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漠北各族勢力在被沙俄吞併前屢次被剿滅又屢次復甦,反而歸統沙俄後再無動亂呢?

謫仙人太白


為什麼古代漠北各族勢力在被沙俄吞併前屢次被剿滅又屢次復甦,反而歸統沙俄後再無動亂呢?

古代所稱的漠北是指南起蒙古喀爾喀南部戈壁、北抵貝加爾湖之間的狹長地帶,在這裡出現了匈奴、鮮卑、柔軟、突厥、回鶻、契丹、女真和蒙古等少數民族,這裡也成了這些少數民族的競技臺,上演著一浪更比一浪強,前浪死在沙灘上的景象。

就是這一個個少數民族,致使中原王朝不得安寧。縱觀中華五千年曆史,最早從從犬戎攻破西周都城鎬京,最後到滿清入關,一幅幅中原王朝對抗漠北遊牧部族的歷史畫卷,也可以說中華文明史就是中原王朝與漠北少數民族互毆的歷史。

可為什麼以莫斯科公國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沙俄卻能夠降服這些遊牧部落呢?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1、強大的軍事力量和武器裝備

遊牧部落一直覺得誰強誰就是老大的道理,只要能把我打敗我就認你做老大。18世紀後期沙俄統一歐洲部分後,便把目光盯向了中亞草原。想要征服這些遊牧部落可比征服歐洲難多了,當時的沙俄已經意識到西方的先進,並進行了學習。最重要的是學會了近代火器裝備製造和軍士制度管理,這對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提高是有很大幫助的,毫無疑問,沙俄的軍事實力變得更加強大,足以把漠北的遊牧部落錘的心服口服了。

如沙俄在攻打塔什干時只用了1940名士兵,可塔什干可是30000人駐防的大城,但是沙俄最終打贏了,並讓讓塔什干賠了50萬盧布,拳頭硬就是硬道理。

2、近代化的社會管理

一個社會里最重要的就是人,漠北遊牧民族的人口相對城鎮來說,密度較小,沙俄為了統治自己佔領的這些區域就採取了移民的政策,這在很久一段時間後的蘇聯期間對哈薩克斯坦的移民效果就可見一斑。再加上沙俄還讓遊牧民族進行定居並從事農業耕作,這就使以前剽悍的風氣得到收斂,最重要的是遊牧民族失去了戰馬的輔助,再很難縱橫草原了。

3、多方力量的牽制

漠北夾在沙俄和中原王朝中間,雖然他們有很強悍的戰鬥力,但是連年的戰爭消耗他們也吃不消,有著中原王朝的牽制,沙俄在辦起事來就相對容易一下,可是沙俄卻很不厚道,還不要臉的霸佔了原本屬於中原王朝的許多領土。

總之,跟上歷史的步伐進行工業革命是沙俄決勝的最重要原因,有了強大的工業力量才能有強大的軍事力量,才能夠傲視群雄,現在的祖國母親就是最好的例證。

多有疏漏,請多多指正!

【我是中簡堂歷史文化交流群第六指,歷史中簡堂寫手團隊中的“六指天魔琴”西域鷹眼,專注於西域邊疆歷史的研究和整理,望大家多多支持關注!謝謝!】

歷史中簡堂西域鷹眼


其實老毛子搞定漠北中亞的遊牧部族,也沒那麼簡單,曾經也是多次反覆的。問題的關鍵並不是老毛子有什麼秘笈,而是時代變了,戰鬥的方式變了。

所謂戰鬥的方式變了,其實就是火器的出現。火器的出現,徹底改變了世界的政治版圖。曾經縱橫不可一世的遊牧帝國、馬背民族都變得不堪一擊,那些曾經風雲一時的馬背民族再也沒有了往日的威風。

這些遊牧帝國最典型的有兩個:一個是中東的阿拉伯帝國,另一個就是漠北的蒙古帝國。

阿拉伯帝國將近600年,曾經是縱橫中東,不可一世的帝國,其版圖向東則擴張到今天的印度,也是巴基斯坦穆斯林的由來;向西則最遠達到了伊比利亞半島,壟斷了東西方的路上海上交通要道。但現在的阿拉伯各國,哪還有一點點阿拉伯帝國的威風?

在被西方摁在地上摩擦了數百年以後,至今是四分五裂,內部可以說是相當的混亂。

而蒙古帝國在創造了遊牧民族最輝煌的一頁以後,至今也是偏居一隅,消失在世界的政治版圖中。記住我這裡說的是政治版圖,也就是說,今天的蒙古國,不管它能不能代表蒙古正統,因為黃金家族都生活在中國,但它在世界政治上是完全可以忽略的。誰會在乎一個國民只有三百萬,沒有任何科技可言,軍隊不堪一擊的內陸小國呢?

原因何在?就是我一開始提到的,火器的出現。

太史公在《史記.匈奴列傳》中有明確記載,“其長兵則弓矢,短兵則刀鋋”,遠處則用弓箭,近處則刀劈斧斫,這是他們的主要攻擊方式,數千年由匈奴、鮮卑、柔然、突厥而蒙古,一直沒有變化;而且其戰鬥模式非常有特點,“利則進,不利則退,不羞遁走。”,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

這種戰鬥方式,曾經讓大漢名將李廣苦不堪言。在文景之時,李廣守衛北方邊疆,歷任雁門、北郡等七郡太守,可以說是立下了赫赫功勳,把他善守的優點發揮到了極致;而到了漢武帝時期,這種倏忽而來,倏忽而逝的不可捉摸的戰鬥方式,李廣則極為不適應。李廣善守,善用步兵和弓箭手,可人家不和你糾纏,李廣就只剩下吃苦頭了。

