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大的教養,就是讓人感到舒服”。你贊同嗎?為什麼?

老孫遁世無悶


這句話有些道理,不全是,有品味的人,他會尊重每一位值得尊重的人,更是一個人內涵與修養的體現,假如生話中遇到了偽君子,或者說是小人之類的,那就另當別論,他的舒服換取的是對你人格的踐踏。我在這裡想說,做人有時不能沒有座標!


韓國正


認同。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形形色色的人,以自我為中心,從不考慮別人的感受,讓自己不舒服,也讓別人不舒服。

有一老闆自認我賺了點錢,每年在鄉下過年時,總會給親戚發紅包,其和子女們在親戚面前的言行舉止無一不透露出高人一等的姿態,讓人很不舒服。

新型冠狀疫情期間,一個20多歲的女孩住在親戚家多日,把自己當客人,不到吃飯的不下樓,也不幫忙乾點家務,人家是礙於情面不趕她走。

一小老闆總認為自己是最有智慧、最有能力的,總想貶低別人來顯示自己,結果除了幾個工人外,基本上沒有貼心的朋友。


管理無小事


這句話我認可。但是從辯證來說這句話有點片面的。人最大的教養,就是讓人舒服。然而這也是一種世故的表現,許多事用世故的方式確實自己做了好人卻未必把事情做好。

一、為“君”者,未必是人人喜歡,官官擁戴。但為大眾生計施政就一定動到反對者的奶酪,敢問這些人舒服嗎?肯定表面順,估計心裡十萬個罵爹罵娘。

二、為創業者。若是做多個個舒服,或許你真的失去了個性,成為一個平庸之輩。許多企業的方針戰略,你可能因為要人人舒服而縮手縮腳影響戰機。很多人說李嘉誠馬雲怎麼使人舒服,其實這是不可能的。首先馬雲的長相若不是因為成就估計很多人都望而卻步了。

三、為父母者。讓你的孩子舒服,那就讓他不用早起上學,他要啥就給啥,然後就培養出來一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國家棟梁”了。所以並不是如此,讓他舒服也得讓他”難受”。

嚴師出高徒,嚴意味著讓徒弟不舒服。所以我覺得讓人舒服的不一定是最大的教養,是有條件的有範圍的。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不可能是人民人人愛。讓人舒服說明此人已經很懂得世故人情而已。


分享的風清揚


我覺得這句話說的挺好。但是我不會認同。就跟失敗乃成功之母這句話一樣。話說的很好,但未必是真理。

其實一個為人處世不卑不亢的人,正常情況下,便會讓人感到舒服。假如這樣的人讓你不舒服了,你就應該檢討一下你自己,是不是犯了什麼錯誤?

一個有思想的人,他不會一味的替別人著想,一味的讓別人感到舒服。他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有自己的堅持。如果他讓你不舒服了,也許是為你好。

這樣的人是高貴的。也是真正的教養。


蘿蔔砸砸嘴


讓人感覺舒服,其實也是善待自己

羅振宇曾在《奇葩說》裡提到過一個概念——“發行社交貨幣”,大概的意思是,如果你要別人對你好,就要先學會付出。

你喜歡被照顧,就要先去照顧人,你喜歡被溫柔對待,就要先去溫柔對待別人,其實這也是善待自己的一種方式。

上世紀上海灘大名鼎鼎的風雲人物杜月笙,他的發跡就和他“讓人舒服”的處事之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當年杜月笙剛進入黃公館不久,公館大佬的太太林桂生就生了一場大病,杜月笙恰巧被選為去照顧林桂生的人之一。

其餘被選中的人都很討厭服務別人的埋汰活,都敷衍了事。而唯獨杜月笙耗費心神,悉心照顧林桂生。

從此林桂生就開始留意杜月笙,發現這個年輕的小夥子,在日常生活中,也是處處為人考慮,為人誠懇、善良。

於是她開始將杜月笙當成心腹來培養,先是下放權利給杜月笙幫忙打理黃公館,再到給杜月笙包辦婚姻,最後資助他自立門戶。

曾經默默無聞的“小癟三”杜月笙,命運就此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曾在《情商》一書中詮釋了情商是如何影響我們人生的成功與否的,“你讓人舒服的程度,決定著你所能抵達的高度”。

