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只見了太子老三老四老八老九老十十三十四,那麼老五老六老七十一十二呢?

木魚輕舟


《雍正王朝》作為影視劇從康熙四十六年黃河發大水講起,重點是要說康熙末年“九子奪嫡”的慘烈和因為“九子奪嫡”造成朝局混亂,國庫空虛,勵志腐敗等問題一時不能得到解決。電視劇的前半部分以“九子奪嫡”為主題,主要講述了胤禛在激烈的競爭中,一心為百姓,為天下,最終登上皇位。



電視劇不同於歷史,它的重要目的是為了突出主要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在主要事件中的形象,在有限的劇集時間內其他對於主要人物不造成影響或者影響很小的事情和人物自然會忽略不計,這樣也可以空出更多的劇情,讓主要人物的性格更加飽滿。

題主所問的這幾位阿哥都是在參與到“九子奪嫡”中的最小的十四阿哥以前的皇子們,十四阿哥以後的皇子年齡尚小沒有機會,那麼十四阿哥的其他幾位哥哥們都已經成年,為什麼沒有參與到奪嫡中呢?


首先我們來看看五阿哥胤祺和十二阿哥胤祹。

為什麼我們要將他們兩個人放在一起,主要是因為他們兩個的性格相似,經歷相似。五阿哥是由順治皇帝的第二個皇后,康熙時的仁憲太后撫養長大,十二阿哥則是由蘇麻喇姑撫養長大。仁憲太后和蘇麻喇姑的主子孝莊太后都來自博爾濟其特氏,關係也十分要好,仁憲太后十分尊敬孝莊太后。

康熙朝仁憲太后和蘇麻喇姑作為後宮的前輩,自然熟悉宮廷的爾虞我詐,但是兩個人都性格寬厚和睦,她們的性格也影響了兩位阿哥的成長。所以五阿哥胤祺和十二阿哥都表現的謙遜謹慎,低調處事。兩位阿哥由於受老一輩撫養長大的原因,接觸漢文化時間較晚,所以在才華上也不能和“九子奪嫡”的幾位阿哥相比。兩位阿哥低調為他們贏得了好結局,得以善終。



六阿哥胤祚和十四阿哥胤禵一樣都是雍正的同母弟弟,但是可惜六歲就早夭了。七阿哥胤祐出生的時候母親雖然已經是成妃,但是母親出身低下,在加上自己身體有殘疾,所以一直謹慎低調的處事。

他不像出生低下,卻由大阿哥母親惠妃撫養長大的八阿哥自小就結識了很多兄弟和官員。

胤祐低調認真做事,一直沒有顯山露水,但是有很多人懷疑他和四阿哥胤禛私下關係密切,是一個隱藏的“四爺黨”。畢竟雍正元年封了兩位親王一個就是老四的鐵哥們十三阿哥胤祥,還有一個就是老七胤祐。老十一胤禌和老五胤祺,老九胤禟都是宜妃所生,但是老十一11歲到時候,因病去世,自然不會有機會參與到奪嫡中去。



紅雨說歷史


老五胤祺,康熙十八年生,本序第十二,一生比較低調,被封為恆親王,在雍正一朝,是得保王爺爵位的最年長的一位。胤祺於雍正十年病逝,享年53歲。

老六胤祚,康熙十九年生,本序第十四,其母是烏雅氏,是雍正的同母親弟弟,這位小皇子只活了五歲,康熙二十四年就夭折了。但因為他是雍正的親弟,即使夭亡,雍正時也給正式序了齒,享有皇子的身份。電視劇《雍正王朝》中德妃烏雅氏說只生了雍正和老十四胤禵,是不準確的。

