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火不燒山地不肥”呢?

走丟了的人250


不出門不知門外事,不種地不知地肥和瘦。說到不燒山地不肥,完全有道理的,我在60年代吋,開山種木薯時候把山上草木砍下曬乾,放火了,把地挖掘時把草木灰埋下地裡,蟲害燒死了,種上作物,生長快又高產,都是經過實驗得出真理。

所以說話講起來很容易,不經歷不知事情如何,文章寫得好,還是靠實驗為真理得出結果呢!


伍開坤


“火不燒山地不肥”,這可是老祖宗們留下的農耕經驗。早在原始社會,先祖們就採用了“刀耕火種”的種植方式,他們將山地上的荒草樹木砍倒曬乾後用火燒成灰燼,就成了肥效很好的草木灰。在沒有各種化肥的古代社會,先祖們主要就靠著這些草木灰來肥地,保障農作物生長所需。

事實證明,草木灰中含有植物生長所需的豐富營養成分,比如氮磷鉀等。大火燒了山地上的樹木雜草,相當於就是給土地施了一遍肥。而且經熱力烘烤的地塊,土層也會變得較為鬆軟,透氣性變好。地裡的一些害蟲、細菌、蟲卵、雜草種籽也會被大火燒死或高溫烤死,這都是非常有利於莊稼生長的。

再者,草木灰是鹼性的,如果土壤是酸性的,那麼拿燒過的草木灰進行中和,就可以改良土壤性狀,更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比如雲南的紅土就是酸性土壤。


而在山林中,林火小小的燒過一把之後,地面留下大量黑色的木炭、草灰等,一來可以保持地面溫度,二來可以有效吸收太陽輻射,使地面增溫,促進植物萌發。同時,因為草木灰的覆蓋,又給了植物生長髮育所需的充足養分。燒過後的地面,植物不再挨挨擠擠,相互遮擋光照,光照和通風條件都得以改善,就更有利於其茁壯成長。

因此,“火不燒山地不肥”的經驗就這麼流傳了下來。不過,在農民心目中,這“火不燒山地不肥”中的“山”可不是指密林或原始森林,而更多的是指他們用以種植莊稼的山地或田地。

時至今日,即使農業現代化飛速發展,很多老農依然習慣這種傳統的耕作方式,喜歡將秸稈焚燒還田。不過,因為焚燒會產生大量的煙塵,還有可能會引發火災,出於環保、安全等各方面的考慮,在各地,已經陸續禁止焚燒秸稈還田了,更不允許燒荒開地。


很明顯,綜上所述,“火不燒山地不肥”這話說的當然是沒錯!但是不是燒過的地,百分百都能增加肥力呢?這可不是絕對的!要怎麼燒,地才能肥,這可是有講究的。

像農民通常的燒荒或者燒秸杆還田,焚燒的時間都不會太長,面積也不會太廣,火燒的熱度還不足以破壞土壤結構。

但經科學對比發現,若是高強度的火燒,就會使得土壤有機質和氮元素被大肆破壞,磷元素也會有所減少。雖然土壤中磷、鉀的含量變化不大,但因為土壤中氮磷、氮鉀等計量關係的變化,就會使土壤微生物群落組成發生改變,這就會造成土壤地力的改變。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還是依照往年一樣種植同樣的農作物,比如非豆科優勢植物,因為葉片氮濃度降低,碳氮比增加,葉片質量就會大幅下降,不利於作物生長。再者,因為草木灰是鹼性的,如果量多,就會使得土壤鹼性加強,如果此時種植喜酸性植物,就會導致生長不良。

而且,高強度火燒,從地上火延伸到地下火,就會將土壤層中的微生物全都燒死,這就會改變土壤的物理性狀,大大降低它的通透性,也就是民間俗稱的“死泥”,硬邦邦的,毫無活性。

另外,如果是山丘地帶,高彈度火燒將表面的植被燃燒殆盡,一旦遭遇大雨,土層就會因雨水充刷而流失嚴重,土壤養分也就隨之流失了。
所以,“火不燒山地不肥”這句俗語雖不無道理,但我們還應以辯證的思維去看待。


陌上花開且緩歸


一般而言,南方土地多屬酸性,草木灰屬鹼性,確實有增肥的作用。對於北方多屬鹼性耕地而言,這種方法單純從增加地力的角度而言,是不合適的。


金山玉月8668


說起這個問題,我們農村長大的孩子就很有感觸,記得山場砍伐木頭後,山場都要進行一遍火燒,小時候還不懂,還以為山林著火,回家問大人才知道,為了新的林木種植,需要把原有山上剩餘的草木燃燒掉,這樣就可以剩下有肥力的灰燼,也就是俗稱的草木灰。

草木灰是一種有機的農家肥,它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鉀。其中含有豐富的鉀元素和磷元素,非常適合林木的生長,在早年農用物資缺乏的年代,林場都是使用這種辦法給林場增肥。

隨著時代變遷和社會的發展,現在的肥料越來越多,加之國家對環境保護以及森林防火的要求,如今已經很少用燒山這種辦法來給土地增肥了。

還記得小時候因為林場工人的操作失誤導致周邊山林失火的情況也是發生過的,所以現在基本上已經沒有火燒山施肥這種形式了!

目前林場的施肥都採用施人工合成肥料,既安全肥力又高!


