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十五年究竟發生了什麼,導致萬曆不再上朝?

朕驚歷史


萬曆十五年,是萬曆的老師張居正去世後的五年,對於萬曆來說,是結束傀儡皇帝生涯,親自處理朝政的第五年。萬曆不上朝準確來說,是從萬曆十四年(1586年)十一月,萬曆開始慢慢不上朝了。說是有“足疾”,剛開始只是偶爾不上朝,後來乾脆完全不上朝了。

是什麼原因呢?

  • 1.國本之爭:萬曆十四年(1586年)二月,首輔申時行上《請冊立東宮以重國本疏》,要求立長子朱常洛為皇太子,拉開了長達近30年的波及整個朝廷的國本之爭的序幕。

“國本”,就是太子;“爭國本”就是萬曆年間圍繞解決立太子的問題發生的一場政治鬥爭。從萬曆十四年(1586年)到四十二年(1614年),萬曆朝圍繞確立太子的“爭國本”鬥爭歷時近30年。神宗萬曆皇帝的王皇后無子,王恭妃生子朱常洛)即後來的明光宗),鄭貴妃生子朱常洵)即後來的福王)。朱常洛年長,按立嫡以長不以賢的禮法原則,朱常洛應該被立為太子。但萬曆皇帝寵愛鄭貴妃,準備立朱常洵為皇太子,甚至和鄭貴妃一起到神殿宣誓,要立她的兒子朱常洵為太子。萬曆把誓言寫在紙上,放在玉盒裡,交由鄭貴妃保管。但另一方面,廢長立幼又是犯忌的事,萬曆擔心群臣反對。朝臣果然依據封建王朝太子立嫡,無嫡立長的法綱力爭。

  • 2.萬曆在經歷親政後治理國家,冊封太子爭國本等一系列事件之後,發現自己只是“供著的牌位,活著的祖宗”,空有一國之君之名,卻無一國之君之實。什麼也做不了,什麼也改變不了。只能眼睜睜的看著這艘千瘡百孔的破船繼續沉淪。

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中寫道:

古代中國的政治邏輯是道德替代法制,而文官集團背後堅不可摧的大山就是“道德”。+文官集團壟斷了聖賢教導的解釋權,意味著他們代表著“道德權威”,而這種道德權威恰恰是支撐整個帝國運轉的底層密碼。

並在《首輔申時行》這章又指出:

“他深知我們整個帝國有一個特點:一項政策能否付諸實施,實施後或成或敗,全看它與所有文官的共同習慣是否相安無憂,否則理論上的完美,仍不過是空中樓閣。”

萬曆十五年,離明朝滅亡還有57年,此時的明王朝,已經走向了封建王朝的末期。此時的明王朝風雨飄雨,危機四伏。

朝內,既得利益集團膨脹到可怕的地步,皇權衰落,政令不通;並且派系林立,黨爭激烈,萬曆皇帝為了維持搖搖欲墜的統治,不得不靠打擊一派,拉攏一派的帝王術來繼續續命;

朝外,地方軍閥,地主豪強割據,地方勢力尾大不掉。土地兼併嚴重,財富高度集中。大批農民,小手工業者,失去土地,破產,淪為流民。階級矛盾突出,社會鬥爭激烈。農民起義一觸即發;

關外,日本的豐臣秀吉正厲兵秣馬,磨刀霍霍,正準備將戰火燒到鴨綠江邊;滿洲努爾哈赤的鐵騎崛起於東北黑山白水之間,一個新生而又強勢的遊牧民族政權即將揮師南下。

“即使他有任何創造的能力,也因他身著龍袍,貴為天子,而無法施展表現。"

萬曆在發動文官集團打倒了架空了他10年之久的張居正之後,終於當上了大明王朝的掌舵人。萬曆親政之初也是豪情壯志,希望能有所作為。但是,當家才知柴米油鹽貴,這才發現自己寸步難行,很多當初的藍圖,想法註定都是空中樓閣,根本無法實施,自己什麼也改變不了:中興大明只是一個泡影。在經過一系列的挫折之後,萬曆皇帝憤怒,失望,絕望,最終倦怠,開始用無為來抒發他胸中的悶氣,用罷工來表達他的抗議。

“由於成憲的不可更改,一個年輕皇帝沒有能把自己創造能力在政治生活中充分使用,他的個性也無從發揮,反而被半信半疑的引導進這烏有之鄉,充當了活著的祖宗。”


老賈先聲


我們知道萬曆十五年,也就是1587年開始,萬曆皇帝朱翊鈞再也沒上過朝了,直到大臣們無比想念,強烈要求見皇帝一面,終於在1615年在金鑾殿朝會上見了一次,等於說萬曆不上朝時間長達28年之久。一般人認為萬曆因為首輔張居正去世了,李太后年老不管事了,所以開始怠政,導致國力衰退,明朝走下坡路。

