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沒練過楷書直接練行書,練不好的原因是什麼?

書法惠老師


其實學習書法的人並不多,沒有很多。怎麼學也是各有各的說辭,愚以為,學習時首先看是什麼年齡!為什麼?高中一下,先從楷書入手,而且必須是現代通行的(大陸)國家規定的規範漢字,而不是什麼繁體字,更不是其他書體——為何?孩子要考試,所以啊不用再囉嗦了吧?大學生,以及年齡大的,餘以為你愛怎麼學怎麼學,關鍵是你想幹嘛?成為書法家還是樂樂?自己定,書體,自己想怎麼就怎麼學啊。合法就好。

書法與寫字不同,必須區別對待。這就是為什麼高中一下,必須從楷書、從現代國家規定的字學習的原因,讓孩子明白字理——國家規定的書寫順序,(書法在這點上可以不遵守紀律的。)。

書法沒有厚實的文化底蘊別碰,不然就是瞎胡鬧,耍猴的。文化底蘊不是這學位那學位的。



伍增傑書法詩詞


沒練過楷書直接寫行書,行不行呢?我的意見是,如果只是業餘愛好,寫著玩,那無所謂你先練什麼。如果是想正正規規練書法,那麼只要是負責任的老師,都是先建議你練楷書,然後再寫行書。如果直接跳過楷書練行書,很容易練不好,原因有下面兩點:

行書對控筆要求更高

寫過楷書的我們都知道,楷書寫的時候是一筆一畫,比較慢速地在寫。剛開始練書法的時候更是這樣,特別是臨帖的時候,我們都是看一眼寫一筆。楷書本身就是一筆一畫地,所以初學這樣寫問題不大。

而行書寫的時候,會有很多的牽絲縈帶,很多筆畫是連在一起的,書寫的時候速度也是比較快的,或者說是有節奏變化的。但是對於初學書法者來說,一開始慢慢寫都是問題,一上來就要完成難度更高的運筆,這對初學者要求實在有點太高了。

練到後來很容易養成一些不好的習氣,例如用筆不流暢,寫出來的字缺乏連貫的氣勢,沒有節奏的變化等等。

點畫形質不過關

學習書法最基本的用筆就是提按,行書就要求在快速運筆過程中完成一些提按動作,但是如果沒有楷書基礎的話,提按功夫往往不過關,寫出來的字就不沉穩、流於浮滑。不論是楷書還是行書,點畫的形質是很重要的。


沒練過楷書的人,直接寫行書,往往點畫質量不過關,缺少基本的提按筆法,線條缺少變化,比較單一。啟功先生曾經說過:楷書要當行書寫,行書要當楷書寫。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如果沒有楷書的基礎,直接練行書,一個字你可能要寫二、三十遍才能練好,而且會感覺很吃力,不得法很容易走歪了。可是如果有楷書的基礎,你臨帖的時候一個字可能不到十遍就寫好了,而且能讀懂字帖的精妙所在。

因此,如果有楷書的基礎,再把行書練好,算下來要花的時間反而比直接練行書少。所以有很多人上來就練行書,練著練著又開始回頭練楷書了。

一個書家最基本的也要掌握楷書和行書兩種書體,楷書其實是學習書法者一門逃不掉的功課,現在不學,早晚要學,還不如一開始就按照書法的基本規律來,從楷書入手學習。


翰墨今香


一、中國書法的演變過程可簡單歸納為: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隸書、草書、行書(漢)→楷書(魏晉)。從書法的演變過程可以看出,雖然書體不一樣,但是他們內在文化是一脈相承的。書法的傳承一直到現在,但是越近的,我們越容易掌握,越越容易上手,唐楷發展到鼎盛,所以學習書法的順序卻是倒過來,先學習楷書更容易上手。

二、蘇東坡在《書說》裡說:“真(即楷書)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走,未有未能立而能行,未能行而能走者也。”的確如此,楷如立,行如走,草如奔,自然之理。楷書是書法的基礎,這個基礎體現在用筆,掌握自己的結構,運筆方法等等。就打牢了這些基礎在練其他的書體更能掌控。達到隨心所欲的境界。