閩居山人


“人不出門難富貴、火不燒山地不肥”,這句諺語中包含著我國先輩基於生產實踐的農耕智慧。放火燒山牢底坐穿,勸君切莫因小失大。溫馨提醒:山裡見煙,罰款三千,放火燒山,牢底坐穿。

火不燒山地不肥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下半句“火不燒山地不肥”是怎麼回事吧!生長在農村家庭的朋友們可能直到,每年秋收完玉米等莊稼之後,還要把大的秸稈捆起來當作柴用,剩下的碎秸稈怎麼辦呢?就會把它們收拾起來,用火燒成灰,這樣不僅防止了冬天天氣太乾可能會造成的火災,還能為土地增加肥力。在某片山體開墾時,常常也會在可控範圍內燃燒植被。

燒植被的優缺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 高效徹底:只要植被幹燥程度足夠,在適宜風力作用下,植被可在短時間能燃燒完畢,殘留量少。
  2. 省工省錢:在焚燒之前,只需要將植被適當歸攏即可,整個過程幾乎零成本,而且操作起來十分簡便。
  3. 滅菌滅蟲:植被是真菌、蟲卵等植物病害的棲身場所,尤其是其重要的越冬場所,這些病菌蟲卵會成為下一茬作物,尤其是同類作物病蟲害爆發的火種。病蟲在代際延續中,會逐漸加大抗藥性,致使病蟲害的防治癒發睏難,但是在火面前,不論病菌還是蟲卵,都將失去抵抗能力,從而降低下茬作物病害爆發的幾率。
  4. 補充養分:植被在燃燒之後形成的灰燼中,鉀等植物必須營養元素含量豐富,一定程度上起到肥田的作用。

這也就是我們的祖祖輩輩們為什麼會說“火不燒山地不肥”的原因了

延伸:放火罪的定義及其量刑標準



一、放火罪的定義

放火罪是指故意放火焚燒公私財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中國現行《刑法》規定,放火罪是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具體罪名之一,是指故意放火焚燒公私財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放火罪是一種故意犯罪,其侵犯的客體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的多數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財產的安全。

放火危害公共安全,一般包括三種情況:

一是危及不特定的多數人的生命、健康的安全;

二是危及重大公私財產的安全;

三是既危及不特定的多數人的生命、健康安全,同時又危及重大公私財產的安全。

二、量刑標準

根據114條和第115條的規定,犯放火罪的,尚未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重傷、死亡或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死刑。

“尚未造成嚴重後果”包括兩種情況:

一是放火行為沒有造成任何實際損害後果;

二是放火行為造成了一定的實際損害後果,但並不嚴重。

在這兩種情況下,只能根據本條的法定刑處罰。只有當放火行為造成他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時,才能根據《刑法》第115條的法定刑處罰。



呆萌的阿全


可以變成肥料,有利於作物生長。



渤海灣浩哥


當然在中國是不會私自燒山的,在歐洲那邊有的國家是可以每年春上燒山。最簡單的道理就是燒山後它的枯枝落葉都能成為生長素,如果遇到好的雨水,大的樹木生長很旺盛,林木看起來也整齊,不會有棘刺林,謝謝!


鐵骨柔情散養土雞


火燒山會讓草,木變成灰,這些草灰,木灰就是一種良好的肥料,反之沒有火燒過的山地沒有這種肥料,就不肥。


六松哥


看到這句話,我想起兩句話:

一句是人無橫材不富,馬無夜草不肥,第二句是人不出門不富貴,火不燒山地不肥。第一句不說,我們來說說第二句。

在以前,農村裡面在收割完水稻或者是菜地裡、苧麻地裡,將該收的家作物都收完後,大部分的都會選擇放一把火,把田地裡面剩餘的草、枝、葉等一塊給燒了。這樣放火燒,不僅大大的減輕了人們用工具將田地裡面的雜物清理出去的勞力,而且在火燒之後,還能夠增加土地的肥力。這就是“火不燒山地不肥”。

其實,這個肥,我們可以認為,它不僅包括土壤的肥力增加,還包括土壤生態環境會更好,更有利於明年作物生長,能夠提高產量。

為何能夠增加土壤肥力呢?因為能夠被燒掉的,一般都是稻草、樹枝、樹葉、雜草等東西,這些東西燒完之後剩下的都是灰了。這些灰就是我們平常的民說的草木灰,這些草木灰就附著在土壤中了。草木灰中最主要的成分就是碳酸鉀,在農村中草木灰是可以當作鉀肥來使用的。所以,將稻草、雜草這些東西燒了之後,實際上就是相當於給土壤施加了鉀肥。所以,這就是給土壤增加了肥力。

為何能夠有利於土壤生態,有利於明年作物生長呢?因為在焚燒的過程中,附著在稻草、雜草上面的病菌、細菌、寄生蟲等都會隨著大火被燒掉。另外,還會有大量的雜草的種籽也會被燒掉,包括掉落到地面的很多草籽和附著在土壤表層的細菌、病菌等都會被大火給燒掉。這對於來年作物來說是有利的。

所以,在燒掉地面雜草這些東西的時候,它不僅增加了土壤的肥力,還能夠大量的消滅掉雜草的種籽以及細菌、病菌的存量。對來年作物的生長來說能夠提供更為有利的生長環境,能夠有利於提高作物的產量。所以,火燒地後,地不僅肥了,還病害出現的可能性也會降低。所以,這個肥也能夠理解為土壤肥和作物產量增加兩層意思。

但是,現在為了保護環境已經不允許野外燒火,特別是焚燒秸杆這類行為。現在人們也已經採取了秸杆還田的措施,這樣也有利於肥料還田,還能夠促進土壤微生態環境平衡。


洞庭清水塘


“火不燒山地不肥”其實是包含了農民的智慧,在刀耕火種的年代裡,人們缺乏肥料,而一般都使用農家肥,也就是草木灰,大火燒山之後其實相當於給土地施了一遍肥(草木灰含有植物生長需要的氮磷鉀元素)由此,土壤也就自然變得肥沃,農民收成也就好了。

實則,這句農諺的意思也是在告誡人們,只有經歷風雨挫折,人生才會有一番成就,正如那句“若非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