圖為李太后,萬曆皇帝生母。

直到1958年挖開萬曆的定陵時,對萬曆為什麼不上朝才有了新解釋,萬曆的屍骨側臥狀,右腿彎曲,左腿伸直,兩腳都向外撇開,按理說下葬都會平躺仰面,但萬曆的奇怪姿勢讓當時人費解,後來把萬曆的屍骨拿到中科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檢測,發現萬曆不僅患有嚴重的牙病,他的右腿明顯比左腿短,等於說萬曆生前還患有嚴重的足疾,原來萬曆是個跛子,這不僅大損皇帝在世人間的形象,還妨礙了他出席各種活動。

圖為萬曆皇帝冕服像。

其實早在張居正時期,萬曆就逐漸減少上朝次數,需要皇帝出席的重大活動都由旁人代勞,那時能窺見一斑,只是世人無法解釋為什麼會這樣,直到萬曆屍骨真相大白。萬曆即位的時候是一旬逢3、6、9上朝,等於說1個月上9次朝,但是逐漸的,萬曆經常缺朝,有時候直接發話免朝,而且缺朝的次數越來越多,上朝的地方也不再是金鑾殿,都找皇帝居定就近的地方,上朝的禮節也節簡很多,減少很多環節,如遇到禮儀、祭祀,需要皇帝親臨的活動,萬曆也不參加,都由皇子或官員代勞,當時的萬曆可是很聽話的,帝師張居正和老媽李太后都還在,可以說明萬曆確實生病臥床,不方便。

圖為打開定陵後,萬曆皇帝屍骨姿勢。

還有一點,萬曆朝沒什麼大事發生,雖然走下坡路但國家還比較安定,不像是某閻在某壇上講的,萬曆荒淫無度、不理朝政、連祭祀都懶得去,藉機吹捧滿清皇帝勤政,就算萬曆不上朝,政權還是抓在他手裡,也沒有擅權的亂臣出現,萬曆處理政事都是寫條子,然後拿給底下官員辦理,也並不是不上朝不理朝政,萬曆十五年也沒什麼事發生,就是腿病索性不去了,後來腿病成了頑疾,萬曆常年盤在炕上,就成了彎腰駝背的大胖子,1620年去世。


圖文繪歷史


萬曆十五年,看似平靜,實則波瀾詭異。

一、萬曆與張居正的恩怨。萬曆一朝,最重要的事情莫過於名相張居正改革,但是在萬曆十年,1582年,張居正胃病突發,不久逝世。張居正死後,所有的改革被廢除,明朝經過短暫的中興之後有陷入了停滯當中。在張居正死後的第二年,申時行任內閣首輔,而申時行完全是一個和稀泥的主,只想著混到退休完事。



萬曆十五年,正是張居正死後的第五個年頭,也是申時行入閣的第四個年頭;在這一年抗倭英雄、薊州總兵戚繼光病危,於次年一月去世;這一年,南京督察院督御史海瑞逝世,代表著一代清流文官集團隕落;也正是在這一年,遼東的努爾哈赤統一了建州女真的哲陳部,距離統一女真只有一年。

重點說一下張居正。張居正,1525——1582年,字叔大,號太嶽,湖廣江陵人。自幼聰慧過人,號稱“神童”。嘉靖二十年進士,二十八年入職翰林院編修,主修《承天大志》,只用八個月時間脫稿,給嘉靖留下深刻印象,於是推薦給了兒子裕王朱後堂當老師。裕王繼位後,是為穆宗,穆宗對張居正大加提拔,隆慶元年任禮部尚書,隆慶五年穆宗駕崩,萬曆皇帝繼位,隆慶六年高拱罷官,張居正任內閣首輔,主管一切內政大權。



萬曆帝9歲繼位,按照祖制,新皇帝繼位,前朝皇后尊皇太后,當朝皇后尊稱太后,張居正聯合秉筆太監馮保上書尊稱穆宗的陳氏為仁聖皇太后,尊萬曆母親李氏為慈聖皇太后,這就消彌了尊位差別,這讓李太后甚為高興,因為自己本是宮女出身。李太后把教導萬曆皇帝和改革內政的重任都交給了張居正。

張居正改革開始了,他推行“一條鞭法”。統一丈量了全國土地,結果多出兩百多萬公頃,把田賦、徭役、雜稅統一到貨幣交付。簡化了交稅流程,減少了中間偦吏從中作梗。



內政上設立六科,內閣管理六科,六科下設六部,簡化管理流程,提高行政效率。

邊防上重在北方防務,把防禦後金女真列為重中之重,重用戚繼光為薊州總兵,重用李成梁組建遼東鐵騎,對女真進行有效管控。

至萬曆十年,成果豐碩,據記載“太倉粟可支十年,周寺積金四百萬兩。”這也為後來的萬曆三大徵的勝利打下了豐厚的物質基礎。可惜,隨著張居正的離世,這一切都遭到了萬曆皇帝清算,良好的勢頭淹沒在了最後的輝煌之中。

