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皇帝為什麼從小要跟生母分開?

我姓符所以我幸福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第二個少數民族大一統政權,維持了268年,應該說是個相當成功的封建政權。

清朝統治者借鑑了之前各朝各代的種種統治得失。尤其是 前朝明代 各種制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統治制度,從制度上做了最大程度的防微杜漸,所以也才有了這268年的國運。

那麼我來說說 清朝的皇帝為什麼從小就要跟生母分開呢?這是多方面的考量和總結而來。。。

1、皇帝選拔標準的需要:清朝是滿族聯合蒙古族成功入主中原而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漁獵民族和馬背上民族的聯合,他們崇尚勇武,一貫能騎善射。清朝皇帝選拔的標準都是文武全才型。一方面是要能征善戰,一方面還要有一定文史方面的修養。皇子們必須要遠離自己母親的陪伴,不再被自己的母親所溺愛,沒有人可以依賴。讓他們形成一個非常剛強、獨立的性格,學會自己去獨立思考很多東西。

2、培養外向型性格、獨立自主的能力:與自己的母親分開,讓皇子們減少戀母情節、儒慕之情。不能像女人一樣容易感傷、軟弱、兒女情長等等。這也是希望諸皇子從小就有男兒氣概、陽剛之氣。讓其形成外向開朗性格,掌握獨立應變能力,建立性別榮譽感和認同感。從而心胸廣闊、心懷天下,濟世於民。

3、有時間有精力學習各項治國技能:沒有了母親的陪伴和打擾,讓皇子們更專心地學習,真正是一心只讀“聖賢書”了。皇子們每天不到五點就要開始一天十個小時的課程學習。主要有:①、文化課:經史和文學,②、體育課:射箭-騎馬-槍械射擊-武術,③、語言課:學習滿語和蒙古語。一旦有任何干擾和依賴情緒,就很難完成各項課程。經過這樣嚴苛的教育,清朝的皇子們雖然出身於少數民族,他們的先輩們也只是依靠武力奪取了政權,但清朝的皇帝卻普遍有著比較深厚的文化造詣。清代皇帝的平均文化素質,明顯高於漢唐宋明的大部分君主。

4、防止外戚專權:縱觀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外戚專權、後宮干政都給最高統治者造成了重大損失,甚至直接導致亡國。清朝統治者為了預防類似事件發生,從小就讓皇子們脫離母親的懷抱,母親一族親近的機會就更加少了。降低了外戚專權、後宮干政的風險。。。


東莞君昀陶瓷王振宇


清朝的皇帝

為什麼從小就和生母分開。個人覺得這個題目有點問題,應該改為清朝的皇子,為什麼從小就和生母分開。清朝的皇子不能讓親生母親撫養的原因,其實是清朝的祖宗制度,清朝建國之初,就有皇子、公主生養的教育規定,但到康熙皇帝時才確定為正規的制度,稱之為祖制,直到清朝滅亡都嚴格地遵守。歸納為以下三點:

第一,這麼做,其實為了提高皇子地位,清朝規定只有妃子以上的女性才能撫養皇子皇女,但是任何人都不能撫養自己的親生子女,在自己孩子出生後不久就要離開生母,被別的人撫養長大,只有在生母生日或者是一些重大的節日才能見上一面。

第二,源自於滿人崇尚勇武的本性,將皇子和生母分開,是要防止皇子被溺愛,保持滿清堅韌勇武的性格,為了培養皇子的獨立性,離開生母的皇子往往都不會十分嬌氣,能夠儘快的自立,這樣也有助於皇子能夠一心學習治國之道。

第三,與政治有關,主要為了防止外清專權,專權網址自幼離開生母由養母撫養長大,怎樣做以後皇子被確立為皇位繼承人之後?一般就不會重用母親親戚引發外親專權。也為了照顧一些沒有生育能力的嬪妃,所以才會過繼子女讓她撫養。

雖然清朝的祖訓現代人看起來特別的殘忍,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祖訓,才出了千古一帝康熙雍,才有了康乾盛世的盛狀。

當中也有一些值得我們現代人值得學習的地方,現代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孩子有四個老人,兩個大人來疼愛,想象一下,如果這樣的孩子在溺愛當中成長,對他的人生經歷會有好嗎?古人的有些祖訓還是值得我們現代人值得學習。如果有不同的觀點,可以在下方評論,謝謝


