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長遠利益來看小米放棄澎湃芯片的研發是明智之舉嗎?

己莫V


我認為不應放棄,但是自己搞有點勢單力薄。我們中國的各大電子廠商應該形成一個聯盟,華為,小米,ov,聯想,共同出資,出人,組建研發中心,開發芯片,系統,軟件。包括移動端的和臺式電腦的,和各種附帶的周邊配件。這樣大大的降低研發費用和研發風險,提高研發成果的利用率。這樣能整合各家的技術強項,發揮技術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各個廠商的領導要有大局觀,我們現在是與美國在戰鬥,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美國要是幹掉華為,誰也好不了,。系統共享,共同搭建生態圈,這樣能更快的建起我們自己的生態鏈。


大利189381456


從華為研究出海思芯片來看,小米放棄澎湃芯片絕對是一個錯誤的選擇,雖說在目前來看會盡量減少研發費用的支出,但是以後如果和高通鬧翻或者美國封禁高通向國內提供芯片的話,小米可不會像現在這麼輕鬆。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小米5C,那是17年發佈的首款澎湃芯片手機,有用戶買了之後給出了極高的評價,現在帶大家回顧一下。澎湃S1的性能達到了驍龍625的水準,在實際體驗中這顆芯片表現還挺不錯的,但是後來澎湃S2卻一直沒有消息了。

當年小米研發的第一課芯片是從2014年開始籌備,2015年年底完成首批工程樣品,2016年年底批量生產,2017年隨小米5C上市發售。從開始到最終使用上市一直經歷了3年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不過其中花去的研究費用可是一大筆,據網上消息28納米的澎湃S1研究費用約5130萬美元,也就是3億多人民幣,這還不包括生產產生的費用。而小米的友商華為研發麒麟980的費用更是高得嚇人,整整20億元人民幣,如果小米澎湃芯片要研發出一個旗艦處理器,那付出的代價也是極其巨大的,如果其中產生一絲差錯,那付出的心血就付諸東流了,因此很可能是這個原因導致澎湃S2久久未能上市。

雖說研發費用巨大,但是如果澎湃芯片能夠做到海思和高通的水平,那麼小米會成為與華為並肩的超級企業,也能擺脫高通的限制,建立起一個屬於自己的帝國,對於長遠來說絕對是一個功不可沒的好事。


黑暗科技世界



其實對於小米而言,無論是短期還是長期,放棄澎湃芯片的研發都是明智之舉。


研發芯片難度有多大?

今年《致海思兒女的一封信》在網上火了,詳細說明了華為旗下的海思芯片十五年對處理器的研究,前後投入1800億人民幣,才走到了今天,擁有手機處理器和AI芯片的設計能力。研發芯片的難度可想而知。

如果小米想要自研芯片,團隊、金錢和時間,三個東西缺一不可,目前看來小米暫時還沒有實力。比如說員工這個事情,海思目前全球員工數量在8000人左右,小米總員工數量2萬多人,海思佔到了小米總員工數量的一半。比如說時間,華為用了15年,小米要用多少年?不知道,至少當年發了澎湃S1芯片之後,現在也沒有更新過。比如說錢,這個任正非說得很清楚了,華為的錢是通訊設備業務賺來的,早起實際上手機業務和芯片業務都是在燒錢做,但好的是華為有業務可以賺錢養虧損的業務,但是小米並沒有這個條件。

更何況,如果使用自己家的芯片,後果基本上可以參考華為手機從2013年開始的那麼幾代機器,安卓陣營裡面,性能一直被高通吊打,甚至還不如聯發科和三星的性能,從麒麟910一直到麒麟990,一代一代才慢慢追上來,中間要抗住的壓力可想而知。



為什麼要自己做芯片?