其實真正能夠痛擊草原部族的,也只有善於使用騎兵快速突擊的霍去病、李靖;善於調動騎兵和諸兵種配合作戰的衛青等寥寥數人了。

後世名將,比如戚繼光,打倭寇是神出鬼沒,厲害得很;但是在北地,抗擊遊牧民的進攻,卻沒有建立太大的功勳,原因也是沒有找到應對騎兵快速機動突擊的辦法。

後來蒙古騎兵橫掃中亞西亞和東歐,更是將這種機動攻擊的方法發揮到了極致。利用騎兵的機動性,不斷騷擾包抄陣型嚴密的歐洲軍團,而笨重的歐洲重騎兵和步兵又不敢離開陣型分散攻擊,這麼的反覆幾輪接觸下來,歐洲軍團就會陷入崩潰狀態,最終難逃覆滅的命運。

在農業社會,火器沒有發明或者沒有得到大規模應用之前,馬匹加上弓箭的攻擊,在野戰戰場上是無解的。要不就像霍去病一樣,建立自己的騎兵部隊,突的比你還快,攻的比你還狠;要不就是結寨防守,就像戚繼光、李陵李廣孫子那樣,這樣可以有效殺傷騎兵,甚至獲勝。但結寨防守的弱點在於,遊牧騎兵即使輸了,你也無法將其殲滅,因為他能跑,會很快的消失在大漠中。

但是在火器得到大規模應用以後,騎兵的這種攻擊方式就失效了。火器的威力遠在弓箭之上,攻擊距離也更遠,發射也更快速,而且最重要的是,火器將人的能力降到了最低,只要經過適當的培訓,老弱病殘女人都可以使用,而弓箭要想射得遠,射得準,對臂力是有較高要求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清軍的八里橋之戰。

僧格林沁的3萬蒙古騎兵抗擊8千英法聯軍,最終的戰果是:

  據俄使伊格估計,當時清軍投入約5至6萬人,其中3萬騎兵,損失1000人(清朝自己估計為3000人)。法軍死亡3人,受傷17人,英軍死亡2人,受傷29人。

多麼恐怖的差距。

冷兵器時代至此,可以說徹底落幕。

而俄羅斯是率先進入火器時代的列強之一,靠著火器對騎兵的巨大優勢,這些漠北民族也就翻不起什麼大浪來了。

但是題目中後半句說法是錯的,老毛子搞定這些漠北遊牧民族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也是打了100多年。從1607年俄羅斯在託木斯克和衛拉特和碩特諸部第一次大戰開始,一直到1757準格爾汗國滅亡,整整150年,老毛子搞定這些漠北遊牧民族並不容易。而且這還是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百年的持續打擊下完成的。

主要的原因是這個時候的火器還沒有對馬匹和弓箭形成絕對的優勢。但隨著火器的不管改進,威力逐漸加強,騎兵已經不復當年之勇。蒙古騎兵在通州之戰就是騎兵最後的輓歌。

這個時候,不止老毛子不再把漠北這些部落當回事,其實現在中國還會考慮漠北的威脅麼?一樣能搞定他。

所謂的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其實就是冷兵器時代最大的威脅草原遊牧民族的騎兵不再能夠威脅中原,而新的威脅來自海上。

準確的表述應該是,時代變了。


江上一峰青


首先這個問題本身就是錯誤的,漠北各族,包括蒙古、西伯利亞和部分中亞地區被俄羅斯吞併之後,這些地區的民族絕非甘心受沙俄的殖民和壓迫,反抗和起義也從未斷絕。所不同的是,只是這些民族的反抗和起義從未成功而已。

那麼,為什麼漠北諸多遊牧民族在中國歷史上屢次被中央王朝擊敗,消滅甚至佔據,卻屢次復甦,數千年來一直是中原王朝最大的外患。而在沙俄侵佔這些地盤之後,卻從未出現反覆,始終被沙俄牢牢佔據呢?

沙俄東擴,佔據漠北地區的時候,正趕上了火器時代,因為自從火器的出現和大規模應用後,冷兵器時代縱橫無敵的騎兵才逐漸退出歷史舞臺,農耕文明和步兵也才有了徹底擊敗騎兵的可能。

因此,能夠牢牢佔據漠北地區,沙俄其實是趕上了好時候,正趕上了火器的大規模應用,因此。以火器為主的沙俄軍隊才能夠勢如破竹先後擊敗了眾多遊牧民族。佔據了遼闊的西伯利亞。

而農耕文明的中原王朝卻無法在漠北地區形成有效統治。數千年來,一直與北方遊牧民族糾纏不清的中原王朝,也並非無法擊敗他們。事實上,中原王朝強盛之時,曾無數次擊敗甚至消滅北方的遊牧民族。匈奴、鮮卑、突厥、契丹、柔然等曾強盛一時的遊牧民族,接連被消滅或驅趕。



但是,由於漠北惡劣的氣候,根本不適合農耕文明的生活和居住,因此才造成了“鐵打的漠北,流水的遊牧民族”這一情況。才造成了北方遊牧民族一次次被擊敗,新的遊牧民族卻一次次捲土重來的情況。

而沙俄卻並非純粹的農耕文明,他們的侵略先鋒哥薩克本身就是過著遊牧生活。因此,沙俄不但擁有犀利的騎兵,對抗遊牧民族的騎兵,不落下風。而且利用哥薩克人,也能夠有效的佔據漠北。同時,一直居住在寒冷地帶的俄羅斯人,也能適應沒被嚴酷的環境。這些都成為沙俄徹底佔據漠北地區的有利條件。


鳶飛九天2018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古代在蒙古高原地區,曾經出現過匈奴、鮮卑、柔然、突厥、蒙古、韃靼、瓦剌等強悍的少數民族政權,在漫長的歲月裡,他們經常南下進攻中原王朝,和中原王朝之戰斷斷續續打了上千年。而在沙俄之後,確切地說是在晚清之後就基本沒有出現過南下進攻中原王朝的情況,要說明這點,就要從草原民族的特徵說起。

