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真的可以明智嗎?

久久國學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透,數學使人精細,物理使人深沉,倫理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 ——弗朗西斯培根

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散文家、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是說過“讀史使人明智”的話,也曾在其著作《新工具》中說過:“知識就是力量”。

從培根整個原話來看,各個學科的知識不僅對一個人的能力,而且是對一個人的性格、理念等都會有影響。

別的暫且不說,就單單說一下“讀史使人明智”吧。

培根讀史使他明智了,許多人讀史也明智了,但是不是每個人讀史都明智了呢?

在豹眼看來,未必如此。許多人不僅沒有明智,反而是讀傻了。

讀史跟讀其他學問一樣,也需要讀得懂,如果讀不懂的話,錯誤的理解,還不如不讀。

《論語·為政》記載: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十五歲才開始發奮讀書,三十歲的時候已經很有成就、在社會上有了名氣。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等等。那是聖人人生的經歷,作為普通人如何能夠達到這樣的目標呢?如何能以此為人生的目標呢?

作為普通人一生不學、一生不立、一生不明、一生不知天命、一生不耳順、一生不安套路出牌,這不很正常嗎?

培根的話也基本是這個道理,那是哲人的感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的。

以前,豹眼總認為培根是正確的,讀史的確是使人明智。但最近一段時間,豹眼卻很迷茫。特別是經常看到一些歷史領域的問答及評論,此感覺尤甚。

最終豹眼的結論是,如果如此讀史還不如不讀。

有些人自以為讀得很明白、很透徹,自以為自己理解的就是唯一的正確。看都沒看人家說了些啥,上來就吐槽,罵人。

豹眼說,這些人就是讀史讀傻了,與其如此,還不如不去讀。

你罵人的時候,也會招人罵,如果你不讀史,可能還會保留一點本身淳樸、善良的人性,無論對你自己還是對別人都有益。

讀了一點歷史,就以為明白了一切,看誰也不順眼,到處吐槽、罵人,這有啥明智可言?

唐太宗有三面鏡子,其中一面就是以史為鏡。豹眼曾經說過,上海大世界有許多哈哈鏡,長的可以看成短的,胖的可以看成瘦的等等,同樣是鏡子,看到的結果卻是不同。

歷史這面鏡子,也是如此,在不同人的眼裡就變成了上海大世界的哈哈鏡。

在一千個人心目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為何如此呢?是因為每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歷史觀。

既然不同,那就會是有的正確,有的必然就是錯誤。

但究竟誰的正確、誰的錯誤呢?不能是你認為正確、別人就一定錯誤吧。

只有無知的人、狹隘的人、不懂裝懂的人,才會自以為是。

朱元璋因為家境貧困,粗通文墨,但對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視,讓當時的名儒宋濂等人悉心教授太子朱標等。哪一個帝王不是嚴格督導皇子們認真學習呢?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讀史。

他們明智了嗎?哪一個昏君沒讀過歷史?

同樣是維納斯,有人看到的是藝術之美,有人看到的是淫穢不堪。

因此,豹眼認為,讀史的確使人明智,但前提是要讀得懂,需要名師教授。這也不是說不能自己讀,但一定要有正確的歷史觀。

如果你認為人的本性是自私、邪惡的,你去看所有的歷史人物都是自私的、邪惡的;

如果你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你總會發現許多善良的歷史人物存在。

如果你的歷史史觀不正確,就好比是提著一把沒有刻度或者刻度錯誤的尺子,去丈量歷史,那你永遠不會明智。

歷史科學跟自然科學一樣,人們的認知永遠處在盲人摸象的路上。即便你是3.0的眼睛,你看到的大象就是真實、全部的嗎?

豹眼認為,任何人看到的僅僅是大象的一部分,起碼背面的你就看不到;縱然你轉到了對面,大象內部的東西你也看不到;縱使你把大象殺死做解剖,但你永遠不清楚它活著的時候是個啥樣子。你可以推論,但永遠與真相有差距。

所有的一切一切,都是五十步在笑百步。

不少友友總在跟豹眼討論某某事在史上的真假,豹眼說,那是考古學家、歷史學家的事。

我們讀史,是為了感悟。

你感悟到的東西,沒必要強迫別人一定要按照你的感悟去理解;別人的感悟或許是錯誤的,但很可能給你很大的啟發。

任何人都不可能也不允許成為歷史的法官,你可以作為歷史的律師,為一個歷史人物或一個歷史事件去辯護,但你沒有權力一錘定音,讓所有人去聽你的。

如果沒有這個基本的歷史觀,豹眼還是建議不要去讀史為好。否則,不僅無益,反而有害。

許多人對於易中天老師的品三國耿耿於懷,何必呢?

