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化的日本驅逐艦,火力堪比巡洋艦,九段漸減戰略下的重裝產物

導語:由於《海戰世界》轉服務器,以前老區的號就用不了,所以在新區就得從新開始,由於在老區主要是以美系重巡和日系、德系戰列為主,轉新區之後就想往日系驅逐、潛艇這個輔助型的方向玩玩,在遊戲中日系驅逐有著強大的魚雷和火炮兵器著稱,並且在和重巡或者戰列並排航行時感覺驅逐的長度快和它們差不多一樣長了,所以今天就探討一下二戰時期日趨大型化、重裝化的日軍驅逐艦。

華盛頓海軍條約成發展的分水嶺

翻開二戰時期日軍驅逐艦的發展史,可以明顯的從外形上看出日本海軍驅逐艦前後的巨大差別,而這一重要的分水嶺就是吹雪級驅逐艦,而它的建造背景就是在華盛頓海軍條約簽訂後為達到日美武器之間的戰略平衡而設計的。因為在條約中明確規定,日本在主力艦噸位被限制為美國60%,所以為彌補日美主力艦之間的火力差距,日本海軍從艦隊中最小作戰單位——驅逐艦開始增強單艦的水面作戰火力。當時英美驅逐艦的主流武器配置為四座單聯裝102毫米炮、4具533毫米的魚雷發射管,而排水量在1000噸左右,而在1921年進入艦政本部第四部任職的藤本喜久雄大佐擔任新型驅逐艦的設計指導,本著要超越自己、超越對手的要求,在前一型睦月級的標準上將艦體拉長了16米,加寬1米,使得新型驅逐的標準排水量比前級的標排多了近400噸,武器更是在全球範圍內率先使用3座雙聯裝共6門127口徑艦炮、3座三聯裝共9根610毫米口徑的魚雷發射管。這就是被日本海軍稱為特型艦的吹雪級驅逐艦,從這裡開始日本海軍的驅逐艦開始了大型化、重裝化的發展道路。

大型化的日本驅逐艦,火力堪比巡洋艦,九段漸減戰略下的重裝產物

遊戲截圖:日本早期模仿英美建造的峰風級驅逐艦,火炮都是單聯裝的,不過為了增強火力使用的是120毫米艦炮

大型化的日本驅逐艦,火力堪比巡洋艦,九段漸減戰略下的重裝產物

吹雪級驅逐艦

光是從武器的配置上看6門127炮對4門105炮、9管610魚雷對4管533魚雷,怎麼看都是日本的新型的驅逐在火力上佔優,戰鬥力比對方多的絕對不止40%。所以當時的日本海軍對這款驅逐艦的滿意度絕對是爆棚的,而吹雪級也是藤本喜久雄的得意之作,其飛剪艏、高幹舷長艏樓的外觀設計有別於此前學習英美驅逐艦的外形,併成為以後聯合艦隊驅逐的外形設計的模板,可以說此後日本海軍的驅逐艦就是在吹雪級的基礎上的放大/縮小。不過在1930年的倫敦海軍條約中將驅逐艦的噸位限制在了1500噸,在吹雪之後的6艘初春級、2艘初春改型、10艘白露級的戰力都被削減15%~30%左右,這18艘“條約驅逐艦”的性能令海軍省極為不滿,直到朝潮級後開始恢復大型化方向發展後海軍才滿意,由於在此前的艦型上有不少的建造使用經驗,所以對武器的佈局有了一定的優化,到1936年日本宣佈退出條約,並在陽炎級的設計上放開手腳發揮,在噸位、武備、航速上的設計達到了軍令部的理想狀態,其中武器配置延續了朝潮級前1後2雙聯裝127艦炮、2座四聯裝610魚雷發射管的重裝配置。

大型化的日本驅逐艦,火力堪比巡洋艦,九段漸減戰略下的重裝產物


大型化的日本驅逐艦,火力堪比巡洋艦,九段漸減戰略下的重裝產物

英式驅逐艦,更注重反潛、巡邏,所以其武備相比日本特型驅逐艦來說只能用寒酸來形容


九段作戰要求驅逐艦必須大型化

看完這麼多武器配置你會發現日本的驅逐艦的火力甚至堪比日本5500噸級的巡洋艦,而且日本驅逐很喜歡魚雷兵器,而這也是日本海軍“九段漸減邀擊”戰略思想指導下的產物。在中日甲午海戰、日俄海戰中日本就多次用魚雷以輕微的代價重創對方的主力艦,所以在日俄戰爭後日本海軍也極為重視魚雷的發展,更大威力、更長的射程的魚雷就成為日本海軍的發展目標,所以當其他國家使用的魚雷大都是533口徑時日本老早的就用上了610口徑,而且還別出心裁的配備了次發魚雷再裝填裝置,讓驅逐艦可以快速裝填魚雷再次進行魚雷攻擊。除了驅逐艦上要攜帶大量的魚雷兵器外,巡洋艦上依然也要攜帶大量的魚雷,而這是因為海軍的高層受到“九段漸減邀擊”戰略思想的影響直接要求的。

