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打賞的“金瓜子”有啥用,為何妃嬪們接過後會欣喜異常?

茶與布朗


有朋友問了,那金瓜子值錢嗎?據資料記載一枚金瓜子的重量在二十克到三十克之間,按古時金銀錠的標準大概為一兩左右。所以價值非常高。那題主說嬪妃收到皇帝的金瓜子很高興,我想說的是那必須高興啊,真金白銀啊可是....


而且金瓜子說是貨幣,但使用的人一般就是皇帝還有王公貴族,它實際上是皇帝專屬的賞賜之物。皇帝賞賜金瓜子是一種“皇恩”的展現。就如同賞賜黃馬褂,那是皇帝對你的肯定,貴是貴,但實際上寓意更為重要,望採納,謝謝🙏


有趣的歷史段子


古代皇帝打賞用的金瓜子,其實就是長得像瓜子的碎金子,但是它可不是普通的碎金子。

咱們看看那些嬪妃,凡是得到金瓜子打賞的,個個都欣喜若狂。按理說,嬪妃們在皇宮裡,什麼寶貝沒見過,為了這些碎金子至於激動成這樣嗎?

其實,金瓜子的價值不在其本身,而在於它體現的“皇恩”,也就是皇帝的寵幸,這可是錢買不來的。


(金瓜子)

最開始的金瓜子指的就是碎金子,是可以在民間流通的,單枚重量在20克到30克之間,小巧可愛,價值更是不菲。

按照現在300多元一克的價值算,一枚金瓜子就值六千多元錢,何況在古代,黃金的購買力比現在高很多。因此,只有那些王公貴族才能擁有金瓜子,平民百姓是拿不出來的。

可以說,有一枚金瓜子,就是古代的富人了。 但是,隨著歷史的演變,特別是明朝禁止民間流通金銀後,金瓜子逐漸變成皇帝御用的賞賜之物,被賦予了更高一層的價值。


與一般的賞賜物不同,金瓜子是皇恩浩蕩的象徵,體現的是皇帝的看重之情。

因此,也不難理解為什麼嬪妃們會為了區區幾個金瓜子而欣喜若狂了。她們在意的不是值多少錢,而是皇帝對她們的喜愛。

試想,後宮佳麗三千,競爭何其激烈。為了爭奪皇帝的寵愛,大家都是想破了腦袋。

而此時皇帝打賞了某人金瓜子,那這個妃子在後宮中的地位一下子就上去了,在宮鬥中就佔據了有利地位,宮女、太監們也會對她另眼相待。得到了這麼大的好處,能不欣喜若狂嗎?


(後宮佳麗)

當然,也不排除另一種情況,就是這個妃子確實很窮。要知道,古代嬪妃也不都是光鮮亮麗的,錦衣玉食的。

在後宮中,用錢的地方很多,而嬪妃們經濟來源只有內務府的份例和皇帝的賞賜。

這些錢要置辦宮中各項用品,還要給自己買華麗的衣服首飾,有些家境一般或是不太受寵的嬪妃,確實是入不敷出。


而這時候皇帝賞她們幾粒金瓜子,不僅地位上去了,還得到了一筆數量不小的錢,自然是高興至極了。

看來,古代後宮裡的妃子日子也不好過。皇帝就是她們唯一的天,今天他看中某個妃子,那她一下子就平步青雲,飛上枝頭變鳳凰。

明天他看膩了,那這個妃子就慘了,一下子跌落深淵,備受冷遇。這種朝不保夕的富貴,為何要去追求呢?

歪眼小史工作室


剛日讀史


古代皇帝打賞用的金瓜子,真的就是純金子做成的。它雖然名字叫金瓜子,但它並不是把瓜子鍍了金,也不是用金子做成瓜子的樣子,而是指細小的碎金,它們並沒有固定的形狀。一枚金瓜子的質量一般是20g左右,也許是因為個頭像瓜子一樣小,所以才取名叫“金瓜子”吧。其實金瓜子在宋朝時就已經有了,那個時候金瓜子主要為一些富貴人家,達官貴人,皇親貴胄所用。到了清朝,金瓜子才成為了皇帝的專用,只在皇帝賞賜別人的時候才能使用。清朝皇帝的口袋裡經常揣著滿滿的金瓜子,方便攜帶不說,高興了還能馬上抓一把賞人。