你喜歡就去看,不喜歡就不看。易老師是在談自己的感悟,他沒有強迫你去看吧?沒有逼迫你認同吧!

話又說回來,你不認同,難道易老師就一定是錯誤的嗎?

豹眼幾乎不看易老師品的三國,但認為易老師講的很不錯,因為許多人喜歡,這就足夠了。

豹眼也專注於歷史領域的問答,如果能有一個人認同豹眼的感悟,豹眼就很開心。沒有一個人認同,豹眼就自得其樂。但豹眼厭惡那些自以為是,總是不懂裝懂的人。其實,也不是不懂裝懂,而是不懂自以為很懂,這很無趣。


豹眼看歷史


我認同“讀史可以明智”這句話。

一,歷史就是一面鏡子。可以作為參照物,判斷、認知現實中的事物。

二,人類的認知和發展,無一不是反覆輪迴,在輪迴中慢慢發展、變化。但是,萬變不離其宗。現實生活中很多事例,都可以在歷史中找到。

三,精通或瞭解歷史的人,對於現實中的事,可以很快得出準確、有效的判斷。


止水如心


讀歷史有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探索並知曉“我之所以是我”的原因。

可以明白我們是如果一路走來,逐步成為今天這樣子的。

從這個角度來講,讀史當然可以使人明智。因為,不忘來路,才能更好地前進。

以當今地中國版圖為例,很多人對“大公雞”已經習以為常了,然而版圖奠定之歷程,卻蘊含波瀾壯闊又鮮為人知的歷史。

大家都曾經在歷史課本上看到過這樣一句話:清朝奠定了如今的中國版圖。

這其實是一句很高的評價,但常有人對此嗤之以鼻。如果熟悉歷史,我們或許會對清朝另眼相看。

讀史使人明智,明智也就體現在,我們可以講事實、擺道理。

我試圖通過以下兩點,來論述清朝奠定中國版圖的具體措施。也是想通過這些史料告訴大家,讀史可以回答和解決很多今人的疑問。

一、有效統治新疆域

1.收復臺灣

臺灣曾被稱為“小琉球”。南宋、元、明時期曾在澎湖列島設置澎湖巡檢司。但這個巡檢司只管轄澎湖,不管轄臺灣島。明代朱元璋曾經列出了15個“不徵之國”,其中就有“小琉球”。

明末,東南亞海盜鄭芝龍、荷蘭和西班牙的殖民勢力紛紛進入臺灣,在內部角力中,荷蘭最後成功排擠了其他力量,成為了臺灣島的實際佔領者。1662年,鄭成功出於戰略考慮,打算退於臺灣,第一步就是先擊敗荷蘭。從整個華夏民族的角度來講,也稱為收復臺灣。

1683年,康熙已經完成了對傳統意義上的漢地的統一,因此派遣施琅覆滅臺灣的鄭氏統治,之後又設置了臺灣府,隸屬於福建省。

自此,中央王朝進一步鞏固了對臺灣地區的統治,臺灣島在真正意義上成為了中國府一級別的行政單位。

2.驅逐沙俄

在清兵入關之時,俄羅斯趁機進入黑龍江流域。康熙在平定了“三藩之亂”,統一了臺灣之後,就開始著手對黑龍江地區的平復。對沙俄發動了兩次雅克薩之戰,迫使沙俄在1689年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劃定了兩國東部疆界。

值得一提的是,在該條約中,首次使用了“中國”這個詞作為國名用於國際條約。

3.平定蒙古、新疆

內蒙在皇太極時期就隸屬於後金。皇太極三徵蒙古汗林丹,得到蒙古汗國玉璽,合法繼承蒙古汗國。後來漠西蒙古準噶爾汗國佔據天山南北,一度征服了喀爾喀蒙古(外蒙)。康熙三徵葛爾丹,從而擊敗了準噶爾,將外蒙納入了清朝版圖。

