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不先收回荊州,再北伐中原?

文新2005


諸葛亮不先收荊州有兩個原因:第一,恢復了和東吳的聯盟,北伐時邀請東吳一同出兵攻擊曹魏和自己在荊州出兵攻擊曹魏的意義是一樣的;第二,先取得隴右五郡之地,就截斷雍涼二州和中原曹魏的聯繫,成果比取荊州要大。



荊州能起到的作用是可以代替的

劉備佔領益州以後,荊州和益州之間雖然是一個國家管轄,但荊州的幾郡之地都處於西蜀的天然屏障之外。按照諸葛亮的發展方向就是留一員上將在荊州伺機而動,配合益州的一切軍事行動。

擁有荊州對蜀漢來講是很好,益州軍北伐曹魏要是遇到的軍事壓力過大,可以隨時命令荊州軍攻打曹魏宛洛地區來緩解益州軍的壓力,畢竟一國之間的軍事配合是比較容易的;荊州丟失後劉備又敗夷陵,劉備去世後諸葛亮掌權,諸葛亮選擇的是修復了蜀吳聯盟,而不是收回荊州,這就說明可以利用聯盟邀請東吳一起伐魏,以東吳的配合給曹魏施加壓力,可以大大的緩解曹魏對蜀漢的軍事壓力,目的是一樣的但是效果卻更好。


平取隴右、蠶食雍涼更重要

諸葛亮即使率兵奪回了荊州的失地,按照當時武將的情況誰可以勝任荊州守軍將領的職位。派遣武將的能力必須要具備獨當一面的才能,不然荊州還會得而復失。當時的情況一是蜀漢沒有合適的人選,二是蜀中尚且缺少大將。而且一旦收復荊州失地,還會把東吳推到曹魏一方這樣蜀漢處境會更被動。

雖然失去了荊州,但是剩下的地盤均在天然的屏障之內,不必過多的分散兵力。這時可以集中力量攻打隴右五郡,一旦得手那麼雍涼二州就是蜀漢的囊中之物。大軍守住隴右五郡,穩定涼州、雍州兩州之地休養生息幾年,這能讓當時的蜀漢翻身逆襲。涼州盛產軍馬,不僅可以培養自己的騎兵,還切斷了曹魏的一部分軍馬供應,這對曹魏也是一種削弱。

蜀漢擁有了三州之地,軍事、經濟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再次北伐曹魏時效果肯定是不同的,只要確保東吳保持中立,有沒有東吳配合也不那麼重要了。


總結:取荊州勢必會和東吳成為死敵,把東吳推向曹魏一方,這樣即使收復荊州對蜀漢也沒有多大的好處。而恢復和東吳的聯盟,再取得隴右對蜀漢來講可是有著天差地別的區別。權衡利弊諸葛亮不去收復荊州也是當時最好的選擇。


感謝大家閱讀,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討、學習歷史。


青梅煮酒品三國


我個人認為,孔明不收復荊州是當時蜀國在關張死後能夠獨當一面的將領,在對抗東吳和曹魏方面都處於下風,沒有能夠和對手在戰場上有能力運籌帷幄的人才,只要一個方向的軍事吃緊,就會導致蜀國兵力吃緊,蜀國是山高路險,後勤保障沒有曹魏和東吳好,加上劉備又敗於東吳,東吳的士氣要高於蜀漢,加上蜀國的南方少數民族對蜀漢政權一直心懷不軌,只要東吳和曹魏給點利益他們都會在南方做亂,南方的地形是山高林密,不利於大軍團作戰,南方的少數民族在東吳或曹魏的經濟支持下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往山林裡跑,這樣蜀國軍力就會一直被拖在南方平亂,劉備政權對蜀中來說是外來政權,劉章的舊部對於新政權的不確定的性也是影響蜀漢的穩定的關鍵,他們唯一的共性就是討伐曹魏,恢復漢室,總之,從政治,經濟方面都是隻有聯合東吳一起對抗曹魏,