老七胤祐,康熙十九年生,本序第十五 ,其人生來殘疾,故而沒什麼專,謹慎恭順,沒有參與奪嫡,故而一生平平安安,雍正即位後封其為淳親王。雍正八年病逝,享年50歲。

老十一胤禌,本序第十九,康熙二十四年生,三十五年死,年11歲。

老十二胤祹,本序第二十一,康熙二十四年生,比較低調,沒有參與奪嫡,受封履郡王,活到了乾隆二十八年,享年78歲。

餘下的皇子,名氣與經歷都無甚特別,故簡說之。

老十五胤禑,本序二十五,封愉郡王,雍正九年亡,年39歲。

老十六胤祿,本序二十六,襲封莊親王,乾隆三十二年亡,年73歲。

老十七胤禮,本序二十七,封果親王,乾隆三年亡,年42歲。

老十八胤祄,本序二十八,8歲夭亡。

老十九胤禝,本序二十九,3歲夭亡。

第二十子胤禕,本序三十,乾隆二十年病逝,年49歲。

第二十一子胤禧,本序三十一,受封慎郡王,乾隆二十三年病逝,年47歲。

第二十二子胤祜,本序三十二,乾隆八年病逝,年31歲。

第二十三子胤祁,本序三十三,乾隆五十年病逝,終年72歲。這位皇子,比康熙的孫子乾隆還小兩歲。

第二十四子胤秘,本序三十四,比乾隆小4歲,受封誠親王,乾隆三十八年病逝,享年57歲。


有歷史


康熙太能生了,有35個兒子,20個女兒。如果在《雍正王朝》中,將康熙子女全部介紹一遍的話,根本就是浪費時間。而且,被隱去的那幾人,對於劇情沒有任何影響。所以,為了劇情簡潔流暢,能不提的就不提了。

而且,二月河不是曹雪芹。

首先,從老四胤禛直接跳到老八胤禩,也是因為中間三位沒有奪嫡可能。

老五胤祺本來很有作為,在太子復立的時候就被進封和碩恆親王。而且,他和老九胤禟是一個母親,很有機會佔八爺黨一邊。可是,他從小由老太后撫養長大,“心性甚善,為人淳厚”。而且,他還在一次打仗的時候,臉上出受了重傷,破了相,實在是不適合奪嫡。

老六胤祚早夭,六歲就死了。

老七胤祐,天生坡腳,加上性子十分溫和。所以,他也不參與奪嫡。

其次,老十一死的很早。而老十二又性格溫和,不參與奪嫡。

十一阿哥在十二歲就死了。

十二阿哥由蘇麻喇姑撫養長大,也是無心奪嫡。而且,他在康熙四十八年,封為貝子。之後,一直到雍正繼位,才封為郡王。跟其他幾個阿哥比,他也沒有爵位優勢。而且,也沒有顯赫的母親撐腰,所以,不參與奪嫡。

十五阿哥之後的阿哥們,除了康熙第22子的母親是滿人,其他阿哥母親都是漢人。

滿清很講究血緣的,所以,母親是漢人的孩子就別想繼位了。

重點說下十七阿哥果郡王胤禮,他在《雍正王朝》電視劇中,也有一次鏡頭。並且,在鄔思道向雍正提出半隱時,老十七還前來拜見雍正。他不參與奪嫡,是因為,他要等著雍正登基以後,才能見到嬛嬛!所以,他全力支持雍正。

我都懷疑《甄嬛傳》的作者也是二月河粉絲。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電視劇《雍正王朝》可謂是掀起了歷史正劇的熱潮,裡面康熙時期的“九子奪嫡”可謂是高潮迭起,讓人看的很入迷,但是很多人有疑問,為什麼奪嫡時,只有老老大老二(太子)老三老四老八老九老十老十三老十四,那麼康熙那麼多兒子,剩下的老五老六老七十一十二去哪裡了呢?

下面就由丫丫來為大家解釋一下這個問題:

老五胤祺

老五胤祺並沒有參與奪嫡,因為他的性格“心性甚善,為人淳厚”,這與他從小被康熙嫡母孝惠章皇后養大有關,祖母本身就是一位和藹慈祥的老人家,而老五從小跟在他身邊,便養成了敦厚,與世無爭的性格,後來被康熙封為親王。因此他安安心心的做他的親王,便沒有參與到這場紛爭上來。

老六胤祚

其實老六胤祚與雍正胤禛還有老十四,都是一母所生,即康熙皇帝的德妃烏雅氏所生。

這位阿哥也沒有參與到奪嫡中來,我們無法得知他是不想參與,還是想參與但是沒機會,因為老六在六歲的時候便早逝了。

老七胤祐

老七胤祐也沒有參與到奪嫡中來,一是因為老七胤祐性格溫順,不喜皇位之爭,二是老七自小跛腳,這種先天性條件完全限制了奪位的可能,老七胤祐在康熙三十七年封貝勒,雍正元年晉淳親王,於雍正八年四月去世。

