多的,而且設備還有折舊和損耗,所以許多製造型企業就像一條航母,如果想掉頭轉做其他產業,想改航線是非常困難的;

而高通通過專利運營,通過專利技術的授權,已經可以攫取非常高的利潤,遠超自己進場製造的利潤,而且高通這種是輕資產運作,這類企業就像一葉扁舟,隨時掉頭轉向都很方便,想涉足其他產業也很容易,即使哪天經濟形勢不好,突然決定不玩了,關門大吉也是非常方便的;

以上是我的個人看法~有興趣的可以關注我,謝謝!

贊同我的點個贊,不認同的留個言,我們繼續交流。


同看知產新視界


可以講是術業有專攻吧,高通的優勢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通信技術專利的研發儲備,注意是通信技術而非通信設備,所以在通信行業高通雖然是巨頭,但也只是在技術專利方面,而在通信設備的研發、生產、建設方面,高通相對於華為來講差距是顯而易見的,尤其是華為自創立以來就是以通信設備起家的,因此無論是通訊基站還是其他通信設備,華為都是領先於高通的。

高通還有另外一個方面的優勢在於手機芯片、基帶等硬件方面,也就是講高通的硬件優勢也主要集中在手機行業,在非手機行業高通的硬件優勢是非常欠缺的,在前不久高通原本有計劃440億美元收購全球汽車芯片巨頭恩智浦,但最終因為中國政府沒有點頭而沒有成功,高通為此還付出了20億美元的分手費。所以由此來看,高通在現有的硬件方面對華為產生不了太強的競爭關係,同時高通公司在硬件佈局方面,還是更加傾向於手機、汽車等產品,對網絡基礎設施的建設仍然沒有太強的想法。

近期任正非在採訪中講的一句話非常提起,他講到華為在5G技術和微波技術方面出於世界領先地位,包括很多國家拒絕華為也是錯誤行為,在未來5G網絡建設方面是離不開華為的,尤其是華為的通信基站是西方“大農村”網絡極佳的解決方案,這方面也能看出華為在網絡建設方面的能力優勢。

總體來講,技術和技術實現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高通的優勢在於技術,其積累了海量的專利技術,甚至說壟斷了手機市場都不為過,而華為的優勢呢,以往主要在於技術實現,包括通信設備的研發、建設,目前已經處於世界前列,而且更可怕的是華為在技術軟實力上近幾年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尤其是在5G技術方面已經對高通的地位構成了威脅,因此這也是為何這一時期華為被如此關注和針對的原因了。

但無論怎樣,任何人甚至任何國家都無法阻止科技的進步,否則造成損失甚至被淘汰的只能是他們自己,所以對華為而言,在技術研發和推進方面尤其不能服軟,否則無論自己態度多麼坦誠,也會淪為早有預謀者的犧牲品,反而只有持續保持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才能在這次的角逐中立於不敗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