《甄嬛傳》中,沈眉莊就曾隨手抓起一把金瓜子想賞賜給御前太監蘇培盛,蘇培盛連退三步直呼“不敢當”。仔細想想,作為皇帝跟前的紅人,蘇培盛什麼沒見過?連他都驚呼,可見這金瓜子不是一般人能得到的賞賜啊。

在當時,金瓜子只有皇宮貴族們才有權力使用,別的人,若是沒個拿得出手的功勞,根本不可能得到。雖然金瓜子本身和市面上流通的金餜子比起來並不算特別值錢,但因為是皇家御用的,其中的含義就大不一樣了。

所以千萬別小看皇帝賞你的一把金瓜子,那在當時可是莫大的榮耀。很多大臣都以得到金瓜子為榮,得到越多的金瓜子,就證明越得到皇帝的寵信。據說康雍兩朝老臣張廷玉,是整個清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他得到的金瓜子足足有一罐多,可見他在皇帝心中的分量。古代妃嬪們吃住都在宮中,看多了所謂的金銀首飾,金瓜子雖然值錢一些,但也不會那麼看重金瓜子的價值。更重要的原因是皇帝的 “賞賜”慢慢會變成“寵幸”,妃嬪們從此就飛黃騰達,地位上升。

對於宮中的貴妃們來說,他們就是希望皇帝有朝一日,可以給他們一個驚喜,讓皇帝可以有時間寵幸她們,這樣她們的生活就不會像冷宮一樣,永無出頭之日。所以當妃嬪們接到皇帝所賞賜的金瓜子後會欣喜異常,因為這也是她們在深宮裡的希望。

<strong>


無憂趣史


古代的金瓜子,說到用處的話,其實並沒有什麼用,因為這並不是古代流通的貨幣,如果說非要給他安上一個什麼用處的話,就是皇帝專門用來打賞皇宮大臣以及後宮嬪妃的。

這個金瓜子,並不是真的是現在的瓜子的樣子,古代哪有這麼大的閒心,把每一枚小金子都打磨成瓜子的樣子。之所以叫做金瓜子,是因為這都是一些碎金子,長得大小像瓜子一樣,所以金瓜子是碎金子的一種稱呼罷了,這樣聽起來更高大上。

在明朝時期,朝廷就開始管控金瓜子的流通,規定只能在皇宮內部使用,並且只能是皇帝一個人是實際擁有者,其他人有的話都得是皇帝賞賜的才行。

所以說,用處來說,最大的就是皇帝賞賜用的了,因為皇上也不會拿著金瓜子出去買東西,雖然說民間肯定有金瓜子流通,但卻不是尋常貨幣,因為老百姓買東西,更多的時候是用銅板,有錢的就用銀兩或者再厲害一些的就是銀票,你給他一個金瓜子,他都不知道怎麼找你錢。

為什麼嬪妃接到賞賜的金瓜子會這麼高興

價值

一粒金瓜子的重量差不多在20克到30克之間,沒有固定的形狀,雖然小,二三十克的小東西,但是這不到一兩的小東西可是價值連城,在當時,有一兩金子可以說不僅僅是家財萬貫,更是身份的象徵,因為你有錢也不好淘換來這金瓜子啊,宮裡的東西。

身份的象徵

向之前說了,這是宮裡皇上賞賜的。很多人會說,後宮的嬪妃,雖然不是個個都母儀天下,但是基本上也都是吃穿不愁,要什麼有什麼了吧,一小塊金子有什麼了不起的?在後宮裡,其實比拼的就不是金瓜子的價值了。

是因為這是皇上賞賜的,想一想,後宮佳麗雖然不至於到三千,但是十幾個、二十幾個總有了吧,這麼多人裡面你要是想證明皇上更喜歡你,除了完事翻你的牌子,懷上龍種,另一個辦法是什麼呢》就是炫耀皇帝賞賜的東西了。