二、黨爭。起源於國本之爭,也就是立太子之爭。萬曆的長子朱常洛是萬曆和宮女一夜情之後所生,而三子朱常洵是萬曆最喜愛的鄭貴妃所生,神宗對這個三皇子格外器重。在皇位繼承問題上,封建社會堅持“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原則。萬曆帝想立朱常洵為太子,而多數大臣堅持祖宗之法,立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孤身與朝臣對抗,令明神宗苦不堪言。朝堂之不久後傳到了深宮內院。李太后聽後勃然大怒,拍案對神宗說:“廢長立愛,不合祖制,難道你不是都人之子!”李太后也是由宮人得寵,因此才說出這樣的話。神宗越發感覺到長子在太后心中的地位,再也不敢提“廢長立愛”這件事。


神宗自幼深得張居正教育,張居正親自為神宗編寫《皇帝啟蒙讀本》,有古代聖賢故事,有插圖,堪稱皇帝教育完美教材。在李太后和張居正的嚴格教導下,本希望神宗能成為一代聖君,誰知第一次和朝臣對抗就敗下陣來,他無法和強大的文官集團、言官集團抗衡,除非他想做一個暴君,一個昏君,不然,就要受到封建價值觀的束縛,就要接受制度的約束,神宗深感無奈,再加上自身患有腿疾,一條腿短,一條腿長,顧及皇帝顏面,乾脆躲入深宮三十年不上朝。

張居正在位時,能夠壓制住文官集團、宦官集團。而申時行入閣的不作為,直接導致了朝堂上黨派淋漓,東林黨、浙黨、昆黨、齊黨、楚黨、閹黨成井噴之勢。而無休止的黨爭嚴重的影響了國家決策的效率和邊關用人制度的延續性,它就像一顆毒瘤不斷蠶食著大明王朝的軀體。

三、中西差距,放眼歐洲。明神宗三十年不上朝的時期正好是西方的文藝復興達到頂峰的時期,披著宗教合法外衣的文藝復興,促進了數學、物理、天文、航海等自然科學的不斷進步,也為後來的工業革命奠定了理論和技術基礎。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的出現,證明了自鄭和下西洋時代的先進文明已經被西方超越。



四、遼東局勢。也正是在萬曆十五年前後,東北的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各部,迅速崛起,成為明朝得巨大威脅。在接下來的萬曆二十年和萬曆二十七年,雖然明朝取得了萬曆三大徵的勝利,但連年征戰掏空了大明王朝的國力,在接下來的薩爾滸之戰,明朝精銳損失殆盡。在滿心的無奈和國事堪憂的局勢中萬曆駕崩。明朝真正的敵人來了!


品讀春秋001


萬曆十五年,明朝衰亡的諸多隱患開始萌芽。年輕的朱翊鈞也是一個普通人,他也會厭煩、疲倦、任性,最後出於一種報復的心理,他開始做消極地怠工。明亡,實亡於萬曆。不是萬曆十五年發生了什麼,而是積累了此前這麼多的矛盾為何在萬曆十五年爆發。

大風起於青萍之末,萬曆十五年是歷史上平靜而不平凡的一年。

君臣矛盾的爆發

對於張居正的清算已經告一段落,萬曆皇帝在經過一番深思之後,他的情緒終於由此前對張居正的依賴,到清算中的憤恨,再到如今的複雜。

他長大了,大伴馮保也死了,他的母親李太后也看著陌生的兒子而選擇退出。從小開始制約鞭策他的最重要的三個人都不在了。朱翊鈞的心理開始由反叛到如今的疲倦,在經歷了萬曆初年的張居正改革之後,明王朝有了中興的氣象,在經過了萬曆三大徵之後,明朝的疆域和權威又得到了鞏固。

但是在這個本應該開創盛世的時候,朱翊鈞卻開始在酒色之中漸漸的不問朝政,原因之一是出於對這個君臣體制的失望

他本來想通過對“表裡不一”的張居正的清算來樹立自己的權威,但是他發現對張居正的清算卻是在滿足一夥人的利益,在這途中甚至他自己也被輿論綁架而被利用。

萬曆皇帝有一個非常嚴厲的童年,一方面是張居正對他的教導,一方面是馮保和李太后對他的監督。張居正為了教導年幼的皇帝甚至做了一本《帝鑑圖說》的故事書來給朱翊鈞灌輸勵精圖治的思想,讓他放棄迂腐的學問而培養經世致用的能力。

(《帝鑑圖說》)

萬曆也不負眾望,從很小的時候起他就展現出了一種英明君主的作風,他支持張居正的改革,並在萬曆十年後的一段時間勵精圖治,先是政治、經濟的改善,之後是邊事的安定。他本以為自己擺脫了張居正的影響而使國家走向了興盛的道路。但是隨著事情的發展,他越來越明白了文官集團與他之間的關係。

