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對生鮮電商有怎樣的影響?

在此次疫情裡,首當其衝的就是餐飲業。

去年春節期間,全國零售和餐飲業銷售額約為10050億元。也就是說,受此次疫情影響,今年餐飲零售額僅7天的虧損額就高達5000億元。

而且,隨著關店的繼續,這一虧損的金額還將進一步擴大!

疫情對生鮮電商有怎樣的影響?


為了控制疫情進一步蔓延,越來越多的線下門店加入到了關店潮的行業。日前,蘋果宣佈關閉大陸所有零售商店,宜家、李維斯等國際品牌也宣佈關閉大陸的大部分門店。受此影響,就連全球咖啡巨頭星巴克也表示:

“在關閉中國超半數門店後,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可能對二季度甚至全年業績產生較大影響。”

不過,也有一些行業,卻藉著此次疫情影響下迎來了爆發式增長!

01

訂單漲超300%

買菜市場供不應求

“今天,你偷了嗎?”

十年前,一款“開心農場”的遊戲風靡互聯網,一時間“偷菜”成為大家見面時最常用到的招呼語。十年後,受疫情影響,“偷菜”的真實場景得到重現。

只不過,“偷菜”一詞改成了“搶菜”!

疫情對生鮮電商有怎樣的影響?


最近一段時間,大家對一顆售價30多元甚至60多元的大白菜已經見怪不怪。因為,相比於高價來說,大家更擔心的是能不能搶到菜。

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供不應求呢?

一方面,受道路被封影響,儘管生產基地貨源充足,但是卻面臨運不出去的難題;另一方面,大家都人心惶惶都不敢出門去菜市場和超市,在這種恐慌心理下大家爭先恐後的囤貨。

更重要的是,由於大家都集中在線上買菜,導致各大生鮮電商平臺訂單量爆發,而電商平臺事先也沒有預想到此次疫情的嚴重程度,因此即便調動所有的資源一時間也難以滿足市場需求。

於是,進一步加劇了囤貨的現象!


先說叮咚買菜。

“大年三十訂單量較上月增長300%;近期整體訂單量增加約80%,客單價增加約70%。”

也就是說,叮咚買菜近期的整體銷售額約增長了300%!

再說每日優鮮。

根據官方公佈的數據,從除夕到大年初八,平臺累計交易額較去年同期增長350%,春節七天的總銷量突破4000萬件。

疫情對生鮮電商有怎樣的影響?


為了滿足供應,每日優鮮平均每天向全國十餘個城市供應300多噸蔬菜,至少500萬份果蔬、肉蛋。

另外,像盒馬鮮生、美團買菜也都出現了訂單量顯著增加的現象。

也就是說,受此次疫情影響,買菜市場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而最大受益方毫無疑問是生鮮電商平臺!

02

訂單量暴增,意味著什麼?

針對供不應求的市場需求,各大生鮮電商紛紛表示,預計元宵節後逐步恢復正常。

一方面,得益於供應鏈環節的恢復,產品供應的增加;另一方面,隨著人們重回工作崗位生活節奏得以恢復,對產品的需求也將逐步穩定下來。


疫情對生鮮電商有怎樣的影響?

那麼,半個月陡增暴增的訂單,對於生鮮電商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呢?

第一,供應鏈實力得到了考驗。

與傳統電商平臺相比,生鮮電商最為明顯的差異就是,對供應鏈的要求更高。原因很簡單,作為一個消費者,你能夠接受一個生鮮平臺總是缺貨,並且你買的冷凍食品甚至都解解凍了還沒送到嗎?

顯然不能!

正因為此,供應鏈不強的生鮮平臺,面對突然暴增的市場紅利,反而會加速其消亡。而得到消費者檢驗的平臺,則會得到市場的認可。

第二,培養習慣一旦養成,即便等到疫情結束也會保留下去。

就像網購和線上支付一樣,這樣的消費習慣一旦養成,那麼一般情況下都會保留下去。

因為,習慣成自然。

儘管等到疫情結束後,會有相當部分的用戶重新回到原先的生活方式,但更多的用戶習慣了用APP買菜。

而且,生鮮平臺的200g、300g的小包裝,更加迎合了年輕消費者的偏好!

第三,讓消費者接受了生鮮電商平臺菜品的“貴”。

相比於菜市場的價格,生鮮平臺絕大多數的菜品價格其實更貴。只不過,為了降低消費者對“貴”的敏感性,平臺一方面將菜品拆分成150g、200g和300g不等,在感官上造成“便宜”的錯覺,另一方面則重點宣傳其“生鮮”賣點,為產品溢價提供合理支撐。

事實上,即便如此絕大多數消費者依舊不願意為其買單!

但是,在疫情面前,出於自我保護的需要用戶只能通過平臺下單。而通過“搶菜”這樣的行為,在用戶心目中“價格因素”不再排在第一位,取而代之的是“安全”和“方便”。

正因為此,儘管疫情對整個經濟來說意味著極大的困難,但對生鮮電商來說卻是難得的歷史性機遇!

03

起死回生

生鮮電商的曙光已現

2015年,整個生鮮行業迎來了風口。

一方面,生鮮市場的容量不斷擴大;另一方面,包括京東到家、每日優鮮和順豐優選這樣的互聯網巨頭也紛紛入場。

疫情對生鮮電商有怎樣的影響?


但於此同時,整個生鮮市場的虧損也在不斷擴大。

根據《2015年中國生鮮電商市場研究報告》顯示,全國近4000家的生鮮電商平臺,有90%的企業出現了虧損,4%盈虧平衡,真正盈利的企業僅為1%。

為什麼會這樣呢?

除了生鮮產品的保質期短、儲存難、損耗高的缺點,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物流的成本過於高昂。具體來說,就是平臺在倉儲、冷藏保鮮、配送尤其是“最後一公里”上的投入太高,而且深不見底。

不過,經過近四年時間的積累,形勢已經發生了改變。

比如,冷鏈技術的進步,極大降低了產品的損耗;比如,前置倉的建設解決了儲存難的問題;比如,通過自建和協議的方式,保證了穩定且安全的產品供應。

除此之外,藉助於大數據的優勢,產品的採摘和調配更加的科學。當然,隨著運輸尤其是最後一公里建設的完畢,“30分鐘送達”也成為了可能。

在這樣的背景下,藉助於一場波及全國的疫情,生鮮電商再次爆發出了無限的希望。

最後想說的是,在互聯網世界“強者恆強”的叢林法則裡,領先優勢一旦確立,那麼便會一直保持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