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媳不會做飯,每回吃完飯既不刷鍋又不洗碗,只顧低頭玩手機,我該不該勸兒子離婚?

竹籬茆舍墨客


你這肚量,不會容忍兒媳婦白吃,人家若是有班上,看手機也是漲知識,你若覺得吃虧,你也罷工好了


頓和如少水魚廝有何樂


好像在說我呢!我婆婆也是經常這樣在我老公面前這樣說,本來我還是能做點家務活的,可是他們老是嫌少或者嫌不好,以後就不幹了!這二十來天疫情嚴重,前段時間婆婆又跟老公吵,說我懶不幹活,以後自己做飯自己吃。我立馬說好啊!老公覺得很壓抑,受不了他媽嘮叨,我態度也很堅決,絕對不改!主要原因:1.我工資不比老公少,甚至還多一點,承擔了房貸,自己的零花,大孩子的一切費用,小閨女的花銷也承擔了一部分費用;2.我一般上班早中餐不在家吃飯,晚上才回來吃晚餐;3.過年放假才一日吃兩餐,早餐婆婆也不做的;4.把我娶進來,給口飯吃還要我看臉色?(老公錢沒有交給我,他也沒掙多少錢)我缺口飯嗎?5.有這種思想就沒把我當一家人!我沒嫁過來他家就不吃飯了?不做飯了?多我一口飯就要甩臉色啥意思?6.經濟方面可以找自己兒子(還說我工資付房貸和花了,並未給他們),沒錢花找她兒子啊,她兒子自己都老是沒錢,有時還是我幫忙借錢搞定車貸和孩子學費。以前沒嫁過來各種的說自己家好,現在各種的斤斤計較。吵了幾次,(因為我買了幾百元的書櫃買衣服給孩子報培訓班)還想限制我消費!奇怪的思想!我長那麼大我父母還沒有管過我怎麼花自己的錢,只會建議一下,他們憑啥管??老公問我咋辦?我就說給你媽說挑個好日子趕緊離婚,讓你娶個能掙錢,會做家務活,養你全家的女人,我實在沒那個能力!!也不稀罕你家一口飯!不要老是斤斤計較,嘮叨來嘮叨去,不想幹就放那,沒人會餓死。既然現在那麼排擠我這個外人?當初何必又騙我上賊船哪?有啥事不能好好說?再說根源不在我這……她兒子有出息掙大錢了,也不稀罕我呀!(從來就不讓兒子做飯,對我說男的做飯沒出息!那就當媽做唄!)都有缺點,互相將就吧!!我都無數次罵自己眼瞎了。離了正好,一人帶一孩,看誰更瀟灑。我就是這麼鼓勵我老公的,給你媽說,早不想跟我過了,但是沒實力娶更好的,先忍忍,等哪天發達了,趕緊休妻另娶。我也努力奮鬥,趕緊把房貸還完裝修好搬走,早日脫離苦海![捂臉][捂臉][捂臉]這樣才雙贏![耶][耶][耶]


愛勒護彤


我剛來的時候啥都搶著幹,久而久之成習慣了。他家三個人吃的吃、喝的喝、玩的玩、沒人幫我一點。在一段時間的憋屈中、我也不幹了。然後婆婆就不得不幹了。一邊幹一邊墨跡。我也不管。我不吃你做的得了唄。婆婆跟公公抱怨,公公話裡話外點我,我也不接茬。老公無所謂誰幹、他不幹就行,也就這樣了。婚後一起生活淨事,公婆就一個房子,結婚沒也沒想給我倆單獨買房子,經濟條件不行。我跟老公說了,想讓你爸媽多活幾年,想讓咱倆過的久,攢錢買房搬走。他同意。


用戶5090983861683


結婚前我連飯都不會煮,後來和老公出去創業必須學著做,現在我去婆婆家也基本不做事,只有家裡有客人的時候我會幫著摘菜洗菜,我一年也呆不了幾天,感覺不習慣,我主張的是去誰家誰幹活,婆婆來我家也一樣不用幹活。畢竟誰家的東西誰習慣


