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途島海戰如果日本僥倖獲勝,能否改變戰局?

旅行到宇宙邊緣abc


【asiavikin獨立視角】

不能改變戰局。

實際上中途島海戰之後,日軍海上力量仍舊佔據較大優勢。在瓜島戰役中,比如聖克魯斯海戰中日軍的航空母艦數量以及艦載機數量還是佔據優勢的。美軍在迎戰日軍艦隊的時候採取的也是抓一把就跑的戰略,完全不是實力佔優勢的風格。所以,日軍的失敗不在於雙方海上力量的靜態對比結果,而是在於應用的方法。

美軍的艦隊及航空兵使用一直是以保障瓜島美軍的戰鬥力為核心目標。在這個基礎上演化出打擊日軍運輸線的打法。在作戰上始終以日軍的運兵船和補給艦隻為主要目標,有效地切斷了日軍從拉包爾向瓜島輸血的動脈。而日軍在薩沃島海戰後的那段時間卻沒有抓住美軍艦隊驚慌撤走的寶貴時機摧毀美軍在灘頭的大量物資,徒然坐失良機,使美陸戰一師有足夠時間搬運走物資支撐後續的作戰。之後就沒有這樣的機會了,美軍在瓜島作戰時的後勤補給大多數時間受到艦隊的有力保護。對敵方後勤物資的這種態度實際上是日軍作戰思想中一貫輕視後勤的體現。等到瓜島守軍被餓得皮包骨頭才想起來打破封鎖,組織老鼠運輸,而被已經控制了瓜島制空權的美軍狠狠打擊。

日軍海陸配合也存在問題,兩個軍種之間的矛盾使得雙方都不信任對方,從聖克魯斯海戰就可以看出,海軍不願意用寶貴的主力艦護航運輸艦隊,只想畢其功於一役,搞海上決戰消滅美軍艦隊,並一再催逼陸軍奪佔機場。陸軍則千方百計把海軍艦艇騙到瓜島海域分擔壓力。雙方的配合都是心懷鬼胎,也是長期以來軍種矛盾的曲折體現。這種矛盾在對手弱小的時候還不妨事,一旦對手具有強大而統一的體系,日軍的內部矛盾就會立即尖銳到嚴重影響作戰配合與結果。

由於存在上述深層次的問題,使得日軍的優勢實際上難以發揮,久之,發揮不出來的優勢也就不再成其為優勢。而隨著雙方開始拼消耗,家底不厚的日軍最終耗不過而垮掉。


asiavikin


不能。

美軍即便在中途島全軍覆沒,也照樣會打敗日本帝國主義,只不過勝利可能會來的晚一些。相比於小日本的精銳大部在中途島,美軍只不過拿出了一小點力量罷了。

珍珠港事件後,雖然美國人大怒,但羅斯福並沒有將主要精力放在太平洋和日本人打,而是制定了先歐後亞的原則,與英國人一起在大西洋地區和德國人大打出手。

因為在羅斯福看來,日本人的軍事力量要遠低於德國人,威脅性也遠低於德國人,所以不僅對德國的對手予以大力支持,也將自身的主要力量用在了大西洋地區,甚至有一種說法,美國人只拿出了2分力量在揍小日本!

即便如此,美軍在太平洋上軍事力量也對日本開始具有壓倒性的優勢。所以,即便在中途島全殲美軍,日本也無法取得最後勝利!

美軍強大的生產能力讓日本人絕望

美國是當時世界第一工業強國,在二戰中僅對蘇聯就支援了7000多輛坦克,1萬多架飛機和40多萬輛卡車、吉普車。而整個二戰日本才生產7000多輛坦克,還是薄皮大餡的輕型坦克。整個二戰期間美國共生產了100多艘航母,上千艘軍艦,幾千萬噸商船!而日軍二戰期間僅造了31艘航母,各種軍艦100多艘,根本就不是一個數量級!