深入人心的經典



關羽北伐試圖在本應戰略防禦的時期將西線的勝利拓展到整個漢水流域,莽撞地衝破了曹孫劉三方在漢水、湘水地區形成的短暫戰略平衡態勢。關羽北伐,在招致以關羽為首的劉系荊州方面軍全面潰滅的同時,也徹底擊碎了隆中對戰略實現的可能。

換言之,關羽北伐的錯誤擴大化,過早地把剛剛攻略益州、沒有休整準備好的劉系荊益兩方面軍拖入了詭譎的變局之中。這種變局,已然不是北方敵對方天下的變局,反而是孫劉聯盟十年矛盾總爆發的己方變局。

失去東線出征地荊州江陵、失去東線出征既定主帥關羽的局面,被劉備東征的失敗進一步“強化”。夷陵戰後,遑論全面淪陷的東線,就是一息尚存的西線也耗盡了大量主力。所以,在此時開始全面主政的諸葛亮,應該早已放棄當年充滿革命理想主義的隆中對戰略了,反而在其十餘年的軍政歷練後,成為一個現實主義的政治家、戰略家,一反劉備暮年的急進,採取了一種更加務實的漸進戰略。

在短短的六七年間經歷了益州爭奪戰、漢中爭奪戰、荊州爭奪戰三次大型戰役且全無一個稍經修整大後方的季漢政權與益州軍民,終於在諸葛亮主政的頭三年迎來了首次較長時間休養生息。經過此番戰略休整(222-225),以及之後的三路平南中(225-226),季漢政權終於獲得了一個遠比當年的荊南更有資源且稍經內部整合的基本盤。葛公在建興初年的努力,挽回了在建安二十四年驟然惡化的形勢。

在休養生息與南中平定之後,諸葛亮所開始的北伐(228-234)已然不再是隆中對戰略下待北方有變的兩路出擊之一了,而是新形勢下,儘量與盟國東吳形成配合,不斷出擊,主動製造變局,干擾魏國,從而避免本就北勝於南的資源格局在南北無事的情況下進一步拉大,進而在製造的變局中尋找擴大北伐成果的時機,得隴望秦,以圖中原。其實,從諸葛亮數次北伐的出擊線路上來看,更多地繞道隴西,而不是直取秦川,也說明了此時已不再遵循隆中對的基本戰略。

如果說,劉備時期的孫劉聯盟是漢末州牧諸侯之間的幕府聯盟,那麼諸葛亮以來的吳漢聯盟則是兩個王朝之間的國際聯盟。區別在於,在孫劉聯盟中,劉備可以伺機利用漢室宗室遠屬身份,取得對孫權在大義上的領導權,至少形成劉邦與漢初諸侯王之間的關係。而吳漢聯盟,則孫劉兩家只有可能是東西朝、東西帝式的平等配合關係,不再有哪一方領導另一方的可能。所以,從這一外部環境上看,隆中對戰略不僅沒有了季漢方面兩路出擊的可能,甚至沒有了名份上壓制江東的可能,“東連吳會”不再能與“西通巴蜀”相等同,“結好孫權”從原來的幕府交往升格為國際交往,即便劉備劉禪稱王稱帝也再也調不動成為“魏朝吳王”與“吳朝皇帝”的孫權。

從曹魏一方看,隆中對所設想的天下有變,應當是指,曹操稱帝引發的漢臣反抗甚至北方諸侯對曹操勢力的顛覆。然而,曹操暮年的疲於奔命,不僅打地鼠式地消滅了北方的主要反曹勢力,反而越玩越溜地在曹丕執政後完成了平穩的漢魏革命。北方似乎已經不再有足以對抗曹魏的造成變數的勢力,這種情況是隆中對做出之時,諸葛亮所沒有預料到的。至少,隆中對時,曹操新定的河北、未能歸附曹操的關中諸軍閥、漢中的張魯都是對曹操的有力牽制,且南方的劉表、劉璋、孫權尚且佔有著未經戰亂影響的長江全流域,再加上曹操仍舊面臨著強大的擁漢勢力,諸葛亮所期盼的天下有變,是有跡可循、有機可乘的。但, 隨後曹操雖然赤壁大敗,但在北方卻風捲殘雲般實現了穩定的統一,南方則荊州三分、益州虛耗,局勢的發展逐步消融著隆中對戰略所賴以生存的形勢土壤,關羽劉備相繼失敗只是給隆中對戰略所面臨的形勢畫上了一個句號而已。

