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明朝君臣擁有超強骨氣,敢於抗爭任何外敵?

南渡唐後人


中國的歷史上有很多的封建王朝,但是許多人都對明朝非常的推崇,覺得那是一個非常有氣節的朝代,在明朝有一句最有名氣的話,那就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然而明朝君臣達成這一超然骨氣的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先祖皇帝的性格。

明朝的開國皇帝我們都知道是朱元璋,為明朝打下盛世基礎的是朱棣,這父子兩誰都不是省油的燈,而且都是脾氣比較倔的,所以他們從來不會說要通過和親、議和這些方式去委曲求全,他們覺得這些事情都是非常屈辱的事情。對於後世子孫來說,誰也不想開這個先河,成為愧對祖先愧對子孫的第一人。

二、理學的興起。

明代理學,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①明初程朱理學被奉為統治思想;②明中葉王守仁心學的崛起及王學的廣泛傳播;③明末對理學的總結和反思。

理學的發展雖然存在唯物與唯心,天欲與人慾,三綱五常等不同方面有著不同意見的辯駁,但理學當中給人們傳達的精神觀念都是統一的,就是做人要寧折不彎,必須要有骨氣和尊嚴,所以對於像漢朝一樣,將國家的安危寄託在女人身上,這是讓明朝的君臣都看不起的,更是把和親當成了恥辱。這些都塑造了整個明朝的性格特徵:重視主觀意志,注重氣節道德,自我調節。凸現人性。

三、宋朝影響太大。

前事不忘,後世之師,宋朝和親賠款歷歷在目,下場卻是讓人唏噓,所以一直以來,明朝主戰派雖然沒在朝堂上佔主要聲音,但是主和的卻也幾乎沒有,因為主和氣節道德關乎全身,前朝丁度跟賈似道的罵名誰也不想揹負,稍有不慎就成了千古罪人。這樣的威壓下,誰又敢輕易主和呢?

由於以上幾個原因,明朝的政策也顯得剛硬,在明朝快要滅亡之時,還能打的荷蘭賠款,無愧於後世給大明冠上“剛明”之稱。


歷來都會意


我還是那句話,歷朝歷代都有硬骨頭,也都有軟骨頭,

就拿明朝說,明朝的軟骨頭還不夠多嗎?馬屁精牆頭草一抓一大堆,明末投降李自成的,投降滿清的,還用一一列舉嗎?

現在明粉太多了,有些人就是喜歡強調明朝多麼的威武,多麼有骨氣,來彰顯明朝就是華夏第一王朝,漢人的驕傲,一提到明朝,就高潮“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我都弄不明白了,明朝守的哪門的門呀,朱棣六入蒙古,北京以北早是明朝的勢力範圍了,後面雖然退居關內,但蒙古女真打明朝,還要繞那麼遠的路?君王死社稷更是可笑,除了崇禎,哪個是死在社稷上的呀。

我真的不明白明朝君臣超強的骨氣,從何而來,不可否認,朱元璋朱棣都是威武雄主,但是哪朝哪代的前幾任君主不是雄主呀(除了晉朝),後來玩蛐蛐的,嗑藥的,不上朝的,修仙的,劈木頭的叫超強骨氣?也不可否認,明朝有不少敢於和皇帝嗆的文臣,也有對敵寧死不屈的武將,但是哪朝哪代沒有?就是萬國群毆的清朝,也有好多這樣的文武大臣。

還有認為明朝杖刑,就充分的體現出明朝大臣不畏強權的的性格,是明朝骨氣的體現,這簡直就是一個偽命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皇帝要扒你褲子抽你,你不接受,你還能跑嗎?就像我被老師罰寫作業了,說明我有骨氣?我能不寫嗎?

所以看歷史,一定要客觀的去看,現在地攤網文,腦殘粉絲太多,他們一葉障目,狗屁不通,不僅不客觀,而且還及其誇大,什麼叫超強骨氣,我真是捂臉無語。


曹老師xixi


中國古代的理學在南宋時期形成了最完善的思想學說,程朱理學中一個很重要的的理念就是氣節,寧折不彎,寧死不屈。出現了像文天祥,陸秀夫等義士。這種思想在明朝時期繼續完善,忠,信,禮,義是當時文人義士的思想追求。明朝也是中國封建王朝中最硬核的朝代,包括漢,唐都只能望其項背上到皇帝,大臣,下到百姓,都是最能體現漢族特質的年代。那些涯山之後無中國的說辭根本沒有道理。明朝也是中國封建中對外族最硬氣的時期,象明太祖,明成祖把橫掃歐亞的蒙古統治者驅逐到大漠以北。徵高麗,命名為朝鮮,。徵安南,在今越南北部派設官員。即便是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也在瓦剌王也先面前不卑不亢,瓦剌以國王禮儀對待英宗,最後不得不送英宗返回。到明末,崇禎皇帝在女真族的皇太極和農民起義軍李自成夾擊中,寧可自殺也不投降不遷都。將領中,徐達,于謙,戚繼光,袁崇煥,史可法等都在對外戰爭中豪氣沖天。

歸根到底,是理學思想理念在這個朝代深深烙在人們的頭腦中,才使明朝君臣有超硬的骨氣。


千鳥朝鳳


人家說什麼都可以,也什麼都有人說,信不信在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