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發佈會給人信心:部分藥物已初步顯示良好療效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2月15日舉行發佈會,介紹藥物研發和科研攻關最新進展情況。這場發佈會透露的各種好消息給人信心:部分新冠肺炎治療藥物已初步顯示出良好療效、正加快推進新冠病毒現場快速檢測產品研發、抑制炎症風暴藥物已開始臨床試驗。


這場發佈會給人信心:部分藥物已初步顯示良好療效


蝙蝠最有可能是新冠病毒源頭


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吳遠彬表示,新冠病毒溯源和傳播路徑研究由中國疾控中心、中科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聯合開展,中國疾控中心病毒所檢測了585份取自華南海鮮市場及武漢多家生鮮市場的樣本,有33份新冠病毒陽性,其中31份來自華南海鮮市場經營野生動物的西區,提示此次疫情可能與野生動物交易有關。此外,研究進一步排除新冠病毒來源於家禽、家畜。新冠病毒基因組比對顯示,蝙蝠最有可能是新冠病毒天然宿主

吳遠彬說,新冠病毒主要傳播路徑仍是呼吸道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鍾南山院士團隊、李蘭娟院士團隊相繼在患者糞便中檢測出新冠病毒,儘管如此,目前尚無證據表明新冠病毒可通過糞-口傳播。

那麼穿山甲可能是新冠病毒中間宿主嗎?對此,吳遠彬回應,此前有科研團隊指出穿山甲可能是新冠病毒潛在中間宿主,我們正組織科研團隊論證,新冠病毒從穿山甲到人的傳播路徑也正在研究,有進展將及時公佈。

部分疫苗進入動物實驗階段


在談到新冠肺炎疫苗的研發進展時,科技部生物中心主任張新民介紹,新冠病毒疫苗研發難度比較大,週期比較長。為了確保儘早研發成功,並行安排多條技術路線,包括滅活、重組蛋白疫苗等,保障成功率。目前部分疫苗品種進入動物實驗階段。疫苗作為一種應用於健康人的特殊產品,其安全性是第一位的。疫苗研發必須遵循科學規律以及嚴格的管理規範,要給科研人員一定的時間。從目前進展來看,我國各研究團隊的研發進度與國際進展基本保持一致。

中科院微生物的研究員嚴景華表示,我們單位承擔的工作是重組的蛋白疫苗。重組蛋白疫苗是把一個病原體最有效的抗原成份基因拿出來,進行體外重組,表達蛋白,然後製成疫苗。我們團隊這兩年做MERS疫苗,新冠病毒出現以後,我們把相關策略和方法用在新冠病毒疫苗的設計,目前疫苗進展非常順利。現在已經在動物體內進行測試,還要進行安全性評價。很多試驗在同步推進,爭取疫苗早日上市。

科研攻關取得階段性進展


吳遠彬表示,新冠肺炎科研攻關取得了階段性進展。

在動物模型方面,已經成功構建新冠肺炎感染的小鼠、猴子等動物模型,為開展藥物和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評價提供了基礎條件。

在檢測診斷方面,在已有七個診斷檢測試劑獲批上市的基礎上,正在加快推進現場快速檢測產品的研發和應用

在藥物研發和臨床救治方面,有些藥品篩選和治療方案已取得積極進展,正在推進臨床試驗,部分臨床救治建議已經納入診療方案

在疫苗研發方面,並行開展了滅活疫苗、核酸疫苗、重組疫苗等多條技術路線的研發

部分藥物已初步顯示良好療效


談到新冠肺炎治療藥物臨床試驗進展情況時,張新民表示,藥物研發組織全國優秀科研團隊,利用計算機,對7萬個藥品和新化合物進行篩選,5000個可能有效的藥物,之後又選定了100個藥物在體外進行細胞實驗。磷酸氯喹、法匹拉韋、瑞得西韋正在進行臨床試驗。目前部分藥物已初步顯示出良好療效。瘧疾用藥磷酸氯喹臨床試驗結果初顯,對新冠肺炎有一定效果

張新民介紹,瘧疾治療藥物磷酸氯喹正在北京、廣東等十多家醫院進行臨床試驗,入組患者超過100例。臨床結果初步顯示,對新冠肺炎有一定效果。此外由美國公司研製的瑞德西韋正在湖北11家醫療機構進行臨床試驗。根據我國科學家進行的體外實驗,瑞德西韋對新冠病毒有較好的抑制作用和安全性,該藥物也在美國實現了對病人的成功救治。目前,共有168例重症病人和17例輕症病人正在進行瑞德西韋的臨床試驗,期待早日得到臨床試驗結果。


目前針對重症患者的科技攻關是否有新技術方案?

張新民表示,目前部分產品和技術已取得良好臨床效果。

一是採集恢復期患者的血漿用於重症患者治療。處於恢復期的患者血漿中,存在大量的保護性抗體,可以用於對重症患者的治療。截至目前,武漢市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武漢金銀潭醫院等多家醫院共對11位重症患者進行治療,治療後臨床症狀明顯改善,各項檢測指標全面向好,沒有明顯不良反應。

二是幹細胞技術在重症救治方面的臨床研究。該技術能夠抑制免疫系統過度激活,通過改善微環境,促進內源性修復,緩解呼吸窘迫症狀,經過嚴格的臨床檢驗,安全性、有效性評價,以及嚴格的質量鑑定,幹細胞技術在符合幹細胞應用規範和臨床試驗規範的前提下,對若干重型患者進行了治療,也初步取得了效果,顯示出了安全有效。

“下一步,科技部將積極支持科學家研究,以期儘快取得階段性進展,為臨床患者特別是重症患者帶來新希望。”張新民說。

抑制炎症風暴藥物已開始臨床試驗


針對媒體報道新冠肺炎感染者身體裡出現“炎症風暴”的現象,以及相關研究進展,中國科學院黨組成員、副秘書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周琪表示,“炎症風暴”是新冠肺炎輕症向重症和危重症轉換的一個重要節點,同時也是現在重症和危重症死亡的一個原因。“炎症風暴”客觀來講,實際是細胞因子的過度反應,主要是人的免疫系統針對外界的病毒和感染的誘因,包括一些藥物,機體的免疫系統過度反應,它無分敵我的時候,過度反應造成了對自身的傷害。所以,現在治療中,對於危重症患者如何抑制炎症因子、細胞因子風暴是大家關注的焦點。近期針對這個問題,科學院和科技部佈局了幾個項目,這些項目有幾個不同的路徑。一是如何讓機體不識別或者阻斷炎症風暴因子的發生,另外如何從免疫調控和炎症的壓制角度獲得一些更新的治療手段。

周琪說,從阻斷的角度,也在篩選一些老藥來抑制炎症因子風暴出現,其中包括在風溼病等領域已證明可有效抑制炎症因子發生的藥物,其中有一些前期經過驗證的,對細胞水平有作用的藥物已經部分做了臨床。中國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已經做了14例的重症和危重症病人,年齡最大82歲,這幾例病人的結果看起來都是令人鼓舞的。現在進行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大概有100餘位病人入組,其中治療組94例,對照組94例。如果初期結果證明是有效的,我們可能會加速推動,對重症患者以關懷同情和人道的角度儘快給予有效的治療手段。近期針對炎症因子風暴的工作還在不斷地開展,相信會有更多的候選藥物進入治療的序列。

END

經濟日報經點科學工作室

記者:吳佳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