是的,在生活中,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和別人打交道,有時候一句體貼的話,一個細微的小動作,都能改變我們和對方的關係。

心裡裝著別人,讓別人感到舒服,不僅能交到更多的朋友,也能在良好的人際關係中,成為更好的自己。


一星期一本叔


你提的這個問題。太有意義了。相信好多人看了這個問題都會心裡有感觸。我覺得這句話非常對

因為,人與人相處就像是照鏡子,你對著鏡子笑,鏡子裡的人就對著你笑;你對著鏡子哭,鏡子裡的人就對著你哭。如果你希望別人對你笑,你就一定要對別人笑。只要你始終保持笑容,就一定會得到同樣燦爛的笑容。

很多人覺得,說話讓別人舒服,就是要處處為他人著想,那豈不是委屈了自己,這樣不累嗎?

芒果臺何炅,是娛樂圈出了名的好人緣,只要上過他的節目,他不管對誰,都會非常照顧對方的情緒,如果看到對方表情不開心,他會及時的上去援助補充,化解尷尬,其實這個也是尊重嘉賓,所以他的人緣非常好,好多人喜歡他。

好多記者就討教他,他回答說只有自信的人,才敢去討好別人,我不但可以弄好我自己,我還可以讓你開心,我也沒有為難自己,我不辛苦。

而且在整個過程中,我自己很習慣,甚至很享受。”

讓人舒服是人與人相處的最佳境界,不管是朋友之間,還是親人之間。厲害的人比較懂得和人相處,化問題於無形,不動聲色就處理完了事情,不會給別人造成傷害,也不會讓周圍的人感覺不舒服。

比如,你朋友今天和老公吵架了,你應該站在她的角度去安慰她。而不是在人家痛苦的時候你卻在曬自己的幸福說你老公多麼愛你。別人明明很胖。你卻說自己吃什麼都不長肉。別人家孩子不聽話。你非要說自己家的孩子學習好,還會幫助你做家務。

你不僅沒有讓別人舒服,還刺激別人的情緒更為低落,你簡直就是雪上加霜劊子手。也就是你情商不高的體現。你的不會說話導致了你沒有讓別人舒服,直接導致了自己人脈關係的損耗。

《奇葩大會》裡,肖驍也說過一個觀點:“當你情緒低落的時候,朋友的不如意,朋友的負能量,才是支撐你走下去的那一點正能量。”

他說:不同的讚美,有不同的解讀。當我們對一個人的讚美,聚焦在這個人本身具有的屬性,或者他本身的特質而非行為的時候,我們就會覺得他對我們做的一切都是他的本分而非心意”

雖然這個觀點略顯卑劣,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它說出了許多人的心聲。

那具體怎麼樣讓別人舒服呢?簡單粗暴的方法就是:在別人面前:

1.我要比別人更低調

2.我要比別人過的更差

3.我要比別人低一個頭

4.我沒你帥沒有你漂亮

5.我要永遠說你比我優秀

雖然有可能我們比別人好,但,你幹嘛要說出來呢?我們讓別人舒服點,我們也會舒服點,贈人玫瑰,手留餘香,難道不好嗎?




安如意


一般來說,有教養就是對人有禮貌做事有事理,恰當得體。“人最大的教養就是讓人感到舒服”,的確,在中國人的文化圈裡是這樣,有一定的道理。

中國人講究由內到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不是靜態,而是動態的“易”。好的總是讓人愉悅快樂和舒服的,但是對什麼是好,怎麼做到好,有講究。

好,就是首先得自己好,自己滿意。如果自己都認為不好,還要拿出去推銷,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認為不好也做不到好,不如“獨善其身”,不是不要外界的幫助,而且要善於學習和借鑑,在自主獨立的基礎下把自己搞好。也因此,有“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好,不是一個人說好,而是大家都說好。如果一個人自我陶醉在假象幻境裡,如同中了邪,就不能稱為好。“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不同於不好,好的總是可以分享的。如果拿出來被人稱道,不僅是有分享的喜悅,還有驗證的功效。也因此,“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不僅是提倡向善,也是實踐總結出來的道理。當然,驗證後不好,可以“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學習交流提高,還是不變之道。