綜上,隆中對戰略所能應用的形勢,在荊州爭奪戰(襄陽-麥城-夷陵三戰)後一去不復返。新的形勢,需要諸葛亮在休養生息、內部整合後,調整戰略。雖然補上了本該在漢中之戰與荊州之戰之間就斡旋出來的休養生息,但休整之後,面對新朝新氣象的北方,則需要季漢與東吳不斷騷擾,以期誘發北方新的變局,進而乘隙而進。奈何,天不假年,葛公殞命。且吳漢兩國在古代的通訊條件下疊合上各種內政么蛾子,始終無法步調一致,再加上吳國後期的高層亂局,使得吳漢兩國既錯失了在曹魏前期英主每每早卒帶來的進攻時機,又在曹魏後期的司馬氏作家門時(已是219年三十年後的249年),因南北差距拉大而軍力衰退,無法乘隙而入,終致滅亡,時與?命與?


陽明悟行學宮


據《三國志》記載,蜀國滅亡時,人口有94萬,軍隊十萬,軍民比例為1:10,這應該是蜀漢時期的一個平均水平。如果軍隊人數超出這個比例,老百姓是負擔不起的,以蜀漢的國力是很難支撐的。所以,蜀國並沒有百萬大軍,維持15萬軍隊應該是極限。

劉備帶了數萬人入蜀,諸葛亮張飛趙雲援軍也有數萬,和劉璋打鬥必然傷了人馬,再加上劉璋的降兵,漢中之戰也損失不少,那麼,大約估計劉備撐死十萬人,再加上關羽軍團的幾萬人,劉備軍最多不會超過十五萬人。

要是真有百萬人,夷陵之戰還會失敗?劉備直接強攻陸遜的營寨,反正兵馬多,幾萬人來回作戰,東吳如何抵擋?而實際上,劉備夷陵之戰參戰兵力小於八萬。

三國的形勢是很奇特的,一國的任何一個舉動,必然牽動到另外的兩國,所以史稱三國鼎立。蜀國這一方,國力最小。當年劉邦以天府為依託,順利還定三秦,是因為得到秦地百姓熱切期盼的擁護。而劉備愛舉一益州之力進而復興漢室、北定中原,第一個條件就必須“聯吳抗魏”,第二個條件就必須等待“天下有變”的有利時機。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

其次諸葛亮不是想奪回荊州而是他心有餘而力不足。一方面關羽兵敗身死使得荊州落入了吳國人之手這導致了劉備的實力被嚴重削弱,所以從理智上來看最好的策略就是休養生息發展實力徐圖荊州。從後來劉備貿然伐吳遭遇慘敗可以知道當時迫切想要奪回荊州的想法是錯誤且冒險的。





Hai子君


蜀漢從建立之日起,就一直打著“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旗號。曹魏代漢自立,才是蜀漢真正的敵人,諸葛亮北伐魏國就是為了維護了漢室的正統、師出有名。夷陵大敗之後,蜀漢實力大損,而東吳也在夷陵之戰中消耗實力過半,如果此時再向東吳用兵,坐收漁翁之利的只能是曹魏,無疑是自取滅亡。

在《隆中對》中,諸葛亮向劉備闡述了自己對東吳的看法“孫權佔據江東,已歷經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所以,在諸葛亮當丞相時期,蜀漢已經沒有能力奪回荊州了。

劉備為何會失去荊州?

