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軍隊是什麼樣子的?種類越多越好?

揚楊劉


唐代的軍隊應該是歷史上比較強悍的武裝力量。全面的解析唐代軍力,我們來分析瞭解大唐的軍隊制度、軍隊數量、軍隊種類、武器裝備。

一、唐朝的軍隊制度

大唐開國主要以“府兵制”為用兵國策,府兵制並非李世民首創,它醞釀於北魏、創建於北周、成熟於隋朝、興盛於唐朝。

府兵制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兵農合一,平時務農、農閒訓練、戰時成兵。府兵制度的優點是維護了皇權,分離了調兵權和統兵權,相比較募兵制減輕了國家的負擔。缺點:將不識兵,兵不識將,戰鬥力不如募兵!府兵制的基礎是田地,封建皇朝發展到中期皇族貴戚,功臣後代越來越多,土地都被這些人兼併了,府兵制度猶如虛設。

貞觀時期,太宗再次改革府兵制,改軍府為折衝府,折衝府設置折衝都尉一人、左右果毅各一人以及長史、兵曹、別將各一人,全國總共設置634個折衝府。

唐朝的武官制度,從正一品至從九品下,天下兵馬大元帥(正一品)直到末尾歸德執戟長(從九品下)共65種。

二、唐朝的軍隊種類數量

根據資料顯示貞觀年間,天下月300萬戶,以每戶5口人統計,當時天下人口約在1500萬。

唐代軍隊的主要作戰集團是中央軍和藩鎮軍。根據相關資料,唐朝藩鎮軍常年保持在49萬上下的規模,在役戰馬8萬匹。該數據為玄宗時期統計數據,只用來做為參考。

成建制的軍種

十六衛將軍衙門

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金吾衛、左右領軍衛、左右監門衛、左右千牛衛

皇家禁衛左右羽林軍、左右龍武軍、左右神武軍為皇帝親衛部隊、北衙六軍又稱北軍。

京師地區戍軍、北衙禁衛六軍


衛軍是朝廷從府兵中選拔善戰者組成的野戰部隊,邊軍則相當於現代的世襲邊防軍,府兵為各地守備部隊和衛軍的後備兵源,都屬常備軍


三、武器裝備

唐朝的步兵,騎兵均有四樣制式裝備,唐刀、長槍、弓箭、鎧甲。

唐刀:主要有包括橫刀,陌刀,斬馬刀,環首刀等!

弓箭:臂張弩,蹶張弩,床弩,複合反曲弓。

騎兵武器:具有代表性的是長槍、槊,以及斧。


鎧甲:明光甲



結論:整體來看,唐朝前期的軍事力量,相對較弱。後期唐朝軍事力量強大了,在編制人數裝備上都非常強悍。




貪戀長安韻


唐軍,中國古代戰鬥力最為強悍的軍隊之一。在李淵父子統一全國的過程中和穩固江山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是唐軍也成為了唐朝後期動亂的源頭之一。

唐朝軍隊的兵役制度——府兵制、募兵制

  • 起源於西魏的府兵制:平時為民,戰時為兵;兵不識將,將不知兵

府兵制起源於南北朝時的西魏。西魏大統八年(542年)權臣宇文泰將關中地區的六鎮軍人仿照鮮卑舊有的“八部大人”,將部隊平分,由八位柱國統領,從而使得整個軍隊部落化,也可以說整個部落軍隊化。北周武帝時改府兵軍士為“侍官”,成為皇帝自己的親軍,一家只要有一人充員府兵,那麼全家都要編入軍籍。隋文帝楊堅開皇十年(590年)下詔:“凡是軍人可悉屬州縣,墾田籍帳,一與民同,軍府統領,宜依舊式。”成為“兵農合一”的制度,府兵制正式形成。唐初承襲隋制,初置十二軍。貞觀十年又設置折衝府,分佈在全國各地,折衝府內的士兵要自己準備兵器和糧餉,詩聖杜甫的《兵車行》詩:“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就是描寫當時府兵的真實寫照。根據岑仲勉的《隋唐史》記載當時唐朝設置的折衝府最多的時候有六百餘處,總兵力高達68萬人。折衝府有木契、銅魚(即“上下魚書”),朝廷需要徵調兵力之時,便要下敕書與木契、銅魚,要由都督與郡府參驗合符,確認無誤後才能發兵,而領軍的高級將領全部臨時委派,直到戰爭結束後,“兵散於府,將歸於朝”。

