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爆發了傳染病,古代人是如何應對的?

不初心來日方長


眼下新冠狀病毒正肆虐我國大地,除了憂心、宅家,別無它法。這讓人不僅想起古代,那個科技有限,信息閉塞的時代,同樣也會出現疫情,而且情況要嚴重的多,比如眾所周知的天花,清朝時候人們就有一句諺語:生了孩子只一半,出了天花才算全;由此可見疫情之恐怖。那我們不僅要好奇了,古人面對疫情會做何應對之法呢?

盤點一下古代的傳染病,你可能不知道,曾經死人無數的傳染病,在今天都屬於小兒科疾病

關於傳染病,其實不分中國、外國,也不分古代、現代,它要來的時候都會毫不客氣。而且,在古代只會比現在更為嚴重。

不過,就今天來說,古代那些比較常發的疫情,真的都不是什麼大病,我們不妨來小盤點一下。

天花:據說排名第一的古代傳染病就是它了,它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經出現,關於具體記載可看《肘後備急方·治傷寒時氣溫病方》一書,書中記載:比歲有病時行,仍發瘡頭面及身,須臾周匝,狀如火瘡,皆戴白漿,隨決隨生,不即治,劇者多死。

麻風:這是一種至今依舊沒有滅絕的疾病,會傳染。於《黃帝內經》中可見對它的記載:癘者,有榮氣熱腑,其氣不清,故使其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名早癘風,或名曰寒熱。著名詩人盧照鄰就是得此疫而自殺的,那時很難治。

傷寒:這是古代最常見的一種傳染病,據史料記載此疫情最早發生於東漢時期,而《周禮·天官》中對此已有記載:四時皆有癘疾,春時有痟首疾,夏時有癢疥疾,秋時有瘧寒疾,冬時有嗽上氣疾。因為難以治療,建安時期十年時間裡死去了三分之二的人口。

霍亂:這應該就是現在人們常說的急性腸道炎症,不過是由霍亂弧菌引起的,這種病在古代的殺傷力極大,發病太快,傳播也特別快,只要一來,那就是危害一片。

黑死病:用古人話說就是鼠疫,這是以老鼠或者其它蚤蟲為中間宿主的鼠疫桿菌流行病,當被老鼠等野生齧齒動物咬到之後,它就會傳染給人。

肺結核:古人稱為肺癆,也叫傳屍。華佗於《華氏中藏經》裡有所記載:鍾此病死之氣,染而為疾,故曰傳屍也。這也是傳染極嚴重的一種病,只要與此病者哪怕是死者相接觸,就會有被傳染的可能。

瘧疾:其實這是一種當時有著地方特色的疫情,所以也被稱為瘴氣,多發生在南方地區。雲南有這樣一首民謠:五月六月煙瘴起,新客無不死;九月十月煙瘴惡,老客魂也落。此病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因區域性強,所以南方之外的地方相對安全。

血吸蟲病:這是在東漢就產生過的大面積傳染病,而且通常過幾年就會暴發一次,當年曹操的大軍沒少因此疫而折損。

發生了傳染病之後,那些醫生都怎麼做的?看看這些中醫大家,你才懂得什麼是“醫者仁心”

打開曹植的《說疫氣》,裡面有關於建安二十二年的一場瘟疫記載:建安二十二年,癘氣流行,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

這就是說,當大面積的疫情到來時,古人是沒辦法擺脫傷亡之苦的,每家每戶都可能會死人,而且一不留心就可能全傢俱滅。

人們是不是會好奇:面對這樣嚴重的疫情時,古代醫生會如何面對呢?他們可沒什麼口罩、隔離服之類的。嗯,這就是展現醫者仁心的時刻,據說當年那些中醫大家們多數都曾衝到疫情第一線。

張仲景,大家都知道的一位中醫大家,著名的《傷寒論》就來自於他。而當年傷寒傳播時,張仲景揹著自己的小藥箱不知跑了多少地方,救治了多少人。

與此同時,他還要邊治療邊記錄,為著後面的疫情發展進行相關數據研究。那個時候不只沒口罩,更沒有計算機,一切皆靠手記,不方便之處可想而知。

但張仲景憑著自己多處看病、治療、總結的經驗,於《傷寒》書中記下了113個藥方,以及397個治療方法。其中因為病狀不同、病情不同、病體不同等各種情況,都可以於記載中找到對應的方法。

明朝的李時珍,寧為良醫,不為將相,當年湖南、湖北一帶發生疫情,他就第一個直接衝到最前沿,甚至自己找寺廟拓展空間,接受病人,為其治療。這些在他的《本草綱目》中可以看到一二,當時的瘟疫之方多有記錄其中的。事實上,書中太多治病之方就是如此身先士卒才得來的,其情可嘆。

還有大醫聖華佗,你以為人家出名就會不染指這種危險的疫情嗎?當年的傳染性寄生蟲病正是他一手研究、治療的。其中,“黃膽病”就被他發現了燒菌陳蒿草進行防治結合之法,而現代的青蒿素就是通過此法得來的。當時人們都會這樣的口頭禪:三月青蒿能治病,五月六月當柴燒。

若不是大量治療、總結、親自看症狀,對症下藥,沒有哪個醫生就可以發明有效且流傳後世的藥方、藥物。所謂沒有參與權就沒有發言權,就連清朝時期的葉天士名醫,又何償不是在瘟疫來臨時第一個衝到最前面呢?

醫者仁心不是說說而已,而是當疫情發生時,當危難來臨時,他們會不計個人安危與利益,第一個跑到最前方,與疫情相對抗的結果。

當傳染病發生之後,古人的應對方法是什麼呢?如何來減少傳染的機會?

