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學和物理學領域中,中國有沒有世界知名的大科學家?

時代傻瓜李博士


謝希徳,謝教授是我尊敬的前輩,當年在復旦大學,我參與了謝教授領導下的LPCVD研製,獲得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協作獎,並有幸在八十年代初期在南京三零七所(省委招待所)參加全國聞名的半導體學術年會,全國的半導體泰斗幾乎全部參加了,謝教授也親臨會場。我作為會議協辦人員自始至終參與會議,並與多名全國知名教授建立了密切的聯繫,為日後參與北大及上海元件五廠的國家七五攻關項目,國家六五技改項目,美國硅谷技術引進項目經理,等平面高速CMOS電路的設計與研製奠定了基礎,謝謝一大批國內老前輩的指導與幫助!


田裕民


提出這個問題的人多半是出自於不自信,從小看到的數學和物理課本上全是外國人的名字,便以為中國人在智力比不過外國人。其實大可不必如此,我們在課本上接觸的數學知識和物理知識大多數是在幾百年前發明的,那個時候中國還是明朝清朝,閉關鎖國科技落後自有其原因。但是在當代社會其實已經有了很大改觀,華人科學家群體在國際學術界的聲音越來越響亮,預計幾十年後,會有一大批傑出的中國科學家閃亮在國際舞臺,這點民族自信還是應該有的。

那麼我就來列舉一些現代數學和物理領域有哪些稱得上世界知名的華人科學家。要談世界知名,首先應該界定一下什麼樣才能被稱為世界知名,最簡單的衡量標準就是所謂的最高獎獲得者。物理學界的最高獎自不必說,就是諾貝爾獎。那麼就必須要提到楊振寧和李政道。很多人只是知道他們是歷史上第一第二個獲諾貝爾獎的華人,但事實上,他們比你從網絡和電視上所知道的要厲害得多。楊振寧和李政道獲獎時年齡都是30多歲,是歷史上年輕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之一(李政道甚至時年只有31歲),這就是說,即使是在諾貝爾獎獲得者這個星光熠熠的群體中,他們也是佼佼者。而楊振寧除了獲諾貝爾獎的弱作用與稱不守恆理論之外,還提出了楊-米爾斯規範場理論,是現代理論物理學界的基石,已被寫進標準的教科書中。甚至有人認為楊振寧是歷史上排名前十的物理學家。


上圖便是國外物理教科書的目錄,其中的Yong指的就是楊振寧。

下面再說數學獎,數學界的最高獎是菲爾茲獎,但是菲爾茲獎只頒發給40歲以下的人。除此之外,還有沃爾夫獎。這兩大獎項就是數學界公認的最頂級的獎項。除此之外還有,阿貝爾獎,克拉福德獎,陳省身獎也號稱數學界的最高獎,等等,發現中國人的名字了是不是!



陳省身(Shiing Shen Chern,1911-2004),20世紀最偉大的幾何學家之一。其在數學界的歷史地位當屬華人第一。陳省身被譽為“現代微分幾何之父”,他的工作改變了20世紀微分幾何的全貌。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數學界最高獎應該是夠霸氣的吧。甚至楊振寧曾寫詩稱讚“千古寸心事,歐高黎嘉陳”,意思是陳省身的貢獻可以與歐拉,高斯,黎曼,嘉當相提並論,雖然這是中國人的自誇,但陳省身的地位可見一斑。

陳省身的學生丘成桐(Shing-Tung Yau),歷史地位可以排到華人第二。但他所取得的成就從某種意義上講超過了陳省身,他將數學界的三大獎,菲爾茲獎,沃爾夫獎和克拉福德獎全部收入囊中,從世界範圍來看,也只有兩個人做到這一點。


丘成桐長期擔任世界排名第一的數學研究機構——哈佛大學數學系的主任,被《紐約時報》稱為“數學界的國王”。每年的華人數學家大會,全世界華人最頂尖的數學家匯聚一堂,但其實質就是丘成桐的徒弟大聚會。他的卡拉比-丘流形理論,還是現代物理弦理論的基礎。