而康熙的十一子與十二子也沒有參與到奪嫡中來,因為十一子十二歲就早夭了,而十二子從小跟著善良溫和與世無爭的蘇麻拉姑長大,蘇麻拉姑那時已經遁入空門帶髮修行了,所以十二子也被他帶的看淡名利,所以也沒有參與到奪嫡中來。

<strong>


丫丫說史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吧

《雍正王朝》是一部好評如潮的電視劇,主要講述了雍正皇帝奪嫡和大刀闊斧的改革,總體來說還是比較符合史書中記載的歷史大背景,但是有一點需要注意,《雍正王朝》是根據二月河小說《雍正皇帝》改編的,其中也加入了不少文學再創作。

由於奪嫡是重頭戲,所以二月河先生的小說中第一卷就名為《九王奪嫡》,也就是人們經常說到的“九子奪嫡”,參與奪嫡的皇子包括大阿哥愛新覺羅·胤禔、二阿哥愛新覺羅·胤礽、三阿哥愛新覺羅·胤祉、四阿哥愛新覺羅·胤禛、八阿哥愛新覺羅·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愛新覺羅·胤䄉、十三阿哥愛新覺羅·胤祥、十四阿哥愛新覺羅·胤禵。

在奪嫡的諸子中年齡最小的為十四阿哥胤禵,在前十四位皇子中,已經序齒且沒有參與奪嫡的分別是皇五子胤祺、皇六子胤祚、皇七子胤祐、皇十一子胤禌、皇十二子胤祹。

在這五位沒有參與奪嫡的皇子中,皇六子胤祚是胤禛和胤禵的一母同胞,同為德妃烏雅氏之子,可惜年僅五歲就病逝了,皇十一子胤禌和胤祺、胤禟是一母同胞,母親是康熙非常寵愛的宜妃,可惜十一歲病逝,此二人也就無緣皇位之爭。

在剩下的皇五子、皇七子、皇十二子中他們沒有參與奪嫡之爭,在史書的記載中他們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特點,“敬謹小心,安分守己”。

皇七子愛新覺羅·胤祐生母為成妃戴佳氏,史書記載胤祐出生時腿有殘疾,這一天生劣勢基本上就註定了胤祐無緣皇位,既然沒有奪嫡的機會,那就做一個平安富貴的王爺,胤祐一生謹小慎微,雍正元年受封為和碩淳親王,雍正八年病逝。

皇十二子愛新覺羅·胤祹,生母為定妃瓦劉哈氏,其家原系包衣辛者庫人出身低微,萬琉哈氏以宮女身份入宮26歲生育皇子胤祹,但是並未得到康熙帝寵愛,直到康熙五十七年才被冊封為定嬪。

因身份低微其子胤祹自幼被滿清奇女子蘇麻喇姑撫育教導,由於蘇麻對康熙頗為了解,所以在她的教導下皇十二子胤祹並未參與奪嫡,雖然胤祹一生頗為坎坷但是卻活到了乾隆二十八年,是康熙諸子中最為長壽之人。

最具實力的是皇五子胤祺

康熙寵妃宜妃郭絡羅氏之子,康熙四十八年便獲封和碩恆親王,無論出身還是履歷都在諸多皇子中排名靠前,但是胤祺“心性甚善,為人淳厚”,在皇位面前表現得與世無爭,或許早已看出皇位爭奪的殘酷,甘心做一個富貴王爺,這何嘗不是一種大智慧,雍正十年胤祺病逝。


一點點歷史


簡單介紹一下十二子胤祹,康熙的這個兒子命很好,也很壞

好在於胤祹高壽,生於1686年薨於1763年,活了77歲,在古代是難得高壽。不僅他高壽,他的母親丁太妃萬琉哈氏也高壽,足足活了97歲,在清朝歷任帝王老婆中,壽數都是最大的

生於帝王之家,活的足夠久,享一生富貴,命很好

說很壞,那是因為胤祹無後絕嗣,他這一支並沒有嫡脈流傳。胤祹到不是不能生育,胤祹一生共生育兒女12名,六男六女,如果能正常長大成人,老十二堪稱六六大順,兒女雙全。可惜,這十二名子女中,夭折了9名,活到成年老去的只有三個女兒,而且這三個女兒有兩個還嫁到了科爾沁,和親去了