當我們叫囂小米做不做處理器的時候,首先我們得理解為什麼華為要自己做芯片。

第一是產品路線問題,華為從本質上來講,是一家跨國企業,而且在做手機業務之前,華為的業務就已經做到歐洲去了,所以說華為一開始,目標就是國際市場,為了防止受到壟斷和壓榨,核心硬件必須要掌握在自己手中。這樣一來確保不會受人控制,另外也可以打時間差,比如說990 5G芯片,由於是華為自己設計的,就選擇了這樣一個空窗期發佈,這樣一來在驍龍865還沒出來之前,華為的機器有半年的時間可以提前出貨開賣,但是小米、OV這些手機廠商只能眼巴巴看著。

第二是硬件紅利的問題,目前手機廠商非常極端,旱的旱死,澇的澇死,比如說蘋果、三星、華為這三家,加起來賺走了90%以上的利潤,尤其是蘋果,一家拿走70%利潤,但是小米、OV這些廠商辛辛苦苦賣中端機器,最後賺3個點的利潤,太慘了。主要原因就是華為已經在吃硬件的紅利,一枚高通旗艦處理器要賣100美元,但是華為自己生產旗艦處理器只要30美元,按照華為每年旗艦機賣3000萬臺來說,每年就可以為華為節省21億美元,算上每款芯片3億美元的研發費用,約等於光是芯片就可以賺19億美元,這就是技術積累過後的紅利期。



小米為何不用自己做芯片?

我從來不把小米定位成為一家手機公司,就像雷軍米家發佈會上自己說的那樣,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小米的目標是成為科技界的“無印良品”,要為消費者提供“感動人心,價格厚道”的產品。我們就從這兩句話,可以看見小米的方向。

無印良品,定位非常清楚,就是要做高品質、高質量、高設計的產品,實際上米家目前推出的智能家居已經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語言,積累了不少粉絲,鋪開到了很多品類,以至於米家專賣店是全球坪效僅次於蘋果專賣店的實體店,核心就是品類多。“感動人心,價格厚道”就更不用講了,小米的產品主打依舊是性價比,在米家你可以花99買一雙跑鞋,花39買一個電動牙刷,花699買一臺空氣淨化器等等,低價,走量,始終是小米不變的戰略特色。

這樣一個方向的企業,自己花幾十億上百億做芯片,不如好好做產品研發,好好拓展線下實體店,芯片這個東西,沒了高通其實還有聯發科可以選擇。


這麼看下來,放棄難道不是明智之舉麼?


PM宋先生


從長遠看,小米放棄澎湃芯片當然不是明智之舉,因為SOC芯片是智能手機的靈魂,所謂“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如果有自研SOC芯片,小米手機就有了差異化的靈魂,才可能衝破性價比對品牌提升的束縛。何況前面還有一個成功的華為在做榜樣。

別忘了,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其實,小米並沒有放棄澎湃芯片,今年1月份小米產品總監王騰在社交媒體做出過回應:

  1. 沒有放棄澎湃芯片;

  2. 跳票是因為芯片研發比想象中困難;

  3. 燒錢太快,超出想象;

現在,網上有不少文章拿華為和小米自研芯片對比,然後嘲笑小米。這種做法很膚淺,因為華為做芯片也走了不少彎路(這方面可以參考我過去的回答)、交了數以億計的學費的。

那麼,澎湃芯片為何一再跳票呢?答案是,芯片集成設計確實太難了。

有人會說,手機SOC芯片設計(集成設計)不就是買IP核,然後組裝到一起嗎,這和用電烙鐵焊電子元件差不多。

這麼說的話,華為海思會第一個跳出來說:NO……

芯片設計主要分前端和後端。

前端設計依次包括系統設計、RTL設計、邏輯綜合和門級網表;後端設計依次包括物理設計、出版圖。

為避免糊塗,我深入解釋一下:

  • 系統設計描述電路的功能,簡單說就是這款芯片具有什麼功能,重點在算法,變不成具體電路;


  • RTL設計是使用Verilog(Verilog屬於硬件描述語言,還有一種是VHDL)語言“寫”出具體電路,也就是建模;

  • RTL設計得到的是源代碼,還不是我們用顯微鏡看到的芯片中的電路,因此需要被編譯成具體電路,這就是邏輯綜合;

  • 邏輯綜合會得到門級網表(netlist)的文件,它描述了電路的門級結構、門級電路等,說多了怕嚇跑讀者,你可以理解成電路的示意圖(這是個粗淺的類比,準確的稱呼是集成電路的邏輯結構);

那麼,後端設計的物理設計又是啥玩意呢?簡單說就是芯片的具體電路結構,包括規劃、佈局和佈線,接地氣兒說就是,把前端設計的東西變成具體電路,同時完整塞到指甲蓋大小的芯片內,相當於建房子時詳細的房間大小、門窗、傢俱、電路走向等等佈局。

