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那麼多青雲計劃寫的職場文章,都適合中小企業嗎?

抬槓專家老原


我看過一些這種文章,很多都是通過網上的素材東拼西湊,但如果是一個長期在企業裡從事經營與管理的人,多少都能在他們的字裡行間找到一些自己需要的素材。

我個人覺得如果你想對企業有一個深層次的診斷,其實不用過多的去強調體系、管理、運營……中小企業的診斷,我覺得可以把它更加簡單的分為兩種,第1種就是對自己產品的信心,第2種就是對自己銷售的信心。這兩種你要想著如何把它完善,如何去借鑑。當你把這兩樣東西做到在某一細分領域有一定口碑的時候,高手自然會過來幫你完成其他運營啊,管理啊,各種細微的事了。



小小團長1


青雲計劃寫的職場文章,基本都不適合中小企業。如果你在管理中用青雲計劃中文章的管理理念,那你的企業就離破產不遠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原因有二,第一是青雲計劃的作者本身不是企業管理者,如何能告訴你職場中管理和升值的核心理念呢。第二是行業液態的不同決定了職場中沒有絕對真理,只有相對真理。

從來沒有游泳過的人,卻想教別人如何遊過長江

如果大家仔細去看看青雲計劃的職場文章,會發現它們的作者都基本沒有長時間和大規模的管理經驗。獲獎大V們暢想著如何在職場中大殺四方,告訴你要細心,要對人際關係有清晰而準確的把握,對人心要有感恩且防範。如果把這些理念放在情感或者生活領域,是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由於他們從來沒有管理過超過100人的經驗,會誤認為這些是職場中最重要的管理和升值核心,但恰恰相反,關注軟實力就算一時有優勢,但最終會被淘汰。

還有一個真正的管理者忍俊不禁的一點就是,青雲計劃的職場作者特別喜歡引用德魯克、阿米巴、SWOT等經典但過時的理念。他們想象這些經典來充實他們的文章,但有實際管理經驗的人早就在實踐中,驗證了這些理念很多都不適應現在的中國商業社會了。以阿米巴管理為例,好多人描述它的核心是細節到單元,有計劃有機的運行。但是施行過的管理者就被事實教育過,能夠實施阿米巴經營的核心是企業文化的集體大於個體,是實際控制人自我的極度奉獻,這麼多年只有稻盛和夫做到了,原因是他熱愛工作,認為集體比個體重要。在中國缺少企業文化的今天,推行阿米巴只能是浮於表面,浪費時間。

職場作家們也特別喜歡強調一些我看起來莫名奇妙的細節。他們文章中強調意識到了老闆的意圖、和各個同事搞好了關係或者閒暇時間多做事就似乎能夠在職場中受到肯定及升職。我作為前投資人和現在的企業創始人告訴大家,高管們只看重一件事,那就是你對於公司的價值。如果你能給公司帶來業務,你可以和其他人冷面相對;如果你能超額完成公司給你的業務,沒有人能夠影響你的績效獎金和觀感。相信我,所有老闆都喜歡能賺錢的員工,而不是那些搞人際關係和有血緣的親戚,核心人才才是企業存在的基石。

行業及公司文化的多樣性,決定了職場生態的不同

當然,極少數的一些文章還是有些東西,也能治標不治本的解決一些大家職場上的疑惑。但是有個條件是:除非作者所處的行業及公司文化和閱讀者的環境類似,不然很有可能不好用。比如傳統企業要求的是個體儘量不要有個性,完成公司的業務並形成統一的企業目標。可是在新媒體等新興行業,卻是要求要有自己的個性,打造完全不一樣的品牌。兩種南轅北轍的行業和企業文化,用同一套理念,一定會後悔。

以在金融行業為例,公司的唯一企業文化就是賺錢。如何為公司賺到足夠的錢,如何為自己賺到足夠的錢。三年錢,我們基金公司記得有個從實體行業轉過來的同事,他最喜歡講的就是企業要如何有責任心、要有改變世界的企業目標、金錢不是唯一結果。結果基金公司的副總裁和我們團隊都不喜歡他,沒人願意跟他交流。最後他呆的也不開心,自己辭職回到了原有的行業,反而過的自在了。這個例子就是告訴我們把原有行業經驗拿到新的行業和公司裡,難免會出現差錯。

企業得唯一目的是盈利,員工最核心的職場經驗是有價值

如果有兩個人在公司,一個是創始人的表弟,一個是創始人的核心員工,然後他們兩不對付,影響了團隊,公司該開除誰?這是去年真實發生的事情,最後我開除了表弟。因為沒有核心員工,公司業務受到極大影響,很有可能幾年心血毀於一旦。任何一個老闆,最後的底線就是公司的存活。

所以職場中的核心經驗很簡單,一點都不復雜。你要想法設法成為對公司最有價值的人才,成為公司最核心的人才。那些專注於人事,專注於細節的人,是本末倒置的。


總結:我不反對沒游泳的人教別人游泳,但是我反對沒游泳的人直接教別人遊過長江。職場人士想要有好發展,只需要做到自己有價值。不要花心思在那些花裡胡哨、誤人子弟的管理學理念、職場生存之術上了。這是一個真正管理者的建議。

關注我@愛倒影的瓶,前百億私募股權基金投資人,實體行業創業者。只分享投資與職場真實的知識。

愛倒影的瓶


不知道你具體說的那類文章,不過我認為這些文章應該是辯證的去看,它本身是不存在對與錯的,只有合適不合適,就是一篇文章內的東西,也不可能全部符合。畢竟每個企業有每個企業的特殊性。所以我們需要的就是結合自身的需求,在對自己有充分認識的基礎上,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而不是一味的利用雞湯文去打雞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