(準備戰鬥的美軍艦隊)

美軍的人力資源讓日本人絕望

美國當時人口1.3億,但人口素質遠超日本,其戰爭潛力更是遠超日本。中途島一戰損失了幾百名飛行員後,日本海軍航空兵就元氣大傷。而美國當時國內有數十萬人會開飛機,隨便一訓練就可以上戰場,所以整個二戰美國一共有10萬+飛行員參戰。正是因為強大的後備兵員,讓美軍可以承受巨大損失後絕地反擊。

綜上所述,美國人可以在輸一次、兩次、甚至是多次重要戰役後仍然有一戰之力,而日本人輸一次就完蛋了。甚至美軍不需要勝利,通過拼消耗,就能將日本戰爭潛力拼光,將日本拖垮!


歷史風暴


我是“麻辣戰爭”頭條號主編龍舞風行,如果中途島海戰日本獲勝,能否改變二戰結局,我們要看決定二戰結局的根本性因素是什麼?

二戰有兩個主戰場,分別是亞洲太平洋戰場和歐洲戰爭,歐洲戰場的對決主力是納粹德國和蘇聯,納粹德國發起巴巴羅薩作戰計劃入侵蘇聯,結果未能徹底擊敗蘇聯,被蘇軍反推回去,最後滅了德國。

亞洲太平洋戰場對決主力是日本和美國,當時的美國是世界頭號經濟強國,1940年時GDP超過兩千億美元,在今天看起來兩千多億美元的GDP不算什麼,但在那個年代,美元還沒有貶值的時候,這是極高的數據。

相對照的是,同期日本的GDP只有200多億美元。

開戰前,美國煤炭產量是日本的七倍,鋼鐵產量是日本的5倍,至於石油就更沒法比了,日本沒有石油,美國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石油開採加工工業,日本的石油進口一直是靠美國。

1941年戰爭爆發後,美國的鋼鐵產量上升為日本的13倍,汽車產量是日本的80倍,美國坦克的生產數量也是日本的十幾倍。

因此,不用說雙方的戰術、指揮水平、士兵訓練水平,僅僅是巨大的生產力差距,就決定了美國哪怕就靠武器裝備硬拼,也把日本拼光了。

中途島海戰即使日本獲勝,也就是消滅了美軍太平洋艦隊的三艘航空母艦。

從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算起,到二戰結束為止,美國此後一共生產了重型航母24艘,輕型航母10艘,護航航母113艘,一共是147艘航母。

而二戰期間,日本總計新建和商船改建的航母才15艘。

如此懸殊的力量對比,決定了日本的艦隊從啟程去珍珠港的那一刻,就已經戰敗了。

關注“麻辣戰爭”頭條號,關注世界軍事分析。


麻辣戰爭


二戰中的日本是必然失敗的,因為日本成敗的關鍵,在於中國戰場。這一點,早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的1938年,毛主席在《論持久戰》中就已經說明。

我們來看,如果中途島海戰日本獲勝,它能得到什麼呢?南洋的石油,鋁,橡膠等等物資供應。可是這些物質,對於被日本展開的諾大戰場,所能解決的只是燃眉之急,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中國的抗戰,是全民族的抗戰。中國的廣大戰場,已牢牢拖住了日本的主要兵力。被中國共產黨組織起來的民眾力量,抗戰勝利的堅定信心和正確的武裝鬥爭策略,最終必定戰勝日本。

另外以美國強大的國力,強大的工業製造能力,短暫的失敗不能動搖這些根本力量,待他們捲土重來,日本將遭到更大的打擊。

所以抗日戰爭的勝利,根本上講,是中國人民的勝利。人民的力量,在歷次戰爭中被忽視,而毛主席在《論持久戰》中強調提出。這一思想的偉大,不僅在抗日戰爭中,也在後來的解放戰爭中,被進一步證實。當時的蔣介石也沒有看到這一點,所以才有了後來的失敗。


三維看歷史


中途島海戰日本想要獲勝根本不需要僥倖,只要是美日雙方正常交戰,中途島海戰日本戰勝美國的概率最少有百分之九十以上。在中途島海戰時期,日本出動了八艘航母,艦載機數量和護航艦艇數量完全能夠碾軋美國。美國只有兩艘正常的航母,約克城號航母在珊瑚島海戰受到重創,因為軍情緊迫被臨時從維修廠拉上來作戰。即使算上約克城號航母,日本的航母數量也比美國多了5艘。