1757年,乾隆消滅了準噶爾汗國,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亂,將新疆納入清朝版圖。

征服只是第一步,行之有效的管理才是奠定版圖的要素。

清朝在外蒙古設立了烏里雅蘇臺將軍,在新疆設置了伊犁將軍,都是中央派遣將軍管轄。而在基層又施行民族自治。

我國如今的少數民族地區自治制度,究其源頭,就是從清朝這一管理策略中而來。

4.管轄西藏

在中國歷史上,真正對西藏進行了有效管轄的大一統王朝,就是清朝。清朝前期冊封“達賴”、“班禪”,後期又設置駐藏大臣,進行了實質上的管理。

此外,還頒佈《欽定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在法理上明確了中央政府對西藏對管轄權。

二、清帝退位與法理繼承

在大多數多民族的封建王朝中,各民族維繫的紐帶是君主,或是宗主國。比如羅馬帝國中,有希臘人,也有高盧人。比如大英帝國,有英格蘭,有蘇格蘭,還有北愛爾蘭。這一類國家就是古典帝國,清國也是其中一員。

然而在經歷了一戰之後,民族國家概念開始興起,以主體民族為單位的國家開始成為世界主流。獨立戰爭頻發,世界上曾經盛極一時的大帝國紛紛解體為單一民族主體的小國。

但清朝作為一個多民族的大帝國,卻在帝國瓦解的時候仍然大體上維持了疆土範圍,沒有造成民族獨立分裂的局面。客觀來講,這其中,其實也有清朝的功績。這個功績,就體現在《清帝退位詔書》中。

詔書中有這樣一句話:“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還有更重要的話,“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

這等於是告知天下,曾經效忠於清皇室的蒙古貴族、新疆部落、西藏達賴班禪,都必須同樣效忠於中華民國政府。

因此,這道詔書就成為了中華民國作為中央政府的法統來源。也是中國各民族地區保持統一的維繫。

當然,隨著後來的列強入侵,中國人民的領土意識、主權意識、國家意識也進一步開始覺醒。

直到後來,在擊日本侵略者的洪流之中,中國的國家意識空前高漲,民族空前團結。

因此,今天的中國人有如此強烈的家國觀念,其實也經歷了複雜曲折的歷程。

總結一句話:讀史不僅使人明智,還可使人開明、豁達。


無敵宣寶


我認為“讀史可以明智”中的智不是單純智力的智,而是在待人處世上的智慧。

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數學家牛頓曾說過:“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這說明了沒有前人的研究,就不會有牛頓的成功。歷史也一樣,歷史總是相似的,我們可以從中學到很多,並能將之運用在生活中。

認識歷史十分重要

讀史書,可以認識歷史,因為了解,才能夠做到尊重歷史、承認歷史。中國有一個成語叫“數典忘祖”,它原本的意思是比喻對於本國曆史的無知。現在我們多用此成語比喻一個人忘掉自己本來的情況或事物的本源。中華民族對自己的“根”,是特別在意的。有一個成語叫“落葉歸根”成功詮釋了中國人對自己本源的重視。那麼“數典忘祖”這個貶義詞在中國人看來是程度十分重的貶義詞了。

我們在認識歷史之後,再重新看歷史人物時,就會根據歷史環境,去理解與判斷這些歷史人物他們的行為。比如晉惠帝說出“何不食肉糜”的話,對不瞭解歷史的人會覺得,這個人說出這樣的話很可笑。但其實晉惠帝不是一個傻子,他也很努力地想為災民想解決辦法。之所以說出“何不食肉糜”的話,是因為他平時高高在上地生活在皇宮,根本不瞭解群眾的實際生活。

不瞭解歷史也一樣會跟晉惠帝犯一樣的笑話。現實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可以借鑑歷史中的相似事件,再結合自身的環境背景,可以更加精準地判斷局勢、分析利弊,進而做出更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歷史觀是人們對社會歷史的根本見解。我們讀史書,就可以從中學習並形成自己的歷史觀。因為歷史發展是有其特定的規律的,我們循著這些特定的規律,運用歷史觀舉一反三,不管遇到什麼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總而言之,讀史書是十分有必要的。平時閒時可以少一些娛樂,比如打遊戲、追劇,每天勻半小時、一小時,靜下心來讀一讀中華上下五千年。