當然,在疫情面前,除了醫者衝鋒陷陣之外,其他的治療措施還是要跟上的。雖然古人沒多少文化,但他們有著對人天然的信任,當醫生告訴他們要怎麼操作時,絕對不會侃價還價,也不會逃跑。

與所有的傳染病操作方法一樣:隔離;這是每一個古人都奉行的最佳防病之法。根據秦朝時期的法律,傳染病必須要嚴格控制:凡患有麻風病的人,全部關進專門的隔離場所,進行隔離治療。

而隋朝與秦朝做法大致相同,到了晉朝,則升級到權威、貴胄皆適用此法。什麼意思?就是哪怕你當大官的,也必須接受隔離。工作?不必了,你被放假了。

對於這一點,在《晉書》就可以看到記載:永和末,多疾疫。舊制,朝臣家有時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雖無病,百日不得入宮。

哪怕你自己沒有病,但你家裡出現了三個以上的病人,你就不用上班了,在家裡待著,必須要隔離一百天時間。

除了對活著人的隔離,處理病者及死者都同樣及時、利落。東漢時期發生疫情,死亡達六萬人之巨,當時規定就是深埋、焚燒屍體,以及病者穿用的衣物等。與此同時,古人還會利用石灰來進行消毒操作。

這個時候可能會感覺到殘忍,死者在古時候被燒那是極不“人道”的行為,但為了活著的人,他們沒有任何選擇,大病當前,活人才是最重要的。

有人會問:那些沒有死,只是被傳染的病人要如何處理呢?這還用問嗎?治療唄。通常除了隔離起來治療之外,就是各地都會展開送藥的行為,比如當年的寺廟等場所,經常可見國家設立的醫院,有問題了就可以過去取藥、治療。

不只是吃藥,消毒也要徹底,在宋朝時人們就懂得了通過煮開水來消毒的方法,據說為了保障所有人的安全,連關在牢中的犯人也要進行清洗,以絕後患。

另外,雖然古人沒什麼抽水馬桶類設置,但也必須保證家庭衛生安全。此時每家每天產生的糞便等排洩物,則有專門的人進行清運。

預防絕對大於治療,這是中醫最推崇的不治已病治未病之說。生病的人被隔離起來,沒生病的則加強消毒,藥物的防治,甚至還有皇家拿出藥物來分散眾人,以共同應對疫情。

反正從古至今,各種傳染病就沒有斷過,但它來了不可怕,可怕的是應對無方。當人們都能同心同德,共同抵制的時候,疫情本身也就被切斷了傳染源。古人尚且如此,又何況是今天受到了文明教育的我們呢?


汗青正浩


1410年,朱棣皇帝派英國公張輔,征服了南方鄰國安南之後,又派尚書沐晟鎮守安南,但是安南發生了大規模的霍亂流行。由於沐晟等中國守軍害怕被感染,因此不敢管理政務,致使安然的局勢陷於混亂。沐晟多次秦請朱棣派醫院防治,但是醫院的防治方法無效。霍亂已經蔓延到中國的南方境內。過了幾年,朱棣讓總醫官想辦法。御醫官們想弄幾個安南的霍亂病人進行研究;可是醫官害怕霍亂在南京流行。於是,醫官們製造霍亂模型。經過一年多的小規模試驗,這隊醫官終於確定了誘發甲乙丙丁4批,每批50個人類似霍亂的三個步驟。

甲批人:

第一步:強迫口服石灰水,造成胃腸道的損傷,降低消化能力。

第二步:吃米飯和蔬菜造成營養不良

第三步:讓人吃狗脊和巴豆。故這樣處理的人最終三天都出現了發熱、腹瀉不止等類似霍亂的症狀。

乙批人:

第1步:喝胃氣湯。

第2部,喝營養湯。

第3步讓犯人吃狗脊和巴豆。經過這樣處理的人,最遲三天都出現了腹瀉不止的症狀,但是不發熱。

丙批人:

第1步強:迫口服石灰水,造成胃腸道的損傷,降低消化能力。

第2步:吃米飯和蔬菜,造成營養不良。

第3步讓這些人和換了類似霍亂的甲批人關在一起。最遲三天都出現了發熱、腹瀉不止等類似霍亂的症狀。

丁批人:

第1步:喝胃氣湯。

第2步:喝營養湯。

第3步讓這些人和患了類似霍亂的甲批人關在一起,沒有一個出現發熱、腹瀉不止等類似霍亂的症狀。

面對甲乙丙丁4批人,各自出現的不同現象,醫官認為造成類似霍亂以及造成類似或亂流行的根本原因,是胃氣和營養的問題。那麼如何治療類似霍亂呢?於是這隊醫官把類似霍亂的甲批人,再分為5個小組,每組10人,分別給予不同的處理。

第一小組:

第1步喝胃氣湯。

第2部喝營養湯。

第3步吃清熱解毒的藥材黃連。

第二小組:

第1步喝胃氣湯。

第2部喝營養湯。

第3步吃清熱解毒和溫中的藥物左金丸。

第三小組:

第1步喝胃氣湯。

第2步喝營養湯。

第3步左金丸和利尿藥材。

第4小組:

第1步喝胃氣湯。

第2步喝營養湯。

第3步吃左金丸和利尿藥材,以及止瀉藥材。

第5小組:

第一步喝胃氣湯。

第二步喝營養湯。

第三步吃左金丸和利尿藥材、止瀉藥材,同時吃鎮吐藥材。

結果怎樣呢?第5小組的效果最好,均能在7天之內 ,消除症狀,恢復正常。

這些試驗說明霍亂屬於寒溼夾熱症,治療這個證應當使用清熱溫中的藥物左金丸。左金丸出自元朝名醫朱震亨,字彥修;世居江南丹溪,人稱丹溪翁的著作《丹溪心法》;是治療發熱腹瀉的名方。該方有清熱燥溼的黃連,溫中散寒的吳茱萸等兩位藥材組成;但是三味藥材,因為吳茱萸是用甘草水灸過的。緩和吳茱萸的人人噪烈性情。全部藥材研細加入煉蜜為丸。但是左金丸的藥力很弱,因此雖然治療發熱、腹瀉有效,可是不能迅速清熱止瀉。

在左金n的基礎之上,醫官們反覆加減處方,研究出一種新的藥物。但是新藥物能否治療真正的霍亂呢?