假如山本五十六沒有部署口袋陣,南雲忠一沒有更換魚雷,那麼即使美軍知道了日軍的情報,日軍也完全能夠在美軍發起第一波攻擊後,對美軍的航母進行反擊,將美軍的航母全面摧毀。然而日本的運氣偏偏比較差,美軍抓住了日本的命運五分鐘,將日本的主力航母摧毀,日本海軍遭到了重創,從此開始走下坡路。而美國依靠著強大的生產能力,很快與日本拉開差距,最終全殲了日本海軍。

我們假設美軍沒有獲得日本情報,美軍航母編隊進入了日本口袋陣,被日本聯合艦隊全殲。那麼在航母編隊全軍覆沒後,美國肯定要短暫的退出太平洋地區,日本能夠短暫的控制整個西太平洋地區。不過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強的工業生產能力,只要日本無法佔領美國本土,美國很快就能夠恢復實力,再組建一支更加強大的艦隊來進攻日本。

從日本到美國本土,需要非常遠的路程,除非日本能夠奪取夏威夷,才能夠有機會進攻到美國本土。不過在日本攻佔夏威夷的過程中,美國肯定能夠生產出來更多的戰艦和飛機,日本攻佔美國本土的可能性基本為零。由於日本的工業能力有限,只要太平洋戰爭沒有在短時間內結束,美國完全具有足夠的實力來翻盤。


軍武小咖


若美軍在中途島丟了全部三條母艦,那麼到1942年底埃塞克斯級服役前,只有薩拉託加和黃蜂號兩條母艦可用。日軍將再延續一年的戰術優勢。美軍將不得不到1944年初才能具備比日軍略佔優勢的航母編隊,整體反攻進度會比歷史上大為拖後。

但是歐洲戰場和曼哈頓計劃的進度是不受影響的,在解決了德國後,日本還是有可能在1945年遭到原子彈轟炸。即使當時塞班島還在日軍手中,B-29的出發地仍可能改為阿留申群島或中國內地機場。

最大的變化可能是:日本人將不只挨兩顆,也許需要四五顆才能奏效!


燃燒的島群


如果中途島海戰日本僥倖獲勝,那麼二戰結局變化不大,肯定是日本戰敗。因為日本是缺乏資源的國家,即便中途島美軍沒有取勝,就算日本保留了3艘航母,但日本也無法改變結局。

因為原子彈的出現可以導致這個進程大大提前,美軍比日本更快搞出原子彈是基本事實。因為日本沒有相關的核彈材料和專家,連美國的原子彈也來自一些猶太裔科學家,比如奧本海默等人。

這些科學家在當時主要集中的美國,因此美國可以快速搞出原子彈,曼哈頓計劃中還有勞倫斯、康普頓等人,這些人才日本根本沒有,如何搞出原子彈。

原子彈一旦出現,日本就徹底沒轍了,因此中途島之戰的勝負關係不大,只不過二戰會推遲幾年。中途島海戰結果還是日本打敗了,其中一部分原因真的是日本運氣很差,被美軍偵察機先發現,發動侵略戰爭連上天都看不下去了。


兵器瞭望臺


日本即使在中途島繼續獲勝也不能改變太平洋戰爭最終失敗的結局,因為戰爭的勝利靠的是實力,美軍的實力太過於強大想戰勝美國日本還差得遠。

珍珠港日本取勝,中途島日本再勝會讓美軍調整其戰略

日軍偷襲珍珠港曾讓美軍太平洋艦隊一度失去了戰略主導權,日本趁機佔領了東南亞和西太平洋的諸多島嶼。假如中途島戰役日軍再勝,估計日軍會考慮繼續攻佔澳大利亞,假如澳大利亞真的受到日軍的攻擊,那麼美軍極有可能調整其先歐洲再亞洲的戰略佈局。

二戰初期美軍的重點一直在歐洲因此太平洋艦隊的實力極為有限,加上美國沒有參戰整個國家沒有將全部的實力投入到戰爭中,因此美軍的實力還不算特別強大。假如日本能攻擊澳大利亞讓美國真正感到威脅,那麼美軍自然就會調整戰略來先打擊日軍。