這一步完成後,就可以輸出版圖文件,它包含了電路的拓撲結構和元件特徵,是芯片的最終圖紙。芯片製造商比如臺積電拿到這張版圖就可以造出芯片。

芯片設計流程說完了,看起來和設計洗衣機沒什麼差別。

但差別真的是天壤之別,因為手機SOC芯片相對於家電芯片設計,難度相當於造飛機和造拖拉機的區別(董小姐喊造空調芯片真不是吹的,因為難度係數低好幾個檔次)。

上述流程中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差錯,在流片(tapeout)前又沒發現,對不起,項目失敗,上億元打水漂。芯片業內不乏流片失敗(其實就是設計失敗)、公司關門的故事,真的不是段子。

前面說過,ARM不是提供IP核嗎,芯片設計難度應該降低了吧?

並沒有。

ARM提供了IP核不假,但人家只管提供“零件”(IP核),沒保證你把CPU、GPU、ISP、基帶等內核集成到一起還能跑起來,這是高通、海思、聯發科等芯片集成設計商的事。

把眾多內核集中到一起,需要考慮內核連接的通信、功耗發熱、內存控制器、緩存大小和共享級別取捨等等問題。所以,才有了高通、聯發科、華為、三星都用ARM的CPU內核授權,但CPU跑分卻分出了三六九等。沒別的原因,就是各家集成設計能力有差別。

小米澎湃芯片一再跳票,個人猜測,還是人才遇到了瓶頸,原聯電的設計團隊經驗欠佳,燒了錢沒燒出成果。

最新的消息是,小米旗下的湖北小米長江產業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已投資芯原微電子(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而芯原微電是一家平臺化芯片設計服務商,算是設計界的老司機,它的加入可以一定程度彌補澎湃設計團隊的短板。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雷軍不大可能放棄澎湃芯片,畢竟澎湃關係到小米的品牌提升,是小米的未來。


魔鐵的世界


長遠利益與芯片研發?

小米如果放棄,一定是認為從芯片研發中得不到長遠利益,認定放棄是明智的。

關鍵是,小米認為的長遠利益在哪裡?

是在我們認為的自主性手機科技上,還是在《財富》認為的"互聯網服務及零售″裡,或者在於"自主性手機科技+互聯網服務+零售″?

如果是自主性手機科技,就不會放棄芯片研發,非要搞出澎湃S2不可,然後是S3、S4……,小米自認為這才是明智的。

如果小米把"互聯網服務及零售″視為長遠利益的所在,自然就會放棄芯片研發了,認定自己明智得很。

過去就是這麼一路走過來的,雖然用的不是自研芯片,卻仍然以營收做成了世界500強,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稱強速度,並被《財富》那樣地定性、定位、定格了,儘管沒有被視為科技公司,雷軍照樣很激動。

眾所周知,《財富》是權威的,全世界都服氣。

如果是"自主性手機科技+互聯網服務+零售″,當然就更要研發芯片了,自己認定絕不可放棄。已知,小米在未來的5G時代,要主打“5G+AIoT”模式,雷軍決心再一次站在風口上,於是,小米研發的硬核科技就會遠不止芯片了。

小米的長遠利益到底在哪裡?我至今也沒有弄明白。

小米曾經早早部署芯片研發,2017年真的就推出了澎湃S1,並且,雷軍在發佈會上把對芯片研發的認識提到了可以讓小米自主和偉大的高度。

之後,有人傳說和報道的,把我給弄糊塗了。

"正面″的,比如,有人說雷軍講了芯片研發仍在繼續進行當中,有人說在2018年澎湃S2就面市了,有人說重組後的松果就是研發芯片的。

"反面″的,報道雷軍在一次採訪中對記者表示:“難道做汽車,你一定要做發動機嗎?”並且表示:“我不知道為什麼做個整機就沒技術,不做發動機你作為汽車整廠就沒技術嗎?”,“難道不做發動機就做不了飛機嗎?”還以商用飛機波音公司為例,說波音飛機上的發動機全是GE的。

這是小米要繼續做系統集成商的節奏、不想再自研芯片了?還是為了證明小米是有技術的?

PC行業的聯想倒是沒有搞芯片研發,也做成了世界第一,戴爾、惠普也都不做芯片,玩得照樣挺好,姑且不論是明智的還是不明智的。

以上,誰的傳說和報道才是真的?