胤祹算是孤苦,臨終前,是乾隆弟弟弘晝和兒子永琪給他披麻戴孝,後來乾隆又把永珹過繼給他做了嫡孫

在奪嫡中,胤祹估計是佔在康熙邊上,對雍正並未偏幫

康熙最後十年中,這個十二子胤祹很是受寵,經常帶在身邊,深得康熙信任,最後都能替代康熙祭祀。據愛新覺羅某後裔說,當年康熙對雍正也防著一手,後期胤祹身上有個職責就是監控老四雍正

這確實有可能,雍正繼位後對胤祹是先揚後貶,康熙剛死那會,雍正把胤祹提拔為多羅履郡王,第二年,就找些由頭直接降為俸祿700兩的奉恩鎮國公

還好,胤祹能活,熬死了雍正,到了乾隆時期諸事都定,胤祹被封為和碩履親王


靈石蘊珠寶


有關康熙的皇五、六、七、十一和十二子,之所以沒在《雍正王朝》裡頭出現,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因為有的人早就死了,還有一個是剩下來的都比較乖。


康熙皇帝一生有三十五個兒子,但是並沒有個個都長大成人,這其中就包括了皇六子和皇十一子,這兩位小皇子還沒趕得上撈一個封號就夭折了,因此也就和九龍奪嫡沒啥太大關係。

至於老五老七和老十二,他們的故事又各有不同:

老五允祺,沒什麼特別的記錄,康熙五十八年獲封親王,一生沒有任何值得誇耀的功勞,估計也是性格恬淡,無意奪位;

老七允祐,也和五哥差不多,尤其是雍正帝繼位後給他的詔書上說他“安分守己,敬順小心”,足可以說明這位七王爺的個性,因而在以奪嫡為主線的故事裡,他也不太可能有什麼戲份。

老十二允祹,故事比較複雜,在康熙去世、新君登基的時候,他就獲封郡王,卻很快又因為各種小事被擼到了鎮國公的位置上。雍正死後,乾隆倒是很優待這位十二叔,給了他親王的頭銜。

總的來說,老五、老七和老十二,在史書中記載都不多,個人故事也沒什麼值得大書特書的,因此在《雍正王朝》裡頭,不出場也是可以理解的。



青言論史


《雍正王朝》中講的是康熙晚年“九子奪嫡”的故事,所以很自然的會把那些沒有參與奪嫡的阿哥們忽略掉。

《雍正王朝》是部影視作品,在有限的篇幅內當然要首先展示矛盾的焦點和需要重點刻畫的內容,所以在描述康熙晚年這段“九子奪嫡”的故事時,很自然的就會把諸如五阿哥、六阿哥、十六阿哥、十七阿哥等等這些並沒有實際參與奪嫡進程的皇子阿哥們掩蓋掉,為的就是突出“九子奪嫡”中,這九位阿哥們為了爭奪皇位所展開的激烈鬥爭。

之所以稱之為“九子奪嫡”,是說參與奪嫡的這些阿哥們或者自己有爭奪皇位的意願和行動,譬如大阿哥胤禔,廢太子胤礽,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以及十四阿哥胤禵;也有自己並沒有做皇帝的打算但是全力支持其他皇子登上皇位的,像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先是支持八阿哥,在八阿哥失勢後就支持十四阿哥,十三阿哥胤祥是四阿哥胤禛的堅定支持者,三阿哥胤祉名義上是書生阿哥,實際上是支持廢太子的人。而在每個皇子的背後,還有支持他們的母家勢力和門人、外臣的協助,從而展開了對於皇位的激烈爭奪。

在這樣的情況下,“九子奪嫡”就是以皇子為首的官僚政治集團的爭鬥,本就已經是空前激烈,所以其餘沒有參與的康熙皇子們很自然的就會被忽略掉。


歷史上,康熙一生共有35個兒子,除了參與“九子奪嫡”這九位皇子外,剩餘的皇子們之所以沒有參與到九子奪嫡的進程中,大致可以分為三種情況。

第一,是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去世的。

康熙一生共有35個兒子,但是活到康熙康熙去世的時候的,只有20個,前後共有15位皇子早殤,除去那些未入齒序的皇子,進入家譜玉碟的皇子中,包括皇六子胤祚、皇十一子胤禌、皇十八子胤祄、皇十九子胤禝等,都是幼殤,因為沒有機會參與到“九子奪嫡”的進程中。