作為蒙古高原的草原民族,其生產方式就註定了他們要經常南下掠奪資源

草原民族的生活是靠的畜牧業,當然蒙古高原有的時候風調雨順,這種情況下,草原民族就能夠活的很自在,過著天高高,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然後草原有的時候會出現饑荒,他們的牛羊因為沒有水草而死去,那麼這個時候他們怎麼存活呢?貿易?不可能,在長期的草原時代,他們的幾乎沒有什麼貿易,遇到饑荒也拿不出跟人貿易的資本(牛羊),於是就只有一條路——南下搶劫。只有南下搶劫,他們才能渡過危機,才能活下來。

所以我們可以發現,千百年來北方遊牧民族的不斷南下,是和他們的生產方式有關的,並不是完全因為遊牧民族天生就喜歡征戰殺戮和劫掠,其實從本質上來說是由他們的生產方式所絕對的。

歷史上大多數時候蒙古高原都是處於部落林立紛爭的時代,一旦出現統一或者強大的草原帝國,就往往意味著大規模的戰爭

草原上大多數時候都是部族林立的時代,最早為我們中原王朝造成威脅的匈奴來說,實際上是在冒頓時代實現的統一,之後到了漢武帝時期,經過漢武帝不斷地打擊匈奴才出現了分裂。


我們可以看下歷史軌跡,鮮卑統一蒙古高原的時候是南北朝時代,鮮卑人南下中原王朝,建立了好幾個國家;突厥時代草原基本實現了統一(東突厥和西突厥),這個時候就是唐朝與突厥發生了大規模戰爭;到了宋朝時期,在北方地區發源的遼、金、蒙古先後與宋朝發生了大規模戰爭,最終蒙古帝國滅亡了宋朝;明朝時期,經常和北方的瓦剌、韃靼發生大規模戰爭,其中就有土木堡之變;明末則是興起於白山黑水之間的女真最終入主了中原。

為什麼每次北方少數民族一旦統一就意味著要和南邊的中原王朝發生大規模戰爭呢?原因就在於其內在機制。遊牧民族的統一戰爭過程中都是伴隨著不斷的征戰,在征戰過程中,遊牧民族的首領(大汗)其軍隊的戰鬥力就來源於不斷地征戰獲得的戰利品的賞賜,使得手下的軍隊能夠保持強大的戰力,在統一草原之後,這個邏輯仍然存在,於是戰爭還要繼續,只是規模擴大了,從部落級別戰爭變成了國家級別的戰爭。

所以,對於草原民族來說,不論是部落林立的時代還是統一的時代,他們都會和南方的中原王朝發生大規模戰爭。

草原民族對戰中原王朝的優勢和劣勢

草原民族的優勢之一——騎兵

草原民族對戰中原王朝的優勢在於騎兵,騎兵在整個冷兵器時代是一個BUG級的存在,可以說,誰能夠運用好騎兵,誰就是冷兵器時代的王者。

騎兵的優勢之一在於對戰步兵的時候,如果騎兵贏了往往是殲滅戰,因為步兵跑不掉;如果騎兵輸了,步兵也往往只能打成擊潰站,不能有效地殺傷騎兵,因為騎兵跑的掉。

優勢之二在於機動性。步兵作戰的時候行動相當緩慢,而騎兵可以跑得很快。所以步兵對戰騎兵只能集中不能分散,一旦分散被騎兵發現,騎兵就可以馬上集中優勢兵力消滅分散的步兵。而其他步兵趕到戰場增援的時候,戰鬥往往早已結束,騎兵已經跑到無影無蹤。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步兵的作戰非常地被動,而騎兵則相當地靈活;

優勢之三在於騎兵可以沒有補給線,可以攜帶相當的糧食,可以跑到很遠的地方補充,甚至是帶上牛羊,一邊打仗一邊放牧;而步兵需要有補給線,補給線一旦被切斷就只能等死。

除此之外,草原的騎兵還有草原騎兵的優勢:

草原民族的優勢之二——部隊沒有培養成本

一是在於騎射能力強。在冷兵器時代,輕騎兵配上騎射,是對付步兵的最有效辦法。在作戰的時候不接觸敵軍,而是放箭,放完了就跑,步兵也追不上,然後再跑過來放箭,放完了就跑,如此反覆,步兵只會增加傷亡。或者是在步兵移動的時候不斷地襲擾放箭,不斷地消耗步兵的作戰能力,直至將對手的戰鬥力消耗殆盡;

二是草原騎兵的培養沒有成本。草原上的牧民基本人人都有馬。而且是好幾匹,他們從小就騎馬射箭,這種騎射功夫天生就有;

三是草原軍隊的培養也沒有成本。因為草原上的牧民都是打獵出身,平日茹毛飲血習慣了,所以上了戰場遇到血腥的場面也不會犯怵,能夠馬上形成戰鬥力。

相對來說,中原王朝的軍隊基本都是農民組成的,他們平時沒有見過茹毛飲血的場面,如果是第一次上戰場,往往會犯怵,只有經歷過了幾次戰鬥之後才能夠形成戰鬥力,而經過幾次戰鬥之後活下來的這種老兵,往往都是幾個新兵的犧牲造就的。

其次,對戰騎兵最好的辦法是用騎兵對抗騎兵,在這點上,中原王朝如果要培養騎兵部隊成本非常高,光是買馬就耗費巨大,如果不是一個強盛的中原王朝,根本無力負擔一支有規模的騎兵部隊。一般來說,古代買一匹馬的價格相當於今天的6萬人民幣。同時要培養騎兵的騎射能力則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經歷,這些都是要靠錢堆出來。

中原王朝的優勢——國力遠勝於草原民族

當然,說了這麼多,中原王朝也有自己的優勢,那就是國力遠勝於草原民族。長期以來,草原民族的人口基本都在百萬左右,很多時候還沒有這麼多,但是中原王朝在每一個朝代的鼎盛時期,人口都不下6000萬,唐朝為8000萬,明朝為2億,所以如果中原王朝和草原帝國拼經濟,打消耗戰,草原民族是幹不過中原王朝的。


