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艙醫院如何應對“應收盡收”?華山醫院援鄂醫療隊總指揮馬昕答疑


方艙醫院患者出院還是比較快的,這樣週轉起來,就可以接收大量的病人,可以做到“應收盡收”。


13天前,武漢新冠肺炎疫情仿如“暗夜”——社區還有大量感染者未能得到診斷,他們如果得不到及時的治療,病情很可能變重;而且,他們會感染周邊其他健康人,成為疫情擴大的源頭。

2月3日,建設方艙醫院的方案公佈。當天,武漢市徵用體育館、展覽館、學校教室等空間改建為病房。但是,光有病床沒有用,為此,全國各地的醫療隊緊急集合,趕赴武漢接手各家方艙醫院的管理。

方艙醫院如何應對“應收盡收”?華山醫院援鄂醫療隊總指揮馬昕答疑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接到再次組隊支持武漢的要求後,立即組建了一支由46位救援隊員、6輛移動救援車組成的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赴鄂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

醫療隊由華山醫院副院長馬昕教授任領隊、感染科副主任張繼明教授任隊長,醫務處賈波和後勤保障部副主任王兵任副隊長,隊員包括臨床醫生、護士、醫技、管理、後保等醫院各部門骨幹人員。這支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後來被編號為“華山醫院第三批支援武漢醫療隊”,簡稱“三縱隊”,因為2月9日,又有一支215人的華山醫院第四批醫療隊奔赴武漢。馬昕副院長被任命為華山醫院援鄂醫療隊總指揮。

華山醫院“三縱隊”到達武漢當天,醫療隊迅速展開帳篷醫院,僅僅用了幾個小時完成所有準備工作,當天就開始收治病人。

截至2月14日,武漢已經開放9個方艙醫院,收治5606名患者。

目前,華山醫院三縱隊在洪山體育館的武昌方艙醫院內工作,負責250張床位。

《新民週刊》2月13日晚間採訪了華山醫院副院長、華山醫院援鄂醫療隊總指揮馬昕教授。

方艙醫院如何應對“應收盡收”?華山醫院援鄂醫療隊總指揮馬昕答疑



《新民週刊》:華山醫院醫療隊負責的方艙醫院,是最早收治病人的方艙醫院,當時是怎麼做到的?

馬昕:2月5日,我們46人組成的華山醫院第三批醫療隊到達洪山體育館,一到達就開始展開我們的帳篷醫院,幾個小時候就開始收治病人。當時的工作主要是對社區送來的病人進行預檢,包括登記他們的病情,為他們做胸部X光檢查,血液檢查。我們從上海開來的6輛醫療車,其中就包含了影像醫學車和檢驗車,我們也帶來了影像醫學醫生和檢驗師,所以開展工作速度比較快。

方艙醫院如何應對“應收盡收”?華山醫院援鄂醫療隊總指揮馬昕答疑

《新民週刊》:方艙醫院收治病人的前一兩天,不少患者抱怨裡面條件不好。現在的情況如何?

馬昕:的確,第一天方艙醫院裡還有很多保障沒做好,有時候會斷電,很冷。但很快這些問題都解決了,空調開起來,裡面很暖和。患者吃的盒飯我看過,比我的盒飯好。

最近我們還有一些管理上的創新。比如我們發動病人做志願者,病人當中有些人本來就有管理經驗,也有幫助別人的熱情,他們可以幫護士發發飯,整理整理病房。患者之間互相幫助、互相鼓勵,對他們的心理健康也有好處。

大家從電視上也看到了,病房裡還開展了一些簡單的健身活動,做做操、跳跳舞。

方艙醫院的作用,不僅是提供身體疾病的治療,也要關注到心理上的康復,大家在一起,就不會那麼恐懼。

方艙醫院如何應對“應收盡收”?華山醫院援鄂醫療隊總指揮馬昕答疑

一位正在康復的患者和醫生交流後,與醫生愉快合影

《新民週刊》:方艙醫院可以給患者提供哪些醫療服務?

馬昕:我們的醫生每天早晚兩次查房,瞭解患者的病情。我們會給予必要的口服用藥,有西藥也有中藥。有的患者有其他基礎疾病,比如糖尿病、心臟病,我們也會給予藥物治療。主要是口服用藥,必要的會採取靜脈用藥的方式。

我們要給病人定期拍胸部X光,做核酸檢測,然後結合臨床表現,根據規範來判定病人是不是符合出院的標準。符合出院標準的就可以出院,回到家庭。當然我們現在還是建議回到家庭的出院病人繼續隔離2周。

2月11日,方艙醫院第一批34名患者出院,其中武昌方艙醫院就有28人出院。病人出院給大家信心,也可以讓床位流轉起來,接收更多的病人。現在每天都有幾十人出院,接下來方艙醫院每天出院的病人可能超過百人。



《新民週刊》:華山醫療隊在洪山體育館的武昌方艙醫院已經工作11天,目前我們具體怎樣工作?

馬昕:洪山體育館總共有800張床位,華山醫院、湘雅二院、中國醫科大學一附院的醫療隊以及外省市支援的兩支護理團隊,與武漢當地的醫護人員一起,共同管理武昌方艙醫院,總共有13支醫療護理隊伍一起合作工作。

各家醫院有各自的任務。華山醫院醫療隊與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的醫護人員一起管理250張床位。華山醫院有20位醫生和護士,還有其他技術人員。我們帶來的感染科的精兵強將,以諮詢班的形式參與工作。

方艙醫院如何應對“應收盡收”?華山醫院援鄂醫療隊總指揮馬昕答疑

《新民週刊》:管理250張床位,醫護人員壓力大不大?