第二,就是因為年齡太小,沒有參與嫡位的爭奪。

像皇二十子胤禕、皇二十一子胤禧、皇二十二子胤祜、皇二十三子胤祁、皇二十四子胤秘等,這些康熙皇子在康熙去世時都還沒有成年,都是十多歲的小孩子,他們的首要任務並不是爭奪皇位,而是在南書房好好的讀書學習,因而也就不會參與奪嫡。

第三,在“九子奪嫡”中保持了中立,既不爭奪皇位,也不選擇站隊。

在康熙的成年皇子中,並不是所有的皇子都選擇了參與到了奪嫡進程中,包括皇五子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皇十二子胤祹、皇十五子胤禑、皇十六子胤祿、皇十七子胤禮等,就選擇了中立,不僅不去參與皇位爭奪,也不支持其他阿哥們登上皇位,進而選擇了中立。

而他們之所以選擇中立一方面是對於自己能力和實力有著清晰的認識,其中像十五阿哥、十七阿哥這樣,生母都是漢人妃子,在後宮中本就是弱勢的一方;另一方面就是來源於受到了比較好的教育和保護,比如皇十二子就是蘇麻喇姑撫養教育的,皇十六子又是過繼給了莊親王博果鐸家,也就沒有參與奪嫡。

最終,四阿哥胤禛成為“九子奪嫡”的最終勝利者,登基為雍正皇帝。對於參與了“九子奪嫡”的康熙皇子們,除了自己的支持者怡親王胤祥,雍正都予以了殘酷的迫害,大都結局非常的悲慘。

而對於那些沒有參與“九子奪嫡”的這些兄弟們,雍正則採取了截然不同的態度,不僅得到了雍正的封賞,還得到了雍正的認可與重用,反而在雍正在位期間獲得了比較好的待遇和結局。特別是其中的胤祿和胤禮,是雍正除了胤祥之外最為信任和倚重的兄弟,不僅獲封親王爵位,還在雍正去世後成為雍正親封的顧命大臣,全力輔佐新登基的乾隆皇帝。


雍親王府


皇五子:胤祺,恆親王,諡曰溫,為恆溫親王。

皇六子:胤祚,幼殤。

皇七子:胤祐,淳親王,諡曰度,為淳度親王。

皇十一子:胤禌,1歲殤,無諡號。

皇十二子:胤祹,履親王,諡曰懿,為履懿親王。

愛新覺羅·胤祺,恆溫親王允祺,原名胤祺,清康熙帝第五子,宜妃郭絡羅氏生,康熙四十八年晉封為和碩親王,賜號為恆親王,賜銀5000兩,子弘昇為世子。

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復立太子胤礽同時胤祺、胤祉、胤禛被封賜親王;同年十月二十一日正式冊封“和碩恆親王”。

雍正四年五月,雍正令胤祉、胤祺為已獲罪的胤禟改名。

雍正十年閏五月十九日醜刻故。諡曰“溫”。時年五十四歲。

胤祐是康熙皇帝的第七個兒子,後被封為淳親王。

胤祐的母親是成妃戴佳氏,滿洲鑲黃旗人,司庫卓奇之女,初侍聖祖為嬪。胤祐於康熙十九年七月廿五出生,有殘疾(腳跛)。出生後由惠妃撫養。康熙三十七年封貝勒,四十八年三月晉淳郡王,雍正元年四月晉淳親王,雍正八年四月初二日卒,年五十一歲,諡曰“度”。有子7人,六子弘暻襲爵。

愛新覺羅·允祹,原名胤裪。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第二十一子(序齒為皇十二子),人稱十二爺,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異母弟。母定嬪萬琉哈氏,後交與蘇麻喇姑撫育。生於康熙二十四年,乾隆二十八年七月薨,諡曰"懿", 以乾隆第四子永珹為嗣孫。

《雍正王朝》主要是講康熙晚年九子奪嫡為主線,對於沒有參與奪嫡的皇子很少描寫甚至忽略,畢竟康熙有三十五子,二十女,排除早夭,以及在康熙去世前死去的也有不少,作為電視劇不可能一一介紹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