醫官們帶著新研製出來的藥赴安南,先讓安南布政司衙門的官兵,喝胃氣湯和營養湯,吃新藥進行預防。

許多安然的霍亂病人也抱著試一試的想法,找到布政司衙門來求治,這隊醫官懷著忑忐不安的心態,也給他們喝胃氣湯和營養湯、吃新藥。7天之後,居然把霍亂治癒了。於是一傳十,十傳百,中國駐安南的布政司衙門,就成了安南霍亂病人的救星。這隊醫官十分高興,把臨床療效報告給總醫管。布政使沐晟也向朱棣皇帝寫摺子,報告醫官們控制了安南的霍亂流行。朱棣非常高興,傳旨嘉獎總醫管;然後放心地開始準備遷都工作。

現代醫學臨床發現,發生霍亂以後,由於霍亂弧菌的作用,迷走神經高度興奮,胃腸蠕動增強,胃腸粘膜分泌功能增強;從而發生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新藥能夠迅來人殺死霍亂弧菌,增強交感神經功能,消除不適症狀,從而治癒霍亂。從此以後,該藥成為治療霍亂比較有效的方劑

1939年天津發生了水災,水淹沒了3層樓。水災過後,1940年天津發生了霍亂大流行。日軍不會治療霍亂,害怕軍隊發生霍亂流行。於是派出憲兵隊到處巡邏,發現中國人誰拉肚子,就把誰活埋;然後把病人的家燒掉,美其名是徹底消毒。

1941年6月,由於漢奸告密。治療霍亂的中醫傳人被抓,但是秘方沒有被搶走。

總之,古代從15世紀以後,中醫就有確切防治瘟疫的臨床經驗。


宮廷養生


趣談答案:古代一旦爆發了傳染病,一般都會隔絕整個村子,然後等待病毒的消失。

爆發傳染病之後的幾大措施

1.掛黑旗。

一般情況下,如果某個村子某個鎮子或者某一大塊區域裡面有傳染病,則會在這整片區域的四處通道里面或者比較顯眼的地方掛上一些黑旗。

這個黑棋只是形式上面的,或者具有代表意義的旗幟,不一定是黑色的,也可能是其他顏色,白色的或者五顏六色的都可以,目的之一就是吸引大家的注意。

如果掛上了某些特殊旗幟,並且在旗幟的旁邊又有著類似於警告的字樣的話,就意味著這個村子或者整個鎮子已經被病毒感染,這個時候需要抓緊時間離開,如果沒有離開的話,保不齊就被抓進去了。

2.水源加熱。

其實在很早之前,封建時代的老祖宗們就已經發現傳染病很有可能會通過水來相互傳遞,所以一旦發生了某些傳染病,必須在飲用水的時候進行加熱。

只有把水加熱之後才能夠飲用,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杜絕了病毒的傳染。

3.甘草解百毒。

無論是本草綱目還是一些類似的醫書當中總會有這樣的記載,那就是甘草解百毒。

當然伴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這樣的一種說法其實已經不太靠譜了,但是古代的時候,一些老中醫他們會想一些其它的辦法來遏制病毒的傳染。

4.等待。

有一些病毒,它們的傳染性極強,而且短時間之內就傳染了,很多人這種情況下就只能耐心的等待,對某些東西進行隔絕。

畢竟在封建時期,如果普通人想要戰勝老天爺的話是非常困難的,古代人在面對傳染病時也沒有特別有效的解決措施。

古代病毒傳播的侷限性

其實古代的病毒傳播是有很大侷限性的,正是因為有著侷限性,才保護了咱們古代的老祖宗們。

大家要知道古代的時候沒有飛機、火車,也沒有高鐵地鐵這些快速的通訊方式,出行方式根本沒有。

這就意味著傳染病很容易隔斷,如果傳染病傳染到一個村子裡,而這個村子四面八方根本沒有人的話,那就根本傳染不出來。

正是因為有著這樣的侷限性,為古代戰勝傳染病提供了很大的契機和機會。

歡迎大家關注@趣談唐宋元明清 ,歷史研究者,優質歷史領域創作者,每日分享新鮮歷史冷知識,解決歷史趣問題,愛你們!

趣談唐宋元明清


在中國古代爆發了傳染病,最早的時候是束手無策。從皇上到下層老百姓都非常的恐慌,人們形成的共識是大災之年必有大疫。

有的皇上會想下詔書,向天下承認自己的錯誤,祈求得到上天的原諒。同時會進行一些祭祀的活動,殺雞宰羊,祭祀祖先和天地。

皇上會派大臣到災區去查看疫情,會拔下一些款項,專門針對災區,還可能去進行一些賒粥的活動。同時會免費向老百姓發放一些藥物,提供治病救人的場所。

而到了清朝1910年的那場鼠疫,清政府任用了在外國開過診所,非常有醫學經驗的醫學博士伍連德做總醫官,全權負責這項工作。

伍連德帶領2000多醫護人員,找到了病因,運用恰當的對策,用了4個多月的時間,撲滅了那場傳染病。

當時,伍連德還教人們製作簡易的“伍氏口罩”,讓我們人們注意防護。這個口罩製作起來也很簡單,就是兩層布中間加一個藥棉,簡單而有效。

而且當時的措施也非常到位,他把那些病死的人集體進行了火葬,同時燃放了大量的鞭炮,迎合人們的心理,去除晦氣。事實證明,這樣做的效果非常好。因為鞭炮在燃放的過程中會釋放一些硫磺的化合物,對空氣也起到一定的淨化作用。

同時伍連德還對來往的人員和車輛進行檢查,如如果有疑似的情況,都要觀察幾天才能離開。

但是古代相比今天,醫療條件差,人們的思想意識還沒有那麼高,所以流行病出來之後,往往會出現很多病死的現象。

在古代,特別是新生兒,夭折的比較多。比如乾隆皇帝的最愛富察皇后,前後生育了兩個兒子,永璉和永琮,他們都沒有活到10歲,都夭折了。這與當時的醫療水平差有很大的關係。

比如天花這種疾病在古代就束手無策,順治皇帝就是因為出天花而駕崩。而康熙皇帝,玄燁出生沒多久就患上了天花。在古人看來這是傳染性很強的一種疾病,能不能熬過來就看孩子自己的造化了。

