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提議恢復傳統漢服與繁體字,對此你怎麼看?

沐譯


就是裝唄,寫繁體的人覺得自己會繁體別人不會,就覺得自己很牛逼,再給繁體套一件文化的衣服,這裡面隨隨便便就能做很多文章,漢服也是一樣的道理。

人活一張皮,大家都是趨炎附勢要臉要皮的動物,其實反觀幾百年前,那群最先開始穿西裝用簡體字的人也是這個心理。

工業剛開始出現的時候,人們都覺得工業機器化做出來的產品好,方便簡潔快速。到了現在,人們反而會為了手工的產品付出更多的金錢。

想明白了這些都是市場的需求。所以與其在文化和倫理上面討論這兩件都繫有沒有必要恢復。我倒更喜歡看看裡面有沒有更多的商業價值。


永遠的霸霸


這種事兒也不需要怎麼提倡吧,只要誰喜歡穿什麼盡管穿,誰喜歡寫什麼體自管寫,據我瞭解國家好像沒有規定必須穿什麼衣服或必須寫啥字體吧。


思維74樂水


沒必要恢復繁體字,復古不可取,如果認為古子好,那就該恢復甲骨文了。


張星明t樂在騎中


繁體字在老師上課時可以向學生講解繁體字的內涵和來歷。書寫用應就沒有這個必要了。唐服很有必要恢復!因為唐服是國學文化。民族精神的像徵。開放後都穿西裝也不是不可以。但不能因為開放就丟掉了自己祖國的服飾文化!丟掉唐服!


湘水兩岸


恢復人民公社,漢字越簡單越好!


用戶5634039505061


飛機,火車,西醫,科枝,輪船,衛星,航天,等都廢除,過猿人生活更好嗎?


蛋爺


一一我們的中華文明歷經五千年。的確保留著很多先進的元素。比如,古代的零錢,我們的老祖宗為了便於攜帶,還懂得在小錢中間打個孔。一摞的硬幣一穿一串就走人。十分方便。小偷偷走時,“硬硬的不見了”馬上就知道。反觀我們現在的硬幣。沒有任何考究。任意性強。想怎麼做就怎麼做!還不如古人想得周到!圓溜溜的硬幣,沒有孔穿起來,一滑就落到下水道。說到漢服。中國的傳統服裝自漢服甚至更早。包括後來演變成唐裝。中間相隔了3百年。其衣服的特徵都是讓人穿起來感覺寬大舒適的衣服。一直到清朝甚至到民國初期。都有很多人喜歡穿寬大的衣服。給人一種風度翩翩,紈絝子弟的感覺。其實我覺得這種漢服及後來的其他寬體衣服都是以裙式寬體為主。騎自行車時更不適合。我親眼見一女士騎單車,長裙尾捲入單車鏈裡,動彈不得!實是狼狽。幸好我上前幫忙。可見,長裙寬體式衣服並不適合當今快節奏的幹活。及生活,上廁所等,一不小心,裙襬就溜進糞坑裡。諸多不便。古代穿寬體衣服的人,大多不幹體力勞動的,體力活大多交由穿普通衣服者代勞!我國大多數貧困的山區,都是少數民族地區為多。他(她)們都穿上寬長的裙式衣服。背上還背個蘿筐。筐裡有的還裝個娃。貧窮的另一個原因是否與穿戴雍腫難以幹活有關呢!有待研究!但一定要恢復穿漢服的話。我個人認為,僅適合文職人員及白領階層。部隊、特警、武警肯定穿不了這種漢服。你不可能穿一套漢服過鐵絲網吧!這不非把勾爛不可!

繁體漢字恢復就不必要了。中國的詞典及詞海里邊一直都保留著繁體字。像現在的學生考試,一般規定時間是一兩個小時。你用繁體字寫完名字人家已經做了好幾題了。比方,名字:張大千,若寫上繁體的“韆”(千)字是很多筆畫的。勞神費時。不合時宜!我國漢字一直都有人研究。曾經三次簡化漢字。最後一次過於筒單,如:把“有”字簡化成“冇”;把“煤”字簡化為“火乚”左右組合字。不利於研究古文字,以至第三版筒化漢字被取消。目前大陸用的主要是第二版簡化字。我覺得恢復繁體字不利於快節奏記錄或書寫。還浪費墨水。不利於節約!


核料反應堆盛


不要極左極右,漢子簡化與服裝演變有著複雜的歷史過程,不是一天形成的。之所以形成今天的樣子是歷史所需,時代發展所需,沒有必要為了迎合某人腦袋抽筋又逆歷史潮流而動。


柳成海


裹腳孃的思維,觸景生情。


用戶7707675917359


時間是向前的,事物是進化的,社會是發展的,倒退是愚蠢的,前行是光明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