綾羅綢緞如果是皇帝賞賜的都要炫耀一下,恨不得後宮都知道,更何況這金瓜子了,這可不是一般的東西,皇帝賞賜代表皇帝對自己的喜歡啊。得到了皇帝的賞賜,走路都變輕了,一口氣上五樓不費勁。

金瓜子到底是怎麼賞賜的,賞賜一次給多少

電視上我們總是能看見,皇上動不動就賞賜一些金瓜子給妃子們,在《甄嬛傳》中,有這麼一幕,就是沈眉莊賞賜蘇培盛的時候,在桌子上抓起一把金瓜子,而盒子裡還有好多。

這其實是不合理的,金瓜子既然只能是皇帝使用的,數量自然不會太多,皇帝也不會每天都賞賜一些,物以稀為貴嗎,正常情況下,皇帝賞賜金瓜子也就三個五個,不會太多,因為這都是隨身攜帶的,也不會說皇上每天出門抱個盆,裡面裝滿了金瓜子,賞賜的時候一下就一把。

要知道,清朝重臣張廷玉,歷經康熙雍正兩朝,而他接受康熙雍正這爺倆賞賜的金瓜子一共也就一小罐,向沈眉莊那樣,自己賞給別人都一抓一把是不可能的啦。

結語

在古代,金瓜子是皇權的代表物件,是皇帝專門賞賜用的,能夠得到是身份的象徵,也代表了一種榮耀,所以妃嬪們得到這金瓜子才會欣喜異常。


關注小太陽,每天都有新鮮的歷史知識雙手奉上哦。


小太陽D


古代皇帝打賞的“金瓜子”雖然只是一種小金塊,但這些妃嬪接過後都會欣喜異常。

這種“金瓜子”的樣子並不像瓜子,之所以稱其為“金瓜子”,也是與它的冶煉技術有關。

“金瓜子”在冶煉 完成後,不用模具定型,只是隨意凝鍊成小塊的金子。而且也可能是與金子十分貴重有關,古人才將其稱為“金瓜子”。

一枚“金瓜子”大概在三十克以內,按照現在的黃金價格,以一克黃金三百元來計算,一枚“金瓜子”至少有十萬元。

而且皇帝肯定不會太小氣,至少也會賞賜幾枚金瓜子,那些接過金瓜子的妃嬪,得到了這樣一筆鉅款,肯定會欣喜異常。

其實最重要的一點,這些“金瓜子”是皇帝賞賜的,代表著無上的尊榮。

要知道皇帝不會隨便賞賜一個人,如果能得到皇帝的賞賜,在古人眼中,是一件十分有臉面的事情。

那些生活在後宮中的妃嬪,要想在後宮生存下去,就必須得到皇帝的寵愛。

能夠得到皇帝賞賜的“金瓜子”,這就代表著皇帝很寵愛這名妃嬪。

如此一來,這名妃嬪才能在後宮中站穩腳跟,才能享受這來之不易的榮華富貴。

“金瓜子”雖然貴重,但那些妃嬪更看重皇帝的寵愛。


東方大史


金瓜子就是用金子做成的外觀像瓜子一樣的碎金子。

當然了有的碎金子,他們也不是瓜子的外形,就是小塊的不成規則的金子,一般這種體積不大,容易攜帶的小塊金子,都是可以稱之為金瓜子的。

我們都知道黃金無論在哪個歷史時期都是最為貴重的,一克就是幾百元人民幣。古代的時候,金子的購買力更大。

一般一個金瓜子大概都有20-30克不等,不過不管是誰能夠得到一個金瓜子,也都是足以讓他們欣喜若狂的。

這就是最為典型的貨真價實的財富呀,一般的人是很難見到這種碎金字的。也只有皇家裡才有這樣的東西,賞賜給下人。

更何況這個東西貴就貴在它是皇帝御賜的身上,當然了這種金瓜子也只能在皇家裡才可以用。

不過無論是皇帝,還是太后。他們不管賜給誰金瓜子,都是代表的是對這個人的認可和喜愛。

我們只有把最好的東西,給到最喜歡的人手裡。

為什麼妃嬪在得到皇帝賞賜的金瓜子之後,會欣喜若狂?