  • 安史之亂的源頭——募兵制:士兵只知將帥,不知朝廷

募兵制是唐初創建、唐玄宗天寶年間盛行的一種兵役制度,起源於均田制和府兵制的破壞,是一種職業兵制度。唐玄宗後期邊患逐漸增加,用兵不斷,戍邊的期限無限延長,再加上軍隊腐敗日益嚴重,邊軍將領侵吞士兵的財物,強迫眾多士兵為自己服苦役,因此再也沒有人願當府兵。唐朝政府沒辦法,不得不停止徵發府兵,改行新的兵役制度——募兵制。唐朝初年曾在局部邊地少量的募兵,在唐玄宗時開始盛行,開元年間,京師宿衛、邊鎮戍兵和地方武力基本上都是募來士兵。士兵由朝廷招募而來,長期服役,軍器衣糧都是由朝廷供給,交由專門將領統帥,改變了府兵制以來“將不專兵,兵不識將”的現象。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年),邊鎮掌握兵權的將領稱為節度使。專門設置將領來統領軍隊雖然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軍隊的戰鬥能力,但是使得士兵只知道領軍將帥,卻不知朝中皇帝,募來的士兵逐漸私有化。邊鎮的節度使更是掌握了軍隊駐地的各項權力,逐漸的脫離了中央的管制,形成地方勢力割據,安史之亂中的安祿山便是這麼發展而來。而且,士兵的兵器糧餉都是由國家中央供給,地方上的稅收又被節度使掌握,大大的增加了中央的軍費開支以及財政負擔。

禁軍——南衙禁軍、北衙禁軍

  • 南衙禁軍——唐朝十六衛‎:衛戍京師的禁軍兼職統領天下“府兵”的領導機構

唐朝初年沿襲隋朝舊制,把衛戍京師的禁軍仍稱為十六府。唐高宗龍朔二年(662)在修改百官稱呼之時﹐開始正式的把衛戍京師的禁軍定稱為十六衛。在中央設置十六衛,其中有十二衛成為為府兵在中央的領導機構: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領軍衛和左右金吾衛;又在全國各地設置“折衝府”;“十二衛”遙領天下間657個折衝府,分領諸軍府到長安上番宿衛的府兵,居中御外,衛戍京師,是府兵和禁軍的合一,稱之為衛府制。

十六衛中另外四衛是左右監門衛和左右千牛衛。其中左右監門衛是掌管京師諸門的禁衛,左右千牛衛(就是李元芳經常炫耀的千牛衛)統率千牛備身等成為皇帝侍從、儀衛。因為十六衛官衙設置在皇宮的南側,所以十六衛又被稱為“南衙府兵”、“南衙禁軍”。

  • 北衙禁軍——唐皇帝怕被殺害而創建的一支軍隊

唐高祖李淵在太原起義的軍隊之中選拔出了三萬比較忠心的禁軍,用來負責皇宮的守衛工作,被稱之為“元從禁軍”,因為官衙在皇宮的北面,所以又被稱之為北衙禁軍。唐太宗時,又從大戶人家(有種人質的感覺)挑選健壯的青年,用來擴充北衙禁軍,稱之為飛騎,再精中選精從中挑選善騎射者,稱之為百騎。