上面三個人可以說是基礎科學領域中國最閃耀的三顆星星,除此之外還有,



鍾開萊(Kai Lai Chung,1917-2009),許寶騄的學生,斯坦福大學數學系主任,美國概率論學界的學術領袖,被譽為20世紀後半葉的“概率論教父”。



林家翹(Chia-Chiao Lin,1916-2013),應用數學家,力學,應用數學和天體物理學領域的國際權威,麻省理工學院第一位華人教授。清華大學曾為吸引海外人才在校園內修建了三座“大師別墅”,贈予清華大學認為在世界範圍內堪稱學術大師的人居住,其中兩座給了楊振寧和李政道,剩下一座便是給了林家翹。


上面列舉的這些人都足以堪稱世界知名,另外還有很多非常有成就的華人數學家和物理學家,除了人人都知道的華羅庚和陳景潤以外,還有例如吳文俊,田剛,張益唐,谷超豪,蘇步青,柯召,馮康等等。

中國人在智力上絕不比西方人差,同時,中國的教育制度也未必像人們口誅筆伐的那樣一無是處,尤其是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與科研環境的改善,相信30年之後將是中國諾貝爾獎大爆發的年代。


數學救火隊長


雖然歷年來獲得過諾貝爾獎物理學獎和菲爾茲獎的大都是外國人,可以說幾乎全是外國人,但是這不代表在數學和物理學領域沒有我們中國的科學家。像吳有訓 ,就是我國最早的一位具有國際聲譽的物理學家,任過清華大學教授、西南聯大教授,楊振寧、李政道當時都是西南聯大的學生。還有錢三強,浙江省湖州市人,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48年回國,歷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北平研究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所(後改為原子能所)所長、計劃局局長、副秘書長,二機部副部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中國核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科學院特邀顧問。黃昆院士也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他對固體物理學作出了許多開拓性的重大貢獻。是我國固體物理學和半導體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鄧稼先,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被稱為“兩彈元勳”。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鄧稼先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完成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原子彈試驗成功後,鄧稼先又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領導並親自參與了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製和實驗工作。錢學森,早年在應用力學和火箭、導彈技術的許多領域都做過開創性的工作。獨立研究以及和馮.卡門合作研究提出的許多理論,為應用力學、航空工程和火箭導彈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回國後長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衛星研製的技術領導職務,為創建和發展我國的導彈、航天事業作出了傑出貢獻。在工程控制論、系統工程和系統科學、思維科學和人體科學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等許多理論領域都進行過創造性研究,作出了重大貢獻。1956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91年被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和一級英模獎章。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還有物理界-中國著名女物理學家-----吳健雄等等。這些都說明我國也有不少物理學界和數學界的著名科學家。雖然在國外名氣不是很大,但是也為我國的科學事業做出了許多重大的貢獻。讓我們一起為這些科學家人士致敬。


數學百曉生Jack


有的。古代的就不提了(其實古代中國真沒有多少科學家,在世界科學史上的地位也沒有達到阿基米德、伽利略、牛頓這個級別的),只舉幾個當代的。

在全世界知名度最高的,應該是楊振寧和李政道。1957年,楊振寧和李政道因為提出“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稱可以不守恆”,並被吳健雄的實驗證實,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當時楊振35歲,李政道更是隻有31歲,而且兩人拿的都是中國護照。

此外,楊振寧提出的“非阿貝爾規範場論”,是當代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的基礎,往大里說可以說是整個物質世界理論的框架。這是一項比宇稱不守恆更加重要的成就,許多人認為值得再拿一次諾貝爾獎。當然,這要看諾貝爾獎委員會的心情了。無論如何,楊振寧在全世界學物理的人心中,是隻比愛因斯坦低一個級別的大牛人,在活著的物理學家中是最偉大的之一,——在許多人看來還沒有之一。

一件有趣的事是,許多其他國家的學生在聽到楊振寧、李政道還活著時,會非常驚訝。在他們的腦海裡,這倆人是屬於上古時代的大神(1957年!),應該早就見愛因斯坦去了,沒想到居然還在活躍!