就是因為這是皇帝給的,它代表的意義是不一樣的。

這說明皇帝認可了你,喜歡上了你,這樣你就有可能受到皇帝的寵幸了。被皇帝寵幸,在生一個娃娃,若是被選為太子了,你說是不是有一種上天的感覺。試想一下,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皇宮當中,若是得到了皇帝的寵愛,是不是如同中了彩票一般。

說實話無論是誰得到了皇帝御賜的金瓜子,都是足以炫耀一輩子的。用祖墳冒青煙來形容,一點都不誇張。

皇宮裡之所以會流行這個金瓜子,就是因為它的價值比較高,體積比較小容易攜帶,人人都喜歡。

這樣若是誰能給皇帝解決問題,帶來快樂,皇帝就會御賜給他幾個,讓他繼續更好的為皇帝服務。

因此,不管是誰他們最喜歡的就是得到皇帝賞賜給自己的金瓜子。


漢史趣聞


經常看清朝宮廷劇的朋友都會發現,有的時候皇帝心情不錯,隨手抓出一把金瓜子賞賜給妃嬪,被賞賜的妃嬪們都激動加感動的下跪謝恩。

古代皇帝經常打賞給嬪妃“金瓜子”這個瓜子當然不是我們平時吃的瓜子,其實這裡的“金瓜子”是一些碎金子做的,金瓜子是古代對碎金的一種稱呼,但是對於養尊處優的後宮妃嬪們,平時金銀珠寶要多少有多少,為何接過皇帝打賞的“金瓜子”會欣喜異常呢?之所以“金瓜子”對於妃嬪們來說如此金貴,不是因為這個“金瓜子”本身的價值有多大,對於妃嬪們來說,之所以如此金貴,是因為“金瓜子”到了清朝時期,是皇帝獨有的御用賞賜之物。

雖然說只有皇帝一人有“金瓜子”,然而皇帝自然不會拿著金瓜子去買東西,更多的是他開心的時候賞賜給大臣和後宮妃嬪,因此“金瓜子”慢慢在後宮就成為了一種得寵的標誌,是一種皇恩的顯示,妃嬪們“金瓜子”得的越多,代表皇帝越親近這個妃子。

一枚金瓜子的重量大概在20到30克左右,一般皇帝賞賜“金瓜子”的時候,根據自己的心情,每次最多也就幾枚或者十幾枚,因此像《甄嬛傳》裡面沈眉莊賞賜蘇培盛金瓜子,而且桌子上有很多皇帝賞賜的金瓜子,顯然是不符合現實的。

畢竟金瓜子在民間是不流通的,而且當皇帝的不可能每天帶著個盆裝著金瓜子,也不能身上兜裡每天裝著滿滿當當的金瓜子當賞賜,因此每次被賞賜的人也就得到幾個罷了。

“金瓜子”很金貴,因此“金瓜子”一般人得不到,在眾人看來更是稀罕物了,妃嬪們得到賞賜自然欣喜異常,那絕對是一件可以炫耀的事情了,畢竟是皇帝給的,而且這“金瓜子”只有皇帝才有。

因此金瓜子的價值遠遠不僅僅是金子本身,更多的代表的是皇帝的榮寵,因此對於深宮中想得到皇帝寵幸的妃嬪們,得到皇帝賞賜的“金瓜子”會欣喜異常也就不奇怪了。


小聰歷史客棧


金瓜子是古代碎金子的別稱,其存在時間非常悠久,在很久之前就出現在了歷史之中,不過在剛開始出現的時候,金瓜子跟皇帝並沒有太多的關係,平常人隨便就能擁有。


後來在時間發展到了清朝的時候,金瓜子才真正成為了皇權專屬。

在清朝時期,金瓜子就如同那明黃色龍袍一般開始只限皇帝擁有,在嚴格的規定下,平常人被禁止了私自鑄造金瓜子。

如果有發現私自鑄造金瓜子的情況,那麼殺頭之罪必然是免不了的。

在清朝時期,除了皇帝之外的人如果想要擁有金瓜子,那麼只能通過皇帝的打賞獲取。

平常清朝的皇帝如果比較喜歡、欣賞哪一些人,那麼他就會給哪一些人賞賜金瓜子,不僅僅是後宮的妃嬪們,朝廷中的大臣、皇帝身邊的侍衛、皇族中的宗親子弟們都有可能獲得到金瓜子的賞賜。




