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個聽孩子話的“乖”家長

“媽媽,wu wu 倒 wu 倒 wu.....”Eric撅著嘴,臉憋的通紅,連說帶比劃,在我面前一頓手舞足蹈。

“Eric,你是想玩水是麼?”

只見小傢伙,整個人放鬆了下來,慢慢點頭說:“嗯,倒!wu!”

“好,咱們去玩水!”

我們剛準備起身,爸爸不願意了。“玩麼水呀,今天那麼冷,別玩了,咱不玩了!爸爸給你看手機,爸爸給你看電視!”

此時我心裡暗喜,好在我不會絕命踢,不然你小命兒今天就保不住了!

做個聽孩子話的“乖”家長

自古以來,育兒都是父母一直在追尋的重要課題,不然也不會有孟母三遷的故事。環境對一個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其中家庭環境、父母對孩子日常的態度則是塑造一個孩子“觀念”與“信念”的重要利器。

尹建莉說“你不需要有多麼強大的育兒理論,只要把自己帶入孩子的角色,用人性看待和判斷一下,答案就都一目瞭然了。”

做個聽孩子話的“乖”家長

孫瑞雪老師在《完整的成長》中提到,“孩子是自己身體的主人、是自己情緒的主人、是自己感覺的主人、是自己心理的主人、是自己精神的主人、是自己認知的主人”可現實生活中,這些小傢伙又真的能做的了自己的主麼?舉兩個最常見的例子。

孩子不是自己身體的主人


做個聽孩子話的“乖”家長

一天帶Eric在小區樓下玩,小區裡有一整排的排水孔,15個月的Eric對這些洞洞好奇的不得了,他蹲下身指著那些圓孔,使勁點頭“嗯嗯”,我告訴他,這個是洞洞,他很想把手伸到洞洞裡,又不太敢,於是他蹲在那抬頭看看我,又看看洞洞!好在我第一時間察覺到了他的小心思,告訴他:“Eric,這是洞洞,你可以感受一下,可以的” 。我沒辦法用語言去形容那一瞬間他到底有多高興,他把手放進去,拿出來,看看我說“豆豆”。我告訴他沒錯,這是洞洞!他蹲在那全神貫注的去感受這些洞洞,這時候小區的一位好心阿姨走過來指責我說:“馬葫蘆多髒呀,都是細菌,還讓他玩,趕快帶他走吧!”

看吧,我就說孩子不是自己身體的主人,別說動排水口了,或許現在還有人在新生兒努力的把自己小拳頭塞進嘴巴里準備“大餐”一頓的時候,家長依然會,硬生生的把他的小手從嘴巴周拿開,順便還要加上一句“髒髒,不吃手”。

殊不知這一次又一次的“不可以”,成功的將孩子的精神胚胎與身體分離,最終讓孩子的情緒、感覺、心理、認知、精神都全部被禁錮。而常常被禁止或者不被允許的孩子,內心得到的信息就是,

我的任何行為需要被允許,“探索”是需要鼓足很大勇氣才可以發生的行為!一個孩子,沒有了探索精神、沒有了創造力,還談什麼社會競爭力!

孩子不是自己情緒的主人

做個聽孩子話的“乖”家長

Eric早教班有個小夥伴叫悠悠,悠悠的媽媽拿出一包零食給她,讓她和小朋友們分享,但是悠悠不願意,抱起零食就跑,一個重心不穩,零食散落一地,自己也摔了個大馬趴,摔得悠悠哇哇大哭!她的媽媽看到這個場景會對她說什麼?如果你是悠悠媽媽,你會對著趴在地上,看著散落一地的零食的小傢伙說些什麼? 她媽媽抱起她,沒好氣的打趣說“叫你再跑,好了,零食撒了,都別吃了!好了好了,別哭了!不疼不疼!不哭了,媽媽在給你買!”悠悠聽媽媽說完,順勢又把音節升高了兩個分貝! 悠悠為什麼哭?起初的哭聲,情緒很簡單。

  • 她會感到難過,她難過自己沒有守護住自己的零食。
  • 她會覺得很疼,整個人“拍”到了地板上,怎麼可能不疼。
  • 她會覺得有些丟臉,或許她聽到了大家的“笑聲”。

而媽媽“安慰”她以後,為什麼哭聲沒降,反而又升了兩個階梯?

  • 因為她沒有得到媽媽的關心,媽媽沒有在第一時間關心她有沒有受傷,會不會很疼
  • 因為媽媽指責了她的行為,她覺得自己沒有被媽媽接受
  • 最重要的一點,還因為她對情緒的宣洩不被允許,媽媽不允許她哭

人本身就是情緒體。所有人在擴展自己內心世界學習和成長中,內在都會失衡,失衡就會恐懼,而情緒的釋放就是在幫助我們自我修復和調節。因此生命的主要特徵就是要依靠情緒來進行自我調節。

為什麼小孩子很少有生病的,而大人總是這不舒服那裡難受的,因為孩子遇到事情的時候,他會不分青紅皂白的先哭,先把情緒宣洩出來,天大的事先哭一通再說。因此,孩子哭,是他們的權利,更是自我成長非常重要的一個途徑!

做個聽孩子話的“乖”家長

尊重兒童自身成長軌跡,是每一個父母的必修課,而這堂課的核心就是上面提到的兩個字“聽話”

父母要學會做一個懂得“聽”孩子話,會“聽”孩子話的“三好”家長。

聽話不等同於任由孩子胡作非為!聽話的家長亦要有底線,講原則!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中,父母能做的就是給予孩子足夠多的信任、愛與自由。儘可能讓孩子遵從自己的內心成長。

做個聽孩子話的“乖”家長

記住以下三要素,讓父母輕鬆做個“乖”家長:

不傷害自己

危險的事情絕對不能做!

不傷害他人

不利於他人的事情絕對不允許做!

不傷害環境

給環境帶去不可逆傷害的事情絕對禁止做!

做個聽孩子話的“乖”家長

至於這三點的界限,需要與家人共同協商制定,因為很少有孩子只跟一個扶養人相處,既然是規矩,那必須要統一!界限不統一容易造成家庭糾紛、影響家庭團結,最主要是孩子的行為一會被允許,一會又不被允許,會造成她內心秩序的嚴重混亂,不利於她的身心成長!其實即使你不打算做一個“聽話”的“乖乖”家長,對孩子行為界限上也需要全家統一口徑。如若發生分歧,也一定要避開孩子,私底下討論,對孩子來說,父母的形象在他們心中至關重要,因此儘可能不在孩子面前“摧毀”對方形象!

好啦,我是湯汶琪,一個永遠和孩子站一邊的“happy媽媽”,關注 ,我們一起聊一聊孩子的故事,讓我們和孩子一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