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很多孤寡老人把畢生積蓄都捐了,到底該不該收呢?

烏蘭察布王媛媛


不該收,老小老小,說的就是老人智商思維與小孩無異,應該受法律保護,由監負人耒決定是否捐款,才合情合理合法化。


吳伯康271


這樣的愛心捐款,還是不收的好。

新冠肺炎疫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各地心存善意的人和企業慷慨解囊,紛紛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然而,一些特殊群體,高齡老人捐款的事蹟卻讓人感動的同時,心生同情。

比如,湖北武漢93歲的抗戰老兵明學純捐款時說,“只有15000塊錢,錢不夠,向女兒借5000塊錢”。

重慶87歲的老人倪素英捐出她攢了30多年的積蓄20萬元……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疫情之下,每一個人都是命運共同體。對老人的愛心應當肯定,值得尊敬。

在部分老人想法,給子女錢財就是最好的愛,捐贈善款就是愛國。但是也應該考慮量力而行,本來你們就是弱勢群體,沒有給國家增加負擔就是一種偉大,一種奉獻。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髮展,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國家財政收入不斷增加,國家預算安排有專項防災減災資金。

有實力的企業和個人賺取了大量財富,也能捐贈更多的善款,更應更多的擔起社會責任。

老人捐款固然能夠釋放善意,但如果因此影響他的晚年生活,顯然不可取。

一些地方退還了老人的捐款,值得表揚和借鑑。人性化的處理方式,並不會影響善意的傳播,反而受到了更多網友的好評。

盡力而為、盡己所能是慈善的基本原則。每個人能力不同,“能者多勞”才是符合慈善的初衷。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企業家的財富來自社會,應當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除了積極履行納稅義務等法定責任,慈善也是其擔負社會責任感體現形式。

人們參與慈善的方式有很多,有能力的出錢,沒能力的做公益,不出門配合國家做好防疫都是貢獻。

引導公眾參與慈善,企業、名人以捐款或設立慈善基金會的方式參與,有專業技能的人在抗疫行動中發揮突出作用,而作為本該享受天倫之樂的老人,當好家園的守護者也是對國家最大的支持。


寶慶齋


疫情當前,孤寡老人把畢生的積蓄捐獻出來,這種大愛無疆的高尚品德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是值得我們學習和發揚的。我從網上看到一位孤寡老太太的積蓄是辛辛苦苦,勞累奔波撿垃圾積攢的錢,或是省吃儉用節約的錢,這錢捐獻出來能要嗎?老太太捐出後自已的生活咋辦?生活費無著落,民政部門又得救濟,所以,這種捐款是不能收的。肯定老人的高尚品德和大愛精神,耐心勸說安慰,讓其收回捐款為好。


奇疆6688


全民抗疫期間,確實有很多老人捐款,勝過很多年輕人,電視上看到,其中環衛工老人,年紀60多歲了,放了一萬塊錢在派出所就走了,而他每個月的工資只有7百元左右,這一萬是跟他一樣的環衛工人大家拼拼湊湊的錢!

這是用他們的小愛來溫暖社會,溫暖人心!

最後延綿成大愛!有了大愛,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重大成效!全民戰疫很快就會成功!


唐果果趣味生活


我來闡述一下自己真事的想法:感覺不應該收。

當然了,疫情當前,孤寡老人拿出畢生積蓄進行捐助,肯定是讓我們相當感動,也確實體現了孤寡老人們的一片大愛之心。

這種精神也確實值得我們去學習。可是我認為他們的錢真的不能收。畢竟他們屬於弱勢群體,本來我們幫助他們才對。他們把畢生積蓄都捐了之後,以後的日子怎麼辦呢,畢竟都是孤寡老人,後面還有好多需要錢的地方,又沒有什麼親人。想起這些,我真的很擔憂他們以後的生活。希望我們以後也多關注一下孤寡老人,讓他們也能體會到社會給他們的溫暖。所以我認為孤寡老人的捐款不應該收。





陳慶亮


這些老人的愛國心是值得尊崇的,但錢不能收,這是他們一輩子省吃儉用攢下來的,是養老救命錢,若老人執意要捐,可象徵性地收一點,一塊也行,五塊也行,表示下心意即可。我們國家不同於十七年前抗非典的時候了,已經有了雄厚的經濟實力,不差老人這點錢,讓他們放心。


閒客193223645


他們可以捐,有關部門不該收,有關部門更應該通過媒體,呼籲這些人不要捐,國家不缺他們這點養老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