寧哥說事


清朝的特殊規定,生母養母都不能撫養皇子,母子平日見面都很難

我們再看清宮劇的時候,不止會因為其中各宮的嬪妃為了爭寵的爭鬥,而看的津津有味,同樣也會因為各位嬪妃之間的奪子的戰爭,甚至為了自己的孩子,不惜去殺掉別人的孩子,這樣的精彩片段,而看的目不轉睛。

在幾乎所有的清宮劇裡面,即使你做為一個嬪妃,為皇上生了孩子以後,希望可以子憑母貴,但是有很多的嬪妃,生了孩子,可是卻不能把孩子養在自己的身邊,有的還需要別人來幫自己去養孩子,也是非常的難過了。

有時候,皇子和自己的母親甚至一年之內都可能見不了幾次面,於是在清朝的時候就出現了這樣的一個規定,規定說,“皇子出生以後,一定要找一個比自己生母職位高的嬪妃來撫養他,也就是養母了”,那這種說法真的可靠嗎?小編來給大家分析一下,這種規定不是很可靠。

在最近大火的劇《延禧攻略》中,我們可以發現,令妃魏佳氏是非常受乾隆皇帝的寵愛的,除了乾隆皇帝心目中的白月光富察皇后之外,可以說乾隆皇帝最喜歡的人了。但是,她所生的孩子,也並不是在自己身邊長大的,也是交給了別人去撫養長大了,所以,有人就會感到疑惑了,難道清朝真的有這樣的制度產生嗎?

其實,不是的,這種說法不是很準確。因為,清朝的時候皇帝們都是文武全才型的,接下來要選擇繼承皇位的皇帝,也一定是要武功非常的厲害,一定是要善戰的。不僅要有文學方面的才能,也一定要有可以在馬背上能夠上戰場的能力。

所以,皇子們就必須要遠離自己母親的陪伴,不再被自己的母親所溺愛著,要學會很多的東西。養成一個非常獨立的性格,要學會自己自主的去思考很多的東西,他們在出生之後,就會被自己的奶孃領取撫養長大,等到長大之後呢,就會被放到阿哥所裡面,會有專門的老師去培養他們的各種能力。為以後能夠做一名國君,提前做準備。所以,因為這個原因,可能就和自己的母親接觸的就比較少了。

那皇帝真的需要從小的時候,就和自己的生母分開嗎?其實不是的,皇帝在很小的時候,生母是可以陪伴在他的身邊,經常見到的。但是由於,很多的嬪妃們都需要照顧皇上的生活起居,所以就有很多的嬪妃沒有過多的時間,去管自己的孩子,所以才把他們交給了奶孃去管他們。所以並沒有哪條規定,一定要讓皇子和自己的生母必須分割開,所以說,生和養其實是可以分開來說的。

在《甄嬛傳》當中,三阿哥一直都是由自己的生母齊妃在養育的,但是由於,齊妃害的寧貴人不能生育後,寧貴人知道有毒,卻也還是喝了下去,所以齊妃就自盡了。因為齊妃過世了以後,三阿哥才開始交由皇后來撫養。但是,三阿哥也一直都在阿哥所裡面和其他的弟弟們一起學習技能。

所以說,阿哥們只是因為能夠得到更好的管教,得到更多的才能,所以才會暫時性的離開自己的生母!




近代史探索


這裡是雲間拾讀,我是已涼天,這個問題我來答。

導語

皇子從小與生母分開,出生後不分嫡庶,一律抱給保姆撫養。給雖然聽起來有些殘忍,但的確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相比其他朝代,清朝的皇子中所出現的不學無術者最少。清朝皇室的嫡庶觀念很弱。

制度確立原因:

這一制度的實施,與康熙皇帝有很大的的關係,是在康熙朝時才被正式確定下來。分析這一制度確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培養合格繼承人的需要。

康熙皇帝能力卓越,8歲登基,博覽群書,博聞光記。他縱觀歷史,發現歷史上很多亡國之君是“生於深宮,長於婦人之手”,造成了君主的懦弱無能。

而且,在明朝滅亡幾十年後,康熙帝在總結明朝滅亡的原因時,認為明末幾位君主沒有統治能力,不學無術,沉迷於酒色。在明朝中後期,皇帝甚至連生出兒子已經很困難,更不要說挑選合格的繼承人了。