玄燁被抱到宮外救助,侍女蘇麻喇姑負責照顧他的飲食起居。在孝莊太后的指導下,在蘇麻喇姑的精心照料下,玄燁慢慢康復了。玄燁的康復,一方面說明他的抵抗力比較強,另一方面說明孝莊太后和御醫還是有一定的指導經驗的。

這是在皇家,如果玄燁出生在普通老百姓家,估計能夠病癒的機會就少了很多。

聽村裡90多歲的老人說,自己年輕的時候,生的孩子夭折的很多,孩子們生下來會得各種毛病,起風,肺炎,百日咳等。說那時候也很少上醫院,就是找來村裡大家公認的,能幫孩子去除病痛的人給看一看。

相比古人,我們生活在醫療水平發達的今天,也該知足了。

在當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眾志成城,醫學上的難關一個被攻克,在疾病來臨的時候,用科學規範的方法來處理,最後一定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歷史漫談君


傳染病在在古代是非常可怕的,傳染能力強,傳播速度快,古代都是採取隔離和接種疫苗等方法。

古代的傳染病也有很多,像天花和鼠疫,疾病傳播速度快,很容易感染,像東漢時期暴發的一場瘟疫,死亡人數高達6萬人,從平民百姓到王公貴族都人心慌慌,每天都有很多人死去。把感染疾病的人。無論平民百姓還是朝廷命官都要採取隔離的方式,關押起來以免更多人的感染。把穿過的衣服和受瘟疫感染的人用火把燒了。避免更多的感染。


傳染病是很可怕的,有的時候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 街坊鄰居為了自己和家人不感染,會舉報感冒咳嗽的人,有的地方感染的人不比較多甚至連沒有感染的人也要燒死。


隨著經驗的增多人們開始預防瘟疫,很多古籍文獻中有記載,讓人們不要吃老鼠碰過的食物避免鼠疫感染,不吃蟲子吃過的食物。死了的家禽,貓狗之類的東西不要投入水中。保持水源衛生成了重點。


到了隋朝和秦朝,朝廷開始設立醫館,專門救治麻風病人,如果疫情出現後,會投入人力物力,草藥,大夫等救治。到了北宋時期更加成熟,消除疾病從源頭做起,有專門的收糞人清理糞便,就連牢房也要定期打掃。保持衛生情況,並且宋朝時期出現了首次接種疫苗的情況,預防疾病。清朝時期,康熙親自研究天花,大力推廣種痘法,從源頭杜絕。


博晤文化


我是湖畔故事,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中國古代文獻對瘟疫的記載很豐富。文獻中能見到的傳染病不少,有呼吸道傳染的天花、麻疹、猩紅熱、白喉、流腦,有腸道傳染病霍亂、傷寒、痢疾,有動物源性傳染病鼠疫等。在天災戰爭時期,更是瘟疫橫行。

其實瘟疫大爆發後,是很難應對的,只能是以預防為主。中國古代疾病防疫,可以總結為以下五個方面:


一,古人的防疫措施


  • 1 祈禱巫祝

先民對傳染病的認知非常懵懂,認為是鬼神造成的。比如與《山海經》中的西王母就有令瘟疫大流行的本事。所以人們只能祈禱神明,請求瘟疫遠離。

1)“儺”儀式:驅逐帶來瘟疫的鬼

比較有代表性的事“儺”儀式。這種儀式,殷墟甲骨文就有記載,到唐代還盛行。演員戴上柳木面具,扮演儺神舞蹈,目的是驅除帶來疾病的鬼。

2)“解註文”:解除來自死者的傳染病威脅

漢代墓葬發現了大量“解註文”,墓主很可能死於瘟疫,所以文中常有這樣的內容,“生人前行,死人卻步,不得相注許”。

隨著人們對疾病的有越來越多的認識,以上兩種方式慢慢退出防疫的歷史舞臺,新年“儺”儀式的作用,漸漸有驅鬼驅疫轉變為娛樂慶典。

  • 2 藥物燻蒸,芳香闢穢


古人醫書中關於芳香藥闢穢的內容很多。

如《肘後方》記載了以雄黃、雌黃為主藥製成的太乙流金方、虎頭殺鬼方研末,

盛放在小袋中,佩戴在身上或掛門上瘟疫流行時,在中庭焚燒辟邪藥

《本草綱目》中記載把釣樟葉放在門上闢疫,把降香末、楓、乳香等做成丸,薰香,去惡氣很管用,或者用沉香、蜜香、檀香一併燃燒,可以闢疫。

清代劉松峰則在《松峰說疫》中以自己天天和傳染病人接觸,也沒有功夫好好吃飯休息,沒被傳染,主要是因為,每天晚上獨處室內,閉門焚降香一塊

這種方法一直被沿用到現代,比如中國人燻艾草淨化室內,西方人則用鼠尾草。

  • 3 大眾性的預防時令性傳染病的措施,後來轉為民俗

比如,在臘日(即臘八節)焚闢瘟丹,或者蒼朮、皂角、楓、芸等香,可以辟邪祛溼(《荊楚歲時記》)。除夕門窗貼紅紙葫蘆,意義是“收瘟鬼”。

  • 4 特殊的殯葬方式:屍體立即運往郊外,集中火葬

《夷堅丁志》提到,瘟疫患者死去,要立即將屍體運到郊外,集中火葬。《溫熱暑疫全書》提到,專門收購患天花死去的孩子的屍體,無論是否已經掩埋,都集中火葬。

  • 5 隔離防疫,減少解除

春秋時,孔子的弟子冉伯牛患麻風病,就被安置在空屋中隔離

《抱朴子》中提到,備好食物,將得了傳染病的垂死之人,送入山洞隔離。明代《北虜風俗》說,北元地區百姓,如果生了天花水痘之類痘瘡傳染病,家人一概避開不見。

如果不得不和病人解除,建議醫生或者照顧病人的家人,不要在飢惡狀態下進入病室,自己身體比較虛的時候要服用補藥,室內要勤通風,醫生要側身對病人,不要靠太近,要坐在病人的上風口。



二,衛生措施


古人認為勤開窗通風,衣被清潔,飲食清淡,可以防止瘟疫擴散。

  • 1 個人衛生

首先是每天多次洗手、洗臉。要經常沐浴。漢代的推行“休沐”的法律,定期放假,讓大家回家洗澡。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提到要養成不隨地吐痰的習慣

