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中醫思維?

醫翁講堂


中醫思維的確是個好話題,值得總結!

1.是交織思維,就是人體五臟,互相交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類似織布。就是不會只看一條線!沒怎麼有專科的概念,不把器官單獨看作器官本身。就是說,脾臟,是金木水火土的脾臟,腎臟,也是金木水火土的腎臟,肝臟心臟肺臟,都是。換句話說,脾臟裡面,有“心肝脾肺腎”的金木水火土的力量,支撐其中!而且,其他4個心肝肺腎,也是。即:凡是溫度,血,來源於心,凡是水份津液激素酶類來源於腎,凡是壓力動力,來源於肝,氧氣合成即氧化力量來源於肺,營養漿來源於脾。或者說,臟腑肉的力量受制於脾,水的力量受制於腎,溫度受制於心,筋膜受制於肝,滲透力即宗氣受制於肺。不如,不管什麼器官,溫度偏低或者偏高,就從心臟治療。津液不足,就可能主要從腎治療…這個,可以參考十九病機。

2.是簡化思維。就是“不知其要,流散無窮”。貌似現在醫學,分分鐘喜歡製造病名,簡直26個字母都排上去了還不夠。在中醫,首先理解一氣周流再說。就是隻有一氣,生命之氣,而且,是周流往復的。這個循環,它就是會升降,會出入,會轉。升,會體現出肝的力量和作用,降,會體現出肺的力量和作用,出,體現心,入,體現腎,轉,體現脾胃。如果升不了就治療肝降不了就治療肺,諸如此類,就是要轉起來。那麼,進一步說,這個生命力量,凡是出去的,消耗了能量的,就是“陽”,凡是入來的,積蓄能量的,就是“陰”。陽,凡是最外層的,就是“太陽”,最裡面層的,就是陽明,中間層就是少陽。陰,最裡面層,厥陰,外面層,太陰,中間層,少陰。《傷寒論》說的很全面了。

3.是借力思維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就是庸醫。為什麼?因為,不會“借力”。比如,胃痛,胃,是土。和土最相關聯的,是肺金和心火。這時候,如果是熱的胃痛,就治療肺,就是把胃的熱量,洩出去,土生金,通過“下方”——有人也稱為下游,肺,一通暢,胃痛即刻緩解。如果,是虛寒的胃痛,就治療心,藉助上游心的力量,補充胃的氣血,就是火生土。那麼,具體會有,溫法,補法,和法,有汗法,吐法,下法,有清法,消法。

4.是實證思維

中醫是可以實證的。每次看到一些人說要取消中醫,覺得不可思議。真正中醫效果,可以一劑知二劑好。但是,更重要的是,中醫是用自己身體去實證,去模擬,去成為經脈敏感人。比如,就是直接從痠麻痺痛癢僵腫滯瘀等,入入手診斷治療。而且,還要既從扶正又從祛邪的角度,提供個性化方案,緊密結合來開展治療。這就造成,同一個病名,卻多種療法,均有效果!很多人自己智力沒打開,隨便套科學指導,非要可重複性,完全不知道每個人人體的實際病情根本重複不了。我們說,每個人的扶正都是一樣的,每個人的祛邪,都是不一樣的。好像開小車,不是看著方向盤去開,是看路去開。但是有的人就誤解了以為開車是看著方向盤去開。

5.是接應思維

中醫是對接天地萬物的。天圓地方,人頭對接天,圓的,腳對接地,方的。十二月則十二經脈,365天則360穴位,24節氣則24節脊柱關節。嗯,還有很多。尤其是植物,人參,得到天地精華,人也是天地精華,所以,好的人參會有人的形狀。核桃補腦,它裡面留很象大腦模樣。葛根藤上通就對於頸椎問題療效很好,小米很補身體,因為它播種後生長很多出來,繁殖能力超級強大,艾草通透,人的生命之氣,也必須通透到身體所有地方,所以艾是百草之王。人,是大自然一部分,是大自然最精密機器,從來沒離開過大自然,太陽月經地球的引力和離心力,磁場力量,溫度,無一不在輻射影響到人,脫離大自然來認識人,是膚淺甚至無知的。