出於培養合格繼承人的需要,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康熙帝確立了這一制度,將皇子交由專人撫養,從六歲起早上三點多起床、五點多開始讀書、習武,使得皇子們不但有良好的應變能力,全面的知識構架,還有強壯健碩的體魄和旺盛的精力。

其次,弱化後宮權限,限制蒙古對皇室的滲透。

從努爾哈赤時代,滿蒙聯姻便貫穿清朝很長曆史時期。到康熙朝,康熙的祖母孝莊文太后出生蒙古科爾沁部,其在世時連康熙帝都要退避三舍。在康熙元后赫舍里氏去世後,康熙帝一度續娶的皇后也來自科爾沁部。

蒙古對滿清皇室的控制和滲透,顯然並不是康熙皇帝願意看到的,但卻不得不一直維持下去的。所以,通過採取皇子與生母分離這一舉措,限制蒙古后妃的權限,防止皇室下一代出於母親的緣故,一味的親蒙而忘記對蒙古的限制。

第三、總結歷史經驗,防止外戚專權。

清朝是中國封建時代最後一個王朝,很多制度措施,是在不斷吸取前人經驗之上推出的。縱觀歷朝歷代,很多時候由於皇帝與生母感情深厚,導致其多分相信母族,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外戚集團。

比如漢朝時的呂氏、竇氏,最嚴重的情況是外戚王莽,甚至顛覆了西漢政權,自立為皇帝。所以,熟讀史書的康熙皇帝,對此不得不防。皇子從小與生母分開,與生母感情便顯得梳理。一旦登基為帝后,不會對母族過分依賴,防止外戚專權的出現。

取得的效果:

這個制度,從親子關係角度,孩子與母校從小分離,顯得有些殘忍。但的確起到了很好的成效:

首先,皇子養育有術。縱觀清朝百年曆史,對於皇子的教育卻是十分成功的。清朝的皇子乃至整個皇室中,通過幼年時嚴苛教育,這些皇子多會擁有自己的一技之長。

以康熙為例子,他有三十五個兒子,九十七個孫輩,各個學有所成,沒有一個紈絝子弟。這不得不說是清朝皇室獨特皇子養育方式的結果。

其次,沒有外戚專權。縱觀清朝百年曆史,沒有外戚專權現象的出現。獨特的皇子教育方式,將君權抬到更高的層次,皇帝的母族並沒有擁有超越軍權的地位。他們最終不過是皇帝的奴才罷了。


雲間拾讀


嗨,大家好,我是@上谷丁公子,關於清朝的皇帝為什麼從小要跟生母分開?這個問題我有不同看法,跟大家互相交流溝通就是我最高興和最感到幸福的事情,相識有緣,您能看到我的這段回答就是莫大的緣分,很榮幸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們一起走就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來一起探討一下。

清朝的皇帝為什麼從小就和生母分開其實是清朝的祖宗制度

我覺得清朝的皇帝為什麼從小就和生母分開。個人覺得這個題目有點問題,應該改為清朝的皇子,為什麼從小就和生母分開。清朝的皇子不能讓親生母親撫養的原因,其實是清朝的祖宗制度,清朝建國之初,就有皇子、公主生養的教育規定,但到康熙皇帝時才確定為正規的制度,稱之為祖制,直到清朝滅亡都嚴格地遵守。

下面我為大家分享,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與想法,希望我的分享能給大家帶來幫助,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與自己的母親分開 讓皇子減少孺慕之情

皇子生長於深宮之中、養於婦人之手,皇子的性格容易軟弱無能。交給其他人撫養,由於不是自己親生的,對待皇子自然沒有生母那般的溺愛,缺少最原始的羈絆,這非常能鍛鍊皇子的忍耐力,面對國家大事時,更能有氣力來應對。

與自己的母親分開,讓皇子減少孺慕之情,不要像女人一樣易感傷,軟弱,這也是希望皇子有男兒氣概。

這種方法雖然很殘酷,但卻很有效。比如‘雍正’:他對生母‘德妃烏雅氏’就比較疏遠,對養母卻惦念有加。在回憶養母‘佟佳氏’時,曾感念其“撫沖齡而顧復,備蒙鞠育之仁,溯十載之劬勞,莫報生成之德”。

以上的分享是我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只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生在帝王之家福兮禍所倚

我個人認為生在帝王之家,雖然享受無邊的富貴,卻要面對骨肉分離的痛苦,雖然擁有莫大的權勢,卻要隨時提防各種陰謀詭計,甚至粉身碎骨的下場!正所謂福兮禍所倚。

大家認為呢?歡迎大家都發表評論!