子許仙子


我認為讀史是可以明智的。


史,我所理解的是人類社會歷史,是記載、詮釋和研究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史,不僅是過去的總結,提供現代人理解過去;史,更重要的是延伸,為未來行事提供參考依據,通過傳承、擴展、發展而得到延伸。

記錄歷史的書籍有“官修”與“民載”兩種。史書的類別包括:以時間為順序編撰和記述歷史的編年體,《資治通鑑》就是北宋司馬光主持編纂的第一部編年體通史;以人物傳記的方式記敘歷史的紀傳體,其中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編纂的《史記》;記錄某一時期或某一朝代歷史的斷代體,如東漢史學家班固編撰的《漢書》;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歷史的國別體,如西漢劉向整理的《戰國策》;還有紀事本末體、政書體和通使等共七種類型。

歷史是人類文明的軌跡。毛澤東曾經說過:“讀史可以明智,這是先人早就說過的”。許多事物、現象如果不認識它的過去,我們是難以理解它內在的意義的,不理解,又何從判斷它的未來?更無從進行合適的抉擇了。所以,歷史對於價值判斷是有比較大的影響,正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以史為鑑;古為今用,參透領悟,用以指導人生實踐。

歷史學是一門學問,它有其專門的知識體系,如果自小引導孩子閱讀歷史的書籍,這樣就更有利於塑造孩子的品格素養和智慧,還能全面提升他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為歷史總是從大處著眼,在閱讀時潛移默化地培養孩子的眼界和胸懷。

當然,讀史不能光是走馬觀花,要用心讀,用腦讀。我們在對歷史的探索時,最好能靜下心來重讀原典,用此時此刻的眼光、心境去品讀。

從中我們可以增長間接的經驗,正所謂“未吃過豬肉,還見過豬跑”,可能終其一生,有些閱歷,我們都不一定有機會親身經歷,但從史書中,我們可以用很短的時間在思想上經歷數百年的滄桑,學習前人的智慧。就如《水滸傳》宋江在潯陽樓題的詩中前兩句:自幼曾攻經史,長成亦有權謀。換作如今的理解,若小時候多讀史書,當長大後那股文才武略的自信心自然就能表現出來。

非常認同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散文家、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所說的: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明,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長於思辯。


迷迭香Love


至少我覺得是這樣的。

我感覺讀歷史,首先是可以修身養性,學習古人的英勇豪邁與高尚的道德品質,可以瞭解古代波瀾壯闊的戰爭,也可以學習國家的發展歷程,這對性格養成是有好處的。

其次,是對寫作素材的補充,無論是寫人物形象,還是歷史故事的引用,只有多讀歷史,多瞭解歷史才能熟練應用,才不會被素材所困擾,“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就是歷史的好處。

此外,歷史的好處是勿忘國恥,尊重歷史的繁榮文化,無論是漢朝的武功,還是大唐的強盛,甚至清朝末年的衰敗,都是歷史的組成部分,都是國家的記憶,瞭解歷史是對國家的熱愛。


多臻貴


讀史真的可以明智嗎?

我認為讀史使人睿智,因為讀史能修身,能思辨,能自信!

一、歷史蘊含著經驗與真知,讀史為修身

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讀書最根本的目的,是可以修身養性,但為別人讀書的現象也沒有停止過,這正是孔子的擔憂與無奈。那麼讀什麼書好呢?早在春秋時期,《國語·楚語上》記載申叔時為楚太子所開的學習書目有九種,其中春秋、世、語、故事、訓典五種就是歷史典籍。

學習從史切入最能涵養精神,增長才幹。讀史,能感受到一種力量。這就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之精髓。從中,有我們個人修身之道,諸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處事方式,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精神,精忠報國、振興中華的愛國情懷,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風尚等;從中,還有國家的為政之道,諸如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禮法合治、德主刑輔,為政之要莫先於得人、治國先治吏等。