三、從社會價值看,楷更具實用性,更容易書寫和識別;從中國書法的發展史來看,楷和行草一脈相承;從書法角度來講,楷的法度更嚴謹,更完善。

綜上所述,所以個人建議學書法還是從楷書入門打牢基礎,再學行草書,才有更高的水平。



落地雄鷹666


可能問題不在於練沒練過楷書。

行書在臨帖模仿古人的過程中,因為其筆畫連續從而構成一個整體性更強的結構體,反而較之楷書更容易模仿和上手。換句話說,更容易學得像並記得住,同時符合實用書寫習慣,更加容易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而有明顯改變和提高。

至於說楷書對行書的影響,並不是直接見效。也就是說,楷書寫好了並不能自然地帶來行書的提高。有很多人就存在這樣的問題,寫楷書已經相當不錯了,可要寫行書就完全不那麼回事。所以說楷書到行書之間還需要個轉化過程。



楷書學習對整個書法學習的作用其實是更加基礎性。筆畫規範能力、結體構成能力等靜態漢字的造型能力會是更加動態的行草書法的基礎,但由於這個一靜一動,一個筆畫獨立一個筆畫連續的差異也必然地決定了楷書與行草書的巨大差異。最簡單的比方就是站立、行走和奔跑。

所以,練不好行書主要原因還是模仿不到位,結構理解不到位。行書有行書的結體和筆畫體系,而楷書的靜態平衡和行書的動態平衡是不同的兩個體系,楷書功底的影響是基礎性和間接性的。



老陳聊書法


什麼是書法?如果讓一百個人來回答,可能會得出一百答案。我這話的意思就是,學習書法,先練那一種書體也是沒有一定,就邀請者所言,各家各體楷書不下數十種,哪種楷書是最適合自己的呢?在沒練習之前誰也不知道,比如我當初學書法,最先練柳體,一練二三年,一天寫一大堆紙,可就是出不了帖,後來聽說柳體出自顏真卿,又轉而學顏體,可我本人不喜歡顏體肥嘟嘟的字,雖然強迫自己練,但還是出不了帖,後來發現鐘體,結果一下就上手,可別人不喜歡,寫出來的字都說不好著,沒人叫好,還是不練了。楷書練不下去就行書吧,還是有人說走都沒學會,就去跑,註定練出來。就折回去練趙體,就這樣兜兜轉轉過了很多年。


一天偶聽體育老師說到田徑,他說練田徑,不是說你能跑,力氣大就會出成績,短跑靠速度,長靠耐力,鉛球靠臂力,各有側重不同。這讓我想到練書法的事,書法不一樣嗎?篆隸真行草這麼多字體,雖然都是字,但各有各的側重點,先練什麼書體並不衝突。


記得幾年前有個朋友給我講過一個練書法的故事,說有個到深圳打工的年輕人,由於文化不高,又沒有一技之長,在用完所代的錢之後仍沒有找到工作,最後只能乞丐,一次餓昏在街上被一老頭所救,人雖救活可他的心都死了,以為自已這一輩子都沒希望。老頭覺得他雖然文化不高,但腦瓜子不笨,於是對那年輕人說,我教你一個技能,條件就是給我養老送終,年輕人答應了老頭。

老頭所謂的技能就找來一本王羲之的《十七帖》,讓年輕人就在橋洞下自己練,每天從天亮開始直到黑為止,除了練字甚麼也不做,連飯都是老頭送到手裡。你們猜一猜他用了多長時出帖?告訴你們吧,一年,僅僅一年他就把《十七帖》吃透了。接下來,老漢就天天代著年輕人地鐵站賣字,人們見到那一手漂亮的王羲之小草,還以他是一個大書法家嘞。


通過上的事例,說明一個道理,不管練什麼書體,只要是用心去作了,都會有收穫,都會有回報。趙孟頫說:“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這裡的“易”,其實是變化的意思,趙孟頫所傳達的信息就是,書法用筆從未有過變化。


最後,我借用《賣油翁》中的一句話贈給廣大書法同好:無他,但手熟爾。


四寶齋


孔聖人說過:十五而志於學至七十而隨心所欲而不踰矩,如真心想把寫字✍當成書法,自愉的同時還能分享大家,使人知道你淵源有自,還是要學習法度畢備的楷書,打好基礎後,完全可以楷行並學,就有了充分發揮的空間。佛祖雲法尚應舍,何況非法,然還是應知何為法,才懂得如何舍。




隊長74545485



俗話說“萬丈高樓平地起”,《道德經》裡也說“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意思是說先要打基礎,一步一個腳印,慢慢積累,才能成功。