只有小米能夠證實,等等看吧,會等很久,要有耐心。

只是可以肯定,小米如果還是把自己當作科技以至高科技公司,那麼,不搞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或者雖然搞了卻沒掌握,就不會成為自主和偉大的公司,無論是否被認作科技公司,無論在世界500強中排名是前還是後。雷軍也是這麼認為的。


肇俊武


海思虧損多少年了,華為之所以牛逼,就是戰略太牛逼了,看好的方向不計成本也要幹成,其它公司很難堅持虧損數年進行投資。這就是無形的壁壘,最終還是取決於企業家戰略格局。

小米開始估計也是頭腦一熱,不就是拿公版改一下嗎,有啥難的?其實小米估計是對的,對於ap芯片的確如此,但是忽略了基帶芯片,這個數字和模擬信號混合的芯片,絕對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隨隨便便成功的。因為搞不定這個東西,牛逼的德州儀器移動部門死掉了,大名頂頂的marvell賣身intel了,但是intel的移動部門混的也很差。小米做出ap來找誰買基帶啊,在手機平臺三分天下的時代,華為自己不夠用,高通賣套片的,mtk也是。所以小米芯片芯片能成功的關鍵因素是搞定基帶,雷布斯一看,臥槽,這個差距不是一點點啊,是個無底洞哇。

華為長期積累太深厚,主要是人家就是做作無線系統的,基站,核心網等等全都做,而手機無非是和無線系統通信的,華為對協議標標準門清,而且在國際各種標準協會有話語權,這也是海思5g芯片推出這麼快的原因。換成小米估計無線協議標準還得研究很長時間,然後再轉化為芯片實現這些標準。有人說這些東西不能花點大價錢買嗎,花錢可以,但是沒有一家會賣,都是看家的壓箱底,不是錢的問題,因為能搞出這些的不差錢。

長期來看小米放棄芯片是對的,絕大部分公司,以盈利為目的,不需要成為全產業鏈的公司,小米是上市公司,長期報表不好看,股東們也不會答應。

最後,不得不說華為是一個及其另類的存在,無線系統和手機芯片等全產業鏈得東西都做得很成功,放眼全球僅此一家。


嵌入式屆


感謝您的閱讀!

好些人擔心澎湃S2“胎死腹中”,最終流產。

聯想董事長楊元慶:我們沒有計劃研究芯片和系統。所以,楊元慶被大家詬病!我想這句話如果給雷軍說出:我們不做芯片。你可能並沒有那麼大的反應!原因是,小米還處在“稚嫩的幼苗階段”。

但是,我們佩服雷軍的地方——即使小米並沒有聯想的建立的時間那麼長。可是它的勇氣就值得我們敬佩!雷軍知道,芯片才是未來小米發展的核心。很多人在小米推出澎湃S1的時候,甚至都有點不屑:

小米,這樣一家沒有核心技術的企業,哪有什麼能力設計研發處理器呢?

可是,你看看雷軍還是發佈了澎湃S1處理器,雖然這款處理器還是有些稚嫩。使用28nm工藝,採用高能效的八核架構,包括4個主頻為2.2GHz的A53大核和4個主頻為1.4GHz的A53小核心,GPU使用的是Mali-T860 MP4。

你可以對澎湃S1的性能有所懷疑;你可以覺得這款處理器達不到主流處理器的性能,可是你完全忽略不了,這款處理器的意義:小米第一款自主研發的手機芯片。

到現在為止,除了華為,國產手機中,能夠自己研發芯片的,可能只有小米了。

很多人覺得,小米何必去發展芯片呢?每年大量資金投入,也不會帶來什麼成果,等了這麼久的小米澎湃S2都沒有出來?

確實,我們對於澎湃 S2還沒有出來有些心急,也有些擔心,小米會不會放棄研發。不過,目前得到了一系列消息:小米依然在研發澎湃S2!

處理器的研發並非是一種立即生效的成績;也不會一蹴而就;龍芯這麼多年,那麼多人才,發展還和英特爾,AMD有差異;可見,研發芯片本身就是有難度的,可是龍芯卻是我們自主研發,是為了能夠不受制於人的戰略意義;同樣,小米的研發,何嘗不是具有戰略意義的呢?如果,每家都像楊董那樣,那麼我們的芯片,怎麼還有希望呢?中芯的教訓不深嗎?