縱橫天下999


我就是不洗碗的媳婦~不過我難得會燒幾個菜,因為婆婆燒菜不好吃,口味不同,習慣不同。我們小孩小雙方父母輪流帶!人家都是父母到自己家帶娃,我是每次整理行李箱到婆家!我做月子的時候第一個月再婆家,中午2菜一湯,晚上就是中午剩下的。有時候一菜一湯。。第二個月我回孃家了!菜不肯放油真的節約,不好吃! 不洗碗不做飯怎麼了!?小兩口日子過得好就行了!現代媳婦老了也不會伺候婆婆!指望兒子吧


飄飄Chloe


我老公就像你說的兒媳婦。我就是什麼都做的。所以說兒媳婦不好了大家都說,卻不說自己兒子,說是從小就這樣!所以換個道理,誰在自己家不是寵著的。你可以讓她做點事有什麼事就說,不早說讓人家離婚之類的。有的人不擅長做家務,但是事業好啊。


超級超級愛你們


兒媳不會做飯,每回吃完飯既不刷鍋也不洗碗,只顧低頭玩手機,我該不該勸兒子離婚?不能勸兒子離婚!兒子成個家不易,想必也花了不少錢,娶個媳婦有多難,她是新過門媳婦,不能說樣樣全會,有條件的話讓小二口單獨住一套房,這樣大小家務他(她)們自然不做也得做,至於做飯做菜慢慢學,總會學會的,難的是不做,只有分了家,給小二口獨立的空間,他們才能慢慢去體會生存的不易,如何當一個合格的父母。培養下一代,這所有的重擔還是由他(她)們慢慢的去適應去承擔,作為長輩只能陪他們半輩子,餘生還要靠他們自己走,不要過多的干涉小兩口的私事,還是由他們自個作主,靠他們自已的雙手創造美好的家園,幸福之家。



往事如雲149428315


看你述說的情況,你們應該是和兒子住在一起了,老人的觀念是兒媳婦就應該幹家務活,可兒媳婦的觀念是我嫁給你們家不是來伺候你們的,兩種觀念發生了激烈的對撞,這就是所謂的“代溝”吧。你因為這事就要勸兒子離婚,更是不對,我幫你分析一下,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兒子已成家就應該單過

你們辛辛苦苦把兒子拉扯大,又給他娶了媳婦,就應該放手讓他們出去單過。兒子自己找的媳婦,他肯定了解媳婦的品行,兩個人能結婚,證明他已經接受了她的所作所為,你就不要各種看不慣,在裡面“摻和”了。讓他們另起“爐灶”,自己做飯自己刷碗,不做他們就餓著,餓他們幾天啥都學會了。

我結婚時小兩口就自己做飯,小時候都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上大學都吃食堂,這猛一下成立了新家,兩人迷茫了好久,也不能天天去街上吃啊,媳婦就開始學做飯了,在單位跟廚師從簡單的炒雞蛋開始學,慢慢可以做一些像樣的川菜了。我們每次在家吃完飯,她總是把鍋碗瓢盆刷的乾乾淨淨,灶臺抹的錚亮,朋友們誰來誰誇她能幹。

兒媳不會做飯你不會是婚後才知道吧?

兒子把女朋友領回家,你和家人如果都願意,肯定會問兒子她的基本情況,最先問的估計就是會不會做飯,因為這是一個家庭每天都要面對的問題。兒子會給你實話實說的,但一定加了句“她不會可以學啊!”這句話就對了,你可以心平氣和跟兒媳婦說,不會做飯咱慢慢學,你們遲早要分出去單獨生活,俗話說得好“藝多不壓身”,多學點生活技藝,才能讓日子過得舒坦。

你也可以手把手教她,開始她估計也會有點不好意思,但相處時間長了,慢慢也就有了親情,可以說點玩笑話了,目的就是把自己的做飯技藝傳授給她,讓小兩口也有獨自生活的能力。