這也就是漢朝和唐朝能夠解決草原民族問題的原因。

但問題來了,為什麼千年來一直沒有徹底解決北方遊牧民族問題呢?原因就在於中原王朝始終沒有有效地佔領北方的遊牧民族地區。

中原王朝不能有效地佔領遊牧民族地區——遊牧民族被打敗後死灰復燃的原因

我們可以看到,即便是漢朝漢武帝時期擊敗了匈奴,以及唐朝時期擊敗了突厥,他們都沒有實質性地佔領北方遊牧民族地區。原因就在於不經濟。

首先和草原民族進行大規模戰爭,是非常耗錢的。漢武帝時期就是因為年年和匈奴作戰,一個富裕的漢朝打成了一個窮困的國家。

而草原地區往往土地非常地遼闊,佔領那些地方的話,需要的駐軍非常多,後勤補給跟不上,而且佔領之後也沒有經濟利益,所以往往中原王朝都是深入大漠地區擊敗遊牧民族的主力後都返回了,沒有實質性的佔領。

也正是因為沒有實質性的佔領,所以每次中原王朝擊敗一個草原帝國之後,這個草原帝國衰落了,在他治下的部落則有機會紛紛崛起,最終推翻了這個統治地位的草原帝國,再經過長年的戰爭,形成一個新的草原帝國。

然後又是一箇中原王朝和這個新的草原帝國對戰。

清朝的特殊性

這個規律到了清朝就戛然而止了,可以說在整個清朝來說,基本平定了蒙古高原之後,就再也沒有反覆了,這個時期沙俄的勢力也到達了東亞,也可以說是沙俄時代吧。

原因就在於清朝實行了二元統治,建立了一個二元帝國,清朝的皇帝是漢族人的皇帝,同時也是草原的大汗,這種統治得到了草原各部族的認可。

同時清朝在蒙古高原地區大力推行黃教,讓蒙古人大量地出家當喇嘛,因為喇嘛不能結婚,也就導致蒙古地區的人口始終保持在一個低水平,也自然不能對清朝造成軍事威脅了。

熱兵器時代,遊牧民族不再是軍事強悍的存在

有句話說的很貼切,就是到了熱兵器時代,遊牧民族都變得能歌善舞了。與其說是他們變得能歌善舞,還不如說他們是不得不變得能歌善舞,因為在熱兵器面前,騎兵已經沒有任何作用了。

如1575年發生在日本的長條之戰,當時日本最強的騎兵部隊,武田騎兵對戰織田信長的三千火繩槍兵的時候遭遇了慘敗;如北非地區強悍的馬克留木騎兵,在18世紀是世界上最強悍的騎兵,在拿破崙到達北非的時候曾經和他們有過大規模的交戰,結果馬克留木騎兵損失了好幾千,拿破崙軍的傷亡也只是個位數;如1860年的八里橋之戰,清軍動用了最為精銳的蒙古騎兵,在面對英法聯軍的時候,傷亡數千,而英法聯軍傷亡也只是十位數而已,基本就是一場屠殺大戰;到了二戰時期,騎兵基本就是然並卵的存在了,如在德國進攻波蘭的時候,波蘭還保留了大量的騎兵,用騎兵去砍坦克,戰爭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在熱兵器時代,騎兵失去了作用,再加上北方遊牧民族人口本來就少,遭遇一場對方屠殺式的大戰,那受得了?

所以,他們亂的起來麼?

熱兵器時代,遊牧民族就只能能歌善舞了。


老威觀史


這個問題提得好!

北方遊牧民族為什麼歸統沙俄後不再動亂了,我歸納為幾點:

一、因為現代工業的發展、鐵路的建設,俄國對西伯利亞進行移民和開發管理。

二、火器的改良,火槍射速和威力更大,在與傳統遊牧民族的戰鬥中佔有優勢,善騎射、弓馬嫻熟將成為歷史。

三、俄國在侵略西伯利亞、外東北地區時,沿途建立城堡、軍事據點,對當地部落進行管理和徵稅。對抵抗的勢力進行屠殺,留在漠北的各部落臣服於沙俄。

四、中俄簽定《尼布楚條約》,邊界被固定下來,生存空間被擠壓,漠北各部落不再移動。

中原王朝的邊疆政策

歷史上傳統中原王朝對北方少數民族的政策是懷柔、和親、羈縻、拉攏、冊封,實在不聽話就採取軍事行動,進行掃蕩式、犁庭掃穴式的打擊,打勝了還是要撤兵回到中原,這樣北方的少數民族可以逃遁,等你撤兵了再回來,繼續在邊疆地區集結騷擾、寇邊,你要是追擊就需要糧草、還需跋山涉水、在陌生的環境容易中了埋伏,在武器上也沒有優勢,而且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中原王朝都以天朝上國自居,視北方少數民族為夷狄、雜胡,多帶有歧視,北部的荒漠也不適合農耕民族生活,冬季漫長寒冷。所以秦漢以來修築長城,以此為界,阻止北方少數民族南下,清朝以前的歷代王朝都解決不了這樣的問題。

漠北遊牧民族被現代化的風暴所吞噬

俄國採取的現代管理方式,先在軍事上佔領西伯利亞,然後在各地建立城堡、駐軍,並對當地部落進行管理和納稅,人數雖然不多,但武器裝備上佔有絕對優勢,近代以來俄國開始修建鐵路,從歐洲經西伯利亞到達外東北的海參崴,鐵路的建設為移民和開發帶來了條件,更多的歐洲人來到西伯利亞、外東北,遊牧民族無處遁形。

俄國與清朝簽定的《尼布楚條約》,給亞洲帶來了國際法和現代領土觀念,將北方的邊界固定下來,兩國居民不得擅自越界。對北方少數民族不僅僅是軍事上的打擊和掃蕩,還要在當地駐軍、建城、派官員管理,移民和開發建設,這樣北方的遊牧民族和漁獵民族安定下來,保留民族傳統文化,社會進入現代工業化,最後的遊牧部落土爾扈特部東歸,定居在了中國的新疆,遊牧民族縱橫馳騁的時代結束了,被即將到來的現代化的風暴所吞噬。