日軍擁有亞洲最強海軍但和美軍相比實力差距依舊明顯

此時的美軍在情報蒐集和戰役準備等方面都遠超日本,加上美國參戰後傾全國之力發展海軍空軍讓美軍實力得到了迅速的提高。日軍雖然海軍實力冠絕亞洲,但是隨著戰役的推進日軍明顯的後勁不足,國內資源的匱乏讓海軍的後勤補給和海軍艦隊補充均不能實現,與越來越強大的美國海軍相比實力差距被逐步的拉開。

即使中途島戰敗,美軍還是會找機會和日海軍決戰,實力強悍的美國海軍會最終贏得海戰的勝利並拿到制海權。

實力決定一切中途島美軍大獲全勝

歷史證明強大的美國海軍在珍珠港偷襲不到一年後就在中途島大獲全勝,強大的國力和先進的技術是這場戰役勝利的關鍵。美軍實力遠在日本之上取勝是早晚的事,即使日本僥倖獲勝幾次也不會改變最終戰敗的命運。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侵略者的命運註定會失敗,日本在中國戰場已經陷入苦戰而不能自拔,卻主動開闢太平洋戰場讓自己陷入多線作戰,不失敗是不可能的。日本國內資源匱乏只能依靠以戰養戰,美國不僅實力強大資源也豐富取勝也就成了歷史的必然。


秋雨魯北說歷史


按照日本人的計劃,在中途島獲勝後,日軍會轉向南太平洋,發起“FS”行動,佔領斐濟和薩摩亞群島,切斷澳大利亞和美國之間的聯繫。再然後,就是入侵澳大利亞了,如果能順利佔領澳大利亞,日本設想的戰略屏障就此形成,下一步就是轉入防禦。至於進一步東進去佔領夏威夷,甚至美國本土,日本人想都不敢想。

日本人在中途島之後的既定目標是南太平洋和澳大利亞,但要達成這一目的,也是困難重重,歷史上的新幾內亞戰役中,日軍並未表現出比澳軍強到哪去

為什麼呢?

原因顯而易見,日本人做不到。在中途島海戰之前,僅僅是夏威夷的美國陸軍已經有62700人的地面部隊和8900人的航空部隊(275架飛機),而且還在不斷增兵,計劃達到115000人。同時,海軍還有數萬部隊,還有“薩拉託加”和“黃蜂”號航空母艦組成特混艦隊呼應作戰。

夏威夷的主島瓦胡島地形易守難攻,又有十幾萬美軍、數百架飛機和堅固要塞,憑日軍的登陸戰水平,完全沒有獲勝的希望

所以,即使日軍中途島獲勝,開始直取夏威夷,他們面對大約10萬至15萬美國陸海軍,為了戰勝這麼龐大的敵人,日軍需要投入多少部隊?需要動員多少運輸船?機動部隊能夠同時壓制島上的美軍航空兵和特混艦隊嗎?他們根本就做不到。如果日本人真的蠢到對夏威夷發起登陸戰,沒有持續有效的空中掩護,全靠“豬突”,對火力強勁的美軍來說就是送人頭。

瓜島戰役充分暴露了日軍在登陸作戰中的短板,即後勤補給能力薄弱,火力太差

日本人自己知道這一點,所以他們比較實際地只准備佔領澳大利亞為止。但那又怎麼樣?佔領澳大利亞能讓美國人坐下來談判嗎?能阻止美國造船廠裡軍艦下餃子嗎?能加快日本航母的建造成軍速度嗎?從資源的角度來看,南太平洋地區沒有任何價值,只會拉長日軍已經很脆弱的後勤補給線,就相當於把自己的脖子越伸越長,等著美國把刀磨快了來宰。

美國人很快就有了更多、更強的航母,更多、更強的飛機,甚至戰列艦也更多,日本人怎麼抗?