赤壁之戰後,荊州被魏蜀吳三家瓜分,劉備入川,留下關羽鎮守荊州五郡,劉備得到蜀川之後,迫於東吳的壓力,被迫將長沙、桂陽兩郡還給了孫權。後來關羽出兵攻打曹操的襄樊地區,於是孫權派呂蒙偷襲了荊州三郡,至此荊州完全失陷,而且關羽守衛荊州的戰役中被呂蒙斬殺。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同東吳展開了生死殊途的消滅戰,最後以劉備的失敗而告終,這一戰爭,蜀國不僅僅沒有奪回荊州,而且國力大傷。

劉備死後,諸葛亮已經無力拯救蜀國走向衰弱的局勢,諸葛亮選擇北伐,而不是按照原計劃先奪荊州再抗魏,也不是守益州,與魏劃江而治,原因有三點:

一、當時蜀吳還處於聯盟狀態,蜀吳的敵人是魏國,而此時的魏國一直想要消滅蜀國取代漢室,在這個時候諸葛亮北伐有理有據,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而如果按照原計劃,在輿論方面就已經佔了下風。

二、蜀國能夠一直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孫劉聯盟,如果此時蜀國再與吳國發生戰爭,這樣只能加速蜀國的滅亡,不是明智之舉。

三、夷陵之戰結束後,蜀國的實力已經大損,相反吳國的實力卻大增,想要在吳國手上再次奪回荊州已經不可能了。

於是諸葛亮決定與其被動的防守任人宰割,還不如主動出擊,搏得一線生機,所以他才決定北伐。





回首看不盡


1、荊州的地理優勢

荊州對蜀政權而言一是天然的屏障;二是糧倉;三是除了益州和漢中以外的交通要道。

從此來看,確實荊州很重要。不該不收。

2、失掉荊州後的蜀漢政權。

關羽自負,失掉荊州,為呂蒙所得。獲得荊州,就有了另一重壓制蜀漢政權的把柄,豈可再輕易失去?

失掉荊州的蜀漢,主要只剩益州和漢中,實力大不如從前,有的歷史學家認為,這是蜀漢政權轉衰的關鍵。

3、失掉荊州的時機。

先說說,諸葛亮,歷史中的他,並不如三國演義中的那麼神奇,有人評論他是一個好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但絕不是一個好的軍事家。

失掉荊州後,蜀漢實力下降,並接二連三多名大將犧牲,且發生託孤事件。

此時的諸葛亮,若取荊州,勝算不大,且無功名;若取中原,勝算也可謂不大,但萬一成功了呢?


理簡


三國時期,在白帝城託孤後,諸葛亮力主北伐中原。對於諸葛亮的這一行為,後人評價褒貶不一。而在閱讀了諸葛亮遞交給劉禪的《出師表》後,筆者認為答案早已經被諸葛亮寫出來了: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為什麼這麼說的,讓我們首先將目光轉移到白帝城託孤時期。在劉備伐吳失敗前,蜀漢集團已經失去了荊州這塊根據地,這意味著諸葛亮的“隆中對”已經失去了實現的基礎。在劉備去世後,蜀漢最大的危險不是外部敵國,而是內部的不穩定。

在劉備託孤的時候,諸葛亮並不是唯一的顧命大臣,另外一個是李嚴。在這兩個人中,諸葛亮代表著荊州集團的利益,而李嚴則是益州本土派的代表。劉備託孤於諸葛亮和李嚴,就是為了平衡蜀國的內部各方勢力。

作為益州本土派的李嚴,不僅想搞內部分裂,還鼓動諸葛亮進爵稱王。但是,諸葛亮顯然不會上了李嚴的當,在李嚴表露出像分裂蜀漢的苗頭下,諸葛亮則號召蜀國君臣應當“北伐中原,復興漢室”,其用意就是則是希望整個蜀國內部團結在一個目標下。也即大家心往一處使,才不容易發生內部分裂。

進一步來說,在劉禪時期的蜀漢帝國內,儘管諸葛亮通過扶持荊州派來打壓強大的益州本土派,從而維繫蜀國的政治平衡。但是,荊州集團畢竟是外來戶,俗話說的話,“強龍不壓地頭蛇”。隨著時間的發展,尤其是趙雲等劉備嫡系的老去或逝去,被打壓的益州集團很快就會再次崛起,並掌握蜀國的大權。而在諸葛亮死後,掌權的益州本土派面對鄧艾大軍時,毫不猶豫的選擇了投降。

所以,諸葛亮特別強調的“益州疲弊”,表面是將益州的農業生產、人口等實力上的薄弱,在更深的層面上,則強調了益州本土派只希望過安穩的日子。在劉備攻打劉璋的時候,投降的是這些益州本土派,在鄧艾打劉禪的時候,投降的依然是這批本土士族。

那麼,面對疲弊的益州,諸葛亮該怎麼辦呢?