  1. 左右羽林軍:唐高宗時期,取府兵越騎、步射置左右羽林軍,大朝會則執仗以衛階陛,行幸則夾馳道為內仗。
  2. 左右龍武軍:武則天時期,擴大北衙的百騎為千騎。唐中宗時期,又擴為萬騎。唐玄宗李隆基以萬騎發動唐隆之變剿平韋皇后,即位後改萬騎為左右龍武軍。
  3. 左右神武軍:安史之亂髮生後,唐玄宗西奔四川,當時才有一千餘人的禁軍士兵陪駕護衛,唐肅宗赴靈武時也僅僅只有禁軍一百餘人隨駕。唐肅宗即位後,才開始調撥補充北軍。至德二年肅宗徵調舊屬及隨從官員子弟,再抽調其他軍隊士兵,置為左右神武軍,又曰“神武天騎”,編制同左右羽林軍,此時與左右羽林軍、左右龍武軍總稱“北衙六軍”。元和二年時裁省左右神武軍。
  4. 左右神威軍:肅宗置左右神武軍同時,又選擇善於騎射士兵千餘人成立“衙前射生手”,又被稱之為“供奉射生官”、“殿前射生手”,分左、右廂,總號曰“左右英武軍”。寶應元年,張皇后欲殺太子李豫改立越王李系,李輔國命程元振率領射生軍入宮平亂殺張皇后、越王,肅宗受驚崩逝,李輔國擁立太子靈前繼位即唐代宗。事後代宗賜射生軍“寶應功臣”名號,故射生軍又號“寶應軍”。貞元五年,射生軍左、右廂改稱左右神威軍。元和三年裁併左右神威軍為“天威軍”,元和八年再廢除天威軍,兵員分隸神策軍。
  5. 左右神策軍:神策軍原為哥舒翰成立用以抵禦吐蕃的部隊,後由魚朝恩趁機控制逐漸成為禁軍。

唐軍裝備

  • 鎧甲——唐十三鎧

  • 兵器——儀刀,障刀,橫刀,陌刀、騎兵馬槊

  • 弓弩——長弓、角弓、稍弓和格弓

唐軍陣形


本問題回答者是@俗人俗語俗評 ,本文所有觀點僅代表個人觀點,如有不同的觀點,可以在評論區進行討論。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俗人俗語俗評


俗人俗語俗評


您好!

一、首先在唐前期。

軍隊以府兵為主體,同時還有北衙禁 軍、兵募、邊防軍,以及不脫離生產的團結兵等。

1、 府兵。泛指軍府統領的兵士,是唐前期軍隊的主體。高祖武德二年(619),開始恢復府兵組織,設驃騎、車騎軍府若干、貞觀十年 (636),太宗整頓府兵制,軍府更名為折衝府。全國折衝府最多時有 633(或634)個,其中關內道261個,佔全國總府數40%以上,其次 是河東、河南兩道,其他各道府數很少,形成了軍事上居重馭輕的 局面。中央統領府兵的十二衛和東宮六率。十二衛即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領軍衛、左右金吾衛。諳衛置大將軍各一人、將軍各二人。左、右衛皆領60府,其他諸衛領40~50 府。東宮六率即太子左右衛率、左右司御率、左右清道率,各領3~ 5府。折衝府分上、中、下三等,上等1200人,中等1000人,下等 800人。每府置折衝都尉為長,左右果毅都尉各二人為副。每軍府 轄4~6團,團200人(有時以300人為團),團設校尉。每團轄2 旅,旅100人,旅設旅帥。每旅轄2隊,隊50人,隊設隊正。每隊分 為5火,火10人,火置火長。府兵總稱為衛士,善弓馬者為越騎, 餘為步兵、排矛手、步射。府兵平時講武習射,上番前進行試閱,每 年冬季由軍府組織教戰。府兵的主要任務是輪流到京師長安宿衛,其次是出征作 戰或戍守邊防 府兵 上番,按距長 安遠近確定番 期,如500裡 內五番,1000 裡七番,1500 裡八番,即將全府兵士分成5組,7組或8組,輪流到京師宿衛,每番一個月,期滿後返回軍府。府兵服役和從事農業生產密切結合,體現了兵農臺 一的歷史特點,既減輕了國家經費開支、又保證了農業生產的進 行。府兵制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礎之上的。高宗以後,土地兼併日重, 均田制遭到破壞,加之士兵逃散,府兵制急劇衰落,府兵土崩瓦解。 兵莫。是唐前期臨時徵募民丁組建的軍隊.又叫募人、徵人、募 兵。一般選取富戶多丁、人材驍勇者充當,舉薦前資官(非現任文武 官)、勳官或有才能的人任各級將領。兵募的裝備由當地政府供給, 不足則由本人自備或由親鄰互相資助。由於府兵主要分番赴京師宿衛,從事徵成的兵員有限,所以多次征戰主要徵發兵募進行,如 高宗征伐遼東,一次出兵50餘萬人,大多是兵募。玄宗時沿邊鎮兵60餘萬人,其中兵募的比重很大。兵募戍邊年限不固定,有時長達 五六年。