陳省身和丘成桐的學術成就跟楊振寧、李政道是一個級別,不過因為是數學家,研究成果難以向群眾解釋,知名度只限於科技界。而且諾貝爾獎沒有數學獎,也降低了媒體的炒作程度。其實他們得到的沃爾夫獎、菲爾茲獎,在數學界就是最高的獎項。

楊振寧和陳省身

在陳省身去世後,國際數學聯盟(IMU)還特別設立了“陳省身獎(Chern Medal)”(國際數學界最高級別的終身成就獎)。得到大獎的人不少,能以名字為一個大獎命名的人就少得多了!從這裡,可以看出陳省身的學術地位和受人敬仰的程度。

如果把“世界知名”的條件放寬一些,那就多得多了,華羅庚、陳景潤、張益唐、潘建偉、薛其坤、文小剛、張首晟等人都可以列舉。真正重要的是,中國數學物理整體的實力在迅速上升,以後在世界知名的會是一大批,而不是少數幾人。


科技袁人袁嵐峰


此時我就想問一下:你們認識許寶騄嗎?

作為西南聯大三傑之一的許寶騄,其名氣遠不及陳省身和華羅庚,一直被遺忘,從沒被記住。

在1928年中學畢業後,許寶騄成功考入燕京大學化學系。卻因為受姐夫影響,對數學頗有興趣,此時的他也瞭解到清華大學的數學系是最好的。便在一年後,轉入清華大學數學系,不過依舊要從一年級開始讀起。

而在第二年,從南開大學畢業的陳省身來到清華開始研究生之旅,而此時華羅庚也被熊慶來教授破格特邀前來作研究員。西南聯大數學三傑第一次這樣以不同的身份在清華相遇了

就在1934年,許寶騄在北大數學系當助教,擔任來訪的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奧斯古德的助教共兩年。

奧斯古德是分析方面的專家,在這兩年內許寶騄做了大量的分析方面的習題,也開始了一些研究,在1935年,他發表了兩篇有關分析的論文。

那時芬布爾和阿蒂肯合寫的《標準矩陣論》已經出版,許寶騄熟練地掌握了矩陣的工具,尤其精通分塊演算的技巧。

1936年,他再次考取了赴英留學,派往倫敦大學學院統計系學習數理統計,攻讀博士學位。

1938年許寶騄共發表了3篇論文。當時倫敦大學規定數理統計方向要取得哲學博士的學位,必需尋找一個新的統計量,編制一張統計量的臨界值表,而許寶騄因成績優異,研究工作突出,第一個被破格用統計實習的口試來代替,從而獲得了哲學博士學位。

同年,系主任內曼受聘去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他推薦將許寶騄提升為講師,接替他在倫敦大學講課。

1939年,許寶騄又發表了兩篇論文,1940年又發表了3篇。其中兩篇文章是數理統計學科的重要文獻,在多元統計分析和內曼-皮爾遜理論中是奠基性的工作,因此他獲得了科學博士學位。

接著,便回到戰火紛飛的祖國,在昆明的西南聯大執教,鍾開萊、冷生明、王壽仁、徐利治等均是他的學生,後來也在北京大學任教授。

當時的生活十分艱苦,許寶騄本來就不好的身體更是日漸衰弱。他長期帶病工作,還堅持在教學之餘,繼續進行科學研究,並且成果豐富,在矩陣論,概率論和數理統計方面發表了10餘篇論文。

安德森在紀念許寶騄的一文中,一開始就寫道:

從1938年到1945年,許所發表的論文處於多元分析數學理論發展的前沿。……1945年後,他在哥倫比亞大學和北卡羅萊納大學講授多元分析,在那裡他培養學生從事這一領域的研究。如同一個有高度素養的數學家那樣,許推進了矩陣論在統計理論中的作用,同時也證明了有關矩陣的一些新的定理。

美國統計學家內曼(Neyman)認為:許寶騄的水平絕對可以與瓦爾特(A.Wald)相媲美。他們是新一代的數理統計學家中的兩個佼佼者。

在建國初期,一些西方國家對新中國實行封鎖。為了開展對蘇聯的學術交流,他自學俄文,先後主持校對了《數學分析簡明教程》、《概率論教程》和《微分方程教程》等俄文翻譯教材。