黑土邊疆


因為俄國人能在漠北定居,而中國人不能。

漠北苦寒,田地只能一年一熟,以中原古代的牛耕技術,一個壯勞力能耕二十畝就到頂了,畝產兩三百斤,一年打個四五千斤,自己都得吃掉一千五百斤,牛馬的食量是人的三倍,如果每人都有一匹馬或一頭牛,那一年至少要六千斤糧食,你打的那四五千斤夠吃麼?而且女人小孩也要吃飯。

俄國人就不同了,他們是帶著近代先進馬拉犁技術來的,那玩意一人兩馬一天就能耕二三十畝地,一人一年種上兩三百畝不在話下,產糧四五萬斤,足夠養活一家老小帶幾匹馬的。

所以,沒有先進農業技術,沒人能在漠北定居。在俄國人帶來先進技術前,漠北只適合遊牧民族生存,因為他們的羊群可以一路吃過去不怕草不夠。中原人就算打敗遊牧民族也沒法統治漠北,因為壓根承擔不起給駐軍長途運糧的消耗,只能看著遊牧民族一茬又一茬長出來。而俄國人直接定居,搶了遊牧民族的草場種田,讓遊牧民族無地可牧。


三隻腳的大大烏鴉


漠北一直草原民族生存的地方。漠北寒冷,只能放牧為生,資源貧乏。生存環境極為惡劣。草原民族極為能征善戰,兇悍勇猛。古代騎兵打步兵,全面輾壓,好比坦克打步兵。農耕民族大多修長城,或者依靠天險,躲避草原民族進攻。除了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唐太宗,追著匈奴,突厥打。

漠北除了放牧,是不能耕種的。

我大漢是農耕民族,天生喜歡耕種。就算打下草原,滅了草原民族,比如趕跑匈奴人,漢人也不要草原。一是不適應寒冷的氣候。二是,得了草原,種不了田,要它有什麼用。

古代科技落後,根本不知道漠北其實是聚寶盆,草原下面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礦石,富可敵國。當時國民黨放棄外蒙古,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外蒙古又窮又苦,天寒地凍,荒無人煙,沒啥值錢的東西。這麼大的地方還要派兵去守,浪費錢糧。

俄羅斯人統治西伯利亞,是有謀略的。

一,俄羅斯人是戰鬥民族,比蒙古還狠,西伯利亞的蒙古人幾乎殺光了,沒人怎麼反?

二,俄羅斯人是軍事強國,又是工業大國。蒙古人只會彎弓射鵰,拿刀怎麼打得贏拿槍的?


無事侯


這個問題非常不嚴謹。


漠北問題的解決固然有沙俄的功勞,但主要還是中原王朝的努力,也就是清朝前期的一系列經營。

縱觀我國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

鐵打的漠北,流水的遊牧民族。

從戰國時期開始中原政權和漠北,遊牧民族衝突逐漸加劇,先是匈奴被漢朝擊敗,其後鮮卑成為草原的主人。

在鮮卑南下,中原建立政權後,柔然又成為北方霸主。而在柔然窮兵黷武的過程中出局迅速崛起,成為中原王朝的北方大患。

在唐朝消滅突厥勢力後,漠北地區又經歷了回鶻契丹等勢力後,蒙古終於成為這片土地的主人。

可以說,在中原王朝和漠北少數民族衝突的數千年過程中,北方的少數民族始終無法被徹底根除。

而這一問題直到公元1759年清朝徹底消滅準噶爾汗國後方告結束,而此舉也標誌著清朝的疆域達到了巔峰。

而清朝之所以能夠徹底解決遊牧民族問題,和北方沙俄的配合也有很大關係。

沙俄的擴張是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歷史事件。1582年第一批哥薩克越過烏拉爾山向東挺進,陸續消滅西伯利亞地區的西伯利亞汗國和喀山汗國,俄羅斯疆域迅速擴大。

在沙俄鯨吞西伯利亞的過程中,他們採取步步為營,穩紮穩打的策略,並依靠其先進的武器裝備,迅速取得了巨大戰果。

1600年沙俄侵佔貝加爾湖西部和北部地區。1639年哥薩克到達鄂霍次克海,勢力抵達太平洋沿岸。1643年沙俄侵入黑龍江流域,在沿岸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對黑龍江流域的侵佔,意味著沙俄已經徹底封死了遊牧民族的所有出口。

在沙俄鯨吞西伯利亞前,中原王朝和遊牧民族的衝突主要集中在南北方向的對抗。

一般而言,但凡中原王朝處於王朝末期,或者亂世,其整體實力孱弱,根本無力抵抗北方少數民族的瘋狂進攻。少數民族也會趁此機會侵佔河套平原,河西走廊等戰略要地,作為入侵中原地區的跳板。

但是在中原地區完成整合,重新締造新的大一統王朝後,雙方實力對比就會逐漸被逆轉。在農耕文明時代,小農經濟是帝國的經濟基礎,因此這種變化非常漫長,有著潛移默化的特徵,例如漢朝反擊匈奴用了70年時間的臥薪嚐膽。

在中原王朝建立前期,經過韜光養晦,國力強盛,統治者雄才大略,中原王朝能夠集中力量對北方的遊牧民族形成巨大打擊,迫使其退出中原地區。

而在遊牧民族遭受巨大打擊,元氣大傷後,他們的逃遁路線可分為兩個方向:

1、一是向北

首先,由於中原王朝以小農經濟為支撐,生產力水平整體低下,這意味著反擊少數民族幾乎是傾全國之力。

在這樣的情況下,農業生產勢必受到嚴重影響。因此為不影響帝國的生產力發展,每年反擊匈奴的時間只有短短數月,這在時間上意味著中原王朝無法對遊牧民族趕盡殺絕。

其次,蒙古高原相比於中原地區地勢較高,維度更高,這意味著這些地區氣候更加寒冷乾燥,中原王朝北伐遊牧民族的過程中根本無法得到充足的補給,客觀上要求中原王朝必須保持漫長的補給線。



