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办公一周,我想回公司上班":试试重塑环境,助你高效工作

专注于职场·自我提升·心理思维


1、"远程办公一周,我想回公司上班"

原本在自己想象中,远程办公的一天是这样的:

自己可以清净地完成工作,不再有突然打扰的领导与同事;

想着可以多睡一会,不需要在通勤路上被挤成沙丁鱼;

可以自己安排工作时间,不用被其他人盯着工作;

可想象的总是美好的,远程办公一周有余,朋友小陈说:"比上班还累",怎么回事呢?

他给我描述了这样一番景象:

多睡一会,常常就睡过头了,领导一个电话吓出一身冷汗;

自己安排时间,却总是玩手机2小时,工作5分钟;

专注不了,总是觉得其他事情更有趣,摸摸这个,摸摸那个,时间一下就过去了……


仔细想想,远程办公与平日里办公,不同点究竟在哪里?同样是工作,为什么职场人出现了"水土不服"?

  • 远程办公,增加了沟通成本

人与人的交流不再是面对面交流,事情的传达与通知需要借助网络,因此,如何借助网络和工具更好地完成信息的准确传达,便成了提高工作效率的重点。若遇到网络不稳定等问题,更是会对远程办公的效率造成极大的打击。

  • 远程办公,考验自身安排时间的能力

不在办公室,意味着你需要面对的是更多的琐事。

如今在远程办公的环境下,我们多数选择在家庭里办公,但家庭的要素比办公室复杂得多,它可能是你休闲、娱乐、学习、甚至工作的场所,一个场所兼顾这么多功能,势必出现混乱感。

  • 远程办公,失去了环境的约束力

我们为什么要去到办公场所办公?很重要一点,当你进入到这个环境,你会"下意识"地认为,我是来"工作"的, 你会充分扮演好一个"职场人"的角色,用专业性来要求自己。

其实,对于第一和第二点,平日里在工作中也常常出现:第一点,类似表达不清楚等问题,你需要学习如何精准表达,向上管理;第二点,你也需要学习时间管理,学习更多好的工作方法,学会如何提高工作效率。

而远程办公真正的不同,在于"远程"二字,而对于在家工作的我们来说,更是需要处理好第三点——如何管理好我们的环境,至少让我们能够恢复在平日工作里的效率。

本篇文章,就从远程办公的环境入手,谈谈如何利用环境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2、我们常常高估自控力,但环境往往更重要

有人执这种观念:远程办公,只有自控力高的人才能好好工作,我自控力不行,所以我没办法。

但其实不完全是这样,自控力,被我们高估了。

著名健康心理学家凯利·麦格尼格尔博士曾在他所著的《自控力》这本书里指出,自控力就像肌肉一样有极限,它被使用后就会渐渐疲惫,我们每个人的自控力存量并不多,一味地用"我自控力不强"当做借口,也许并不是明智的做法。


但如果我告诉你,仅仅通过改变环境就能很好地改变我们行为,不需要用到自控力,你相信吗?

我们先来看这么一个实验:

安妮·桑代克(Anne Thorndike),曾是波士顿的马萨诸塞总医院的一名初级保健医生。

有一天,她突发奇想:她相信自己可以改善数以千计医院员工和来访者的饮食习惯,而且丝毫不用改变他们的意志力或原动力。

事实上,她根本不打算去劝说他们。

桑代克和她的同事设计了一项为期六个月的研究,来改变医院自助餐厅的"自选布局"。

他们从改变餐厅里摆放饮料的方式开始:

最初,位于餐厅收银机旁边的冰箱里只有苏打水,于是研究人员在每个冰箱里都添加了矿泉水供人们选择。另外,他们在整个餐厅里的点餐台旁边放了数篮的瓶装水。他们不减少原有苏打水的数量,只是在苏打水的周围,也放上了瓶装水供人们选择。


设计改变之前(左)和之后(右),圆圈表示瓶装水


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医院的苏打水销量下降了11.4%,与此同时,瓶装水的销量增长了25.8%。

后来,他们对自助餐厅的食物供应也进行了类似的调整——并得到了类似的结果。可奇怪的是,没有人对在那里吃饭的人说过一句话。

这个实验其实告诉我们:人们选择产品不是因为它们是什么,而是因为它们在哪里。

如果我走进厨房,看到餐台上有一盘饼干,我会拿起半打开始吃,即使我事先没有想过要吃饼干,也不一定觉得饿。

如果你的家里总是堆满各种零食,你多半禁不住诱惑,时不时地拿一个吃。

在《掌控习惯》这本书中,作者指出:

我们的习惯会根据所在的房间以及我们面前的提示而改变——环境就像是塑造人类行为的无形之手。

尽管我们有独特的个性,但在特定环境条件下,某些行为往往会反复出现:

在图书馆里,人们倾向于低声说话;在黑暗的街道上,人们的警惕性会比较高,行事谨慎。

由此来看,最常见的变化形式并非源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我们被周围的世界所改造。每个习惯都以特定的环境为依托。

因此,想要解决远程办公失去约束力的问题,就变得很简单了——我们只要重塑我们所处的环境,让我们意识到"自己应该是在工作"就可以很好地解决问题了。


3、那么,如何重塑高效率的工作环境?

