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在戰“疫”中都有任務,只是角色不同


每個人在戰“疫”中都有任務,只是角色不同

上海市疾控中心的一塊白板上貼滿了黨員們的心聲,展現出他們在這場戰“疫”中的無畏和奉獻精神。

回顧H7N9禽流感“上海之戰”,吳凡記得,當時很忙,也發了不少研究成果。對於這次疾控相關部門開展的科學研究遭遇某些質疑,這位“疾控女俠”有些忍不住想說幾句。

“在我們行業內部,管這叫‘應急研究’。我想說的第一個觀點是,如果沒有這些科研,沒有這些第一時間找出的關鍵問題,形成對應策略和具體措施,疫情的‘戰線’可能會拖得更長。所以,疾控部門在這個時候一定是要做研究的。”吳凡進而說到第二個觀點,“要明白,這類研究的目標是什麼,一定是要為控制疫情服務,解決現場發現的問題,而絕不是科學家個人的興趣導向,這點要明確。”

吳凡告訴記者,針對此次疫情,上海很快就啟動了“應急研究”,疾控人員、醫學專家等都參與其中,開展流行病學調查研究、基礎研究、臨床研究等。

就在記者採訪的這個下午,吳凡還要參與一個“應急研究”的討論。“我們已經有研究成果應用於此次防控工作,比如科學模型的建立、大數據的預判,我們一邊防控一邊發現有大量輕症患者,就得趕緊採取措施,走在疫情發展的前面。”吳凡語速很快。

在市級專家組裡,專家討論時也頻頻迸發著“火藥味”。用上海市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的話說,“會有debate(辯論)”。吳凡也不迴避“爭執”,她笑言這是“科學的爭執,對事不對人”。

“專家都是基於不同研究背景與工作經歷走到一起的,在科學圖景沒有完全浮現之前,大家看到的都是自己這一塊的片段,看到的是現象。那麼本質在哪裡?探究本質的過程就需要討論乃至辯論,這個過程就是把大家看到的片段拼起來。爭論得越多,我們是不是距離全貌更近些?”吳凡說,每次大家都會達成一些共識,當然也不排除有很好的理論,但現實難以實現,理論必須結合實際。

千百年來的醫學進展何嘗不是如此,在觀點的交鋒中、在動態的發現—否定—發現中,在理論與現實的夾縫中,得出科學的結論與認識的進步。

結束記者的專訪,吳凡還要參加一個專家諮詢會,討論防控立法的相關議程。在此期間她接到兩通“電話任務”:一通是市教委來電,討論學校防控要點;一通是全國政協來電,她是全國政協委員,所在界別希望她在此前提交的關於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調研報告裡,將此次疫情防控經驗及時總結出來,以此推動全國的進展。

就在如此緊湊的行程表裡,吳凡還要接受另一家媒體的採訪。都說她是有名的“媒體友好型”專家,而其實這是在犧牲她自己的休息時間。“只要有時間,我願意接受採訪,因為我認為通過媒體可以讓更多老百姓知道這件事。老百姓需要知道,這不僅僅是知情權,更重要的是,知道政府、專家、這座城市、這個國家的防控節奏,大家就能明白自己為什麼要配合、如何配合。”吳凡強調,“每個人在防疫中都是有任務的,只是扮演的角色不同。”

結束採訪,12時58分,吳凡還沒有吃上一口飯。這是她職業生涯的第一個寒假。去年,吳凡履新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從征戰幾十年的疾控系統進入教育系統。沒想到,第一個寒假還是天天上班,天天回到曾經的單位——上海市疾控中心“上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