培根說:“讀史使人睿智。”歷史蘊含著經驗與真知。讀史,對於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志向的人來說,絕不是為了獲得展示儒雅、炫耀淵博的一種資本,而是求得經世致用的學問。

曾國藩讀了一輩子的《史記》,時不時就“溫故而知新”,他的成功,就在於信仰“經世致用”,特別注重實踐。軍事上,他汲取古人經驗,將“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發揮到極致,把“湘軍”打造成一支特別有戰鬥力、凝聚力的軍隊。政治上,他深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道理,不遺餘力的提拔重用手下,形成了歷史上以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鴻章為首的“湘軍”政治集團,曾成為其獨一無二的事業領袖和思想領袖。識人上,他擅長於判斷對方的品質、性格、情緒、經歷,甚至於對其前途做出準確的預言。其近乎“神奇”的辨認術多半是來自豐富的經驗。

人生比知識更重要的是擁有智慧,智慧就是知己知彼。人生最大的悲哀,是缺乏對自己、他人、環境和事情的判斷。智慧不會從自以為是中產生,智慧從瞭解他人、體恤他人、博古通今中產生。

歷史最大的意義是存史資政育人。前車之轍,後車之鑑。吸取別人成功與失敗的經驗教訓也是借鑑,這種借鑑可以讓我們少走彎路,並且能提升我們走直路的效率。

二、 歷史因為探索而有價值,讀史助思辨

歷史是後人寫的,會有不同的版本,有的可能會欺騙我們。魯迅先生曾經揭示這樣的問題,認為同時代人所寫的歷史容易受君主專制的影響,會出現五種偏頗:重視帝王將相,忽視民族群體;重視軍事、政治,忽視經濟、文化;重視漢族以及人主中原的少數民族,忽視其他少數民族;重視權力、權術,忽視知識、技術;只記載國內史事,忽視海外華人。

尊重歷史,秉公直書,才能寫好歷史。而怕得罪權貴,心存私利或偏見,不作考證不去研究,停留在演義、衍義、稗官野史、街談巷議上,甚至編造歷史、虛構故事情節,隱惡揚善,都可能會讓歷史失實,誤人百代,貽害千秋。於此,“正史”不正、“實錄”不實是有可能的。這就需要後人去探索,去思辨,力求見微知著,去偽存真。

清朝《四庫全書》編纂的風波,是把鬥爭的方法引入寫史中。乾隆帝的初衷本意就是為了崇儒興學,體現本朝文治之功。為了編纂好此書,朝廷廣招天下名士、學者4000餘人,用時10年。按經、史、子、集分類為四部分。但由於民眾不滿朝廷滿洲貴族專制,尤其是朝廷打著文治光昭幌子,幹著滅絕文化的壞事激起了知識界人的憤慨。他們有意詆譭、破壞該書的編纂,立志讓全書不全。當《四庫全書》初步編成後,發現存在大量的抄錯、漏寫、繕寫不全和荒謬現象,甚至還夾雜有禁書。朝廷震怒,重發勘校多次。也嚴厲懲罰了一批修書官員,最終成就了這本鉅著。此書被譽為歷代思想文化的總彙。其中包括歷代書籍3503種,79333卷,46304冊。讀歷史的目的,是要用古人的智慧來啟發自己的智慧”。

歷史不是生硬的知識羅列,而是一門終身受用的智慧。用思辨的方式讀歷史,能重新發現歷史的有趣和有用。

三、 歷史文化因厚重而有生命力,讀史生自信

歷史記錄了一個時期所發生的事件和人物,於是就有了這一個時期的歷史典籍文化成果。歷史與文化緊密相連、不可分割。歷史造就了文化,文化傳承了歷史。面對歷史文化,需要古為今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歷史文化是我們代代生生不息,承前啟後的一種精神力量、一種寶貴財富。

讀史,能開啟我們的心智之旅。歷史能給我們啟迪、借鑑,也需要我們深挖和傳承弘揚。文化自信,就源自於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優秀傳統文化,熔鑄於新的偉大實踐中。

歷史是我們的“本”,也是我們最堅實的“根”。腳踏實地的人是不忘本、知道自己根在哪裡的人。歷史文化有立場、有傳承基因、有審美風範、有實踐創新。學史就是要了解歷史,從歷史之中挖掘出所有記憶,我們不該遺恨,但永遠都不該選擇遺忘。學史能做到“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