LeoGo科技


小米放棄澎湃芯片的研發,當然是很不明智的,小米的自研芯片的臨門一腳實際上已經跨過去,但是小米自己又縮了回來。


小米現在一直被詬病是“組裝企業”。只能說小米曾經也有掌握核心科技的機會,但是小米放棄了,更可惜的是,澎湃S1雖然性能並不如何,但是畢竟也是一款已經可以商用的芯片,可以說已經有了很好的基礎,說放棄就放棄,斷了大好的前程。


我們可以想象一種情況,如果小米持續投入澎湃芯片的研發,現在的小米會是什麼情況?2017年小米發佈了澎湃S1,如果到2019年應該是“澎湃S3”了,澎湃S1的能力靠近驍龍625,那麼澎湃S3的能力應該可以到驍龍710、驍龍712的程度

按照小米的慣性,如果小米的“澎湃S3”規模量產,小米的中端機型會擺脫對高通的依賴,同時小米完全可以好好的打自主研發的牌,不會再會被消費者詬病為組裝企業。再依託小米生態鏈,更多的企業可以利用小米的芯片開發小米生態產品。


手機芯片只是入門,後續在路由器、電視等智能家居中,都有可能用到小米的自研芯片,就像華為的智能家居都是使用華為的自研芯片一樣。所以我覺得非常的遺憾,小米放棄了成為一個具有研發能力的科技企業的機會,雷軍也放棄了“冉冉中國芯”的夢想


澎湃S1在小米5C上使用,比華為麒麟芯片的前身V3R2芯片要好的多,很多朋友反饋小米5C的確還不錯。如果小米堅持

使用自家的芯片,就和華為即使被罵的半死也堅持把麒麟芯片在自家手機上商用一樣,小米的芯片遲早會成熟,那時小米就可以從一個組裝公司,轉型為一個芯片科技公司。


所以,小米放棄研發澎湃芯片,也讓小米失去了轉型的最好的機會。


那麼,為何小米會放棄澎湃芯片的研發呢?我覺得這個不一定是雷軍的想法。雷軍總金山公司出身,妥妥的和微軟PK的標誌性的民族軟件企業,不會不明白自主研發的重要性。所以放棄研發芯片的主意我覺得應該是小米股東其他人,說服了雷軍做的決定。


原因可能有兩個,首先就是擔心芯片投入太大,而投入產出回報太小。據說澎湃S1投入的研發費用達到三億人民幣,但是小米5C的銷售並不能回報這個投入。小米高管有很多人是想賺快錢的,芯片這種長期投入才有回報的產品,不願意幹。


說白了就是短視,既然搞組裝可以賺很多錢,為何要自己投入大量的資金研發芯片?短期產出又不高,長期的趨勢誰又知道?

第二個原因可能有高通因素。高通當然不希望再多一個對手的,前車之鑑華為搞了自研芯片,大金主妥妥的沒了,如果小米再搞,高通份額必然會一跌再跌。所以我不清楚高通到底有沒有施加壓力,因為小米的高端品牌芯片還得靠高通,但是事實是後面的幾年,小米和高通的合作也空前的活躍了


所以我覺得小米很可惜,阿里巴巴當時搞公有云時,也是不被看好,結果阿里現在不但公有云排名第一,阿里也藉由公有云轉型成一個科技企業。小米失去了最好的機會,更是在芯片已經有了重大基礎的情況下幾乎放棄,科技公司還是要靠科技才能生存,


IT老菜鳥


當然是非常明智的決定。為什麼這樣說?


小米從誕生的那天起就是以高性價比打天下,也正是憑藉著高性價比在手機市場殺出一條“血路”,而高性價比背後的代價就是低利潤。

1、小米缺錢。在手機行業裡頂級利潤大廠當屬蘋果了,恐怕佔了份額的70%,而小米也僅僅獨佔了幾個點而已。低利潤意味著什麼?研發芯片是需要付出大量資金的並且這些投入還不一定有回報!就像當初華為研發麒麟處理器一樣,早期的麒麟處理器被高通驍龍、蘋果A系摁在地上摩擦,得益於華為通訊行業利潤的支持,才能夠加大投入、引進人才繼續研發,當然這些研發投入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比如今年華為發佈全球首款支持NSA/SA雙模集成Soc麒麟990;


從研發投入來看,華為2018年營收入為6036億人民幣左右,其中研發投入約897億,佔比高達14.9%;而與之相比的是國內另外兩大巨頭阿里巴巴和騰訊,其中阿里巴巴2018年營收約2503億,研發投入227.5億,佔比約9.1%;騰訊2018年營收約2377億,研發投入約為174.5億人民幣,佔比7.3%;小米2018年營收額約1749億,研發投入約58億,佔比3.3%,這點錢還研發什麼芯片?