因此,“人最大的教養,就是讓人感到舒服”有些道理。道理在於社會所提倡的“獨立自主開放包容”,而且既然是“道理”,就會有顛簸不破的客觀性。不同於“偽”,如果是隻為取悅他人,那就會有假象,不能稱為“道理”。


呵呵說吧


我非常贊同這個說法。有教養的人都出自於有優良的家規、家風、家教的家庭裡,這樣家庭教育出來的子孫,在國為官就是忠臣良將,在家就是孝子賢孫,出門在外,在人際交往中,也是謙虛禮讓,吃虧讓人,處處能捨身處地、站在別人的立場上,為他人著想,給他人以好處,給他人以利益,給他人以快樂,給他人以方便。這樣的人高風亮節、心懷坦蕩、光明磊落,堪稱真君子。試問跟這樣的人交往共事能不感到舒服嗎?有誰還會不願跟這樣的人交往呢?


彌勒家人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曾在《情商》一書中詮釋了情商是如何影響我們人生的成功與否的:“你讓人舒服的程度,決定著你所能抵達的高度”。

是的,在生活中,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和別人打交道,有時候一句體貼的話,一個細微的小動作,都能改變我們和對方的關係。

心裡裝著別人,讓別人感到舒服,不僅能交到更多的朋友,也能在良好的人際關係中,成為更好的自己。

我們該如何做到讓對方舒服

一直覺得,我們與人相處的重點不是為了分對錯,而是為了讓兩人的關係更和諧。

根據自己的經驗和一些資料,給大家列舉了幾個舒適的相處之道,希望能對你們有所裨益:

承認自己是一個有情緒的人

蔡康永曾說:“承認自己就是一個有情緒的人,也承認別人是有情緒的人。”

其實這就是換位思考,我們不要用情緒去定義別人,當你想舒服做自己的時候,也要理解別人也是如此,不去綁架別人,才能讓別人跟我們相處起來的時候,感覺如沐春風,覺得舒服。

行事不可任心,說話不可任口

說話的技巧在人際相處中,也是十分重要的部分。

曾國藩年輕時就曾因為口無遮攔而沒有朋友,後來才在多年的“戒多言”後,慢慢得以改善。

“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群聚守口,獨居守心”。

我們在與別人相處的時候,說話一定要給自己和對方都留有餘地,才能讓彼此和諧舒服地相處下去。

不直斥其過

在生活中,我們都容易犯將自己的想法凌駕於他人身上的毛病,可實際上我們本可以用一個對方更易接納的方式。

王陽明曾說:“大凡朋友,須箴規指摘處少,誘掖將勸意多,方是。”

對朋友,不要當面斥責他的過失,可以委婉地表達,讓他更容易接納。

比如,“我理解你”就比“你為什麼這樣想”要來得舒服的多。

其實方法有很多,一個燦爛的微笑,一句體貼的話,一個小動作,一個特別的暱稱,都足以讓感情升溫。

但總的來說,“從善意的角度思考問題”,既可以讓自己做一個如沐春風的人,也可以獲得一個融洽的人際關係。



小溫回鄉鴨


這要看如何理解這句話,我們為人處世不是以讓他人舒適為目的,而是為了幸福生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對方品行惡下,難道我們也要品行惡下討好他嗎?對方喜結雞鳴狗盜之士,我們也要做雞鳴狗盜之人嗎?很明顯,我們不是為了別人舒服,我們的教養是讓我們自己品行端正,為人正直誠懇,不是教養我們成為察言觀色,阿諛奉承的人。

我個人認為,我們最大的教養當是學會做自己應該做的事,能夠控制自己的慾望,不胡作非為,能夠做到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為人處世不卑不亢,能夠擼起袖子為追求幸福人生,堂堂正正地努力奮鬥拼搏!

生活總是複雜的,沒有一帆風順,也沒有一路荊棘坎坷,更多的是精彩,哪怕是我們遇見了很多困難,那也不能是毫無可取之處,積極向上樂觀,努力擔當,風雨之後,彩虹離我們還會遠嗎,我相信只要我們努力我們都會看見那美麗的彩虹!

這幾天疫情爆發期,大家都承受較大的壓力,有心理的,也有工作帶來的,情緒難免會不好,願大家都能克服困難,齊心協力,彼此理解包容共度難關,最後最大家都好好的ヾ ^_^♪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