學習書法也是一樣,蘇東坡說“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是說真書(楷書)如站立,行書如走路,草書如奔跑,又說“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意思是說不能站立就能跑步,這是不可能的事。

學習書法要從楷書學起,先要掌握基本的筆畫,從而體味用筆的奧秘,這個步驟十分關鍵,要多寫多練,至少要有數年之功,基礎越厚,所得才越多,沉浸濃郁,才能含英咀華。

這個道理很容易懂,但很多人學習書法直接寫行書或草書。他們覺得行書和草書容易學,照著模子畫就可以了。實際上這種只是低級的寫字,點畫沒有內涵,最多隻是花拳繡腿,徒有其表。學書法要深紮根,打好基礎,根越深,勁才越大,不要像浮萍,萍蹤無定,一陣風就吹散了。




馮勇書法


可以肯定的說,沒練過楷書直接練行書是完全可以的!行書練不好的原因主要是沒有深入臨帖,且不得要領,功夫不到家;再有就是悟性不夠;還有就是天賦之因素。試問:練好楷書就可以把行書練好嗎?回答是:不能!因為楷書和行書之間沒有任何關係。

學書法,有人硬是把楷書和行書聯繫起來,還搞了個“學書三步曲”,即:學楷書,就像一個人一樣,先學會“站立”,楷書學好後再學行書,就像人站立後才“會走路”,學草書必先學行書,還說是行書是草書的基礎,只有把行書學好後才可以學草書,這叫人學會走之後才能學會跑。這樣的話似乎符合學習書法的邏輯,看起來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說這些話的人是對漢字演變和過程不瞭解,或者是全然不知的。根據漢字演變和發展過程中楷書早已行書,但行書創造者劉德升(東漢時期人)未必就先學過楷書。漢隸,才是草書、楷書和行書的基礎。從用筆和結體來說,楷書與行書沒有任何關係!所以說,學書法,完全可以從行書入手,不必先練楷書之後再練行書。

記得當代行書大家張旭光說過,學書法,完全可以從行書入門。當然,他的話是針對有漢字書寫基礎的成年人的,而不是針對小學生們說的。我的觀點是,未成年人學書法,應先學漢隸,再學晉楷、魏碑和唐楷。

以上為個人觀點,一家之言,僅供參考。如果各位網友對此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和評論!


中州耕牛堂主


練不好行書和練不練過楷書沒有直接關係。

練的非常好的楷書,再練行書,練不好,是因為受楷書端莊,方正的影響,缺少靈動。

最後能夠跳出楷書的影響,都成了大師了。

楷書每一字筆順,筆型都是固定的,空間分佈固定。

行書靈動,筆順因人因特定的人,筆順可不同,變化很大,結體,空間分佈,差別很大。

練不好,最主要問題是控筆沒有自如。

讀貼不到位,臨貼不細。

反思不夠。

控筆不到位→筆型臨不到位→怎麼也不能重現原貼的形,意→走樣的字。

讀貼不細表現字型,筆劃形態,角度,方向,空間分佈,遠近,粗細,輕重等不夠,產生的結果形與意不夠。

剛學寫字心無旁騖,去努力體會筆與字,沒有過多參雜自已的意識,此為初心。

一兩年之後初有小成,字也沒有練成體系,自已會不自覺的加入自己的意識活動,本就沒有多高的書寫技能,就亂了,字也就隨興而寫了,就看自己的悟性吧。

如果能再沉下心,從頭開始,會有不一樣的天地。



凌峰山顛


很多人沒練過楷書直接練行書,練不好的原因是什麼?

首先,就這個問題的前提看來,大多數沒有練過楷書直接練行書的人,大多都是愛好者,或者是把書法當做業餘興趣,且沒有經過系統學習、培訓等“正統”渠道學習的人。


因為通常來說,一般把書法當做特長或者技能等,相對願意長期堅持練習、學習的人,都會選擇正式培訓或者“拜師”等等,系統去長時間學習,那麼,“正常”來說,一般的老師教書法入門,都會從楷書或者隸書學起,還有的會從小篆開始學起,但很少從行書入門的。


由此,可以這麼認為,如果沒練過楷書直接練行書的話,練不好是“必然”的,原因如下:

1.先學“走”,再學“跑”:

諸如楷書、隸書,還有小眾一點的篆書,其實都可歸為“正字”一類,以楷書為例,一般入門楷書大多數會從顏體或歐體、柳體學起,並不是因為它們名氣大,還是因為其字比較“正”,也就是與我們日常所習慣的硬筆字相近,作為入門練習起來會比較“穩”;