張居正死了,可是這個文官集團和張居正沒有什麼區別,他們依然嚴厲的要求萬曆的生活作風甚至插手他的私生活,官員之間的齷齪似乎不影響皇帝應該樹立的榜樣。明朝的文官集團在大體上已經可以擺脫皇帝的管控而維持國家的運轉,他們越來越單純的希望朱翊鈞作為一種象徵或者說是施政工具來推進他們的管理

在今後萬曆怠政的日子裡,國家的政府機關照樣正常運作,只是沒有皇帝的任命,一些重要官職的空缺開始越來越多。在當年嘉靖皇帝以藩王繼承大統的時候,國家的這種能力在皇帝空缺的幾十天已經開始慢慢顯現,但是嘉靖皇帝從“大禮議”事件開始,慢慢將內閣與各部大臣換成服從自己的人而開始乾綱獨斷。但是萬曆不一樣,先是高拱任首輔,其後則是威福自擅的張居正,他自己已經牢牢地被綁在了皇帝的位子上。

在這種情況下,他開始通過沉湎於酒色來發洩,但是官員們一本正經的斥責,使他開始了反抗,他開始通過不上朝和不給重要職位補缺來進行報復。這個時候已經沒有人能監管他了。

他的這種不滿從很早就開始了,從史料中我們能看到,在張居正去世的幾年後他就已經開始以生病為由取消經筵日講。

國本之爭

萬曆十五年,另一個對今後影響深遠的就是官員們為爭立皇太子而對萬曆的“要挾”,從這年開始,萬曆皇帝“日夜縱飲作樂”。

萬曆皇帝最喜愛的人是貴妃鄭氏,他最喜愛的兒子是皇三子常洵。這個史稱鄭氏的女人是在他這麼多年枯燥的生活中唯一敢開玩笑說他像“老頭子”的人。從這句玩笑中我們也能看出兩點,一是朱翊鈞的老成,二是朱翊鈞的疲倦,這兩者中恐怕後者更多一些。

但是文官們不能允許萬曆的想法,他們大義凌然的擁護長子常洛,結果雙方僵持近十年。迫於輿論的壓力,萬曆皇帝不得不做出讓步,但他並不屈服,皇長子被封為太子,但是皇三子被封到河南並被賞賜大量的田莊。

在這個過程中,官員的咄咄逼人只能讓萬曆皇帝感到這些官員的虛偽,這些熟讀聖賢書的官員沒有讀懂萬曆也是個普通人,他也有偏愛。所以萬曆皇帝開始做長期的消極怠工,重要的職位不給補缺,導致越來越多的官員失去了晉升的希望。但是他照常批閱奏章,只是對一些奏章留中不發,他這麼做可能是有些“無為而治”的意思。

萬曆的無奈他也曾經發洩了出來,他曾對官員們表示,在國本問題上他無意廢長立幼,但是他受不了官員們的“要挾”。這句話可謂是意味深長。

在與內閣爭立太子的十年,他不理朝政至使“人滯於官”,“曹署多空”,但是朝廷內外卻沒有什麼大動亂,說明他雖然負氣,但是還是通過一些手段來干預了朝政,畢竟他的身上凝聚了張居正那麼多年的心血。

(張居正)

萬曆十五年,是明朝滅亡的開始,以至於《明史》中評價萬曆也說:“故論者謂明之亡,實亡於神宗,豈不諒歟。”神宗的怠政,與今後軍事整備的失時,和政局的頹廢共同為亂世埋下了種子。萬曆皇帝本來是能夠將明朝推向一個新高度的,此時明王朝的經濟在世界上也佔據主導。


坦坦蕩蕩的尚格


明神宗朱翊鈞(1563年—1620年),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載垕第三子。1572年,穆宗駕崩,10歲的朱翊鈞即位,年號萬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朱翊鈞在位初之十年,內閣首輔張居正主持政務,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會經濟有很大的發展,人民生活也有所提高。親政後,勵精圖治、生活節儉,有勤勉明君之風範,開創了“萬曆中興”局面。期間主持了著名的“萬曆三大徵”,鞏固了漢家疆土。

萬曆十五年(1587年),這一年是24歲的萬曆皇帝朱翊鈞登基第十五年,從這年開始,萬曆皇帝朱翊鈞再也沒上過朝,直到大臣們無比想念,強烈要求見皇帝一面,終於在1615年在金鑾殿朝會上見了一次,等於說萬曆不上朝時間長達28年之久。

萬曆十五年是個多事之秋,內閣接連換人,北方滿清崛起,小冰河現象到來,天氣頻顯異端,元輔張居正去世五週年,首輔申時行上任第四年,海瑞、戚繼光去世,張居正的離世使的黨爭肆無忌憚,失去有效的管控。……

1582年張居正闔然長逝,時年57歲,因黃河改道導致土地變化。萬曆皇帝命令重新丈量。張居正死後不久,接著就遭到了政敵的清算,一些別有用心的文官大肆宣揚,是因為張居正測量不準確才重新測量,並找出張居正貪汙腐化的證據。