歷史書籍是有知識增量的,讀史的人在為人處世或規劃未來的能力上就要比一般人強。也不會盲目被一些錯誤的信息所侵蝕。一個人要想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所成績,知識,經歷,閱歷,見解,都非常關鍵。以人為鑑,以史為鑑,我們才能從歷史中看到未來。

讀史,可以提高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度。一個人總盯著過去,會瞎掉一隻眼,然而忘掉歷史,會雙目失明。歷史並非是枯燥的,它是有趣味性,也是有溫度的,有情懷的。“商女不知亡國恨”,這是國人對不以國事為重的“商女”的憤慨。歷史是國家的記憶,瞭解歷史是對國家的熱愛。

田忌賽馬的的典故,說的就是文化與智慧自信的勝利。據《史記》記載,齊王要田忌和他賽馬,規定每個人從自己的上、中、下三等馬中各選一匹來賽。並規定,每有一匹馬來比賽。約定,每有一匹馬取勝可獲千兩黃金,每有一匹馬落後要付千兩黃金。而齊王的每一等次的馬比田忌同樣等次的馬都要強,因而,如果田忌用自己的上等馬與齊王的上等馬比,用自己的中等馬與齊王的中等馬比,用自己的下等馬與齊王的下等馬比,則田忌要輸三次,因而要輸黃金三千兩。但是結果,田忌沒有輸,反而贏了一千兩黃金。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在賽馬之前,田忌的謀士孫臏給他出了一個主意,讓田忌用自己的下等馬去與齊王的上等馬比,用自己的上等馬與齊王的中等馬比,用自己的中等馬與齊王的下等馬比。田忌的下等馬當然會輸,但是上等馬和中等馬都贏了。因而田忌不僅沒有輸掉黃金三千兩,還贏了黃金一千兩。

梁啟超說:“中國於各種學問中,惟史學為最發達;史學在世界各國中,惟中國為最發達。”表明史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

讀史使人明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閱讀史書,縱覽世事變遷,從真實的人事中領悟人世間的道理、興亡成敗的規律,乃中華歷史文化之智慧謀略。


風過無痕攝有痕


讀史的確可以明智。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

前車之鑑,後事之師。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通城二中 黎文

二0二0年元月二十五日


菩提非樹LW


培根有名言:“讀史可以使人明智。”

這是就一般情況而言的,在正常情況下,瞭解人類社會發展的來龍去脈,可以使眼界和心胸都開闊起來,使悟性和思路都變得明澈。

但在某些特定的歷史時期,或者叫作非常時期,讀史可以使人糊塗,那就是在讓人讀偽造的歷史的時候。

在前一種情況下,讀史也未必能使所有的人明智;不是也有明於知古、昧於知今的人嗎?

而在後一種情況下,讀史而不糊塗的人幾希;但也未必沒有例外,讀的都是偽造的歷史,卻也變得明智起來,不過須有一個條件,就是同現實相對照。

歷史是昨天的現實,現實是明天的歷史。看一個人的過去,可知他的現在以至將來;那麼看一個人的現在,也多少可以窺見其歷史。一個人如此,一個社會也是如此。人體解剖,給類人猿以至古猿的研究提供了鑰匙,此之謂也。

就史讀史,猶如就事論事,是不得要領,甚至會上當受騙的,無論所讀是偽造的歷史還是真實的歷史——準確地說,完全真實的歷史是不存在的,我們所謂真實的歷史,只是相對地較少偽造、較少遮掩,經過明智的讀者以明智的眼光披雲撥霧,從不同記載的比較當中獲取較近於原初的狀態而已。

明智的讀者,讀史可以增益其明智;糊塗的讀者——如對現實的社會生活、人際關係無知並且糊塗——因讀史而能變得明智也難,能不變得更糊塗就不錯了。

然而明智了又怎樣呢?真正明智的讀者,讀史益增其明智之後,就會以為還是糊塗的好;甚至以為無論真實的還是偽造的歷史都不如無史。

而歷史甚至將證明,所謂糊塗的讀者也許是真正明智的人,而自許明智的人也許其實是糊塗蛋。誰又能判斷,哪個是真糊塗,哪個是裝糊塗,哪個是真明智,哪個僅僅是自以為明智的“大愚若智”呢?歸根結底,判斷明智和糊塗的標準是什麼?