  • 2 飲食飲水安全

《呂氏春秋》提到不飲生水,水要反覆煮沸。

孫思邈主張飲食清淡,不吃生食。

<strong><strong>


李時珍《本草綱目》特別分辨了不同的井水,從地脈而來的深井水最好,從附近江湖水滲來的次之,城市的溝渠水不可飲用、釀酒、煎藥和煮茶

  • 3 家居與環境消毒

《鼠疫治法》說,“當無事時,庭堂房屋,酒掃光明,廚房溝渠,整理潔淨,房間窗戶,通風透氣,凡黑溼處切勿居住”。

明末的謝肇制就批判一些患疫家庭的愚昧做法,瘟疫一來,就拜些亂七八糟的邪神,家裡燒香煮篙,密閉門窗不通氣,最容易傳染。(《五雜俎》)

為了避免家人全部染疫,古人還常用“蒸煮消毒法”。如《本草綱目》提出,病人的衣物要蒸煮,清丁堯臣也指出,瘟疫初起時,就要把病人的貼身衣物在蒸籠裡蒸一灶香的時間。

三,政府措施

  • 1 疾病預測

中國古代有傳染病預測學。《黃帝內經》的“五運六氣”,預測時氣變化和流行病。秦漢太史令、唐太史局、宋金元司天監、清欽天監,主要責任是觀測星象、修訂曆法。在星佔中記錄中也有瘟疫預測內容。如《晉書·天文志》記錄“大明元年,佔曰:……天下多疾疫。”

  • 2 君王罪己詔反省和設壇祈禱

疫情嚴重時,君王會下罪己詔,自我反省。帝王也會舉行宗教儀式祈福。信仰佛教的梁武帝在瘟疫流行時,在重雲殿為百姓設救苦齋,親自祈禱。

  • 3 公共衛生措施

古人明白環境衛生狀況和疫病流行關係密切,並有相應措施。

西周開始,就有專門管理公共衛生的職官,負責除草、除蟲、清潔水源。

秦律規定,“棄灰於道者”要受懲罰。

東漢末有專門的道路灑水工具漢代出土的“箕掃俑”,說明當時已經有街道清潔工了。

漢代文獻中還有“廁”、“都廁”等關於公共廁所的記載。

城市水道清潔和居民飲用水衛生問題也是管理者要重視的。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中說:瘟疫流行,和溝渠不暢蓄積穢惡,燻蒸發酵有關。所以平日要留心疏浚河道,廣鑿井泉,保證清潔安全的飲用水。

先秦遺址中已有排水系統。宋代到清代,政府和地方鄉紳都會合作疏浚河道溝渠,採取措施禁止往河道內傾倒糞便垃圾。

人們也意識到,蚊蠅會傳播疾病,要注意蟲害處理。

《松峰說疫》提到,

入夏瘟疫大行,有紅頭青蠅千百為群,凡入人家,必有患瘟疫而亡者。

《周禮》就有專門除蟲害的職官。筆記《孫公談圃》提到用艾薰蚊。

  • 4 防疫機制

秦漢時期,政府就已注重對患者的隔離。

秦律很嚴苛殘酷,規定麻風病患者有罪,當殺。

《晉書》規定,家中有三人以上感染,即使本人沒病,也百日不得入宮。清代有“查痘章京”,負責驅除隔離工作。

漢代文獻記載有收治疫患民眾的公立醫院,隋代有收治麻風病的“癘人坊”,宋代有“安濟坊”,收治傳染病人。

正史記載,逢瘟疫流行,政府提供醫藥、開倉放糧,減免賦稅。面對屍橫遍野的慘狀,政府會埋葬無主之屍。

四,醫政管理

  • 1 對醫生的規範化管理

《唐律》中,對醫生的管理開始初步制度化、法制化,對醫生欺瞞詐偽、售賣假藥、毒藥等各種行為都有相應處罰規定。


宋代對於大疫之時派遣醫官的質量很重視,並且會記錄救治過程進,以備查驗。


  • 2 醫學人才培養

政府注重醫風醫德,對也重視醫學生的培養。南朝宋國創辦了歷史上第一所官辦醫科學校。兩宋政府將醫學設入國子監,以吸引儒生,提高醫者素質。

  • 3 普及醫方

瘟疫流行時,社會底孫思邈主張飲食清淡,不吃生食。層和偏遠地區的百姓,很難獲得優質的醫學信息和資源。唐玄宗採取了普及醫方的方式,讓民間有自救之法。令諸州置醫學博士一員,負責普及《本草綱目》和《百一集驗方》,並要求各郡縣把《廣劑方》中的重要內容,刊錄在大板子上提供給大眾。

五,疾疫治療方法:中藥方劑內服外擦和針刺放血


民國《中江縣誌》載,

道光元年辛已冬及次年春,民病麻腳瘟,須臾氣絕。有一家一日內斃九人者,行道忽斃者尤眾。惟見者速以針刺十指尖,出血可蘇,緩則不救。或速服太乙紫金錠,或用黃荊、子蘇、薄荷、建石菖蒲、西砂仁硏末服之,皆愈。無藥以蔥湯灌之,並以蒽遍擦身亦有效。

古代對一些疫病,如大頭瘟、蝦蟆瘟、霍亂的論治,以針刺為主,點刺出黑血,配合芳香開竅、除溼方藥治療。

<strong>


湖畔故事


“傳染病”在古代有一個統一的名字:瘟疫。

古代醫療衛生條件差,瘟疫在古代所造成的威脅,非常巨大。

《清史稿·列傳三百十》記載,乾隆二十三年,渥巴錫在迴歸清王朝的過程中,因沙喇伯可之北戈壁:無水草,人皆取馬牛之血而飲,瘟疫大作,死者三十萬,牲畜十存三四。

從人和牲畜的死亡率,便可窺見瘟疫的危害有多大了。

藉著這個話題,今天和大家聊聊,古人應對瘟疫的十種方法。

一、古人應對瘟疫十法

1、戒食

清代《小學詩》記載:一門能戒食,瘟疫免全家。

古人相信,瘟疫主要來自於食物中帶著的五行屬性,人食用自己東西,破壞了人體內的五行平衡,所以,要通過戒食避免得病。

2、多行善積德

《家範》:父老鹹曰:“異哉此子!守人所不能守,行人所不能行,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始知疫癘之不相染也。”