而戰線越靠北,就意味著補給線需要拉得越長。而補給線每延長一公里,就意味著更多的人口需要加入,這對於帝國而言是一項沉重的負擔。

所以從理論上說,只要撒歡地往北跑,中原王朝是無可奈何的。

但是凡事就怕認真加天賦,比如霍去病式的人物。


2、一路向西

建國後,根據郭沫若等一些歷史專家的考證,得出我國遊牧民族遊牧範圍的北界在今天的北緯58度附近。

在這條緯線上西起薩彥嶺,中經貝加爾湖,東至外興安嶺。形成了東亞地區和西伯利亞天然的分界線,這也是兩大板塊兒的分水嶺。

從分水嶺向南北兩個方向,海拔逐漸降低,形成完全不同的氣候環境。

在北緯58度線以北,凍土廣佈,氣候寒冷,無法發展畜牧業,遊牧民族難以生存。

而在中原王朝出現霍去病式的人物,並掌握了有效剋制遊牧民族的手段,例如組建強大的騎兵部隊後。中原王朝軍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小農經濟的天花板,這使得他們有能力對遊牧民族進行窮追猛打。

在這樣的情況下,向北跑就非常不明智了,遊牧民族必須尋找更多的求生途徑,那就是一路向西。

在我國數千年的遊牧民族發展過程中,向西遷徙是非常重要的求生和發展途徑。除了匈奴逃命似的西天,很多遊牧民族甚至主動發起向西的擴張,例如蒙古發動的三次西征。

遊牧民族途經阿爾泰山南北的通道向西遷徙,到達今天的中亞草原,東歐平原以及西亞高原等廣大區域,遊牧民族在這樣的遷徙中不斷壯大和發展。

但是俄羅斯的擴張從根本上改變了這一切。中國18世紀對西伯利亞的鯨吞,以及19世紀對中亞地區的征服,遊牧民族向北和向西的通道被完全堵死。


在這樣的情況下,遊牧民族可供迴旋的餘地越來越小,客觀上為中原王朝徹底解決遊牧民族問題提供了可能。

歷史的使命最終落到了清朝的肩上。清朝崛起後,便開始著手解決蒙古問題。

蒙古自明朝後期以來,雖然無法完成統一,但是他們仍然佔據了蒙古高原,西域青藏高原等廣大區域,嚴重威脅著中原王朝。

清朝作為發源於東北的少數民族,對於蒙古問題的認識比漢家王朝更加深刻,這也註定了清朝能夠成為我國曆史上徹底解決遊牧民族的王朝。

1635年,後金征服漠南蒙古,皇太極成為蒙古各部的大汗。

1691年,康熙和漠北喀爾喀蒙古四部札薩克在多倫諾爾舉行會盟,標誌著漠北蒙古納入清朝版圖。

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由韃靼分裂而來,與中原地區關係密切。因此清朝更多的採取懷柔政策,在漠南和漠北,蒙古區域清朝推行一系列措施:

盟旗制度。清朝對蒙古各部區域進行劃分,設置盟旗,並要求蒙古各部固守界限,不得隨意遷徙。雖然在客觀上減少了蒙古各部發生矛盾的可能,但是卻徹底改變了蒙古各部的生活狀態,無法逐水草而居的蒙古各部,也沒有了聚沙成塔,迅速崛起的可能。



大興黃教。清朝統治者相信宗教遠比長城更有力量。因此在征服漠南漠北地區後,清朝在草原上大興喇嘛廟,統一蒙古各部的宗教信仰。同時清朝已利用黃教嚴格控制蒙古各部人口,導致蒙古地區人口常年負增長,勢力越來越弱。

滿蒙聯姻。清朝征服漠南蒙古後,和漠南蒙古高層王公常年保持政治聯姻。通過相互的高層通婚,蒙古各部尤其是漠南蒙古和清朝關係更加密切。同時也更加強化了蒙古作為清朝聯盟的政治地位。



當然,對於不聽話的遊牧民族,特別是漠西蒙古,清朝則採取了完全不同的方式,那就是武力手段。

從從準噶爾汗國崛起到覆滅的70多年時間裡,清朝通過一系列戰爭,例如烏蘭布通之戰,昭莫多之戰,有效遏制了準噶爾汗國東侵的勢頭。

又通過1722年驅逐準噶爾,清朝收復西藏;1724年清朝擊敗青海和碩特部,收復青海;1757年清朝消滅準噶爾汗國,而後平定大小和卓叛亂,於1759年徹底平定天山南北。



至此清朝疆域達到頂峰,這也是我國古代歷史實控疆域的最高峰。平定天山南北,標誌著清朝徹底解決了困擾中原王朝數千年的遊牧民族問題。

而為了讓遊牧民族死得更透,爭吵在實施了一系列釜底抽薪式的削弱政策後,也在不斷引入沙俄勢力,壓制蒙古。

例如1689年,清朝同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表面上通過條約清朝鞏固了龍興之地,但事實上,清朝將外興安嶺以北的傳統遊牧民族勢力範圍劃給了沙俄。



再如1727年,清朝同沙俄簽訂恰克圖條約。此條約有效保護了漠北喀爾喀蒙古各部,但卻將原屬於喀爾喀部的貝加爾湖周邊數十萬平方公里土地劃給沙俄。

因為沙俄的泰山壓頂,使得蒙古各部不得不更加依附於清朝。

概括說來,清朝之所以能夠徹底解決遊牧民族問題,和清朝當時面臨的國際環境以及清朝本身的特點密不可分,這使得清朝成為徹底解決遊牧民族的中堅力量。



但是沙俄的配合約必不可少,某種意義上說,正是因為沙俄的默契配合,才使遊牧民族徹底喪失了東山再起的可能性。清朝解決遊牧民族的過程也是清朝和沙俄瓜分蒙古勢力範圍的過程。

