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能分辨5色,對應有紅黃藍白黑這5種病,其中黃病最為嚴重


有人戲稱,眼睛能感知外界的紅、黃、藍、白、黑,而眼睛的病亦有紅黃藍白黑——紅眼病(急性結膜炎)、黃斑變性、青光眼、白內障、黑矇。

眼睛能分辨5色,對應有紅黃藍白黑這5種病,其中黃病最為嚴重

這個總結倒是不錯的,只是這黑矇雖是一時的失明,其表現在眼,但本質卻是腦血管痙攣,內科醫師多將其視為中風的先兆。

這黃斑變性則是實實在在的眼睛的病了。黃斑變性多見於老人,故原稱“老年性黃斑變性”。

不過後來發現這黃斑變性亦可見於中青年人,中年人生了“老年性黃斑變性”有點說不通,但此病確實是年齡越大患病概率越大,於是便改了個“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的病名。

眼科醫生向病人解釋病情時,常將人的眼球比作照相機,白內障是因眼球內的水晶體變性、透光能力下降乃至喪失所致。這水晶體猶如照相機的鏡頭,壞了,好辦,換一個即可。白內障手術治療後幾乎立竿見影,病人重見光明,所以成了許多戲劇家的題材,也是慈善家樂於資助的項目。

眼睛能分辨5色,對應有紅黃藍白黑這5種病,其中黃病最為嚴重


這黃斑變性可就不同了,眼球后部的視網膜是感光的部位,就猶如照相機裡的膠捲,不過這膠捲卻是無法拆卸的。視網膜上分佈著許多的感光細胞,它們把感知到的光的信息傳給視神經,視神經再把接受到的信號傳入大腦的視覺中樞,一經組合,人便感知了這五彩繽紛的世界。

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分佈並不均勻,有一個感光細胞頗為集中之處,該處在眼底照片上略顯黃色,故稱之為“黃斑”。

眼睛能分辨5色,對應有紅黃藍白黑這5種病,其中黃病最為嚴重


視網膜長新生的血管

因此,可以說黃斑乃是視覺的中心部位。黃斑在視網膜上,視網膜在眼球的最後面,這黃斑本可“穩坐軍中帳”的。不意隨著年齡的增長,這視網膜上卻會長出些新生的血管來,這新生血管的出現本應理解為人體自身對抗衰老的反應,其目的在於增加這一重要部位的血液循環,延緩其功能的衰退。

但在一部分人中這新生的血管卻不健全,其中的血液會滲透出來,一旦發生,這些血液便會遮住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使其無法感光。

若血液積在視網膜下層,還會阻隔視網膜正常的血液供應,使感光細胞衰亡,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從這個結果來看,這種“抗衰老”的本能,事實上是幫了倒忙。

眼睛能分辨5色,對應有紅黃藍白黑這5種病,其中黃病最為嚴重


視網膜上產生些新生血管也許在老年人中並非罕見,問題是不能滲血,尤其不能在黃斑部位滲血。

何以會發生這一病理狀況?

目前的研究看來是與遺傳因素、吸菸、高血脂及過多地暴露於紫外線等有關,但尚未十分明確。此病以往無法治療,成為許多老年人致盲的原因。

如今科技進步,此病既是新生血管肇事,可以用藥抑制其新生,亦可用激光封閉滲血的新生血管,皆有不錯的效果。但這些治療僅適用於滲血的階段,即“溼性黃斑變性”,若是感光細胞已經衰亡的“乾性黃斑變性”則目前的醫療尚無能為力,當然已經有“幹細胞治療”、“視網膜移植”等治療方法的探索,人們期待著這些探索的成功。

因此對於這“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亟需早期發現、及時治療以保存視力。

如何早期發現?

說來卻是十分簡單:看看方格紙。不過不是一般地看一看,而是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地看。

原來這“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雖說一般皆會涉及雙眼,卻很少有雙眼同時發病的情況。當一眼發病時,由於另一眼正常,病人一般並無感覺,當然也有細心的人會覺得視物的立體感下降,向杯中倒水會倒在杯外等等,但一般皆不顯著。

因此,欲發現此病需有意識地“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分別檢查。

檢查之法是用單眼看一種叫做“阿姆斯勒表”

(此表可以自制,用細筆在一張8×6cm白紙上畫滿2.5mm間距的縱橫線條,當然不能歪斜)的方格紙。

眼睛能分辨5色,對應有紅黃藍白黑這5種病,其中黃病最為嚴重


如看到這方格紙的中心有一團黑影或是看到方格扭曲,則十有八九即是此病,應即就醫查治。

眼睛能分辨5色,對應有紅黃藍白黑這5種病,其中黃病最為嚴重


“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的發生與年齡相關,人會變老,勢不可擋。

發病因素與遺傳相關,亦無可奈何,但吸菸者應戒菸,高血脂者應治療,陽光灼熱之時外出應佩戴墨鏡。

平日多吃些富含葉黃素的食物,如深色蔬菜、柑橘、獼猴桃等,或有益於視網膜的健康。但早期發現此病、及時治療亦是保存視力之關鍵。

幸而檢查之法極為簡單,只需常常“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看看方格紙而已。

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事關老人健康的事,人人皆應關注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