希望對有志於推崇老祖宗國學中醫的仁人志士們,有所啟發幫助。謝謝大家。


淺中醫麥老師


如果簡單回答“中醫思維”這一命題比較容易偏離。應該是同時考慮到包括西醫思維模式在內的現代醫學科學思維方式。從國際上最先進的“整體醫學(Holistic Medicen)”理論觀察醫學思維模式,全世界逐漸趨向於大同。也就是大數據支持下的大健康整體思維方式。這個角度上客觀的理性觀察醫學的思維和行為,更多地對中醫理論的重新認識和再發現。現代藥物動力學研究證實了時辰藥理學客觀科學價值,對臨床用藥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治療。人類基因組學研究推動了第三代優生人工助孕研究,大量臨床研究也發現了精子表面電荷正負極性差異,證明陰陽理論在精卵結合過程中的實用意義。人類幹細胞研究成果證實,人體器官內高分化功能細胞功能下降是器官功能從代償走向失代償,從功能性改變走向病理性器官改變的病理學演進過程路線圖,從而對中醫治未病理論的再發現。中藥學研究也發現青蒿素改型物質對於瘧疾的治療效果,並獲得諾貝爾獎。八角茴香中的香果素對流感病毒的治療作用。銀杏葉中的銀杏黃酮對心腦血管疾病的治療作用。國際超鉅製藥托拉斯大量搶注中藥專利,大量購買中醫經典方劑,大量併購中藥企業都證明中藥的重要性。到此為止,各位,還需要論述中醫思維嗎?


OF21212455064


我是中西醫結合的產物,我的治病思維常遭到中西醫的攻擊。用中醫治病的思維是:一、準確判斷病情。判斷病情的方式是儀器檢查與邏輯思維。如神經堵塞,儀器檢查不出病因,就要靠邏輯思維判斷,腦神經堵塞,運動就會出現失調,身上其他部位的神經堵塞,就會發生疼痛。有些病痛要弄清病因,如耳聾分為:外傷致聾、藥物中毒致聾、寒氣邪入致聾,病因不同,用藥方向也有所區別。二、寫出對症的方。我反對中醫是慢郎中的說話,我用1劑藥退高燒,2一3劑藥能降下高血壓,5一8劑藥治好細菌感染的腎積水和胸腔積水,15劑藥治癒骨折、囊腫。方對症,服2一3劑就見效了;不見效就是方不對症,服再多也無用。寫出對症的方,關鍵是用上對的藥及份量。我以前治心梗,要用20劑藥,現在8一12劑藥就徹底攻克了,我現在的方就是用上了對的藥。學中醫要善於分析,死記硬背方子的人,永遠成不了大器。現在信息靈通,加上靈活的腦子,醫術賽過華佗,根本不是件難事。舵主會向我開槍嗎?我又要放假了?


用戶12728784739


中醫思維是中醫和現代醫學區別最大的地方。我們可以把中醫思維概括為兩個方面,一個是整體觀念一個是辨證論治。



1、整體觀念

是指中醫在看問題的時候都是從整體出發,把事物看成一個整體。比如將人體和整個天地聯繫在一起,人的生、長、壯、老、已,對應著天地的春、夏、長夏、秋、冬。人體的五臟中肝、心、脾、肺、腎,分別對應著東、南、中、西、北五個方位。這就是一種整體性思維的方法。



2、辨證論治

辨證論治思維,是指要找到疾病的本質,再進行治療。我們常聽說的中醫裡面治療頭痛不治頭,腳痛不治腳就是其中的典型表現。舉個例子:木頭上長出了木耳,我們想要把木耳去掉,現代醫學的思維是直接切掉就好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維會認為是潮溼的環境導致木耳生長,只要把溼氣去掉木耳就不在生長了。這就是辨證論治的思維。