2、禁軍

除十二衛所領上番府兵(南衙禁軍)保衛京城外,還有單獨組建守衛宮禁的北衙禁軍。北衙禁軍原為元從禁軍,後來改從衛士簡補或召募。太宗於玄武門置左右屯營,號稱“飛騎”,挑選其中 驍健善射者百人r名為“百騎,武后再擴大為“幹騎”,中宗又改名 為“萬騎”。高宗、玄宗又分別建立左右羽林軍、左右龍武軍,官員、 名稱與諸衛相同。此後,肅宗置左右神武軍。史籍統稱左右羽林、 龍武、神武為六軍。

3、邊防軍

各邊防軍事機構分為軍、守捉、鎮、戍所轄的屯戍部隊。其中鎮、 戍各分上中下三等:500人為上鎮,300人為中鎮,不足300人為下 鎮;50人為上戍,30人為中戍,不足30人為下戍。每鎮、戍分別置 鎮將、鎮副,戍主、戍副各一人。軍、守捉自高宗起逐漸增多。各置使和副使,所領兵數比鎮、戍多。隨著邊防線的延長和戰爭的頻繁,遂設節度使為邊境區域性的最高長官。景雲二年(711),首以賀拔延嗣為河西節度使,即軍區的固定長官,至天寶九年,沿邊地區已有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東、范陽、平盧、隴右、劍南、嶺南九節度使、一經略使。節度使所轄軍、守捉、鎮、戊的邊防體制更加完備。

4、團結兵

又稱團練兵,土團,是由各州刺史統掌的不長期脫離生產的地方武裝。武后萬歲通天元年(696),為防禦契丹的需要,始 于山東近邊諸州置武騎團兵。聖曆元年(698),河南、河北置武騎團防備突厥:每150戶徵兵15人,馬一匹。代宗大曆十二年(777)規定,團結兵春夏歸農,秋冬追集,服役期間發給身糧醬菜。各地徵召的數量也越來越多。團結兵不入軍籍,一般在本境內防守或應調配合作戰,軍事任務結束即回鄉耕種。

二、唐後期的軍隊

主要是神策六軍、藩鎮兵。

1、神策軍,原先是隴右洮州的一支邊軍。安史亂起,神策軍千餘人奔赴中原平叛,屯駐陝州,後進入長安禁苑升為天子禁軍。貞元十二年(796年),分神策軍為左、右兩軍,命宦官竇文場、霍仙鳴為左、右神策護軍中尉,從此開創宦官統領神策軍的固定制度。宦官還進一步控制了人數不多的左右羽林、左右龍武、左右神武等六軍。神策軍在宦官的統領下,賞賜優厚,其將吏升遷也遠超其餘諸軍,極盛時發展到18萬餘人,分別屯駐於京師及京西北諸鎮,在保衛唐王朝及平定地方動亂中起過重要的作用。至唐末,經過黃巢起義軍的打擊和朱溫的誅殺,被殲滅殆盡,最終被解散。

2、藩鎮軍,即節度使統領的軍隊。唐後期,全國有四五十個藩鎮,各藩鎮節度使都擁有軍隊,少則數千,多至10萬人。各藩鍺兵,由 於屯駐地區與擔負任務不同,分為牙兵(又稱中軍、牙中軍、牙內兵,屯駐在節度使治所)、牙外軍(又稱外營兵,屯駐在節度使治所的外城)、外鎮兵(屯駐藩鎮屬郡關津要地)等。牙兵系節度使的親 兵,人數較多,戰鬥力強,給唐朝社會、政治造成很大的影響。如河 朔三鎮牙軍,長期父子世襲,互通婚姻,享有種種政治、經濟特權, 形成桀驁不馴的驕兵集團。動輒發起兵變,驅逐將帥,或支持節度使竊地割據,反抗朝廷,危害極為嚴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