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足為何沉淪?忽視青訓賣人“吃老本”無法延續

如果短時間內,遼足欠薪問題無法得到解決,這支有過輝煌成績的球隊將就此解散。遼足走到如今的地步,關鍵就是自身青訓出現嚴重斷檔,再也無人可賣,依靠轉讓球員維持運轉的模式無以為繼。

將遼足喻為中國足壇的人才寶庫並不誇張,但這座寶庫也是人才流失之最。從1995年國腳黎兵以當時創紀錄的64萬元的轉會費由遼足轉會廣州太陽神隊開始,遼足的足球人才就開始了源源不斷地外流。

尤其是李鐵、李金羽、張玉寧那批險些在1999年創造“中國版凱澤斯勞滕神話”的“遼小虎”和楊旭、于漢超、張鷺這一批1987年年齡段的精英,幾十名中國足球頂級球員,除了肇俊哲一人之外,全部被遼足俱樂部轉讓。

辽足为何沉沦?忽视青训卖人“吃老本”无法延续

遼足這種“賣血”求生的模式早就遭到了廣泛的質疑,但他們如此維持能夠堅持到2019賽季結束,已經是一個奇蹟。數年前遼足還在中超聯賽時,俱樂部高層在接受採訪時就明確表示:“中超俱樂部中,敢說自己真正盈利的,就只有遼足俱樂部一家。”

張鷺轉會費7000萬元、丁海峰6000萬元、楊善平6000萬元......據不完全統計,從2014年到2018年的五個賽季裡,遼足轉讓的10多名主力球員轉會費合計就高達4.5億人民幣。

儘管前幾年中超、中甲俱樂部的投入大幅增加,但這些鉅額轉會費收入維持了遼足的運轉。中國足球燒錢最為火爆的幾年,也是遼足轉讓球員獲利最大的時期。

辽足为何沉沦?忽视青训卖人“吃老本”无法延续

作為一家職業俱樂部,要想生存,首先是要經得住市場經濟的考驗。當這支長期以轉讓球員為盈利模式的俱樂部人才出現斷檔,無人可賣的時候,那麼必然走到今天的局面。

遼足俱樂部的高層早就應該意識到培養後備力量的重要性,但是十餘年來,遼足卻一直在吃老本,而忽視了青訓。

當把俱樂部原總經理張曙光從大連毅騰買來的楊旭、于漢超那一批1987年年齡段球員賣光之後,俱樂部便陷入財政危機。

如果俱樂部10年來能夠繼續在青訓上保持投入,以遼足多年成功的青訓經驗,只要能夠源源不斷培養出一批批新人,那麼就完全能夠以自己的造血功能生存下去,不至於淪落到今天的地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