就像是小孩學走路一樣,最開始時,必定搖搖晃晃,很易摔跤,那必須使用“工具”去穩定身體,學書法一樣,我們剛開始接觸毛筆之時,肯定不習慣,軟軟的筆尖很不好控制,那麼如果從入門開始學楷書的話,此類字體方方正正的,臨摹起來也比較好控制筆尖的走向;


而行書就不同了,對比楷書,更像是在“跑”:

因為行書,一來此字體連筆較多,初學者很難找出“筆順”;

二來看似“順滑”的筆劃,實則極難控制,一不留神就會划走,或者臨摹起來不像在寫字而是“畫”字。


如此一來對比的話,跳過學走路,直接跑的話,必然是不行的,也是練不好的。


2.萬丈高樓平地起:

再來,其實從楷書和行書的具體展現,就可以看出相對的難易程度,肯定是筆劃清晰,方正的楷書看著比較簡單,寫起來、臨摹起來比較容易,而行書一看就很難辨別筆劃走向,那些連筆、省略的結構部分看起來相對較難,寫起來更是摸不著頭腦。


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當然是先學習筆劃,然後再進入字形結構的學習,最後才是整個字的臨摹,那麼如此一來楷書這種字體就成為了“最佳”的選擇,而行書則因結構各異而難以入門才對。


重點是,通常以楷書來說,雖說各家風格各異,但總體而言,都離不開“嚴謹”二字,所以無論學那家的風格,字形結構及變化都是相對較小的;

以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為例,字體清麗有力,結構嚴謹且方正,走勢圓潤且筆鋒凜冽;

顏真卿的《顏卿禮碑》則筆意雄渾,筋力錚錚,“肥、瘦”兼宜,拙而不板。

而行書則不然,各書家的風格極為迥異,有豪放的,有婉約的,有嚴謹的,有“瀟灑”的等等風格,不僅因人而異,還因地而異,因“派”而異;

如最出名的王羲之的《蘭亭序》,就是一篇帶著“氣氛”而一口氣書成的流暢、飄逸之作,其實嚴格來說不具備“日常”功能,作為作品是非常好的 佳作,但拆開學習單獨字,是很難的,尤其是其中“點睛”的連筆處,既拆不得,也很難一同學習;


如米芾的《苕溪詩帖》一般,到是相對適合學習的行書字體,但是整篇學下來,除非有一定的楷書或者隸書的功力,要不很難去真正學習其中的運筆走勢和連筆的關鍵節點所在,先從此行書字體學起的話,必然全篇臨摹,只學單字是難以成形的。

所以,學不好的原因之一就是基礎沒打好。


3.“好”的定義的“錯位”:

當然,還有一點原因其實還在於每個人對“好”的定義是不同的,如果一個人跳過楷書,先學行書的話,就容易先入為主,把行書“好”的標準與楷書“好”的標準混淆,或者話句話簡單說,就是不容易去評價寫的好不好的標準所在。


這麼說,以行書《蘭亭序》為例,想必很多跳過楷書先學行書的人,要麼被其“天下第一行書”的名氣所影響,要麼單純覺得其“好看”,生活中或者“特定”場景中使用起來極為“有用”等等原因。

但實際上這類如《蘭亭序》般的看似“平常之作”的成品作品,是不太適合入門或者說日常練習字體、字形的:

一來,全文字數不多,且常用字較少,臨摹還可,但想要學習則欠缺大部分的字形結構的基礎類學習;

二來,此為“一氣呵成”的氣氛之作,所以個人風格尤為突出,單看其塗塗改改之處就可知,這種“作品”其實存在“運氣”成分,不是如此特定的氣氛、場景下是很難有“天作之合”的,所以根本就不具備,學習的目標——吸收成自己的風格,或者至少可以靈活使用其風格字體。


結束語:

其實說到底,這個問題的關鍵點還在於區分“專業”與“業餘”,當做興趣、愛好,還是特長、技能的根本“目的”者的想法區別。


之所以跳過楷書直接練行書,練不好的原因其實無非就是:

沒有真正系統學習、“正統”培訓過,就自學;

再來就是完全沒有系統瞭解過關於書法的一些相關知識,就挑喜歡的,好看的字體學習;

最後就是,根本不懂“分辨”何為“美、醜”,“好、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