可以讓兒子勸說

不做飯至少吃完飯應該把碗刷了吧,你如果不方便說,可以讓兒子旁敲側擊,這是一個家庭起碼的規矩。如果兒媳婦還是不改,兒子可以偷偷告訴丈母孃,讓丈母孃教育一下她,都是規矩人家出去的,不能丟孃家的臉。必要時兒子和丈母孃一起勸說一下她。

不能動不動就說離婚

往大了說,有“寧拆十座廟,不拆一樁婚”的說法,往小了說,現在娶個媳婦真是不容易,相親、訂婚、結婚,不把父母扒掉一層皮不算事。何況現在好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到大就是嬌生慣養,不會做飯的多了去,就因為這離婚傳出去人家不笑兒媳婦,而是笑你。婚姻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情況,要想辦法解決問題,而不能採取生硬粗暴的手段來對待,其結果肯定不是你所希望看到的。

總之,不會的東西都可以學,關鍵是要端正態度,學不學和能不能學會是兩碼事,作為年輕人,還是少玩會手機,多學點有用的技能才是正事。


上官天竹


兒媳不會做飯,每回吃完飯即不刷鍋又不洗碗,只顧低頭玩手機,我該不該勸兒子離婚?我個人覺得不但不能勸兒子離婚,還要善於發現兒媳的長處,誇獎一下!

以看出題主是一個傳統又有些強勢的婆婆!這樣的婆婆在生活中不少,而越是這樣的婆婆越容易給夫妻關係造成矛盾!

所以,題主應該意識到以下三點:

夫妻關係大於家庭裡的一切關係

題主的兒子已經有了新家庭,即使你們吃住在一起,但題主要意識到:自從兒子結婚那一刻起,他開始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以後陪伴他的也是他的妻子。

即使題主跟兒子是母子關係,也不及夫妻之間的親密關係重要。《親密關係》一書中指出,夫妻關係應該排在所有關係裡的第一位!

一旦你去勸兒子離婚,無異於在干擾兒子的婚姻,如果兒子因為你的勸說離婚而過得不幸福,你也無法再面對兒子!反而好心辦壞事!

如何給兒子提建議

題主需要意識到:兒子已經成家,不該過多幹涉兒子的小家庭!你可以關心兒子的身體,但卻不能關心兒子兒媳的關係,這是兩種不同性質的關心!希望題主清楚有些事能關心有些事不能過多幹涉!

你可以單獨給兒子聊一聊,指出兒媳的一些不良習慣,讓兒子去提醒兒媳,相信只要受過義務教育的人都會馬上知錯就改,以後不光顧著玩手機,也會注意孝敬老人,在老人面前注意自己的行為習慣!

但在給兒子指出兒媳的毛病同時,也給予一定的誇獎和理解!畢竟現代年輕人,和老一輩生活工作方式差別很大,對手機的依賴性很大,大多數年輕人也不會做飯很正常,題主應該少點指責,而是以“母愛”之名給兒子提個建議!

這樣兒子不會太過為難,一邊是母親,一邊是妻子!兒子也更有信心去給兒媳提出這個建議!

多給夫妻一些鍛鍊的機會

現代社會,不比以前的舊社會,婆婆大都疼媳婦,捨不得媳婦做飯做家務,很多都是自己一手包攬!所以題主也需要適當反省自己,平時有沒有大包大攬,縱容了兒媳的壞習慣!

有的婆婆出於心疼兒子的考慮,一邊包攬著家務,一邊又在心裡埋怨兒媳不懂事。於是,這種情況下,婆婆心理就會對兒媳有意見!

所以習慣在平時養成!比如你可以在做飯前問問兒媳喜歡吃啥,謙虛點說自己忙不過來,順道叫著她一起做!或者一起研究美食視頻一起做,激發媳婦做飯的興趣!

總而言之,婆婆就不要再去過多幹涉小夫妻之間關係,可以適當提意見,但不能替兒子去做決定!學會適當放手,學會相信兒媳!人的心理會影響人的行為,當你對媳婦都是正面的反饋時,你會覺得跟媳婦相處起來更融洽!


夏安邑


現在年輕人這樣的例子多了去了,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長大的,根本不考慮別人的感受,從小養成的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