不僅如此,他還幫助北大數學系的其他教師學習俄語,帶領他們精讀俄文原版的《數學分析八講》。

50年代,許寶騄已身患肺結核、胃病和痔瘡等多種疾病(肺病需要加強營養,但同時有胃病,營養得不到吸收),行動也十分不方便。

因為自己的病,許寶騄還跟當時交往的女友提出了分手,“我不耽誤你了”。後來又由於種種原因,終身未娶。

這時,身高1米76的他體重只有70斤,每天主食只吃2兩或3兩,靠一磅半牛奶維持所需的營養。組織上曾多次建議他出國療養,但都被他婉言謝絕了。

他大部份的時間是在床上過的,唸書和寫作時,面前放一硬紙板,背靠著軟的靠墊,吃飯和參加討論班時,下來坐在沙發上。

儘管這樣,他每天都工作六個小時以上。直到文革以前,他的教學、科研活動一刻也沒有停止。

1963年,X光檢查發現他肺上有空洞,並且他帶的菌具有抗藥性。組織屢次安排他休養,他均謝絕。他對學生說:我知道時間不多了,我再帶你們去闖一個新方向,好讓你們知道新方向該怎麼闖。

從那時起,他一個人領導了三個討論班:數理統計、馬氏過程、平穩過程,帶領青年人搞科研。他給三個討論班分別取了筆名:班成、班果、班績,希望這三個討論班能有成績,能有成果。

不過,不久後,北大就開始社會主義教育運動,討論班就只能中途停止了。

文革中,許寶騄受到不公正的對待,被剝奪了工作的權利。

儘管這時他已癱瘓,臥床不起,但仍保持旺盛的工作精神:只要上面直接有任務下達,總是力爭提前完成;只要環境相對安定,就抓緊研究工作。

有次工宣隊讓他校對幾十萬字的一本俄文書,希望他最好在一個月內完成,他回答說:“我只要十天。”實際上他只用了九天多一點時間就完成了。

他在病床上對探望他的親友說:我身體不行了,不能動了,但我的頭腦還是很清楚的,我還可以用腦子為祖國服務。

有一位工人師傅說:許寶騄整天在床上畫0,1,不知道是幹什麼。

這是因為他在文革開始前,領導了一個組合數學的討論班,想把矩陣方法系統地用於組合數學,而組合設計的結合陣和設計陣都是0,1陣。他的最後一篇手稿,是在臨終前交給段學復的,就是BIB設計與編碼的關係。

他的兄長許寶騤回憶說:當我知道寶騄去世的消息後,趕到北大時,只見他床頭邊放著未完成的手稿,和一支錏去了Parker標記的金筆。。。

他的一生和研究工作是分不開的,

他的生命就是研究學問,科學研究就是他的生命。

<strong>

許寶騄一生髮表的論文,篇數並不算多,總數不超過40。

他對自己的工作要求很嚴,一個問題在他的手中沒有徹底解決好,他往往不肯放手。他對科研工作的評價有他自己的標準,他曾說:

一篇文章的價值不是在它表發的時候得到了承認,而是在後來不斷被人引用的時候才得到證實。我不希望自己的文章登在有名的雜誌上因而出了名;我希望一本雜誌因為刊登了我的文章而出名。

在世界統計學的中心——斯坦福大學統計系的走廊裡,至今懸掛著許寶騄的畫像。

在世界應用數學的中心——Courant數學研究所的圖書館裡,有數排擺滿大數學家論文集的專架,其中就有Pao-Lu Hsü collected papers(許寶騄),和Loo-Keng Hua collected papers(華羅庚)擺在一起,與高斯、柯西、凱萊、 黎曼、庫默爾、希爾伯特、馮諾依曼等前輩大師的著作同列。

