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的空巢老人越來越多怎麼辦?

鄉村九覺


我們先看數據瞭解一下,老齡化增長幅度有多大?

2018年60歲以上2.4949萬比例為17.9%

2018年65歲以上1.6658萬比例為11.9%

2019年60歲以上2.5388萬比例為18.1%

2019年65歲以上1.7603萬比例為12.6%

2019年60歲以上比2018年增長0.2%

2019年65歲以上比2018年增長0.7%

以此數據可以說明,老齡化往高齡化發展速度加快。我現在為大家說說我們這邊農村留守老人生活安排都有哪些方面。

隨著時過境遷,現在村裡老人小孩越來越多50歲往下人們都在外面工作,也有些偶爾年輕或者40來歲在家搞創業也有這種很少;絕大部分都是在50歲往上走,一般以60至70歲最多

在農村的話,這些老人一般經濟來源基本都是種些農作物或者打些零散工。

在農村,如果老人子女孝順好的話,其實也是可以的,如果不孝順的話日子也是很難熬的,尤其是以前那個時代,沒有做計劃生育生的兒子特別多;那麼兒子多了麻煩也就來了,有的兒子好說話兒媳就不好說話,今天你家兩天明天他家兩天,這樣你推一下我推一下,最後老人只有獨居過日子了,這種現象在農村多多少少會有,那麼他們一般都是以政府補貼經濟來源維持生活。到時無能為力,又無人服侍,只能去養老院了。

好像從去年得知在我們這邊凡是滿了60年就可以去養老院了,但在那裡吃飯是200塊錢一個月一個人,像一些獨居老人啊或是不想給子女帶來麻煩的老人啊,或是一些很平時很懶散的老人可以去那裡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其實很多選擇都是取決於老人的一念之間,現在很多政策也比較到位,相聚於環境也是比較稍微好點。

不管是留守老人,還是城市的老人他們最需要的就是說常與親人的互動,兒女的陪伴與慰問才是對他們最大的關懷!老人不管在哪?心中有你們才家!喜歡可以評論留言加關注點贊謝謝!(以上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本人刪除,謝謝!)





鄉南阿生


前幾天,又回了一次老家,看到昔日年輕力壯的中年人,都已頭髮花白,腰背弓駝。上百年的木板老屋,歷經風雨,即使左右歪斜而不倒,依然矗立。從房屋大門前的設計,柱子檁條的放立,依然可以看出昔日的輝煌,心中思緒萬千。看到老屋場旁邊,昔日肥沃的土地,今日的雜木從生,難免傷感。是啊!這裡曾經是我幾代人生活成長的地方,也是大集體時,生產隊(組),幾百人吃飯的食堂(當時是借用)。

我在房前屋後轉,組裡七八十歲的伯伯,叔叔,老大哥老大嫂,老孫兒媳相邀來玩。都是一個姓氏,按輩分只能這麼稱呼他們,我們都是一個祖先的子孫。他們問我,什麼時候退休,什麼時候回老家住,大家談的非常高興。我是城鎮戶口,回老家恐怕有點難啊!老人更加熱鬧起來,上次鐵路補償款(太少)分的時候,大家都提到你,只不過只有幾百元,不好意思才沒給,誰都沒有把你當外人。

父母早故,外出三十年了,家鄉的老人依然是那麼的親,聽說他們的兒女有的在外打工,買房,手中缺的不完全是錢,但缺人照顧,缺一種親情。本人有一個夢,有一個理想,賣掉城中小屋,回到曾經生我養我的家鄉,修幾間房把他們集中在一起,看電視,下棋,玩紙牌,陪伴空巢的老人,陪著他們一天天的交老,讓他們高興,幸福,有尊嚴的度過人生。感謝有善心,有愛心的人看完此文,再見!


手機用戶好大一顆樹


農村的空巢老人越來越多怎麼辦?