張居正為內閣首輔以後,神宗“而大柄悉以委居正”。 對張居正不僅委以重任,而且尊禮有加,言必稱“元輔張先生”,或“張先生”,從不直呼其名。

面對張居正貪汙腐化的證據,讓這位少年皇帝大吃一驚,曾經一身正氣,偉岸睿智的帝師形象在自己內心中轟然倒塌,以至於他不想做一個麻木任由文官擺佈的人。

於是萬曆皇帝開始不上朝,作為對文官的報復,你們不是想把我當木偶一樣耍嗎?我偏偏不給你們這個機會,我就不上朝,讓你們見不到我!

萬曆皇帝一時興起寵幸了宮女王恭妃,事後生下明光宗朱常洛, 萬曆皇帝想抵賴不認賬,但宮女有皇帝寵幸時留下玉佩為證。

萬曆皇帝當時最寵愛鄭貴妃(福王朱常洵生母),在鄭貴妃的慫恿下廢朱常洛立朱常洵,為此君臣之間爆發了明朝歷史上的國本之爭。臣以國本、道德等一次次諫言要挾,上奏的奏本中有說萬曆是昏君的,有說萬曆會亡國的……讓萬曆看透了文官的嘴臉,無奈做出讓步,規定一年內誰都不提立太子的事。

萬曆和大臣們爭了十年,最終萬曆皇帝妥協了立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但朱常洛整天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唯恐某天被廢,因此他自己十幾歲才去讀書,他的兒子如同野生,整天與木匠為伍。

這也是悲劇的開始,萬曆帶著強烈的報復心理玩起了與大臣們之間躲貓貓的遊戲,最後索性不出宮門、不理朝政、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

1958年挖開萬曆的定陵時,通過對萬曆皇帝骨架的研究發現,萬曆皇帝身高在1.64米左右,萬曆不僅患有嚴重的牙病,他的右腿明顯比左腿短,這也與符合史書上記載萬曆皇帝是一位有點瘸腿的矮胖子,因為其嚴重的腿疾不方便其上下朝,同時,貴為天子,為了皇家的威嚴,是不想讓人民看到自己的如此形象。

其實萬曆早就逐年減少上朝次數,上朝的地方也不再是金鑾殿,都找皇帝居定就近的地方,上朝的禮節也節簡很多,減少很多環節,如遇到禮儀、祭祀,需要皇帝親臨的活動,,都由皇子或官員代勞,需要皇帝出席的重大活動都由旁人代勞,只是世人無法解釋為什麼會這樣,直到萬曆屍骨,這給我們解開了萬曆皇帝之所以28年不上朝的百年困惑。

萬曆有八個兒子十幾個女兒,這與老朱家普遍子嗣不旺的情況相比,萬曆是一位多產的皇帝。

1582年3月,朱翊鈞就曾效仿他的祖父世宗的做法,在民間大選嬪妃,一天就娶了“九嬪”。而且,神宗在玩弄女色的同時,還玩弄小太監。當時宮中有10個長得很俊的太監,就是專門“給事御前,或承恩與上同臥起”,號稱“十俊”。

大臣們,既然在朝堂上我顯現不了自己的地位,在後宮你們管不著了吧!

萬曆十五年到底發生了我們多少不知道的秘密,恐怕沒人說的清楚。之所以是秘密,因為我們無法在史書中見到。


美麗青春您真痘


從表面看來,萬曆十五年(1587年),大明朝總體海內生平,沒有發生太大的事件。但是,黃仁宇先生在《萬曆十五年》中認為,“當年,在明朝發生了若干為歷史學家所易於忽視的事件。這些事件,表面看來雖似末端小節,但實質上卻是以前發生大事的癥結,也是將在以後掀起波瀾的機緣。其間關係因果,恰為歷史的重點。 ”萬曆十五年對大明唯一的大事是,神宗皇帝就開始連續不上朝了,一直延續到萬曆四十八年神宗駕崩為止。那麼,這一年是什麼促使萬曆皇帝放棄了親政以來勵精圖治的早朝做法,轉為歸隱於深宮之中,不再早朝?這無疑是萬曆皇帝以隱晦的方式與文官集團決裂。導致萬曆皇帝不再上朝的原因大致有以下方面:

一是在冊立皇貴妃和“立儲”問題上得不到文官集團支持,萬曆皇帝決意消極怠工。萬曆十四年,萬曆皇帝想冊立淑嬪鄭氏(福王朱常洵生母)為皇貴妃,受到了來自文官們的反對,認為皇長子朱常洛的生母恭妃王氏還沒有得到晉升,皇三子(朱常洵)的生母反而先晉升,不合禮數,雖然冊立沒有受到影響,但萬曆皇帝感覺到了自己受到了壓制;更重要的是,在“立儲”問題上,出於傳統禮法的考慮,文官集團堅決要求按照“立長不立幼”的原則冊立皇長子朱常洛為皇太子,反對萬曆皇帝將自己最喜愛的兒子朱常洵冊立為皇太子,這進一步打壓了萬里皇帝的自尊心。萬曆沒有強迫文官接受他的主張,只是對這一切置若無物,不提立長子為太子的事。就這樣雙方為“立國本”僵持了10年。迫於輿論壓力,萬曆最後放棄了廢長立幼的打算。但是他決定以消極怠工的形式進行報復。