這位世界一流的學者值得被所有人記住。


超級數學建模


世界知名,沒有。

有人說數學家有,陳景潤、華羅庚,他們在數學這一領域確實貢獻不小,但還沒有那種世界知名家喻戶曉的地步。

但非要我說一個數學家,我覺得,祖沖之算吧。

物理學家,就更不敢恭維了,受國內實驗室條件影響,很多實驗沒法進行。至於物理學家,只有一個大家都認識的楊振寧,但他也只是華人。他的偉大在於他的宇稱不守恆理論。也許,你我,都不懂這個理論,但我稍加解釋,你就明白厲害之處了。

在宇宙中存在四種力:引力、磁力、弱作用力、強作用力。科學家們一直孜孜不倦的追求著大一統理論,能夠用一種理論來解釋這宇宙中的所有力,愛因斯坦想用他的相對論統制量子力學,失敗了。但楊振寧、米爾斯的楊-米爾斯理論 將除了引力的三種力包含在同一理論中了。而他和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恆只是他的一個三流成果 ,卻已經獲得了諾貝爾獎。(謝謝Deemo58的糾正)

肯定有人要問了,那有沒有很牛叉的人創造了個理論把這四種力都大一統了呢?

這就要說起現在最火的超弦理論或者M理論了。有有興趣的話《宇宙的琴絃》值得一看。

扯多了,拉不住手,手動滑稽。


量子小飛豬


翻了翻這個問題下的回答,發現絕大多數被提到的都是男性科學家。其實也有很多優秀的華人女科學家,其中不乏在數學和物理學領域有一定國際影響的。我就來補充一些傑出的華人女性數學家和物理學家,也希望大家能夠更多關注科學界的女性工作者。

吳健雄(1912-1997)

許多答案提到楊振寧和李政道,那就不能不提吳健雄。吳健雄是美國國家科學院第一位華裔院士、美國物理學會第一任女性會長。50年代,她用極化鈷-60的β衰變實驗首次證明了李政道、楊振寧的理論“在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恆”。1975年獲得美國國家科學獎(National Medal of Science,她和陳省身同年獲獎,是最早獲得這一獎項的華人科學家),1978年獲得首屆沃爾夫物理學獎(Wolf Prize in Physics,可以說是諾獎之外物理學界最重要的獎項)。可以說,吳健雄是第一位進入世界一流物理學家行列的華人女性。她未能與楊振寧、李政道分享195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這是諾獎歷史上的一大遺憾,但這不足以動搖吳健雄在科學界的地位。

何澤慧(1914-2011)

她和丈夫錢三強都是出色的核物理學家,被稱為“中國的居里夫婦”。40年代,她在德國海德堡威廉皇帝醫學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工作期間,發現了正負電子的彈性碰撞現象。1946年何澤慧來到法國,和錢三強一起在約里奧-居里夫婦的實驗室工作,倆人合作發現了柚核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現象。此時,剛剛30歲的何澤慧已經做出了優秀的成果,取得了一定的學術聲譽,我們有理由相信,如果她繼續在國外工作,完全能夠有更大的學術成就。但何錢夫婦選擇回到中國,為中國的核物理研究和核工業發展貢獻了一生。

謝希德(1921-2000)

半導體物理和表面物理專家。她的學術貢獻或許還達不到世界一流的程度,但她終生致力於推動中外學術交流,因而在國際上享有盛譽。1988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90年當選為在北京召開的第二十一屆國際半導體物理會議主席,1991年當選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外籍院士。

胡和生(1928- )

谷超豪先生的妻子,主要從事微分幾何的研究。70年代,她參加了復旦大學和楊振寧教授合作的規範場研究,得到了很有意義的成果,被選進了楊振寧論文選集。1979年單獨研究了有質量的規範場,把規範場的作用量和調和映照的作用量耦合起來,得出了有質量的規範場的一種生成方法。在深入地研究了靜態解的存在性問題後,第一個得到經典場論中極限m→0時不連續性的顯式事例,並因此受邀在法蘭西學院做多次報告。2002年應邀為世界數學家大會Noether講座(為紀念德國偉大女數學家E. Noether,從1994年開始每四年邀請一位女性數學家作大會報告)的演講人。她也是中國科學院第一位女性數學家院士。

李方華(1932- )