大型化的日本驅逐艦,火力堪比巡洋艦,九段漸減戰略下的重裝產物


那這個“九段漸減邀擊”戰略到底是個啥?為什麼日本海軍高層會對它奉之圭臬呢?九段漸減邀擊是東鄉平八郎與其幕僚制定以日俄對馬海戰為藍本的防禦美國海軍的“侵略”的戰略防禦構想,設想日本遭受美國攻擊後,聯合艦隊分九個防禦圈抵禦美軍的攻擊,最後以層層阻擊削弱美軍艦隊讓戰列艦在日本本土進行“對馬海峽”式的戰列艦決戰,在第2、3、5、8段時潛艇使用魚雷攻擊遲緩對手的進攻鋒芒、在第7段和第9段的最後決戰時,派出驅逐艦發起高速機動雷擊,為戰列艦的最後決戰爭取最佳條件。所以作為遠洋作戰艦艇中最小的單位,日本海軍對驅逐艦抱有非常大的希望,所以要求驅逐艦必須攜帶強大的反艦武器,而過多過重的武器使得驅逐艦需要更大的噸位來承載這些重裝武器,這就是為什麼日本驅逐艦大型化的根本原因。

大型化的日本驅逐艦,火力堪比巡洋艦,九段漸減戰略下的重裝產物

日本共有8種型號的魚雷發射管,不過最多隻有4根管,所以上圖並不是日驅的魚雷發射管

大型化的日本驅逐艦,火力堪比巡洋艦,九段漸減戰略下的重裝產物

圖中紅色箭頭指的就是魚雷在裝填裝置,就是放在甲板上的備用魚雷,裡面有機械裝置可以輔助快速裝填

高速機動使得“身體”變苗條

回到最初的問題,就是在遊戲的陽炎在和重巡或者戰列並排航行時感覺驅逐的長度快和它們差不多一樣長,在查閱一些數據後發現,其實主要是視覺的差距。陽炎級全長為118.5米、防空型的秋月艦長134.2米,而同為的美系新奧爾良級重巡全長179.2米,戰列賓夕法尼亞級艦長185米,所以在遊戲建模上就會產生一定的視覺差距,但真實情況的話可能就不相同了。不過和其英、美兩系的驅逐相比,日系驅逐的長寬比更小,顯得艦體非常修長、苗條,這比較適合軍艦的高速航行。再看日本對驅逐“高速機動”雷擊的定位來看也的確符合海軍的作戰要求。以日本最多的甲型驅逐艦陽炎級驅逐為例長寬比例為1:10.97(長118.5米,寬10.8米),而美軍最多的驅逐艦尾弗萊徹級,其長寬比只有1:9.56(長114.8米,寬12米)。理論上艦艇的長寬比越小航行時遇到的阻力也就越小,這和現在坦克使用的脫殼尾翼穩定穿甲彈拉長彈體降低風阻的原理也是相同的。這使得裝有3臺鍋爐的日驅最大航速達到了35節,單臺鍋爐輸出功率達到了17333馬力,而美軍驅逐艦雖然最高航速到達38節,但單臺鍋爐輸出功率只有15000馬力,而為了達到設計要求則不得不使用4臺鍋爐,而多一臺鍋爐就意味著多佔用艦艇的空間。

大型化的日本驅逐艦,火力堪比巡洋艦,九段漸減戰略下的重裝產物

島風級驅逐艦,在俯視角度可以看到日本驅逐艦修長的艦體

大型化的日本驅逐艦,火力堪比巡洋艦,九段漸減戰略下的重裝產物

這張圖就拍成了魚雷艇的樣子

錯上加錯導致戰術失敗

從現實上來講日本高層一直奉之圭臬的九段漸減邀擊戰就有大的問題,且不說對方是否真的按照你想的來辦,況且 在二戰中日本海軍的戰法是主動進攻,而不是其戰略思想上的主動防禦,所以日本設想的最後艦隊決戰就不存在,在進攻的策略上日本海軍依然沿用防禦的戰法,所以裝有重裝反艦武器的驅逐在整個海戰中起到的作用就小得多,雖然在幾場海戰中日本驅逐艦也取得了不錯的戰果。但太平洋戰場上側重點已經放到防空而不是日本驅逐所側重的水面作戰,本身數量就不多,在護航、反潛、防空上就顯得力不從心,在整體戰略失敗的情況下,本來要擔當重任的驅逐艦在戰鬥中的表現就顯得一般般。直到戰爭結束,這些奔走在一線的驅逐共損失132艘,最後存活到戰後的有45艘,而這些存活到戰後的驅逐艦有25艘作為戰利品交給了美、英、中、蘇四個國家,其中完整度最好的雪風號驅逐分到了中國。

大型化的日本驅逐艦,火力堪比巡洋艦,九段漸減戰略下的重裝產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