中醫思維整體上概括可以分為這兩大方面。其實中醫思維就是上古時期中國人的思維,它是在中國古文化中孕育出來的,與中華文化密不可分。


中醫內科李大夫


思維作為人類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各類形態的一種認知;這種認知需要一種或幾種認識論或方法論來判斷事物的屬性或本質,恆量事物特性需要有標準及法碼;這就需要認識論與方法作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思維不分中醫與西醫。如果中醫在對患者進行病症分析時所釆用的思維方法是以中醫陰陽五行,八綱評辯證的方法來確定病因及病情,只是方法論的一種形式。望聞問切是診斷尋找病理的物理方法,與西醫聽診器及觸摸手段等同是一種物理方法。有些病症需要檢測報告來確認。如病人關節疼痛腫脹;中醫確診為痺症;西醫確診風溼痛;只要通過化驗血來確診是否血沉高或低,抗O是否正常;這就是最典型的定性與定量分析。通過一段時間治療(包括中西醫)再通過血液檢測看是否降低或接近正常值。指標是確定疾病的重要數據。如有一病人當對他進行切脈時;他的右寸脈深壓時感到脈細弱;由此來判斷他的肺活量;低、小。通過治療後;寸脈變粗大了脈象強了。再進行肺活量的吹氣檢測;證明肺活量大增等。……所以認識論與方法論是一切判斷事物的標準,也及思維模式的量化形式。僅供參考。


博晝


中醫思維,可以歸為以下幾點:

一、天人合一。自然萬物,自有其運行規律,人為自然中萬物之精靈,應順應天地、四時、季節、晝夜、時辰等運行規律調節自己的飲食起居,耕作勞息,可預防疾病。

二、人為小天體。人的身體自成為一個密閉的小天體,有很強的自我修復和調節功能。很多疾病初期,適當飲食調理是可以自愈的,所以中醫有句話:凡欲治療,必先食療,食療不愈,方用藥耳。

三、身體與外界相生,身體內部經絡互聯。人的身體與外部世界共存,內部有經絡互聯,所以患病了,需要從內外多方面查找原因,尋找到致病的根本原因才能有效治癒,而不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

四、中醫無絕症。自然中,本身就是一個相生相剋的世界,一種疾病的產生,一定會有藥物能治療這種疾病。只是患者能否找到認識這種藥的醫生來治療你的疾病。所以真正的中醫,遇到不是他專長的疾病患者,他會對患者說,你的這個病不是我的專長,但一定有醫生會治,你多方打聽打聽。哪象現在的人,自己不會治,就告訴患者你的病無法治,無藥治,使很多患者喪失了信心。

五:藥醫不死病、佛渡有緣人。中醫治病受醫術、藥物、患者信任配合、患者體質、患者病變情況等決定,真正的中醫是不會為騙你幾兩銀錢而不管你願不願意主動為你治病的,看中醫叫求醫問藥,是患者主動求醫的,態度不好,醫還不願給你治呢。菩薩普渡眾生,你不信他,他又怎麼渡你呢,一個道理。

但凡為中醫者,需懷一個仁字;但凡求醫者需懷一個善字,良醫遇善緣,所患疾病就有機會治癒了。


山根50


中醫思維就是以陰陽伍行《黃帝內經》這些理論為基礎建立起來的思維體系,這些理論的本質就是歸類,就象進入圖書館找書一樣的那種歸類,我們進入圖書館,遇到的問題就是在書山書海中如何找到我們想找到的書,所以圖書館要對各種雜誌書籍進行歸類,比如報紙類,雜誌類,小說類等等,圖書館把各種書藉雜誌按類別放到專門的類別區那裡,找書的人先識別要找的書屬於那個類型,然後就到那個類型的專屬區去找,這是中醫理論的一個重要特點。陰陽分寒熱虛實,五行分金木水火土,這些關係都是預先建立好的,首先是對病人的病症使用病人的感覺進行歸類,然後病人吃各種東西,對於吃後的反應進行歸類,最後就可以通過中醫理論,從病人的病症中找到相應的藥,知道這些後就知道,中醫理論的性質就是地圖,除此之外再沒有其它功能了。注:地圖可以幫助生人找到以前有人去過並記錄在地圖的地方,至於這個地圖是否好用,這與地圖記錄是否清楚明瞭有關,在這方面中醫理論記錄模糊,不好用,所以難把握,這是中醫難學的原因。至於要找地圖沒有的地方,地圖就毫無用處了,而科學發展就是進入地圖沒有記錄的地方,要到這些地方,需要的是指南針,中醫理論沒有指南針功能,所以是無法發展的理論,科學理論具有指南針功能,所以可以不斷髮展。