在農村真的是一年比一年冷清,就算是過春節有些年輕人也不回來,平時就更不用說了。村裡的老人,兩老身體硬朗的還好,孤寡老人或體弱的都很幸苦沒人照顧很可憐。



我老公家的姑丈,今年70歲,有腦梗、高血壓,身體不好常年一人在家,要靠的是鄰居們的照應,去年突發腦梗還好送醫及時撿回一條命,老人進醫院也是靠鄰居送醫的,孩子的工作在外地回來也得幾個鍾,若老人真有事是救不了急的。



現在人囗老齡化越來越嚴重。農村老人特多,如果農村裡也有養老院就好了,子女在外工作也能放心些。在養老院老人們可以坐在一起聊聊天,也沒那麼獨單。



其實,誰也不想在外漂泊,只是生活無奈,像我們80後上有老下有小。

以上是個人觀點,如有更好的看法,可以在留言區留言討論。


農人伯伯


空巢老人怎麼辦。

這已經成為一個比較嚴重的社會問題,

首先說,這是一個家庭問題。因為中國有著家庭養老的傳統。城市和鄉村都是這樣。國家只是負責按規定發放養老金。雖然近些年建了一些養老機構,但是太少,不能滿足需要,而且,也有一部分老人不接受去養老機構養老,願意守著自己的祖屋。這就需要當子女的,在打拼的同時,多關心一下家裡的老人。生活上給予保障,心理上也要給予安慰,這也是我們的孝道。

雖說是家庭問題,但是,如果很多家庭都存在這個問題,就成了社會問題,國家層面已經在著手解決。當前與之配套的政策有兩個,一是開展新農村建設,把空心村的人集中到一起,這樣就方便了對老年人的關照,這一點今年的一號文件已經明確了。二是放開養老機構的設立,而且國家會按養老床位給予補貼。原來辦養老院審批很難,現在不用審批了,備案一下就行。這個文件前幾天剛剛下發。有意向的可以在農村開辦養老院了。

家庭和社會共同努力,解決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問題不是夢。

老農觀點,歡迎點評。



老農說事168


這種現象是社會發展中,各行業沒有得到同步發展,是社會發展,政策體制中產生出的漏點,我國是一農業大國,三農問題一直處劣事,農民與其從事它行業的人從社會制度上,有著本質上的差別,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靠政府出臺合理的政策,首先要解決務農的收入問題,如果種地一年和務工一年收入持平,相信這個問題迎刃而解,辦幾個養老院是無法解決這一問題,象我們這裡,一個生活能基本自理的老人,入養老院,每月交一千五,六百元,如果一對夫婦,二個老人,每月就是三仟多元,如果都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四個老人,六,七千元……’一般的務工者,人均月收四至五千元,想想可行嗎?如果在家務農與務工收入相等,老人們不做養老院,幫兒女們照看孩子,做做家務,不進養老院,共同生活月開支生活費也就一千多元,真的這個問題,只有靠政府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用戶9283544595333徒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老有所養,老有所依更是尊老愛老的具體體現。人到老年,總是希望生活有著落,身邊有陪伴,兒孫繞膝,一家人團團圓圓,盡享天倫之樂,幸福度過剩下的美好時光。普通人的這種追求,之前囿於經濟發展水平,團聚實現離幸福還遠。現在農村人基本上溫飽不愁,家庭生活出現了新的問題:由於農業產業化在很多地方沒有真正實現,農業生產效率不高,傳統種植模式無法滿足農村發展需求;因而絕大多數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都外出務工,留下老人和孩子或單獨留下老人在家。這就造成了農村空巢老人存在的現象。是他們的子女嫌棄老人累贅狠心撂下老人不管嗎?非也!是外面高昂的生活成本迫使子女不得已如此選擇。前些年空巢老人現象愈演愈烈,以至於農村有些地方春節之外的時間辦喪事,沒有實行火葬的時候,找一批青壯年人抬送棺槨入土下葬都是難事。空巢老人是嚴峻的社會問題。他影響社會安定,拖累經濟發展。這個難題怎樣破解?只有釜底抽薪,不能揚湯止沸。根本之道就是讓外出的農民不再外出,留在家鄉也能掙到錢。這一目標的現實,就是要靠國家正在實施的農業種養殖規模經營集約發展的路線,農、旅、搬結合,大力發展經濟,保證農民家門口就業,方便照顧老人孩子。可喜的是農民工回鄉就業創業正蔚然成風。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空巢老人會變成歷史的記憶。


2557445168無影無痕


農村的空巢老人越來越多,怎麼辦?農村裡再也看不見,以前熱鬧的景象了。

記得小時候農村是特別熱鬧的。還沒,等過年呢,小孩子到處跑。拿著摔炮。炮仗到處去放特別的熱鬧。嘻嘻哈哈的,現在的農村景象根本沒有以前熱鬧了,過年了,村子的路上都沒有人在外邊玩。很冷清。不免讓人有些唏噓。農村現在到底怎麼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村子裡邊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越來越多。到目前那也沒有一個合適的解決辦法。這種情況發生的原因,主要就是因為青年勞動力進城打工而老人和孩子沒有這個能力,所以呢,只能留守在農村。等到現在,這一批老人都已經離世之後呢,留守的老人會越來越少。因為現在的年輕人都在往城裡邊去。所以呢,農村的老人沒了之後呢?這些城裡的年輕人基本上也不會回農村了。

