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貢獻科技力量

西安交大: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貢獻科技力量

按照中省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要求,西安交通大學充分發揮學科綜合優勢,在病毒快速檢測、流行趨勢預測、防護消殺手段、疫情監控預警等方面,迅速向社會提供系列成果,充分發揮高校科研成果在疫情防控中的積極作用。

在西安北郊的一家科技企業,由西安交大機械學院彭年才教授團隊新開發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設備和試劑正在抓緊生產。

西安交大: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貢獻科技力量

西安交大機械學院彭年才教授團隊成員西安天隆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苗保剛:“1月12號,拿到(基因)序列之後我們第一時間啟動了研發工作。用的時候病人的待檢測樣本放在這個地方,檢測的試劑盒放在這兒,只需要一鍵操作就可以完成整個(檢測)過程。它可以在1個半小時就可以完成96個樣本的檢測,也符合這種大規模檢測的需要。”

據介紹,由彭年才教授團隊開發的檢測設備和試劑,配套核酸檢測和提取試劑已累計達到110多萬份,並陸續檢測出了陝西、雲南、四川等多個省份的首例陽性確診病例。自疫情發生以來,全國有500多家醫院裝備了彭教授團隊研發的疫情防控設備。

在深圳,由西安交大機械學院梅雪松教授團隊開發的用於疫情防控的機器人已經投產,該系列產品包括體溫篩查巡檢機器人、無人消殺巡檢機器人等,適應於車站、機場、醫院等各種環境,可極大降低相關工作人員的工作強度和暴露風險。

長江學者 西安交大機械學院教授梅雪松:“就是把我們過去的工廠裡面做物流和巡檢機器人的技術 嫁接到防疫情的上面來,比如說機器人上面帶的紫外線燈,空氣啊包括可以對周圍的空氣 包括表面物體進行消毒。尤其是在後面等我們疫情稍微穩定的時候,智能製造、無人化這個技術,完全可以對提高我們製造業,促進我們生產恢復有非常大的好處。”

根據疫情防控的需要,西安交大多個科研團隊緊急展開科技攻關。數學學院肖燕妮教授和公衛學院張磊教授建立了傳播動力學模型,預測全國疫情流行趨勢,為有關部門制定政策提供理論支撐;管理學院劉躍文教授利用大數據技術,為雲南省開發了新冠病毒感染風險的預測模型及系統,2月3日上線部署;數學學院醫學人工智能團隊開發出的在線諮詢、問診和新冠風險篩查系統,已在交大二附院投入使用,可滿足百萬用戶在線諮詢問診的需求。

長江學者西安交大機械學院教授梅雪松:“我們在思考到底在哪些地方可以為國家做點事情,就是把論文寫在大地上。首先應圍繞我們國家的需求,來開展我們的科研工作,離開這一點所有的工作都沒有用。所以我認為一個科技工作者,絕對應該把自己的核心技術,不計名利地用在我們國家重大的事業上。”

西安交大: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貢獻科技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