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帶的孩子卻跟自己不親是怎麼回事?

登西麥瑞


其實不是不親,是沒有摸透孩子的心,孩子並不是吃好住好就可以了,必須要有耐心細心,首先你必須在相處中除了當父母的威嚴下,也要像朋友關心,和孩子經常性的溝通,有共同話題,必須玩必須學反正就要有共同話題,不是你自己喜歡就完事,這樣就會養成習慣以後你不找他他反而不習慣。其次換位思考,讓他體驗下他是大人你是孩子的感覺,這樣孩子會更瞭解明白你。這樣一來二去孩子會理解你,你會感覺到孩子的想法,最重要要記得如果他什麼都懂就不叫孩子了,不要用成人的思維眼光去看孩子,孩子的眼睛是白白的什麼都沒有,看你怎麼教育了,不同的父母不同的想法,希望能幫到你。


老年鏡片


一 新鮮感

孩子天生喜歡新鮮事。家裡的媽媽經常帶他,在他看來跟媽媽已經熟悉得不得了,偶爾來個“外人”,反而更能引起他的興趣,就會表現得跟“外人”格外親熱。但請媽媽們放心,一旦“外人”走了,孩子還會黏著你,重新迴歸你和他的溫馨時光。

二 誰會陪他玩他跟誰親

這點在我家小侄兒身上表現得再明顯不過。平時弟媳工作比較忙,小侄都是我媽帶,但一旦有親戚來串門,凡是會哄小侄開心的親戚,小侄就會纏著不放,這時候我媽媽站在一邊,他還會用手把奶奶推開。我因為自己有孩子,也喜歡逗孩子玩,只要我一來,小侄跟我親得不得了,又是張開胳膊要我抱,又是要我哄他睡午覺,連我去趟廁所他都要跟著。我想,誰對他好他便黏誰,這其實是他在尋求關愛吧。

因此,如果自己一直帶的孩子,見了別人比對自己還親,請不要心裡彆扭,那只是孩子在向外探索、尋找新鮮感的表現。這樣的孩子,說明自身已經具備了很充足的安全感,才會有勇氣離開撫養人的懷抱獨自探索,而這也正是你對他每天照顧、細心呵護的功勞。


奶瓶Poems


自己帶的孩子,因為可能有些時候不在身旁。從前到後一直出外打工,沒有和孩子。陪伴。缺少母愛和父愛。就是我們常說的農村留守兒童。再有可能是,之前是爺爺奶奶帶,然後之後就沒上班,然後帶孩子。之前孩子就喜歡和爺爺奶奶在一起,突然和自己生活在一起,感覺還沒有適應過來。這個。如果過一段時間就會好一些。


李勝利019


孩子多大了?怎麼教育的?

我兒子一週多,平時都是我父母帶我們兩口子在外地工作,只能視頻聊天,過年回家兒子看到我就哭也不要我 ,因為疫情這次回來在家時間長了,和他玩和他鬧都不哭。

孩子總歸是孩子,問題還是出在大人身上的。


算事嗎


孩子天然與帶自己時間最長的人最親,在三歲之前,血緣關係可能會起一定的作用,但三歲之後,主要教養者在親子關係上的優勢就會顯現出來。孩子不是有人帶就好,母親的角色是別人無法代替的。親子關係這件事,在時間上是偷不得懶的,成人可能覺得孩子什麼都不懂,甚至認為血緣關係就決定親子關係的質量,但實際上孩子會用腳投票。孩子喜歡的是最理解自己的人,能夠用適合他的方式跟他互動,給他關心的人。

給孩子儘可能多的時間,用孩子需要的方式去愛他。可以多看一些育兒讀物,特別是關於幼兒心理發展和親子溝通的讀物。另外,職場媽媽跟孩子相處時還要避免一個傾向,那就是因為白天沒時間陪孩子,唯恐忽視了孩子的早期教育,下班後就急於補課,帶孩子學習、給孩子制定這樣那樣的規矩等等,這樣只會讓孩子逃離。




duan9971


我身邊也有親戚是這樣的情況,自己生下來自己帶的孩子,最後跟自己反而不親了,跟爸爸或者爺爺奶奶親。

首先不要低估一個孩子的判斷能力,她會自己大腦做出判斷,跟你關係沒有那麼親密可能有兩種原因:

第一,可能你平時對他的要求比較高,當他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如果你認為不安全或者不應該那樣做的時候,可能會大聲喝止,時間一久,孩子就會覺得媽媽太兇了。如果這時候爸爸出現抱走他,他就會覺得媽媽是反面人物,爸爸是正面人物,從而跟你關係沒有跟其他人的關係好。

第二,請問你和丈夫之前的夫妻關係怎麼樣,像第一條說的那樣,即使你沒有大聲指責孩子,如果你在和你丈夫有爭吵的時候,孩子發現你是比較強勢的那方的話,他也會下意識的去疏遠你。

其實孩子雖然小,但是心思非常細膩,他們會觀察自己生活的環境,跟著一起模仿。


清易安


鄰居阿姨家的媳婦在孩子一歲時斷奶並去外地上班,從此孩子由家裡的爺爺奶奶帶。每次孩子媽媽回來看女兒,小女孩就把她奶奶丟一邊,跟媽媽親得不得了,媽媽走哪就要跟哪,奶奶怎麼喊都不行。阿姨每次都要感嘆一句“你看看,自己帶的還是跟自己不親”,有時還要加一句“真是個小白眼狼”。