《家範》是北宋司馬光編寫的家教教科書,司馬光借用典故來舉例教會大家做人的道理,他強調人要行善積德,如此便可得到上天庇佑,百毒不侵。

3、隔離

古人雖然不知道瘟疫傳染的原理,但在隔離這件事上,古人做得還是很不錯滴。

除了隔離疫病發生的地方外,古代的統治者還會還會在病情高發期,讓自己的後人住入專門的區域,與外人隔絕,直到病情穩定。

4、求助仙神,祈求庇佑

祈求仙神庇佑,是古人生活的日常,他們認為這樣便可以獲得仙神的關注,從而避免災禍。

先秦時期,泰山下有一個叫做崔文子的修行者,他擅長煉製丹藥。

當時泰山附近發生了一場瘟疫,當地的父母官便前去祈求崔文子治病救人:“後有疫氣,民死者萬計,長吏之文所請救。文擁朱幡,系黃散以徇人門。飲散者即愈,所活者萬計。”

5、提前做好預防工作

古人面對瘟疫,並不是一味採取後發制人的手段,他們在遇到饑荒、戰爭等等突發事件後,古人都會提前做好預防工作。

這種在漫長曆史長河中,吸取先人教訓,總結出的應對瘟疫的經驗,很大程度上幫助古人,躲過了不少疾病的威脅。

6、尋求醫生幫助

古代的醫生們,在面對瘟疫時,也會想方設法去救治,崇禎年間有一位叫做吳有性的醫生寫了史上第一本治療瘟疫的醫書《瘟疫論》。

這些醫生的努力,也成了古代治療瘟疫的重要防線。

7、飲屠蘇酒

《荊楚歲時記》:屠蘇酒俗說……一家飲之。不病瘟疫。

屠蘇酒是新年時喝的一種藥酒,據傳是由華佗發明,古人相信喝屠蘇酒,可以防治瘟疫。

8、鍛鍊身體,減少得病的幾率。

9、逃難避禍。

10、君王舉行祭祀儀式,向上天請罪。

二、古人如何看待瘟疫

關於瘟疫,古人有自己的一套看法,剛開始的時候他們將瘟疫看成上天的懲罰,認為這是某人做了傷天害理的事情:

《泰泉鄉禮》:不為良民,重則徒流絞斬,不得生還鄉里。若事未發露,必遭陰譴,使舉家盡染瘟疫,六畜田蠶不利。

這種觀點的出現,和儒家崇尚天人感應的觀念有關,古人認為人做好事,上天便會賜予福報,人做壞事,上天便會降下懲罰,瘟疫便是其中一種手段。

後來,中醫發展到一定程度後,醫生們又提出瘟疫是一種傷寒病:

《景嶽全書》:瘟疫本即傷寒。

比起難以琢磨的鬼神學說,傷寒無疑更能讓醫生們認可,畢竟倘若醫者都認為這種病是上天的懲罰,那麼又怎麼可能會想用人力去治好疾病呢?

正是在災難的促使下,人類與疾病展開了一場歷時數千年的生存戰爭。

一部瘟疫發展史,同時也是人類醫學、科技的進步史。

所以,出門在外,大家看到這個東西的時候,趕緊避開吧: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


腦洞趣味歷史


古代,醫療醫療水平低,一旦發生了瘟疫、天花等傳染病,簡直就是一場噩夢。特別是歐洲中世界的黑死病,更是奪走了無數人的生命。那麼,在我國古代爆發了傳染病,古人到底是怎麼應對的呢?可不要小瞧了了古人的智慧,他們的應對方法我們至今受用。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一二。

在古代由於戰亂頻發以及衛生條件不好,瘟疫、天花等傳染病頻發,雖然每一次都給人類帶了巨大的災難,但是古人依然堅挺,這一切都得益於古人的智慧。古人為了預防與應對傳染病主要有以下四種方法。

一是掩埋或焚燒屍體,避免瘟疫的爆發。在古代,戰亂和大災之後,往往會發生大的瘟疫,奪走千萬人的生命。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在發生多次之後,古人發現了這個規律,找到了戰亂以及大災後的屍體是瘟疫的罪魁禍首。在多次的嘗試後,古人發現及時掩埋或者焚燒屍體是避免瘟疫的一個有效方法。於是乎,在大戰之後,獲勝方為了避免瘟疫會及時掩埋己方或敵方的屍體。同時,在大災發生後,古代地官府不僅會及時掩埋遇難者的屍體,還會用石灰粉進行消毒。

二是有較完善的預警與處理辦法。在《睡虎地秦墓竹簡·封診式》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某裡公士甲等廿人詣里人士五丙,皆告曰:「丙有寧毒言,甲等難飲食焉,來告之。」……甲等及里人弟兄及它人智丙者,皆難與丙飲食。丙而不把毒,毋它坐。"

這段話記載的是秦朝應對瘟疫的方法,大意是說:“某裡有二十人把同裡的士伍丙送到官府,說丙口舌有“毒言”,大家不能和他一起飲食。後來官員審問了丙的年齡、籍貫、姓名、經歷等狀況,丙說自己外祖母當年有“毒言”,後來還論罪處理了。但是審定之後,官府認定丙並沒有“毒言”以及其他過犯。”

通過這段記述,我們發現秦人對傳染病已經形成了預防、確認、隔離等一套成熟的體系。文中的丙被鄰居認為有傳染病,被舉報到官府,要求不與丙一起吃飯,這說明當時的人們已經有了預防與隔離的理念。而官府得到舉報後,經過詢問,發現只是丙的外祖母曾有“毒言”這種傳染病,而丙並沒有此病,就解除了對丙的隔離。此件事可知,當時,秦人已經有了非常強的預防傳染病的理念以及完善的機制。

