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疫情高峰,為什麼年過七十的院士親帥出征?

布儀


以鍾老為首的業界人士,他們擔當著中國人民賦予的神聖使命。在武漢疫情高峰,人們普遍認識薄弱,唯恐避之不及,引火燒身。鍾老憑藉淵博的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慧眼看透病毒的本領不過如此。大敵當前,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鍾老懷著一顆感恩之心,立志報效祖國。站在疫流風頭,看雲捲雲舒,研究病毒,巧打三寸,為早日攻下難關不辭辛勞,給全國人民樹立了榜樣。


春雷13279


首先呢,鍾南山院士在03年非典的時候就為人民立下了汗馬功勞,這個時候他就是中國的功臣了,其次鍾南山院士呢他在這方面在我們中國是屬一屬二的頂級專家,早在非典過去後沒多久,鍾南山院士就曾說過如果人們不重視這個問題,病毒還會回來的,他在一些野生動物身上就發現了一些病毒,可以說鍾南山院士他是非常的有才華,有能力,有本事,再說了鍾南山院士雖然已經八十餘歲,已經老了,但是人老了,他的能力沒有老,他依然是頂級的專家院士,還有李蘭娟院士,李蘭娟士也是一個敢說敢做的好院士,武漢封城這麼大的事就是李蘭娟院士提出來的,如果武漢不封城的話後果會更嚴重,人類的損失會更大,雖然李蘭娟院士也老了,但是她也非常有能力,有本事,我相信在國家和人類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鍾南山院士和李蘭娟院士一定能夠帶領我們戰勝病毒。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平凡少年


鍾南山院士是非典時期出山的,有次採訪鍾院士說對得起吳儀總理,當時新上任的衛生部長吳儀邀請鍾院士掛帥,並且充分聽取專家和他的建議。非典之後,有次鍾院士北京出席國家會議,前排坐著的已經退休的吳儀立馬起身對鍾院士他們深深鞠躬,可見鍾老的付出和成績是得到國家認可。這一次新型肺炎引起老百姓極大關心的轉折點,就是鍾老去過武漢後說:“新型肺炎可以人傳人”,這話分量也只有他的資格可以直接說。這句話對我們意味著什麼,你可以想象不知道的情況下春節後的後果!


平凡之路的盡頭


武漢疫情高峰,為什麼年過七十的院士親帥出征?

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鍾院士有軋實的專業極高水平。

二:鍾院士有上次戰勝大規模疫情立頭功而在全國人民中享有崇高威望與信任,最容易受到從上面領導到下面億萬人民的信任。

三:鍾院士有知識分子硬脊樑的氣概,敢不顧自己名利講真話。

以上這三條缺一不可,而目前能真正同時符合這三個條件的只有鍾院士一人,所以鍾院士雖己過七十仍是、仍肯站出來擔此大任,此仍中華大幸,民族之幸!


上海申庫許工


德高望重!

防疫:響應鐘南山,再撐14天。

.

近日,鍾南山院士說,從1月23日封城開始到2月6日(正月十三)為第一個14天。

從2月7日(正月十四)開始再過14天,要到2月20日(正月二十七),如果沒新增上升,疫情才算是控制了。一個14天不能解決問題,請大家配合,做好第2個14天的防護,很重要。

看過今天確診病例破3萬、新增病例仍然3千以上的情況,我們還需要做好第二個14天的防疫工作。

對每個人來說,工作,生意都可以再來,但生命和家人只有一次,希望每個人配合國家的工作再堅持14天!

行百里者半九十。第二個14天很重要,很重要,讓我們再堅持14天。每一箇中國人,都是這場瘟疫狙擊戰的戰士。加油,每個人!



經濟信息速遞


出題人問的是年過七旬的院士,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指的鐘南山院士,我就當是鍾南山院士吧。

首先鍾院士確實有水平,一個平庸之輩無法勝任這工作。

第二,鍾院士敢於講真話,一個有職業素養,但是唯唯諾諾的人同樣無法勝任這個工作。

第三,鍾院士德高望重,在2003年非典時期,鍾院士因為有職業操守有責任感敢於承擔責任受到全國人民的信任。

以上三點使我們敬重的鐘院士再次領銜出征疫情之旅,在這裡我們希望鍾院士身體健康,希望在鍾院士的領導下,可以儘快戰勝疫情。


好評一麻袋



天恩無限


武漢疫情,十萬火急。固我江山,義不容情。古有廉頗餘太君,今見南山與蘭娟。 為江山為民族為天下蒼生,捨我其誰! 可見,此次新冠肺炎突現,其迅猛、迷惑、難捉摸。 在這危難時刻;在這置人於死地的境況。 我們的鐘南山老院士,李蘭娟院士首當其衝;我們的“白衣天使";我們的”人民子弟兵”;以其身軀不顧生死去詮釋: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這不就是鍾老院士等奮戰在"新冠肺炎"最前沿的中國人的愛國情操嗎!也就是“老帥"掛印的之因。


禪城梁山人



永紅愛國


鍾南山、李蘭娟院士兩位院士,都是十幾年前抗擊非典的大功臣,有著豐富的應對疫情的知識與經驗,以及高明的醫術。十幾年後他們已步入高齡,但他們德高望重,具有力挽狂瀾的威信和能力,所以這次防抗戰鬥中,能承擔疫情防控及醫務的專業主帥。在武漢防控過程中,鍾院士日以繼夜熬紅了雙眼,李院士同樣奮不顧身連續值守,還有不少髙齡醫學教授和主任醫師,和他倆一樣戰鬥在抗疫前線。面對親歷如此令人難忘的場面,李院士十分感嘆,感到缺少能挑大樑頂在一線的中青年醫療人才,呼籲要重視醫學科技人才的教育培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