二是萬曆皇帝厭倦了文官集團自身的陰陽兩面性,不願再與其合作。實際維持大明政權運轉的文官集團具有兩面性。一方面,文官們都熟讀聖賢書,以仁義道德相標榜,以治國平天下的抱負為國家服務,以自我犧牲自詡;另一方面,又貪圖私立,利用體制的各種漏洞,中飽私囊。萬曆皇帝認為文官的所謂直言勸諫,是把正直當做商品,不惜用誹謗人君的方法做本錢,沽名釣譽。但是,即使是皇帝,也沒有辦法對抗整個文官集團的意志,因為文官集團憑藉的靠山是大明君權神授的道德依據。一再受挫之後,萬曆皇帝心灰意冷,他決定不參加早朝和各種儀式,對於文官們的抗議和勸諫,他不加答辯。對於人事的任命從不表態。到了後期,一個文官自動離職後就意味著這個官位將被廢除,因為不會再有人補缺。最後,官員的派遣竟然採用抽籤來決定。但是,萬曆皇帝依舊批閱奏摺,這一方面可以繼續掌控朝政,另一方面也堵住了文官集團進一步的抗議和不滿。

三是萬曆皇帝本身健康有隱憂,這也是他賭氣怠工之後長期不上朝的原因之一。後世人對萬曆皇帝長期不上朝非議很多,但主要集中在對文官集團的限制不滿方面,但1958年,考古專家挖掘定陵時發現萬曆皇帝長期不上朝的另一種原因。那就是萬曆皇帝長期健康不佳。在發掘萬曆皇帝的棺槨時,發現萬曆的屍骨側臥狀,右腿彎曲,左腿伸直,兩腳都向外撇開,奇怪姿勢令人費解,後屍骨經中科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檢測,發現萬曆不的右腿明顯比左腿短,說明萬曆皇帝生前患有嚴重的足疾。這無疑會影響皇帝在公開場合的形象,也對皇帝公開出席各種儀式造成行動不便。

總的來看,對文官集團施加種種限制的不滿、對長期枯燥的上朝和各種儀式的厭倦以及身體有足疾等因素共同決定了萬曆皇帝將自己自我封閉在深宮中,自古帝王之道就是孤寂之道,萬曆皇帝更是如此,萬曆皇帝無力無心去正面對抗整個文官集團,就只能選擇逃避忽視的方式來尋求自我的慰籍。


滄海拾遺錄


萬曆十五年(1587年)發生了很多事,這一年是24歲的萬曆皇帝朱翊鈞登基第十五年,元輔張居正去世五週年,首輔申時行上任第四年,海瑞、戚繼光去世……這一年表面四海昇平,但是明朝已經走到了盡頭。

萬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是有兩件事情直接導致的:

一、萬曆皇帝最喜歡的鄭貴妃生下的兒子常洵,因為非嫡非長,無法立為太子,因此,萬曆皇帝遲遲不立皇長子為太子,因為大臣以國本、道德等一次次諫言要挾,上奏的奏本中有說萬曆是昏君的,有說萬曆會亡國的……讓萬曆看透了文官的嘴臉,無奈做出讓步,規定一年內誰都不提立太子的事。



二、萬曆皇帝頒佈了一個重新丈量土地的政策,原因是黃河改道帶來一些土地的變化。但是這件事卻被別有用心的文官利用了,說是因為張居正測量不準確才重新測量,並找來張居正貪汙腐化的證據,這打破了他心目中老師公正無私的美好形象,以至於他不想做一個麻木任由文官擺佈的人。


於是萬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作為對文官的報復,你們不是想把我當木偶一樣耍嗎?我偏偏不給你們這個機會,我就不上朝,讓你們見不到我!

