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誰體驗過用石碾子打稻穀?

唐姐返鄉創業記


從小生活在農村,對農村這種生活記憶猶新。在湖北地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基本種兩季稻,就會出現“雙搶”忙碌的場景,現在種一季的比較多。稻穀成熟時,穗子飽滿下墜,稻田一片金黃。

在收割稻子之前,農民會放幹稻田裡的水,俗稱“曬田”。以前一般採用鐮刀手割方式,割好的稻子整齊放在田裡曝曬,曬乾水份的稻子輕了很多,用“要子”(用稻草做成較粗的繩子)捆好。然後把稻子用尖擔挑到稻場,當然路況好的地方可以用拖拉機。

挑到稻場的稻子均勻鋪放,然後將水牛趕到曬穀場,用枙頭拉著石磙沿著稻場慢慢繞圈。碾了幾遍後,用羊杈將稻子抖動翻過來,繼續用石磙碾,幾遍過後,雨觀察稻草上是否還有穀子,如果有需繼續碾,直至穀子完全脫落。然後用羊杈將稻草挑到稻場旁邊,留下的穀子晾曬乾後,再用木掀逆風將稻穀揚起,將飽滿的稻穀和秕穀分離,再將稻穀儲藏起來。

當然碾谷也有用手扶拖拉機帶著石磙碾的,這樣速度比較快。另外如果碾谷遇到下雨天,特別是遇到陣雨,必須要將稻場周邊的溝起好,有利於排水,這樣稻子就不會有大的損失。

隨著社會進步,現在農村大部分都機械化了,速度和效率不可同日而語。








鄉野良民


家裡是處於北方農村,主要種植小麥、玉米,對於稻穀來說不太熟悉,但是都大同小異,小時候在穀場里長大的,也對收麥子、打麥子的印象深刻。記得零幾年的時候,收割機還沒普及,家裡的人都是用鐮刀把麥子收割好,拉到穀場裡用拖拉機拉著石磙碾壓,有的人家為了省錢就用自家的牛拉著石磙碾壓麥子,過程是一遍又一遍的碾壓麥子,一圈又一圈的碾壓,碾壓好多遍還要翻過來再碾壓,麥子就下來了,過後還要“揚場”就是把麥殼去掉,這是技術活,一般人一天兩天還學不會,所以還有好“莊稼把式”的人的稱號,小麥脫粒後還要晾曬,曬乾後才能磨成麵粉,所以小時候的饅頭吃起來格外香。那種場景永遠不會再有了,那時候都是一大家十幾口人一同勞作,共同收麥、大麥,很熱鬧也很溫馨,這種場面在幼時的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那時的好多人已經不在世啦,好想他們,那時的飯真香。

在網上搜索幾張當時的照片,以供大家參考當時的情景。







甲子藤


這種方式是在剛改革開放分田到戶的時候,這種方式之所以被淘汰,很大一個原因是效率太低了人又累。再加上當時的道路及生產技術都不先進。所以農民又累又苦。

我就是在農村的,在一片空地上,把穀子排成橢圓或者圓型,如果場地是方型的也可以,然後用牛拉著石滾,人拉著牛。在廠子上面轉圈圈,就是石輥轉的時候會磨亂穀穗。

就這樣牛拉著石輥一圈一圈的壓,鋪厚了壓不乾淨,鋪薄了把穀粒壓壞了,反正不好操作,還要預防牛拉屎拉尿弄髒穀子。

效率之低可以想象,人也累死,壓完後還要翻草,讓穀草分離,草打捆,谷裝籮筐裡。

父輩生活在農村裡,早出晚歸,兢兢業業,辛辛苦苦卻也只能勉強餬口,對比現在我們是好太多了。農村的生活沒有人們想象中那麼美好,只有距離掩蓋的心酸。


苦命男人


從能記事起,我們那個小時候,孩子們基本都愛去稻場上玩玩看大人趕牛拉石磙壓稻穗子,稻穀成熟了人們用鐮刀割倒排在稻田裡曬一至兩天草幹後捆回稻場散鋪在稻場,再牛拉石磙轉著園圈壓一圈套一圈不能漏,否則會草上壓不乾淨穀粒,整個壓一遍了鬆開石磙,讓牛休息會兒,將稻穗翻身鋪好再壓一遍,稻穗上穀粒全部落下來了再將稻草抖乾淨穀粒捆好,稻草是牛的主要食物,留下穀粒聚在一起有風的時候揚穀粒,乾癟不成熟揚出去了很遠,剩下的都是金色的稻穀。