01、做好提示管理,消除不利提示,增加有利提示

前面我们提到,人们的一些习惯动作会因为眼前的环境而改变。

我们再看一个例子:

在20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和石油禁运期间,荷兰研究人员开始密切关注该国的能源消耗情况。

在阿姆斯特丹附近的一个郊区,他们发现一些房主使用的能源比他们的邻居少30%——尽管他们的房子面积相似,支付的电价也一样。经过一番考察,他们发现,这一带的房屋结构基本一致,只有一个区别:电表所在的位置。

有些人家的电表被安装在地下室,而另一些人家则把电表装在楼上的主走廊里。

你可能已经猜到其中的奥秘了,在主走廊装电表的家庭用电量较少。

当他们的能源消耗状况显而易见并便于监测时,人们会改变他们的行为。

每个习惯动作都是由提示引发的,我们更有可能注意到显眼的提示。

因此,我们可以秉承这个原理:增加你办公环境里的有利提示,消除不利提示。

比如,你可以这么做:

如果你想培养自己阅读的习惯,就多放几本书在书桌上;

如果你想记得每天晚上做第二天的工作计划,就把本子直接放在工作台面上。

如果你想专心完成某项工作,就在你可视范围内尽量减少其他无关的物品;

如果你有什么要紧事要记忆,不妨贴个便签条在你工作的显眼位置。

如果你不想工作一会就困,那就不要将你的家庭办公区正对着床或沙发。

利用增加对工作有利的提示物,削减其他干扰的提示物,最好做到一个区域仅做一件事,这将大大提高你的工作效率。


02、 警惕"认知失调",用行为改变态度

说完了改造外在环境,再来看看如何改进内部环境——自己的态度问题。

有人远程办公,在家便是一副休闲装扮,睡衣睡裤,蓬松的头发,没刮的胡子,看起来一副没睡醒的样子。

大家常常想:在家办公的好处之一,不就是可以随意一点,不需要刻意去打扮吗?

在心理学上有个理论便可以解释这样的行为并不妥,这个理论称之为"认知失调",最早由费斯廷格在1957年提出,指的是:

当我们两种想法或者信念或者认知在心理上不一致时,我们就会感到紧张,也就是失调。

简单来说一句话,就是"行为影响态度"。

你怎么做,脑海中便会产生更符合你所作所为的想法,从而指导你下一步的行动。

当你穿着睡衣,你会更倾向于睡个回笼觉,或者躺着玩手机,而不是好好工作。因为穿着睡衣工作,这不符合心理上的一致性,你便会更倾向于不这么做。

平日里,当你打扮整齐,踏入办公场所,你便会更认真地对待工作,因为在你的认知里,工作本该如此。


在《能力陷阱》这本书里,也提出了相同的观念:"成年人更倾向于先做而后产生新的想法,而不是先想再以一种新的方式去做。"

很多人也许认为,自己的大脑倾向于先想明白某些事,再去做某些事。

然而,大脑的构造告诉你,其实这个顺序是相反的,我们常常会先做某些事,然后再给自己一个合理的解释。

你一旦有了在家邋里邋遢的状态,"认知失调"便会起作用,让你本能地抗拒工作。所以,工作效率低下,也就在常理之中了。

那么解决办法也很简单,因为远程办公的本质还是工作,只是距离和环境上的改变,我们完全可以仿照工作时的状态,给自己打扮得精神一些,穿上一身精神的衣服,也许明天,当你精神奕奕地坐在家中,就可以下意识地开启高效的工作状态了。

通过改造自己的行为,便可很好地转换低下的工作状态,这个转变听起来或许很简单,但却有大用。



不得不说,远程办公对于原本效率就不高的职场人来说,更是一个大的挑战。

通过今天这篇文章,我们知道了,其实环境对于我们的行为的塑造是有很大的作用的。

我们不妨试试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改造我们的家庭办公区,增加有利于工作的提示物,如资料,本子,便签等等。另外,消除那些不利我们工作的提示物,比方说桌上的零食、不相干的生活用品等等;

第二,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不要觉得在家工作就可以邋里邋遢,警惕认知失调的作用,用在公司工作的精神状态,必定能让你在家里也能高效工作。

疫情当头,如何利用远程办公创造更好的工作效率,则是职场人需要考虑的问题。

本篇文章,愿给你一个新的视角,愿对你有所帮助。




若本篇文章对你有用,欢迎点赞、转发、收藏~

如果有任何疑问,欢迎评论区交流。

关注我,持续更新!


作者介绍:小天的书屋,专注于职场,致力于提升思维,愿阅尽天下好书,执笔走天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