萬曆中期很多後來的官沒有見過皇帝的長相,很多待辦的案子擱置,導致犯罪嫌疑人老死獄中沒人管,還有很多以為萬曆皇帝駕崩了所以見不到人……一個朝代怎麼能經得起三十年停滯不前?萬曆皇帝用他的消極怠工使大明走向沒落。


墨梅逸清寒


美國著名學者黃仁宇寫了一部書名字就叫“萬曆十五年”,他認為導致明朝滅亡的很多事情就發端於這一年,所以重點分析這一年明朝及相關方面的發展態勢。筆者就不拾人牙慧了,另闢蹊徑深入分析。

萬曆十五年這一年,萬曆皇帝就不上朝了,也就是消極怠工了。為啥?還得從前說起。皇帝這個活不好乾,不是個好差事。從早到晚要處理各種軍國大事,還要與方方面面的大臣打交道。

人的脾氣各不相同,有的陽奉陰違,有的過於剛烈,有的又沒有主見,見風使舵,所以很不好與這些傢伙相處,這對於一個十歲的小孩的確很難,萬曆皇帝即位的時候就是十歲小孩。

他按照張居正的安排每天讀書,上朝的時間除外,也就是每月三、六、九除外。其他時間即使是隆冬酷暑都不間斷,這就把小孩折騰苦了。估計內心十分受傷,希望有一天什麼也不幹就是休息,這是幼年時期的內心創傷造成的,萬曆皇帝可能在用他的一生治癒童年。

到了萬曆十五年,他也二十五歲了,啥也不怕了,乾脆不上朝了。這是內心的召喚,對自己童年的勞苦的報復性補償心理在作怪。另外,張居正也已經死了,身邊能管得了他的賢德之人沒有了,環境寬鬆了,也就敢放任自己了。

再加上,在立儲這件事情上很不順利,也讓他很惱火。從他內心來說覺得立儲是自己的家事,愛立誰就立誰,可是對於朝臣和後宮的人來說那就是天翻地覆的大事,直接涉及到利益分配或者說權力分配,直接關係自己的前途命運甚至是身家性命,所以所有能說上話的都要插一槓子,都要發言表態,都要爭取自己的利益。

於是他本想立三兒子朱常洵,但是遭到了幾乎所有人的一致反對,理由就是“以長不以賢”,立儲要立長子,不管賢德不賢德。這種制度安排其實是很科學的,避免了因為有繼承權的皇子們的宮廷殺戮,可以保證政權的平穩交接。

這些反對的聲音的主人,都是按照這個邏輯去為人處世的,肯定平日裡對太子太好,對三皇子不太好,所以一旦立了三皇子,那麼,前功盡棄,前罪必罰。這些人誰也沒有好果子吃,所以大家一致反對。

這個二十五歲的青年皇帝,好像也沒有乾綱獨斷的魄力和膽識,對這些反對派沒辦法,最後屈服了,這等於是被一班臣子打敗了,這對於內心脆弱的萬曆皇帝是十分沉重的打擊,覺得太沒面子了,乾脆不見你們,撒手不管了,反正你們能,你們幹去,於是就躲入深宮不上朝了。

這其實也是他內心創傷的表現,怕媽媽、怕身邊的大臣、怕別人反對,還不敢殺他們。所以萬曆等於被剝奪了皇權。要知道當皇帝就是要破除一切規矩和制度,自己無法無天,別人必須遵紀守法,否則殺無赦。一旦皇權屈服於制度和規矩那皇帝就是一個傀儡,除非是皇帝在打敗身邊所有人之後自願遵守的。這就是萬曆的性格悲劇造成的政治悲劇。

這是由於萬里懦弱,造成張居正死後,朝廷裡的各派紛紛崛起,這些官場派系對國家政權構成直接威脅,但是萬曆又鎮不住這些人,對這些混亂的黨爭沒辦法。其實這和立儲失敗是同一個性質的問題——皇帝說了不算。上次皇帝立儲不成,這次是皇帝無力鎮壓黨爭,這一下皇帝更沒面子了。乾脆不上朝。這是萬曆小時候的經歷告訴他的,這些大人對他形成的威壓,他不敢反抗,所以只能退縮。

萬曆皇帝不上朝表面上的原因很多,但是根本原因就一個,那就是——童年的心理創傷讓他對不敢正面反抗現實,只能選擇退縮,在一個別人看不見的地方治療自己的童年。他的早年經歷讓他不敢反抗現實也不會反抗現實,只能逆來順受,受不了了躲起來。至於說他右腿長左腿短只是問題的表象,他是身體和內心雙重殘疾。


小小嬴政


萬曆十五年只是中國歷史上平平無奇的一年,但是美國學者黃仁宇並不這麼認為,他翻閱估計歷經八年做了一本書,是《萬曆十五年》,還記得《人民的名義》吧,那個人高書記念念不忘的一本書,《萬曆十五年》,為官之道盡在其中!

萬曆皇帝不上朝,不是突發決定,可以說這一天肯定回來,不是十五年,就是十六年,為什麼這麼說?不上朝,是明代皇帝的專利!