三是隔離病人,積極治療,及時處理死者的遺體。在古代瘟疫發生後,官府會介入,進行封村,甚至封城,與今天的做法很相似。隨後,官府會派遣醫生對患者進行治療。同時,安排人員焚燒感染者的遺體,已達到扼制瘟疫的目的。直到此地的瘟疫結束,才會解禁。

第四種就牛了,在明清的時候,為了預防天花,開始了大規模的種牛痘運動,很好地起到了預防天花的目的,救了無數人的性命。

實踐出真知,古人經過了無數血的教訓,才總結了以上一套較完整的應對傳染病的方法,才使得我們人類在歷次的疫情面前,屹立不倒,取得最後的勝利。古人的應對之法,與我們今天的方法是何曾相似,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歷史證明了中國人一定能夠戰勝災難,取得最後的勝利。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密探零零發


自我國有歷史記載以來,就不乏對於傳染病的技術,不過在古代,傳染病多被稱作瘟疫,《呂氏春秋》對這兩個字做過專門解釋“季春行夏令,則民多疾疫”,“瘟”表示遇熱而生,而“疫”則是普遍得病。


根據統計,自商周以來,每隔四年,中國就會發生一次大的瘟疫,比如東漢末年,全國就發生過一次大規模瘟疫,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後來張梁、張角的黃巾軍一開始也是以治病救人,而後應運而生。

到了明末,京師發生大疫,死者甚多,軍隊的戰鬥力也快速下降,導致李自成能夠順利進京,間接導致了明朝的滅亡,清初,又流行過天花,康熙皇帝幼年時期便得過該病。

不過千年以來,古人在與傳染病的鬥爭過程中也總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1、\t建立疫情隔離區

如果一個村子或者一個鎮子的人都得了傳染病,則會在一個公共空間顯眼的地方豎起一個黑旗,同時在臨近的驛道和客棧中同時掛起黑旗以提示過路行人客商這裡出現了疫情,讓大家繞道行走。


同時政府會在各地建立收治病人的機構,比如在南北朝時期,南方的齊朝便設立過六疾坊,用來隔離病人,到了武則天時期,設立了“悲田養病坊”,到了宋朝時建立“安濟坊”,此時已能根據病患的輕重程度分區進行治療。

我國古代醫書眾多,《皇帝內經》、《傷寒雜病論》、《千金方》中都曾對傳染病提出過專門的治療方法,比如東漢時期,醫生就提出過用薏仁防止瘴氣,孫思邈也曾提出用金牙散可以驅闢肺結核。

其實古代的防疫遠不止於此,晉代的葛洪在《肘後備急方》中曾經說道,用狂犬的腦敷在被狂犬咬傷的傷口上,能夠預防狂犬病。此外,對於天花的疫苗接種也提出過專門說明,可以說開創了我國外科接種的先河。


到了明代吳又可還寫過一部《溫疫論》,是我國第一部專門論述防治急性傳染病的專門醫學著作,對現代臨床仍有指導作用。

3、\t注重飲食衛生

古代的醫生在各類醫學專著中就倡導合理膳食,並注意個人衛生,特別是強調對水源的控制,對於從附近江河或者從井中取出的地下水一定要煎滾使用,並加入少量食用鹼,對於各種肉類一定要煮爛等等。此外在各個朝代比較大的城市中,政府會專門鋪設排汙用的地下管道,防止生活用水和汙水並流確保城市中清潔衛生,防止傳染病發生。


當然,古人畢竟不具備現代醫療知識,所以採取上述措施的同時,皇帝有時也會下罪己詔或者帶領文武大臣到宗廟中向上天祈禱保佑,在民間,受到瘟疫感染的村子也會找一些和尚道士來唸佛誦經祈求平安,當然我們直到這是不管用的。

不過古代,由於交通設施不發達,而且大多數人世世代代都生活在一個地方,因此,不太容易在全國蔓延開,往往一個縣或者一個省遇上瘟疫的概率比較大,因此救助起來難度比較低。不過由於醫療水平低下,死亡率較高,同時疫情蔓延時間會更長。


如今有了現代醫學的我們,面對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相信只要萬眾一心,一定會盡早戰勝病毒!


策神歷史


引言

在中國古代,傳染病通常被稱為瘟疫。

瘟者,從疒(nè),從昷,“昷”意為“熱”、“暖”,“疒”與“昷”結合表示“熱病”。

疫者,形聲兼會意字,疒為形,役(省略彳)為聲,表示民皆疾也,即傳染病

瘟疫在中國史料中早有記載,《周禮·天官·冢宰》記載:“疾醫掌養萬民之疾病,四時皆有癘疾”。《呂氏春秋·季春紀》記載:“季春行夏令,則民多疾疫”。這些文字說明,當時對瘟疫的認識已經達到了一定水平,認為瘟疫一年四季皆可發生

現存最早的中醫古籍《黃帝內經·素問·刺法論》記載:“五疫之至,皆向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指出溫疫

具有傳染性等特徵。

自商周以來,有文字記錄的疫情頻頻發生,數據統計,平均每四年就發生一次大的瘟疫。

古代應對瘟疫的措施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生生不息,綿延不絕。面對一次又一次肆虐的瘟疫,我們能夠走到今天,實屬不易。我國古代發生瘟疫,古人是如何應對的呢?