馬昕:方艙醫院運轉了10天,現在流程越來越順,有了自己的規範。我們這兩天也開始嘗試一些新的方式,發現效果特別好。

比如說我們開始用平板電腦查房,病人在病房裡通過平板電腦,與在清潔區的醫生交流。方艙醫院裡的患者是輕症患者,多數患者不需要每天軀體檢查,主要是語言的交流。

用了這個新方法後,一方面醫生查房效率提高了,在清潔區醫生查看資料更方便。另一方面病人也滿意。因為進病房我們的醫生必須穿好防護服,帶著護目鏡、手套,翻閱資料非常不方便,所以醫生跟每個人談話的時間不可能很充分。現在通過視頻查房,病人跟醫生溝通更充分了。

必要的進病房查房我們要做到,比如對重點病人的檢查,但不必要的職業暴露可以減少。


《新民週刊》:在方艙醫院工作,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馬昕:方艙醫院是體育館改建的,院感控制是一個難題。如果這裡面出問題,不僅是醫護人員,這裡面還有警察、保安、保潔員等等,都是有危險的。

華山醫院在院感方面非常強,所以我們的專家主動承擔起了整個洪山體育館的院感設計和優化工作。華山醫院感染科副主任張繼明教授,帶著護士長,把方艙醫院每個角落都跑了一遍。什麼地方是清潔區,什麼地方是汙染區,進出的流程是怎樣的,規範怎麼制定,這些都是華山醫院的專家在做。

我們還承擔了大量的院感培訓工作。方艙醫院裡工作的醫護人員,有的年資比較低,有的是其他專業緊急調來的,大家都要先做好培訓再上崗。到現在我們已經做了近千人的培訓,包括我們自己住的酒店,連酒店員工都要培訓,這樣才能保證所有人的安全。

院感流程做好了,我們才能放開手腳去工作,如果不做好準備,是極不科學的。

這幾天,華山醫院的專家牽頭制定了方艙醫院輕症患者的診療流程和標準,目前正在做最後的整理,有了標準和流程,運行起來效率就更高了。


《新民週刊》:武漢提出“應收盡收”的目標,方艙醫院有能力承接這麼多病人嗎?

馬昕:“應收盡收”是目前控制武漢疫情發展最關鍵的一個措施。如果病人在社區裡,家庭隔離的條件肯定是不夠的。他們要吃飯,要跟別人接觸,他們就可能是傳染源。患者在社區裡可以一個傳染三個,三個傳九個,感染人數幾何級數的增長,這對疫情控制非常不利。

方艙醫院建設起來比較快,社區裡的病人能夠住進來,一方面他們可以得到治療,病情重的我們及時轉到收治重病人的醫療機構。另一方面,在這裡集中隔離,就切斷了社區傳染。

如果方艙醫院的床位數,比確診病人多,患者都收進來了,疫情就能控制了,所以“應收盡收”策略是對的。

目前看,方艙醫院患者出院還是比較快的,這樣週轉起來,就可以接收大量的病人,可以做到“應收盡收”。

方艙醫院如何應對“應收盡收”?華山醫院援鄂醫療隊總指揮馬昕答疑

2月11日,首批出院患者走出武昌方艙醫院

《新民週刊》:方艙醫院對於公眾來說很陌生,這裡面能保證患者的安全嗎?會增加感染風險嗎?

馬昕:方艙醫院並不是新鮮事物,中外歷史上都用過。一般而言,重大的自然災害後,比如地震、洪災以後,方艙醫院作為初步治療和收容病人的醫院,可以收治大量的病人。

方艙醫院的核心是移動醫院,這次全國70多家醫院開來了自己的移動醫院,每個移動醫院由六七輛醫療車組成,有宿營車、水電車、炊事車、影像車、檢驗車,每輛車都像變形金剛一樣,展開來就是一家野戰醫院。

徵用體育館、校舍做病房,是方艙醫院的延伸,這樣方艙醫院就可以收治更多病人。

方艙醫院在傳染病疫情中的應用過去也有過。1988年上海甲肝疫情,30萬人感染。當時正值寒假,政府徵用了大量的校舍,用來隔離病人,實際上也是方艙醫院的概念。上海甲肝控制取得了勝利,很了不起。

方艙醫院如何應對“應收盡收”?華山醫院援鄂醫療隊總指揮馬昕答疑

《新民週刊》:2月9日華山醫院第四批醫療隊出征,接手了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大學光谷院區的ICU病房。您是華山醫院援鄂醫療隊總指揮,請介紹一下這一支醫療隊的情況。


馬昕:我現在每天都要到兩個地方,一個是洪山體育館武昌方艙醫院,一個是同濟醫院光谷院區,兩個地方相距15公里。

華山醫院醫療隊2月9日到武漢,2月10日中午去醫院交接工作,晚上10點就正式開始收治病人,速度非常快。我們負責30張床位,有的是單間,有的是兩人一間,目前已經住進了20多名危重症病人。

方艙醫院如何應對“應收盡收”?華山醫院援鄂醫療隊總指揮馬昕答疑

這個危重症病房是康復病房改建的,各方面硬件條件基本能達到要求。

光谷院區我們第一重視的也是院感,硬件不足軟件補,我們要用規範流程,來把院感風險降到最低。

兩邊的患者情況完全不一樣,方艙醫院裡是輕症患者,光谷院區我們華山醫院管理的是最危重的病人,是其他重症病房轉來的,病情都非常重。

其他重症病房的人員配置,130名醫護人員管50張病床。但我們管的危重症監護室,210名醫護人員管30張床。為什麼醫護力量配備不一樣?就是因為病人病情非常重,對於我們來說是攻堅克難,我們的任務是使出十八般武藝,提高治癒率,降低病死率。



新民週刊 黃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