要說明代不上朝第一人當屬萬曆的爺爺嘉靖,萬曆不上朝,也有自己爺爺的影響。

我個人認為這是有祖孫遺傳的,這是第一個原因。

第二,萬曆登基時尚且年幼,小孩子正是貪玩貪睡的年紀,讓這個小孩子堅持上朝肯定不行。

而且作為帝國的繼承人,必要的學識還是要有的。首輔張居正牽頭,規定一月之內,逢三、五、七朝,其他日子不朝。讓小皇帝有更多的精力讀書。長期的習慣養成萬曆”懶政“的習慣。

第三,明代中央集權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各種制度已經非常完善了。在隆慶皇帝給萬曆舉辦成人儀式的時候,萬曆就明白,皇帝,只是這個國家需要罷了,這是一種必須的制度而已,不在於自己,身處於這個制度中皇帝處處受限制,很多事情自己根本沒辦法。登基之後,他這種感覺更加明顯,自己的生母貴為太后,少了人倫之親,只有冷冰冰的”什麼國家甚幸,百姓甚幸“。

內閣制度的完善讓決策淡化了皇帝的影子,更加無用了,也就是萬曆上不上朝對決策根本沒有一點影響。加上太子之事,萬曆與大臣之間的間隙越來越大了,站在了對立面,萬曆索性不幹了。

第四,當然這是後世的推測。建國之後萬曆墓葬的考古發現,萬曆患有嚴重的足疾,一方面行動不便,一方面也是因為保持權威,所以不上朝了,甚至也很少走動。

歡迎評論哦。


良人說史


萬曆15年這本書我在兩年前看過一次,可能是我的閱讀理解能力比較差看完之後並沒有覺得這一年有什麼特殊的。

這本書在國外書名叫做平淡的1587年,萬曆15年這一年真的很平淡嗎?拿書中的話來說萬曆15年全年並無大事可敘,縱是天氣有點反常有的地方乾旱有的地方又鬧澇災,五六月還有時疫流行,這些事對於這個龐大的帝國來說幾乎每年都少不了。

這些事情也沒有鬧成大災,總而言之這一年發生的事怎麼看都是平平淡淡。

在我們普通人看來或許是這樣,不過這一年能夠被黃仁宇先生單獨拿出來作為書名就證明了這一年的不簡單。
萬曆15年看完給我一種“矛盾”的感覺,這種矛盾是一種人性的矛盾。大明的官員們明面上的講究禮儀禮法,暗地裡卻做著一些相反的事。

官員們一邊貪汙一邊反對萬曆“浪費”,典型的我們可以但是你不行,因為你是君主。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這也是導致後面君臣衝突爆發的一個原因。


這本書中的人物沒有絕對的善惡,其中最突出的一個人物就是張居正。張居正有能力同時他也貪汙,說他是好人呢?還是壞人呢?說不清。這也是這本書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個原因,與其說在寫事不如說在寫人性。

萬曆15年

如果是非要說萬曆15年這一年有什麼特殊的事,那就是萬曆皇帝開始不理朝政。

萬曆9歲登基24歲也就是萬曆15年開始不理朝政,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他開始不理朝政呢?其中最直接的關係就是君臣關係。

萬曆在9歲的時候父親死去他還沉浸在悲痛之中,那些官員美其名曰為了江山的穩固,讓他忘記悲痛早日登基。

他按照制度還謙虛了兩次直到第3次才“勉強”接受了皇位,他這時候就對這些官員有些意見了。

誰能夠在父親死後就忘記悲痛的?這些官員的出發點可能是好的,不過萬曆皇帝心裡可就沒那麼舒服了,9歲的他第1次對禮制這個東西產生了反感。


禮制這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在他的成長過程中一直束縛著他,這也讓萬曆對禮制這個東西格外的反感。

他小時候喜歡書法張居正以君主不可沉迷旁門左道來限制他,他在長大一些在皇宮縱馬奔騰又被馮保告到了皇太后那裡。

半妥協的抵抗

當他成年了需要立儲的時候這幫官員又跑出來和他作對,原因是他想立鄭貴妃的兒子當太子。這個鄭貴妃是他自己喜歡的女人,不過禮制並不允許他這麼做。

這個問題讓萬曆極為不爽,你們不同意那我就不上朝看誰熬得過誰。從這一年開始明朝的君臣對立關係變得極為嚴重,官員們反對於萬曆立儲,萬曆對官員們既不升遷也不允許退休。


萬曆採用這種半妥協的方式和官員們對抗著,這種君臣對抗的關係間接地導致了明朝的衰落。

他在這種輿論壓力下堅持了10年,最終還是立皇長子為太子。不過這種君臣對抗的關係還一直延續下來,長達30年之久。

萬曆皇帝的“無為而治”並沒有使明朝陷入癱瘓,不過卻讓諸多官員失去了動力。在古代當官是為了什麼?當然是光宗耀祖,沒有了升遷的機會也就沒有了工作的慾望。

這種無為的統治從上到下像一種疫病一樣蔓蔓延在官員階層,明朝之所以能堅持幾十年只不過是因為“慣性”的作用罷了。

君臣衝突是萬曆不上朝的主要原因,也是明朝的轉折點,許多看似平平無奇的問題積累起來在這一年爆發。萬曆15年看似平淡的一年卻是明朝許多問題凸顯的一年,所以這一年對於明朝來說是關鍵的一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