2、缺人才。說小米是一家科技公司不如說是一家互聯網公司吧!公司的性質決定了研發的廣度與深度,而尤其在芯片等高端領域的研發,小米缺的不僅僅是錢,也缺研發人才。華為全球包含18萬員工,聯合創新中心36個以及研究室/院14個;小米的研發中心呢?華為前期都如此艱難,何況靠性價比取勝的小米?

3、研發芯片的意義。別人研發芯片要麼靠性能取勝(高通、A系)要麼靠性價比取勝(三星、華為),小米想研發自己的澎湃芯片,這樣做的意義在哪裡?作為後來者能靠性價比佔領市場份額已經很不錯了(對比同期的樂視、魅族),而且儘管去年銷售額已經破千億,淨利潤多少?85.5億人民幣;因此資金完完全全不足以支撐小米研發獨立芯片;目前在芯片製造商中,蘋果、三星、高通、華為基本已瓜分了整個手機市場,成立已久的聯發科尚且苟延饞喘,小米怎麼能用自己的還未出爐的芯片和這些公司抗衡?除了給自己的手機用還能給誰用?一沒性價比二沒高性能,沒有十年八年能超越以上公司?或許永遠也超越不了。

“感動人心、價格厚道”,做好組裝產品給消費者最低的價格,小米已經做到了。優化優化UI,搞好小米生態以及附加產品豈不比研發芯片來的更有“價值”?至於關乎命脈的事,搞好關係,畢竟國內有華為了,再加上目前小米的地位,應該不會觸犯某過的利益。

綜上:缺錢缺人才、起步晚、技術有限加上芯片界幾座大山壓頂,小米放棄澎湃芯片的研發是非常明智的選擇!



科技Joy


從長遠利益來看小米放棄澎湃芯片的研發確實是明智之舉,由於小米屬於典型的商業驅動型企業,在芯片研發方面實力較弱,即使投巨資進行芯片研發,也很難研發出像高通驍龍、華為麒麟等技術程度都非常高且具有商業價值的手機芯片,而小米手機的核心競爭力就是高通芯片,所以小米果斷放棄自主研發芯片,應該是非常正確的。如果小米和華為合作,小米從華為定製麒麟手機芯片,顯然更符合小米的長遠利益。

小米在芯片研發領域技術實力非常薄弱,不適合搞自研芯片


由於小

米屬於典型的商業驅動型企業,在芯片研發方面技術實力非常薄弱,小米此前雖然投巨資研發了澎湃S1手機芯片,但由技術成熟度低,缺乏市場競爭力,僅應用在小米5c一款手機上,此後就銷聲匿跡了。由於做手機芯片,投入非常高,而且對於企業的研發實力要求較高,研發週期長,而且成功的概率非常小,所以並不適合於小米這樣的新興高科技公司。

小米自主研發芯片,將可能失去高通的支持


小米手機短時間內在手機市場迅速崛起,除了趕對風口和互聯網營銷,一個最大的原因就是獲得了手機芯片巨頭高通的大力扶持。小米如果自主研發芯片,很可能將失去高通的支持,從長遠看將嚴重影響小米手機的競爭力。

小米如果能和華為化干戈為玉帛,從華為定製手機芯片,更符合小米的長遠利益

由於小米過分依賴高通的手機芯片,而聯發科的手機芯片又難堪大用,所以小米很容易在手機芯片方面受制於人。雖然華為是小米最大的競爭對手,但畢竟兩家公司都是中國企業,而且目前華為麒麟芯片技術成熟度已經非常高,在性能、通信等方面甚至比高通更強,如果小米和華為能夠一笑泯恩仇,小米手機的一部分芯片可以選擇華為麒麟芯片,更符合小米的長遠利益,而且對於中國芯片行業的發展也將具有重要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