1、疫情檢查報告制度

瘟疫防治,首要任務是發現疫情。我國早在秦朝時,就已經有了一套疫情檢查報告制度。《睡虎地秦墓竹簡》中記載了逐級報告傳染病和對可疑病例調查的制度。疫情及時發現並上報中央政府,是政府採取下一步措施的前提。

2、建立隔離區

在一次次的瘟疫肆虐下,中國古代的醫生逐漸認識到瘟疫病的傳染性,並發現隔離具有傳染性的病人是必要的預防措施。

我國有文字記載的“疫情隔離”,目前最早見於《漢書·平帝紀》:“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並且考古還發現了漢代“病遷坊”設施,用來隔離麻風病人。

南北朝時,南朝蕭齊,太子長懋等人曾設立了專門的病人隔離機構——六疾館,用來隔離收治患病之人。

武則天時期,設立“悲田養病坊”。

宋朝時,各地建立“安濟坊”,病人依病情輕重異室居住,“以防漸染”。

可見,由政府安排住所,作為隔離區以治療瘟疫患者,在中國古代早已成為制度性安排。

在古代中國,疫病的治療主要依靠我們的中醫和中藥。

  • 先秦時期

《黃帝內經》是我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其中的《素問》以對話的形式講述了很多預防疾病的常識和方法。

  • 漢代

名醫張仲景,編著的《傷寒雜病論》,在《黃帝內經》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豐富了治療瘟疫的辦法。

東漢馬援在出徵越南(古時叫交趾)時遭遇瘟疫,軍醫建議用薏苡仁預防瘴氣。

  • 晉代

葛洪《肘後備急方》認為“傷寒、時行、溫疫,三名同一種。……其年歲中有癘氣兼挾鬼毒相注,名為溫病。”並立“治瘴氣疫癘溫毒諸方”一章,記載了闢瘟疫藥幹散、老君神明白散、度瘴散、闢溫病散等治療、預防溫疫的方劑。

葛洪在《肘後備急方》中,有“療猘犬咬人方:仍殺所咬犬,取腦傅之,後不復發”的記載,即用狂犬的腦敷塗在人體被狂犬咬傷的傷口上,便能預防狂犬病。這是中國發明的人痘接種術,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免疫的記錄。

  • 唐代

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治療和預防傳屍病(肺結核),可服用金牙散;還介紹“絳囊盛帶之”以驅闢穢氣。

  • 元代

滑壽在《麻疹全書》中提出:在麻疹流行季節,可服用消毒保嬰丹等預防。

  • 明代

龔廷賢在《壽世保元》中列有“屠蘇酒”方,“飲此酒以闢瘟疫邪氣”;並介紹一種“斷瘟疫法,令人不相傳染,密以艾灸病人床角各一壯,勿令人知。秘法也。”

吳又可所著的《溫疫論》是我國最早的傳染病專著,對溫疫進行了系統的論述,對瘟疫(傳染病)的病因、感染途徑、發病規律等,作了深刻的探討。認為“溫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溼,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指出溫疫的致病因子是“異氣”,又稱“疫氣”、“癘氣”“戾氣”等,是對溫疫病因的創見。他在《溫疫論》中,還創制了不少獨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疫方劑。《溫疫論》是我國醫學文獻中論述急性傳染病的一部劃時代著作,至今仍可用來指導臨床,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

有人說,中醫藥對華夏文明的延續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我認為確實如此。

在與瘟疫一次次的抗爭過程中,古人不斷探索,中醫藥在實踐中總結出了許多有效的抵抗瘟疫的方法,我國的中醫藥也得到不斷豐富發展。有些甚至已經成為了我們現在的習俗,比如飲雄黃酒、掛艾葉等,其實最初就是為了殺菌抑菌,防止疫病。

4、祭天祈福

遇到大的瘟疫時,皇帝還會下“罪己詔”驅疫。古代皇帝們也是很迷信的,認為是天降瘟疫警示自己,作為天之子,自然有責任做個自我批評,肯求上天饒恕,今後一定改正錯誤,做個好皇帝。

而普通百姓也不會坐以待斃,想出了很多現在看來愚昧的辦法,比如“作法驅鬼”、“設道場福為祈福消災”、“紙船送瘟神”等。

5、疫情預防

在與瘟疫作鬥爭的過程中,人們還總結出了許多疫情預防的辦法

  • 飲食衛生方面

秦漢時期《漢律》規定“吏五日得以下沐,善休息以洗沐也”。

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安身之本,必資於食”,“勿食生肉,傷胃,一切肉惟煮爛。”

宋代莊綽在《雞肋篇》中說:“縱細民在道路,亦必飲煎水。”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凡井水有遠從地脈來者為上,有從近處江湖滲來者次之,其城市近溝渠汙水雜入者成鹼,用須煎滾,停一時,候鹼澄乃用之。”

飲食衛生和個人衛生不良會容易感染瘟疫是古人在實踐中得來的經驗。

  • 清潔環境方面

《禮記》說:“凡內外,雞初鳴……灑掃室堂及庭。”

戰國時,燕國下都鋪設的陶質陰溝管道,即為我國早期的地下排水設備,以保持城中環境衛生。

宋代溫革著的《瑣碎錄》中提出:“溝渠通屋宇潔淨無穢氣,不生瘟疫病”。

清代王孟英在《霍亂論》中說:“人煙稠密之區,疫癘時行,……故為民及有心有力之人,平日即宜留意,或疏浚河道,毋使積汙,或廣鑿井泉,毋使飲濁,直可登民壽域。”

可見古人已經認識到,居住環境和公共環境衛生,可以防止瘟疫流行。

  • 驅蚊防蠅方面

中國早在春秋時期,就用蚊帳來防止蚊蟲叮咬,“翠紗之幬”使飢蚊營營不得入內。

宋代劉延世《孫公談圃》說:“泰州西溪多蚊,使者行按左右,以艾燻之。”

《瑣碎錄》載有驅蚊詩:“木別芳香分兩停,雄黃少許也須稱。每到黃昏繞一炷,安床高枕到天明。”

宋代還出現專門賣驅蚊藥的店家,而藥物煙燻驅蚊直到現在仍然盛行,只是蚊香的藥物成分不同而已。

結語

雖然我國古人應對瘟疫採取了許多措施及辦法,也總結了許多寶貴的經驗,但侷限於當時的科學技術及醫療水平,每次瘟疫的暴發,仍會造成大量的人口減員。例如,發生在公元217年的一場瘟疫,就使我們所熟知的建安七子徐幹、陳琳、應瑒、劉楨等五人死亡,要知道他們可不是普通人,他們屬於條件相對較好的,大量的平民百姓面對瘟疫可想而知。和平年代尚且如此,戰爭或動亂時期,更甚。

瘟疫的暴發不僅會造成大量人員死亡,有時還會影響戰爭的勝負,甚至國家的存亡。

和平時期的我們,面對瘟疫的暴發,如果不能救死扶傷,那麼我們能做的,就是老老實實的呆在家中,等待疫病的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