那麼,日本人能夠維持這條“戰略防禦線”多久?從1943年中旬開始,每隔一個月,美國就有一艘“埃塞克斯”級航母下水,同年還有9艘輕型航母服役。新一代的艦載機質量飛躍,雷達系統號戰鬥信息中心更加成熟,這意味著到了1943年底,美國海軍將對日本海軍具有壓倒性的優勢。

由於軍事科技方面的巨大差距,日軍後來甚至無法用正常攻擊突破美軍防空火力,只得採取“神風”這種瘋狂做法

在歷史上1943年11月的吉爾伯特群島之戰,美國海軍出動了6艘大型航母、5艘輕型航母、7艘護航航母,日本海軍已經不可能抵擋這樣強大的艦隊。

歷史上中途島海戰的直接結果是美軍開始佔據太平洋地區的軍事優勢,加快了二戰結束的進程,但從長遠來看,中途島海戰結果的戰略意義則沒有那麼顯著。即使機動部隊的四艘航母全部都完好無損,最後面對越來越強大的美國海軍時,也必定會全軍覆滅。不論中途島海戰中美軍是勝是負,美國對日本壓倒性的工業生產能力已經確保了美國海軍的戰略優勢地位。


海軍史研究會員


根據題主的假設,中途島海戰獲得了勝利,那就再假設一下日本獲勝的程度,就算日本大勝吧,四艘航母絲毫未損,美國三艘航母全部被擊沉。但狼君認為,即使日本能夠在中途島海戰獲得全勝,日本最終失敗也是必然。

先說說日本假如在中途島戰爭中全勝,美國太平洋艦隊全滅,那麼對於美國而言,美國最有可能做的是放棄在太平洋上的基地。因為中途島海戰失敗,美國主力艦隊已經蕩然無存,美國無力在太平洋上的基地防守,將全線收縮回美國西海岸一帶,以陸基力量防守,暫保本土安全,並加足馬力在安全地帶生產恢復艦隊。

而日本人想要靠其戰中途島之後艦隊直接進攻甚至登陸美國本土說是不可能的,因為日本距離美國過於遙遠,日本聯合艦隊的實力不足以支撐日本在美國登陸。日本最有可能的是在沒有美國的阻止下,繼續南下佔領太平洋上的群島,並且侵佔澳大利亞。日本還非常可能全面入侵印度,徹底截斷中國與外界能存在的所有聯繫。

其實如果日本在中途島之戰獲得了勝利,也就基本上完成了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的目的,消滅美軍在太平洋上的力量,保證自己的東線和海上運輸線的安全,確保自己能夠穩定的獲得東南亞的石油、橡膠等戰略資源。但是日本想要染指美國本土,以日本的能力還是辦不到的,畢竟兩個國家的體量擺在那裡。

如果美國在太平洋上受挫,那麼中國將面臨更大的壓力,日本將從東南亞獲得戰略資源的補給,從而改變在中國戰場上的僵局。美國此時作為唯一未受戰火波及的國家,美國繼續向世界各反法西斯盟國提供資源是肯定的。但暫時對制海權的喪失,肯定會使得美國向各國提供物資變得艱辛。運往中國的物資,肯定是要經過北冰洋航線,橫穿蘇聯從新疆進入中國。

雖然日本在中途島擊敗美國之後,肯定會獲得更大的戰果,在西太平洋佔領更多的土地,但由於日本聯合艦隊無力染指美國本土,美國在此階段加力大量建造航母軍艦還是沒問題的。以美國強大的軍事實力,在一年之內,恢復到戰前的實力是沒問題的。

在中途島爆發之前,美國的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就已經開始大規模建造了,在中途島戰役結束後不到兩個月,第一艘埃塞克斯號就已經開始下水舾裝,在1942年就下水了三艘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1943年就又下水了五艘同級航空母艦。而且美國在當時有著很好的民間飛行氛圍,招募和訓練出優秀的飛行員不是問題。

以美國強大的工業能力,並且考慮日本在此期間還會有新的航空母艦下水,那麼美國最遲只需要兩年,就能恢復到中途島海戰之前的水平。在考慮之前上文說的日本擴大佔領面積,勢必會使日本兵力分散,而美國將在艦隊恢復戰力後,首先解決日本問題,解除自己西海岸的威脅。

所以狼君認為,日本即使在中途島獲得勝利,那麼最終的結果可能是,太平洋戰爭會推遲兩到三年結束,除了日本本土之外,日本其他的海外佔領地,尤其是日本佔領的海島,受到原子彈轟炸的可能性會大大增加。中國的抗戰也肯定會陷入更艱難的階段,但以中國的體量,日本還是沒能力吞下中國。

以上為狼君個人的推斷,畢竟是假設歷史,存在太多可能性,如果您有其他的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與我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