史有多種。

讀史也有各樣的讀法。

不同的人,自謂得之就好,不必計較是否能因而明智。

誤聽培根一句話,僅僅為了求明智而讀史,往往會在史籍的叢林中迷失,愈益困惑,適得其反,不可不慎。“盡信書不如無書”,盡信史不如無史。倒是處心積慮想從過去時代的人們那裡學習惡德與惡行的人,決然可以在史籍的叢林中,採到牛溲馬勃,惡蕈毒蘑,盈筐滿載,不虛此行。





貓三叔


我們常說:”借古開今”。通俗的理解就是要借古時候先人處理問題的智慧來為當今社會發展提供良好渠道。

有很多人認為:”中國歷史已經沒有什麼用了,現代社會老一套的方法對現世早就沒有了價值。”也有一部分人誤把鄉間流傳的野史當做真正的歷史,買幾本地攤就覺得已經瞭解整個中國的歷史。”

而實際上,中華文明經歷過數千年的發展,已經融入到我們每個人的血液之中。我們的習俗和文化就是我們歷史的延續。接下來言歸正傳。

讀史真的可以明智嗎?

我的回答是:要看你是否讀懂了歷史!如果你讀懂了歷史,那麼它可以明智。

要讀那些歷史才可以明智?

從四書五經到諸子百家,再到歷朝歷代的經典著作和傳記,我們似乎有太多的歷史典籍可以追溯歷史的記憶。除了這些典籍,我們要深入田野之中去調查民俗活動,還有一些中國歷史古建築和遺留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有可學習的價值。而在世界一體化潮流日益發展的今天,我們不僅僅要研究我們自己的歷史,也要學習西方的歷史。博覽古今中外的歷史,其實就是了解這個世界的發展歷程。

如何讀歷史才可以明智?

想要讀懂某個朝代的歷史,就必須要深入當時人們所處的生產生活之中。木犁的時代你也找不到現代文明的痕跡。我們瞭解一段歷史,不僅僅是要懂得當時發生過什麼事,最關鍵的是,我們要懂得我們的先輩在遇到各種危機的時候是如何處理這些危機的。他們出於什麼樣的考慮做出什麼樣的決定?他們的目的又是什麼?他們採取了什麼樣的方式?而這種方式使他們得到了什麼樣的結果?固然古時的封建制和小農經濟已經不同於如今的民主制和現代化工業生產,但無可厚非的是人還沒有變。人性還是從前的人性。而管理人的這門藝術,先人早就告訴過我們該怎麼辦!

如何將古代文明融入到現實生活之中?

正如一些學者所說,古時很多的思路到如今,已經沒有什麼實用價值。但不可否認的是,大多數古代文明仍然具有現世價值。而古人的智慧通過實踐和經驗,往往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無論是三十六計還是戰國策,無論是本草綱目還是齊民要術,無論是二十四節氣還是……我們古人天文地理等等,到如今仍然可以指導我們學習。而我們要做的便是選擇古代文明對現世有用的部分來指導實踐。我們這個民族是個務實的民族,幾乎一切科學技術都是為了生產和生活的需要,大多都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所以我們很少有一些科學理論留下來。

我想不讀歷史的人,做事情永遠沒有讀歷史的人考慮問題那麼全面。而經世致用方面,更不可相提並論。讀史可以明智,借古而開今,尤其是在我們做事情猶豫不決的時候,先人碰到類似問題做出的選擇,往往會成為我們的首選方案。因為這種做法風險最小,在不確定的未來,每一步都可能成為歷史的轉折點情況下,而讀史則更好的使人免受煎熬。懂得歷史的人,知道做事情要全面,不會只考慮單方面因素。懂得歷史的人,知道幸福的生活來之不易,從而更加珍惜如今的生活。懂得歷史的人,知道萬千磨難終會成為過去,從而對未來充滿信心。懂得歷史的人,知道國家發展的不易,要想強大,就要不斷進取。懂得歷史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