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上谷丁公子


在清朝,有皇子出生後,往往會被沒有血親的他人撫養,並不是由自己的生母撫養長大。對於其中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為了提高皇子的地位。清朝規定,只有嬪以上的女性才能撫養皇子皇女,任何人都不能撫養自己的親生子女,在自己孩子出生後不久,他就要離開生母,被別的人撫養長大,只有在生母生日或者是一些重大節日才能見上一面。

2、防止皇子被毒殺:皇宮中爾虞我詐的事情太多,妃子之間為了爭寵,許多傷天害理的事都能做出來,毒殺皇子的事屢有發生。如果兩個妃子處於敵對狀態,各自生下的孩子互換撫養,一方皇子如果意外則追究其責任,這樣就可以避免皇子被暗算的情況,同時在撫養的過程中還可以促進感情,極大程度上保護了皇子的安全。

3、鍛鍊皇子的堅毅的性格。古代的儲君最怕就是生長於深宮之中、養於婦人之手,皇子的性格都是軟弱無能。交給其他人撫養,由於不是自己親生的,對待皇子自然沒有生母那般的溺愛,缺少最原始的羈絆,這非常能鍛鍊皇子的忍耐力,面對國家大事時,才能臨危不懼。

4、防止外戚專權。皇子由他人撫養,使得親身母子之間感情不深厚,養育之恩大於生育之恩,從而避免皇子一旦繼承皇位重用生母親族,導致外戚專權現象。

對於清朝而言,這一舉措極大程度上維護了清朝的統治,它保證了權力更替的順利進行。生在帝王家,有利也有弊,但它抹殺剝奪了她們享受天倫之樂的權利。


時光隧道2019


清朝皇子不能由生母撫養是為了讓孩子與自己的母親分開,避免被溺愛,避免皇子和生母感情深厚,皇子長大成人以後一旦繼承皇位重用生母親族導致外戚專權現象。這樣做是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防止爭權干政。清朝的雍正和同治就是與自己的生母感情淡漠的典型。

外戚篡權江山的也是大有人在,所以漢武帝為了防止外戚專權,為了劉弗陵,殺母立子,殺了劉弗陵的母親鉤弋夫人,開了一個很不好的頭。雖然後來殺母立子的情況減少了,但這方面清朝有一套很完整的皇子養成、教育體制,皇子生下滿月後就要離開生母,由奶孃撫養,不是特定節日,平時也是甚少見

另外皇子生長於深宮之中、養於婦人之手,皇子的性格容易軟弱無能。交給其他人撫養,由於不是自己親生的,對待皇子自然沒有生母那般的溺愛,缺少最原始的羈絆,這非常能鍛鍊皇子的忍耐力,面對國家大事時,更能有氣力來應對。

與自己的母親分開,讓皇子減少孺慕之情,不要像女人一樣易感傷,軟弱,這也是希望皇子有男兒氣概








帶你走進中國歷史長河


其實歷史上很多

題目也有問題,清朝是少見的不從小立太子或皇帝的朝代,當然末期不算當時快絕種或已絕種

清朝是異族入關,清承明制,以前原始簡陋之極,獨創創新很少

大致上皇子公主生母不親自撫養,原因一是既然能生說明一定年輕漂亮得寵,親自撫養一要哺乳二要帶小孩,皇帝的性趣無法保證,原因二是恐怕費族富貴女子都不親自撫養,與皇室的差別就是母親與親子隔離規矩嚴不嚴,皇室還有一個原因是生母是憑臉蛋進宮別的教養素質勿論,所以宮中定有專門的撫育教養幼童人馬

最悲傷的是漢昭帝劉弗陵,為了讓他做皇帝,漢武帝不惜殺了他生母鉤弋夫人,劉弗陵7歲,只過了一年,8歲登基


大道至簡T2


我們都知道,普通人家的孩子都是由自己生身父母撫養成人的。所謂;誰家的娃,誰家抱。而在清朝,降生在皇宮大內,那些富貴逼人的皇子們,也是由自己生身父母撫養的嗎?答案居然是否定的!這也是清朝獨有的特色。歷朝歷代的皇子們,都是由生母撫養長大,只有清朝,把這看似再正常不過的事情,給否定了。這是為什麼呢?