星辰42665


這個是哪個地方的啊。

1.我們這邊九幾年的時候,那種電動打稻機還未普及,我家用的是那種刷桶(那種四四方方的,在四個角落刷稻子,好久沒看到過了),純人工刷稻子。記得每次刷完稻子,手臂都特別疼。

2.到後來就是電動打稻機,這個就省很多力了,輕鬆些。

3.再到後來就是收割機,這個都不用怎麼出力的,除了背稻子。

你所說的石碾子真沒有體驗過。





鄉野雙響炮


我們村有好幾個石碾,以前小時候碾穀子,高粱什麼🤔。現在我們農村早就已經機械化!現在的石碾基本都是很少的特產的加工用!比如現在這個季節可以碾山韭菜,碾成山韭菜醬,山韭菜醬炒雞蛋特別香!還有就是碾豆子,把豆子碾成豆麵,做渣豆腐特別好吃😋!


農村好聲音小娜兒


三農領域創作者

從小就是在谷碾場邊長大的,小時候,機械收割還不發達。記得從我記事起,一到麥忙季節就在場邊的秸稈堆裡杵著玩,一直到上6年級吧04年的時候,才告別了,谷碾場,每年收割全機械化收割。

那時候一到夏天,有那個賣冰棍帶著草帽,騎著二八自行車,脖子掛著白色毛巾,直接到地頭吆喝,賣冰棍,小孩子就閃閃亮亮的,家裡面拿酒瓶子去冰棍。然後捧著冰棍子叫你舔一口我舔一口,感覺美味極了。現在再好吃的冰棍也吃不出當時的感覺啦。好懷念呀!


王煥煥的日常生活


有誰體驗過石碾子打稻穀?

石碾現在很難見到了,石碾的功能相當於現在的打米機,我樂意和你分享石碾這一提問。

一、石碾的組成:石碾主要由碾滾、碾架、碾盤、碾基四部分組成,分別介紹如下:

①碾滾:碾滾圓椎型、由一頭稍大一頭稍小的石材打磨而成,順大小頭方向鑿有凹凸線條。大頭朝碾盤邊緣方向,小頭朝碾盤軸心方向,匹配碾盤圓周旋轉。

②碾架:由木紋細膩的木材製成框在碾滾上。框邊一承載木一頭扣在碾盤中心的木樁上、即中軸上。碾滾兩端分別鑲嵌有椎形木樁穿在碾架上作滾軸。

③碾盤:以粗硬耐磨青石打磨而成,在碾盤中心點豎有一木樁為中軸、以中軸為核心呈扇面射狀刻有凹凸線與碾滾刻線相對應。

④碾基:用一般條石堆砌而成,承載碾的平衡。

二、關於石碾的埸所稱謂:

①用人推作動力帶動碾磙沿碾盤旋轉的叫碾子。

②用牛拉作動力帶動碾磙沿碾盤旋轉的叫碾米堂(場)。

③用水做動力帶動碾磙沿碾盤旋轉的叫水碾,

三`石碾打(碾)稻成米過程:

①將曬乾的稻穀倒入碾盤,鋪墊厚簿均勻,經碾磙滾動將稻穀外殼碾壓破碎。

②將碾壓破碎的稻穀撮入簸箕,反覆顛簸將外殼揚出。

③將揚去外殼的毛米,用米篩將剩餘雜質碎米篩去,便成食用米。通過上述表述你對石碾有印象了嗎?歡迎留言!

下圖來源1版新華字典



老曹17


用石碾子打稻穀,是我們這裡八幾年還用,我們這裡打小麥,糜子,穀子,蕎麥,等農作物,把收來的莊稼鋪在場上,曬一兩個小時,就開始套上驢或者騾子,開始很有規律的碾壓,碾壓幾次,用叉子跳著反一邊,在開始碾壓,就著四次能碾壓乾淨糧食籽。





來自西北的種地漢子


以前的農業操作方式之所以被淘汰,很大一個原因是效率太低了。

我就是在農村的,在一片空低上,把穀子排成橢圓或者圓型,如果場地是方型的也可以,反正是牛拉,就是石輥轉的時候會磨亂穀穗。

就這樣牛拉著石輥一圈一圈的壓,鋪厚了壓不乾淨,鋪薄了把穀粒壓壞了,反正不好操作,還要預防牛拉屎拉尿弄髒穀子。

效率之低可以想象,人也累死,壓完後還要翻草,讓穀草分離,草打捆,谷裝籮筐裡。

父輩生活在農村裡,早出晚歸,兢兢業業,辛辛苦苦卻也只能勉強餬口,對比現在我們是好太多了。

農村的生活沒有人們想象中那麼美好,只有距離掩蓋的心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