而到了工業革命之後,遊牧民族相比於周邊勢力,技術劣勢更加明顯,再也無法對中原地區形成實質性威脅。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福垊以為狹義的漠北在內蒙北部外蒙古、唐努烏梁海一帶。廣義的漠北應該是整個西伯利亞地區。

中華大患歷來在北,征服北方唯有漢唐,即使漢唐,也有白登之圍,渭水之盟。更不要說西周亡於犬戎,西晉滅於五胡(匈奴),後梁滅於突厥(沙陀族),北宋有靖康之恥,南宋有崖山之辱,明有咒水之難,此後一直受到沙俄、蘇俄的蠶食鯨吞分離……

僅以漢唐論,那為什麼我們不能徹底征服漠北,而沙俄能做到呢?福垊以為原因有三:

<strong>

第一、地形上,我們沒有的優勢沙俄有。

從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到漠北,歸屬高原,有戈壁、大河、沙漠所阻隔,行軍不便。而他們習慣這種地形,騎兵強大,居無定所,縱使漢唐再強大,也難以徹底消滅。更何況漢唐打敗他們還需要耗費很大的國力,尤其是漢武帝時,打得民生凋敝,以至於後來漢武帝下《罪己詔》。

而蒙古征服沙俄,沙俄征服蒙古。蒙古征服沙俄,正趕上沙俄的大分裂的戰國時期。而沙俄征服西伯利亞則地勢的優勢趁著蒙古帝國的大衰敗大分裂而來的。要知道烏拉爾山是多麼平坦啊!他們一路東進,勢如破竹。

第二、氣候上,我們怕苦寒沙俄不怕。




漠北苦寒之地,我們征服後,也不會適應那裡的環境。就是移民過去,那裡也不適合男耕女織,沒辦法搞生產。漢唐的做法就是以夷制夷的羈縻制,只要你臣服就好了。就是唐朝的大都護府也是一種高級的羈縻制。無法從根本上對漠北移民和管理。

而沙俄本來就習慣寒冷的環境,他們一旦征服西伯利亞後。就採取直接管理和移民建設。甚至對土著進行屠殺和強行遷徙,從而確保了其移民能佔據征服地的主要比例。從而使土著不敢不能反叛。

第三、武器上,漢唐是冷兵器,沙俄是熱兵器。



漢唐征服匈奴、突厥還處於冷兵器時代,這決定著征服困難,管理困難,就是平叛也困難。因為不能徹底剿滅至少是有效管理,所以漢唐不能對北方完全佔有。

沙俄用熱兵器征服後,進行殖民化管理,土著被分化、弱化、同化,即使個別人動歪腦筋,也難以抵擋沙俄的平叛力量。尤其是今天的俄國,其國內分離勢力就更別想得逞了。看看車臣的代價吧!


福垊


漠北又稱嶺北,指中國北方沙漠、戈壁以北的廣大地區,漠北政治軍事文化中心和林。

在中國歷史上,漠北地區經常有不同的遊牧民族向南衝擊長城,對中原王朝產生影響。

中原王朝強大時,如漢時、唐時,也曾組織過大規模的征討,產生了很多代表漢民族武力頂峰的軍功,如封狼居胥、勒石燕然、犁庭掃穴等。

在中原王朝衰弱時,遊牧民族多次以漠北為根據地,不斷襲擾中原地區,甚至在宋末、明末摧毀中原王朝的軍事、政治秩序,入主中原。

很多遊牧民族,之前於史無載,好像是突然從地下冒出來一樣,突然間就變得很強大,直接出現在中原王朝旁邊,也使中國的史官們也無從考究他們的來源,只好語焉不詳地說他們是某某別部,大意是跟著某個民族一起遷徙過來的。

中原王朝的皇帝們通過翻閱史冊,肯定也發現了一個規律:

北方遊牧民族的發祥地有兩個:

在西北,是在阿爾泰山的中亞草原(北虜)。

在東北,則是在呼倫貝爾草原附近(東胡)。

中國歷史上的眾多遊牧民族,其發源地基本都在這裡。

於是就出現了這樣的局面: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兩邊的遊牧民族交替強大,佔據漠北草原,號令北疆,與中原王朝爭雄。

中亞草原,即位於中國西北,在歷史上就是一個民族大熔爐。從古至今,有大夏人、巴克特里亞人、吐火羅人、欽察人、斯基泰人、阿蘭人、哥特人、康居人等等,還有很多連史學家也不知道怎麼命名的民族在這裡留下過足跡。

這些民族的日常,都是逐水草而居,他們之間也發生征戰,但更多的是融合。這些數量眾多的不同人種、民族的人在一起地域裡生活,很容易就會產生一個新的民族。匈奴人、柔然人、突厥人等都是如此產生的;

在東北的興安嶺附近,也出於同樣的原因,先後出現有丁零、鮮卑、契丹、蒙古、女真等民族。

中原王朝如要解決遊牧民族如同韭菜一般,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一個新的遊牧民族強權出現在草原上的困境,就需要從根本上斷絕草原民族強權的生成機制。

可以有兩種做法:

1,軍事佔領,強權統治。漢王朝、唐王朝即是採取此種做法,只是這種方式會隨著中原王朝勢力衰弱時出現強烈的反彈。

2,政治攻心,經濟革命。通過經濟影響,徹底改變這兩個地方的地方遊牧經濟為農耕經濟。實際上,這是古代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如果能大面積屯田,中原王朝也不至於每次出征都有鞭長莫及之感。

現代國際社會對金三角毒品的治理,實際上也是第二種辦法,替換農作物,改變當地以毒品為生的生活狀態,以達到徹底治理。這即是中國人說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漢、唐時,中原王朝的都城都在長安,因此王朝的注意力,始終都集中在西北地區。

為了保衛都城長安,就要控制河西走廊。為了守住河西走廊,又要佔領西域。為了守住西域,又要繼續向中亞腹地進攻,直到中原王朝的軍事能力達到極限。這個極限是指中原王朝軍事物資投放的最遠距離,基本就在現在的中亞一帶。也因此,漢朝、唐朝不斷向西北用兵,唐朝時最遠打到了現在的伊朗一帶。