龍一歐


中醫思維的核心是整體觀和動態平衡觀。

整體觀的基本內涵是:人體上下、內外各臟器組織是一個有機整體;人體與自然、人體各臟器組織與自然界各類物質、季節氣候等及其運動變化是一個有機整體。人體內各臟器組織及其與自然界,生理上或正常時息息相關,病理上或異常時相互影響。因此,中醫強調臨床診療必須辨證論治,不能拘泥一病一症,應當四診合參,審症求因,同病異治,異病同治;不能只診斷調治人體本身的病變,要因人、因時、因地制宜,診察並修復人與自然的關係失調。辨證論治是整體觀思維在臨床的應用和體現。換句話說,整體觀是辨證論治這一中醫臨床橫式的思維內核。

動態平衡觀的基本內涵是:人體正常的生命運動是由於人體整體和各臟器組織內部及之間,保持相對的動態平衡(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人體能正常生活於自然界,是因為人自覺與其保持動態平衡(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人體生命活動異常即發生病變是由於人體整體,或各臟器組織內部及之間的陰陽動態平衡,人與自然界動態平衡失調;辨證診斷的主要目的是明確這些動態平衡失調的性質、部位和發展趨勢;論治的方法和目的就是利用藥物及其他治療方法的偏性和作用去糾正病理方面的平衡失調,使其恢復正常的動態平衡(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

整體觀與動態平衡觀是以東方哲學“辯證唯物論”為基礎形成的與西醫哲學基礎“形而上學”完全不同的思維觀,決定了中醫和西醫對人體生理、病理、診斷、治療、預防保健的認識、思路和方法不同,以及各自的優勢與不足。


儉德醫家


中醫思維是“天人合一”

中醫認為人是天地精氣所生,人體即是宇宙的縮影。

人體有五臟,五臟分五行。即肝心脾肺腎,對應木火土金水,而天上有五星:“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水星。”


人有雙眼,天地有日月;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人有三百六十五穴;天有經緯相織,人有經絡相連。都說明了人體是與宇宙相對應的、人體也是宇宙。

現代科學發達,我們向外探索宇宙,發現宇宙無窮大,人類無限渺小;我們向內探索人體,人類是無窮大,細胞是無窮小;正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我們人類或許就是宇宙中的塵埃,如同人體的細胞,空氣中的細菌,對於人體來說就微不足道。

人體與自然是想統一的。

太陽初升,人體的陽氣亦升發,日中太陽陽氣最盛,人體的陽氣亦盛極,日落外界的陽氣衰,人體的陽氣亦衰。


中醫還強調整體觀念: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某一個臟腑或者局部的病變,一定是整個人體的失衡導致的。所以中醫重視人,西醫重視病。



只要瞭解一下陰陽五行,就粗略知道中醫的思維方式了。我簡單提幾條,事先說明這是最粗淺的解釋,每一點掰開來講都博大精深:

一、世界上的物質都是各有屬性的,陰陽五行等等,那人的身體和藥物也不會例外,那也應該用陰陽五行來解釋,解釋的依據呢,大多是相似性或接觸性原則。相似性原則比如以五行中的“五色”理論來說,心以紅屬火,肝以青屬木,肺以白屬金,脾以黃屬土,腎以黑屬水;黑豆是黑色的,所以屬水,下面會說。接觸性原則比如說本草綱目上有一味叫“樑上塵”的藥,就是房樑上刮下來的灰,治療上吊死。

二、既然身體各部分是有不同的屬性的,那也需要按照五行相生相剋,陰陽轉化的規律來調理或者治療。比如說黑豆是黑色的,所以補腎,這不是我瞎說啊!有個中醫權威在中央電視臺健康之路節目上原話就是如此。

三、中醫講究辯證,這來源肯定是樸素的道家思想,反者道之動,過猶不及這些當然是辯證的。比如缺什麼就應該補什麼,但是補多了不但無效還會有害等。

四、既然陰陽五行包容萬物,自然事實上也不存在什麼具體的病,而只是人與自然不和諧了。只要變和諧了一切都會好,所以才會有那麼多中醫覺得世上沒有絕症,治不好要麼是病人不配合,要麼是醫生水平不到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