主要從事晶體結構和缺陷的電子衍射和電子顯微學研究。針對高分辨電子顯微學傳統方法測定晶體結構的侷限性,她提出衍射晶體學與高分辨電子顯微學相結合的新思想。80年代,她建立了新像襯理論“贗弱相位物體近似”,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一套全新的測定微小晶體的結構的電子晶體學圖像處理方法。她70歲生日那年,電子顯微學領域的高端期刊Ultramicroscopy為她出版了一期專刊。2003年李方華獲得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L'Oréal-UNESCO For Women in Science awards),也是第一位獲此獎項的華人女科學家。

莊小威(1972- )

生物物理學家。15歲考入中科大少年班,畢業後赴美留學,現為美國哈佛大學David B. Arnold科學教授,物理系、化學與化學生物學系雙聘教授,哈佛大學高級成像中心主任,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HHMI)研究員。2006年她發現一種能夠數百次反覆在各種顏色的光照下使用且可在熒光態和暗態轉化的發光分子團,從而得到了一種比傳統光學顯微鏡高10倍以上分辨率的顯微技術,命名為“隨機光學重建顯微法”(STORM),應用該方法實現三維超高分辨率成像。基於光化學機制,合成了超亮的可光控的染料及具有最佳性能的熒光蛋白,將分辨率進一步推進到幾納米,比光學衍射極限高近兩個量級。在此基礎上也發展了活細胞快速三維高分辨熒光成像。這一系列技術發展使得熒光顯微技術進入分子水平成像時代。2003年獲麥克阿瑟基金會天才獎,是該基金會史上頒發的第一位華裔女科學家。2012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2013年當選為美國國家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當然,在數學和物理學之外的其他技術領域,還有更多的傑出華人女科學家。比如上面提到的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的另外幾位獲獎華人:陳化蘭(動物病毒學家)、任詠華(無機化學家)、葉玉如(神經生物學家)、謝毅(無機化學家)、鮑哲南(材料學家)。相信在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學者成為世界一流的科學家。

張懷亮《吳健雄傳》

劉曉《卷舒開合任天真:何澤慧傳》

王增藩《女物理學家——謝希德》,《中國科技史雜誌》,1993(3):59-66.

中國科學院胡和生院士主頁

中國科學院李方華院士主頁

哈佛大學物理系莊小威教授主頁

何梁何利基金官方網站獲獎科學家信息


加菲小洋人


看問題不能靜態的看,要有動態的眼光看問題。

在基礎科學領域取得的突破一般只有在幾十年後才能得到認可,很多諾貝爾獎得主都是在其發表論文後幾十年才獲獎的。

基本上可以確定這些年的論文決定未來得獎的人,就像去年的物理學獎發表研究成果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屠呦呦團隊的青蒿素更是上個世紀70年代的發現。愛因斯坦相對論當年提出的時候甚至沒人能夠理解,所以幾乎沒有人能在發表論文後就直接名譽全球的。

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沒有特別著名的物理學家,那是因為幾十年前我們的科研能力一塌糊塗。但是幾十年後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一定在這幾年發表論文的科學家中產生。

而我國去年sci論文數量位居世界第二,增長率世界第一,被引用次數增長率高於數量增長率,也就是說無論是數量和質量上我們的科研能力都在顯著提高。而這些論文決定的是未來幾十年物理學家的誕生。也就是說未來著名的科學家中國根據論文數量和質量來說,我國至少能排在第二。


漁耕樵讀


沒有嗎?看一下公式?二無窮量的比值,y/x=1/Z,(Z=(n十1)(n十2)/2)。y是所有奇質數相加的和。x是所有”1十1十1”的”疊加”的和。n是所有順序奇質數的個數。強調順序是為了更好的研究數形。怎樣,聰明人有何感想,我不過是一個農民工給己!


四哥5101


數學與物理相連的,我們看到的物質需要衡量哪麼就要用數來表示,物質的大小(質量與體積)變化(運動與物質與物質的結合,反應等)又要用數來計算:,數學能夠解釋明白物質變化同時也是隨物質的變化而改變,所以離不開數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