依靠軍事進攻,打下來中亞草原這只是第一步。中原王朝需要在當地屯田,改變當地的遊牧狀態為農耕狀態,實現自給自足,前文說過,這非常困難。由於當地遊牧部落的反抗,還有當地的水土條件不適合發展農業等原因,中原王朝改變當地生產習性的工作,往往來不及實施,就因自身原因不得不採取保守策略,從而退出了中亞草原地帶的爭奪。

中亞地區,重新進入了遊牧狀態,成為各種遊牧民族的催生機。這些遊牧民族,不斷蠶食河西故地,使得漢民族的西北防線自唐代開始不斷後縮。

當朝廷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西北時,中原王朝的雷霆之錘也給了匈奴、突厥以沉重打擊,在客觀上為東胡的崛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中國歷史上的元朝、清朝的創建民族,都源出東胡。

中原王朝為了抑制西北的遊牧民族,有時會策略性地扶持東北的遊牧民族。所以,東胡的各個民族,在中國的歷史上的舞臺要比西北的遊牧民族還要大,不管是鮮卑、契丹、蒙古還是女真。

唐代之後,中原王朝的主要精力,實際上已經在對付東胡民族。西北地區由於戰線收縮,已經放棄了河西以外的中亞地區,對漠北更是鞭長莫及,不得不建立要塞、長城來防禦。

東胡民族變得強悍難制,主要原因在於得到了燕雲十六州,已經從部落制向國家體制轉變,這種遊牧與農耕兩種政治組織所迸發的戰鬥力,讓中原王朝倍感壓力。由此可見,石敬塘送出去的燕雲十六州,影響極其惡劣。

明成祖時,漢民族武力有所恢復,力圖振作。他曾經五次出征漠北,犁庭掃穴,雖戰果不多,每次匆匆而返,但卻斷絕了蒙古人復返之念,甚至到秋天還要去草原縱火。

但是,歸到實際,這不是改變草原生活經濟的做法,反而激化了民族矛盾,使得明朝200年間都不能解決北患。

到了清朝。由於清朝本身就是東胡的遊牧民族(漁獵),因此中原王朝東胡的問題就得到了解決。滿清政府實際上也沒有能力經濟同化,但是它能夠做到精神同化。滿清200年下來,蒙古已經不能再作為邊患了。

於是,在18世紀前後,中原王朝剩下漠北問題,就是西北地區剛剛冒頭的遊牧民族勢力,這股勢力被稱作準噶爾汗國。

清王朝通過80多年的連續征戰,終於消滅了準噶爾汗國,佔領了中亞地區。同樣,清王朝也沒有能力改變當地的遊牧民族生活習性,因此時有反叛。直到左宗棠再次收復新疆時,新疆的生產方式也基本變化不大。清王朝也面臨著與漢唐王朝一樣的困境,中亞地區距離核心區太遠,軍事投射能力變弱。清王朝依靠軍事強權統治,在當地勉力支撐。直到19世紀俄羅斯的到來。

俄羅斯統一歐洲部分後,在18世紀後期,開始經略中亞草原。當時俄羅斯通過學習西方世界,已經具備了近代的火器裝備和近現代的社會管理制度,而這些跨時代的軍事和政治手段,對俄羅斯能夠佔領,並順利征服中亞草原地帶的遊牧民族有重大關係。

如俄羅斯攻打塔什干時,1940名士兵,進攻一座30000人駐防的大城,最終打贏了,讓塔什干賠了50萬盧布。

俄羅斯就此通過先進的軍事裝備,用不多的兵力逐步控制了中亞草原。

俄國又通過近代化的社會管理制度,往中亞遷徙大量的俄羅斯農民,並且嚴禁各個遊牧民族越界放牧,同時還人為製造矛盾,斷絕了這些民族間的交流,使其不能產生新的遊牧民族強權。

於是,漠北地區就出現了權力真空狀態。以往2000多年來,不管是西北的阿爾泰山遊牧民族生成器,還是東北的興安嶺遊牧民族生成器,到了18世紀末,都不能再為漠北提供新的遊牧民族強權了。

漠北,枕戈待了2000多年後,安靜了。

也因此,俄國在往西伯利亞的擴張之路異常順利,因為當地已經沒有地區強權了。西伯利亞汗國,看著挺大600萬平方公里,有多少人呢?全部加在一起,不到20萬人。

直到此時,遊牧民族也並非沒有機會。因為不管是俄國,還是清王朝,實際上並沒有從根上改變當地民族遊牧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只是通過軍事強權威壓,與以往中原王朝勢力強大時的做法沒有根本上的區別。

可是時代一直在發展,俄羅斯和清王朝都在18世紀、19世紀挺住了,迎來了工業革命後的20世紀。隨著馬克沁機槍的出現,遊牧民族的騎兵徹底走下了歷史舞臺。

在適宜定居的地方,遊牧民族紛紛拋棄了帳篷,住進了磚瓦房。他們的生活習性2000多年來終於被整體性改變了。新的遊牧民族強權,再不可能再建立起來了。

在西北,清王朝和俄羅斯分別佔領中亞草原一部,用武力維持到火器出現大變革以壓制、終結遊牧民族騎兵的機動優勢,共同完成了清靖漠北遊牧民族勢力的工作。

在東北,清王朝獨自通過羈縻、姻親等手段控制了東北草原,使得東北遊牧民族產生新的強權的機制也遭受到徹底的破壞。

漠北遊牧民族強權的兩個供應基地都遭到了沉重的打擊,漠北地區就此安靜了。只是,老式的遊牧民族強權已經走下歷史舞臺,新式的軍事強權卻在北疆再次對中原王朝形成了威脅。

在此,雖為漢唐時候的中原王朝感到惋惜,但要求漢民族在2000年前進入到工業革命時代的要求太高了,俄羅斯和清王朝則很幸運地趕上了。

借用一句互聯網流行的話來結尾,也可能不太恰當:站在了風口上,豬都能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