其實,孩子哪有什麼道德觀念,她喜歡媽媽就是喜歡,畢竟血濃於水,血緣誰也割不斷。除了血緣的原因以外,媽媽回來總要給小女孩帶很多好吃好玩的,愛吃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她當然就黏著媽媽了。經常帶她的奶奶其實大可不必吃醋,畢竟孩子喜歡媽媽也是理所當然。當然,孩子畢竟跟媽媽還是見得少,晚上媽媽想帶自己女兒一起睡覺,女孩卻堅決不從,非要跟她奶奶睡。“跟誰睡就跟誰親”,這句話還是有道理的。

如果是爸爸媽媽自己帶孩子,尤其是媽媽一人全職在家帶孩子,遇上孩子的爺爺奶奶偶爾來看他,孩子表現得異常活潑,跟爺爺奶奶超級親,媽媽也不要心裡難過,其實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 新鮮感

孩子天生喜歡新鮮事。家裡的媽媽經常帶他,在他看來跟媽媽已經熟悉得不得了,偶爾來個“外人”,反而更能引起他的興趣,就會表現得跟“外人”格外親熱。但請媽媽們放心,一旦“外人”走了,孩子還會黏著你,重新迴歸你和他的溫馨時光。

二 誰會陪他玩他跟誰親

這點在我家小侄兒身上表現得再明顯不過。平時弟媳工作比較忙,小侄都是我媽帶,但一旦有親戚來串門,凡是會哄小侄開心的親戚,小侄就會纏著不放,這時候我媽媽站在一邊,他還會用手把奶奶推開。因為我比較喜歡小孩子嘛,也喜歡逗孩子玩,只要我一來,小侄跟我親得不得了,又是張開胳膊要我抱,又是要我哄他睡午覺,連我去趟廁所他都要跟著。我想,誰對他好他便黏誰,這其實是他在尋求關愛吧。

因此,如果自己一直帶的孩子,見了別人比對自己還親,請不要心裡彆扭,那只是孩子在向外探索、尋找新鮮感的表現。這樣的孩子,說明自身已經具備了很充足的安全感,才會有勇氣離開撫養人的懷抱獨自探索,而這也正是你對他每天照顧、細心呵護的功勞。




張澤


以我的經驗來看

一是,教育的方式。分打罵式和唸叨式的咆哮法,這兩個方式會抹殺孩子好玩摸索的心性,雖然孩子安靜了,呆板了,碰不到委屈也不會找你,因為他們怕你,怕受到責備,自然不與你親了

二是,還是的生長期,現在孩子不與以前相比,大腦發育的好,自然懂的就比較早

作為孩子的監護人,就必須理解孩子的生長期會存在的問題,不然一畏的與孩子較量,次數多了,孩子的小脾氣得不到發洩,時間長了,各種各樣的毛病就出來了,孩子在你那你得不到諒解自己不會挨著你,與你親熱。

作為家長我就該瞭解一下自己的小孩什麼喜好,還有什麼小毛病,這樣才能與他很好的教育與互動,提升相互之間的親密度


夏陌枂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對孩子要求太高

現代社會中成年人承擔著太大的壓力,生活中又有太多的不如意。自然希望孩子能過上更好的日子,對孩子的要求自然就多了起來。

學習要管:學習成績不達標,叨叨叨一頓批評

吃飯要管:吃這個好,吃那個不好。又是一頓叨叨

玩要管:衣服弄髒是一頓數落,走的稍微遠點又是一頓埋怨

就連睡覺也要管著:睡了嗎?蹬被了嗎?起了嗎

家長對孩子的管束實在是太多了。當然,我相信家長對孩子的管束都是希望孩子能更好的成長,但如果能夠給孩子一點自己選擇的空間,效果會更好一點

如果教育方法得當,哪裡會有不喜歡自己父母的孩子呢


美好如約而來


明明對孩子關愛有加,孩子反而跟自己不親,問題就出在父母沒弄懂孩子的感受!

舉個例子:孩子摔倒了,媽媽說:不疼不疼,快起來!

你怎麼知道不疼呢,如果是你摔了一跤,老公這樣說你會是什麼感受呢?

再舉個例子:孩子講自己的玩具車掉了一個輪子,覺得很傷心。父母回答:沒關係,媽媽再給你買個新的!

這聽上去是不是很正常?錯!這種就是完全沒懂孩子的感受!孩子會越來越不願意跟你溝通,因為你總是講無所謂。

這缺的回應方式是要講出孩子的感受:媽媽知道你很喜歡這個玩具車,現在輪子掉了,你一定很傷心!

這叫做講感受,當你這樣講時,孩子一定會點頭,然後願意跟你講很多其他的,甚至他的注意力就已經不在玩具車上了。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溝通模型,卻常常被大部分家庭忽略,當你不斷地忽視孩子的感受,那麼孩子長大也會一樣忽略別人!

如果有興趣可以看看我寫的文章:《你真的瞭解自尊嗎?》裡面有不少涉及到孩子在小時候容易遇見的問題,相信會幫到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