我覺得很多在外地打工的人可以回農村,從事三農自媒體以及農村電商這一塊的行業。現在自媒體這一塊比較火。而且呢,也是目前的機會。像我們窮人翻身只能來靠自媒體這一塊,因為我們有先天的優勢,我們就是農村人,我們就是農村的場景,農村的雞鴨鵝狗,我們都再熟悉,不過了。我們可以依靠這些真實的素材來打造個人IP進行農產品的銷售工作。如果。每年有10萬塊錢的收入。那就已經不錯了,比在外面打工要強多了,而且農村自己家種地種菜有吃的有喝的也沒有很多額外的消費。而且離家近,還可以照顧老人和孩子,所以如果在農村三農自媒體能夠做起來的話,那是真的非常不錯。


鄉村老崔


在農村,空巢老人越來越多,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局勢。像北方農村自然條件差,氣候不好,十年九旱,種地只能解決人們的口糧問題。年輕一代要買房,買車,結婚彩禮都需要大筆的錢。近年來教育投入是農村人難以承受的經濟壓力。年輕一代不得不外出打工掙錢,人們無法扭轉這種局勢。

目前農村常住人口總數中,六十歲以上者已超過一半。這些人種不了地不說,主要存在的問題是大部分人身體狀況不佳,各方面需要人照顧。面對現實,幾乎束手無策。

我們地方每個行政村都有一所小學,大部分已關閉,教室宿舍空置,如果維修改建成養老院,可以把這些資源重新利用起來。但是生活費和其它經費開支是個大問題。要解決這樣的民生問題,得當地政府牽頭。


隴中戲曲愛好者


農村的空巢老人越來越多怎麼辦?

這個現象在短期內只會越來越突出。一者,隨著教育的普及,農民的兒女都會通過教育,而進入到城市,並能夠在城市留下來,轉化為市民。這是新一代打工者不同以往的命運。

二者,隨著城鄉差距的繼續拉大,城市的吸引力只會更強,不少青壯農民都會想方設法在城市落腳,除非實在留不下來的。

三者,一些農村老人又不願意住在城市,他們已經習慣了農村的風俗、生活方式、人情關係、田間勞作與安逸,不太適應城市的喧囂、忙碌,以及與兒女們生活上可能的“磕碰”。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現象將會漸漸減少,因為至少70後以後的農民,恐怕大多數都已經能夠在城市生活,不一定再獨守農村。

但是,眼下農村空巢老人的問題還得認真對待,畢竟他們的安全、孤獨、生病等等,都需要有人照料,有人關心。可是兒女又有兒女的事業,兒女又還有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孩子,這的確是個矛盾,怎麼辦?

一者,最好的辦法,還是城裡的兒女將父母接到城裡。當然,這需要兒女有一定的經濟實力,以及父母心甘情願,否則也是沒有用的。

二者,農村需要考慮建立養老中心,為農村空巢老人提供醫療、文化、日常生活照料等服務,讓老人晚年生活得更快樂。這一方面,恐怕需要發揮村委會的作用,而不能完全走市場的路子。


碧翰烽


中國隨著老齡化居多。在農村和城市裡老成人居住第一。第二在20至35以上人仕都外出務工。第三現在人生育居少了所以難以農業興發!現在物價飛漲就算你今年做到三萬元也不踏實使用!空巢老人在家的事無非是看家看小孩子!大多留守兒童都是爺爺奶奶家裡帶孩孑!即使他在家務農也是維持生活!至於剛看到這位人仕說有人慰問的事是行不通的中國老齡化人口居多你看得多少現在體念到老人有補助老人錢國家出臺這一行也實現了這麼多年還是可以得到老人的喜歡和國家支持他們!所以現在農業永遠跟不上了只有承包到有能力的人去大幅度管裡很多地方是荒廢的土地沒人在家種地!老人也無能力種了!所以希望有這麼一天能實現包土地的農業大戶承包以免土地荒廢了謝謝大家參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