滿清八旗入關,徹底統一中原之後,對前朝政權是如何被顛覆的,做出了深刻的反省,最後總結出顛覆政權的五種可能性。

一、外戚專權,二、太監干政,三、武將起兵造反,四、人民起義。五、異族入侵。

滿清政權也相對制定出如何預防這五種顛覆政權可能性的辦法。歷朝歷代,關於太監干政的事件,數不勝數;最有名的東漢末年的‘十常侍’,明朝的九千歲‘魏忠賢’等等。

對於太監干政,滿清的節制方法是:不讓太監這個群體讀書,和學習文化。他們唯一需要學習的,就是對皇家的忠誠。事實證明,滿清的這個方法相當有效。在整個清朝的歷史中,沒有一個太監能夠像他們的前輩一樣;翻手為雲,覆手為雨。

對將領可能起兵造反,滿清的節制方法是;把練兵的將領,和統兵的將領剝離。滿清官兵的招收和訓練,都由專門的將領負責。而在發生戰事的時候,再換一批將領統領士兵們進行爭戰。這樣就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將領對官兵的統治力。這種方法也的確起到了不錯的效果。

對於人民起義,起因多種多樣,但關鍵還是;百姓們無地可種,無糧果腹。這也是‘康熙’對‘鰲拜’等朝廷勳貴圈地深惡痛絕的原因。節制方法;調節民生,愚民,兵力壓制等多種方法。

對於異族入侵,滿清本身就是異族,但是他們比蒙元做的要好得多。滿漢融合,做的也相當不錯。唯一需要提防的異族,就剩下草原上的蒙古人了。滿清採用的是最古老的辦法:‘和親’!在整個清王朝兩百多年的歷史中,一共有七十多位格格,遠嫁蒙古。比較有名的是:‘榮憲公主’,這位‘榮憲公主’極受康熙的喜愛,康熙對子女的教育和封賞都很嚴格,但卻特別破例,恩賜給這個女兒“固倫”的封位,而這位備受恩寵的‘固倫榮憲公主’也遠嫁給漠南蒙古巴林部‘博爾濟吉特氏烏爾袞’。最終,也沒有逃脫成為政治犧牲品的命運。後來,《康熙王朝》電視劇經過藝術加工後,改編成‘藍齊格格’嫁給葛爾丹。而真正的歷史中,‘康熙’並沒有把任何一位格格嫁給‘葛爾丹’。

所謂外戚;就是皇帝母親一方的親戚。許多皇帝早逝,太子幼年繼位,於是就出現了母后鄰朝,垂簾聽政的情況。這也給外戚干政,提供了土壤。歷史上出現許多因為外戚干政,導致王朝衰頹,甚至覆滅的悲劇。

對於外戚專權;滿清的節制方法是:妃嬪誕下的皇子,生母無權撫養!而是由指定的嬪妃,或朝中的大臣撫養。

皇長子:胤褆,生母惠妃納喇氏,由內務府大臣‘噶禮’,撫養。

皇三子:胤祉,生母榮妃馬佳氏,由內大臣‘綽爾濟’撫養。

皇四子:胤禛,也就是後來的‘雍正’,生母德妃烏雅氏,由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撫養。

這種方法雖然很殘酷,但卻很有效。比如‘雍正’:他對生母‘德妃烏雅氏’就比較疏遠,對養母卻惦念有加。在回憶養母‘佟佳氏’時,曾感念其“撫沖齡而顧復,備蒙鞠育之仁,溯十載之劬勞,莫報生成之德”。

生在帝王之家,雖然享受無邊的富貴,卻要面對骨肉分離的痛苦,雖然擁有莫大的權勢,卻要隨時提防各種陰謀詭計,甚至粉身碎骨的下場!正所謂福兮禍所倚。


笑看往事如雲


主要是防止外戚干政,歷史上許多朝代都出現了外戚干政的事件,所以作為一個朝代的開拓者,他們會制定很多祖訓來使自己的基業更好的延續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