答案不言而喻,如同二戰時期的德國、日本,在國內矛盾無法調和的情況下,那就通過戰爭來轉移矛盾和國民的注意力。諸葛亮堅持北伐中原,也是希望通過外部戰爭來化解內部危機。而且,如果北伐失敗了,大家一起同仇敵愾,更加仇恨曹魏;如果北伐成功了,那麼大家“打土豪、分田地”,何樂而不為呢?

總而言之,諸葛亮堅持北伐,就是希望抵消了益州疲弊的負面影響,藉助戰爭來培養人才和部下,從而在蜀漢國內完成政令和軍令的統一,進而實現為蜀漢續命的目的。






歷史名人物


1荊州位於現今湖北武漢省。地理位置特殊,四通八達,魚米之鄉所以說這麼好的地方,在當時是陰謀家必爭之地也叫作四戰之地。這樣一個地方就算得到也不長久。

2荊州當時屬於孫權管轄,而荊州又和曹魏比鄰,一旦發動對孫權的戰爭,曹魏必定來襲,到時不是連孫抗曹了,肯定會刺激曹魏與東吳的結盟,掉過頭來攻打蜀漢

3荊州是塊難啃的骨頭,孫權知人善任加上多年的修養生息,國力雄厚不是最佳選擇,想想一旦打下荊州,雖然糧道通了,但是一方面防止孫權這隻猛虎,另一方面又要進軍北上,一旦深入腹地,孫權在故技重施奪取荊州斷了糧道,大軍斷糧,人心惶惶,不攻自破,談何北伐。

4出師無名,原本荊州屬於劉表管轄,劉備只是暫住,後來被曹操收復,再後來連劉抗曹時火燒赤壁,曹操百萬大軍一敗塗地,劉備乘機奪取荊州,交由關羽掌管。這一舉動另江東上下不滿,原本火燒赤壁江東首功,荊州應由江東掌管,但是劉備藉口暫時無處棲身,一旦有了地方必定歸還。由此看出荊州理應由孫權管轄。因此諸葛討伐荊州並無大義之名。

綜上所述,由於諸葛亮謹小慎微,見微知著,看到如此後果,他斷不會打完荊州再北上,那樣就同時得罪了兩個強大的敵人,結果可想而知。





全劇兄


一者荊州當時已經落入東吳手中,如果要收復荊州,勢必跟東吳大打出手,東吳費盡心思才趁關羽大意之下襲取得手,再看荊州的地理位置之重要,乃天下之腹,進可攻,退可守,不可能輕易放棄。這樣一來蜀吳肯定會兩敗俱傷,受益最大的是北方曹丕。不要說再北伐了,自身也只會慢慢被北方曹魏政權殘食。再說諸葛亮本身隆重出山時就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主要戰略構想就是東聯孫吳,被拒曹操,取益州為本,徐圖中原!受劉備白帝城託孤,一心一意輔佐劉禪收復中原,匡扶漢室,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孰輕孰重諸葛亮自己心如明鏡。


雨中散步的蝸牛


諸葛亮不奪回荊州的原因有兩個:

首先,蜀漢政權主要的敵人是曹魏,而不是東吳,諸葛亮最早提出的“隆中對”中也是主張“東和孫權”,是不主張對孫吳開戰的。

其次,三國時期魏國勢力最為強大,人口有430萬以上,比吳國(200萬)和蜀國(90萬)人口和還要多不少。在這種情況下,兩國只有聯合起來才有可能對抗魏國,維持一個大體上的均勢。

雖然最後孫權背信棄義偷襲荊州,殺了關羽,奪走了荊州,而且還在夷陵之戰中大敗劉備。但是從大局出發,理智的角度,諸葛亮仍然需要與孫權修復吳蜀聯盟,共同對抗北方曹魏政權。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