清朝妃嬪們獲得金瓜子賞賜的欣喜

按照清朝的標準,金瓜子的重量大概在20來克到30多克之間徘徊,每一枚形狀都不一樣、每一枚重量都有所差別,最重的差不多接近一兩(清朝一兩大概30多克)。

從價值上來說,每一枚金瓜子的價值都非常巨大,起碼相當於十幾兩到二十兩銀子。

單純對於皇宮中的妃嬪們來說,金瓜子所代表的金錢價值要比較重要一些。

與很多人想象中的不一樣,清朝妃子們的俸祿並不高,皇后一年只能獲得1000兩白銀的俸祿、皇貴妃一年只能獲得800兩白銀的俸祿、貴妃一年只能獲得600兩白銀的俸祿、妃一年只能獲得300兩白銀的俸祿、嬪一年只能獲得200兩白銀的俸祿、貴人一年只能獲得100兩白銀的俸祿……

從她們的俸祿數額,我們就可以看出金瓜子對於她們的意義,僅僅一枚金瓜子,就能抵得上一名低級妃嬪一個月的俸祿,在獲得金瓜子賞賜的時候,她們又怎麼可能不開心呢?


最重要的是,皇帝在賞賜金瓜子的時候往往不會僅賞賜一枚,如果皇帝賞賜得多了,就能比得上她們幾個月的俸祿了。

金瓜子對於權臣們的意義

和這些妃嬪們不同,皇宮外的權臣們並不怎麼看重金瓜子所代表的金錢意義,有著很多“賺錢”門道的他們,看重得更多是金瓜子所代表的榮耀感。

在那些年代裡,皇帝賞賜的任何物品都代表著極大的榮耀,但凡能獲得皇帝賞賜的任何一件物品,權臣們都會激動不已,認為是一件能光宗耀祖的事情。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在獲得了皇帝賞賜的金瓜子後,基本都會供奉起來、當成光耀門楣的資本,不可能會拿去當錢花。

這種狀況其實就和黃馬褂差不多。


清朝的大臣們在獲得了黃馬褂的賞賜後,基本都會拿來當成聖物一樣供奉起來的,不會有事沒事就拿來穿在身上。

(在清朝的規定中,被賞賜了黃馬褂的大臣們其實也並不能隨隨便便穿黃馬褂,他們只有在一些重要的朝廷典禮舉行時,才能把黃馬褂穿在身上,要不然,就是對皇家的不敬。)


孤客生


古代皇帝打賞金瓜子主要用來體現賞賜的等級,這就是皇恩浩蕩的見證。通常被賞賜的人大多都是嬪妃和大臣,對於受賞人來說這是極大的榮譽。金子有價,但由賞賜金瓜子這一舉動帶來的巨大聲譽,也許是受賞人更看重的,金瓜子從皇帝手中接過來,是不能花出去的。

這就不得不從從金瓜子的“出生”說起,金瓜子之前的一種叫法也叫做碎金子,因為它的外形像瓜子之後才被改成了金瓜子,這一枚金瓜子別看它小,也是足足的一兩金呢,古時候,有這一兩金那可相當於是當地小有名氣的小富翁了,而且金瓜子也是身份的象徵,很多王公貴族和豪紳名流都會有金瓜子。

但是這還不是金瓜子最為出名和重要的時候,當歷史的潮流發展到明朝的時候,政府就開始管控了,金瓜子只能在皇宮出現,到了清朝就更為嚴格了,金瓜子只只能供皇帝一人擁有,並且也只能由皇帝賞賜給你金瓜子之後,你才能擁有,俗話說的好,物以稀為貴,逐漸的,金瓜子就變成了一種榮耀,有些人得到這枚金瓜子後會選擇珍藏起來。

所以金瓜子之所以這麼出名,就是因為隨著朝代的更迭,金瓜子並不能輕鬆的就會得到,皇帝也不傻,也不能大把大把的賞賜金瓜子,這樣的話金瓜子不就又成了尋常之物了嘛,這就是物以稀為貴了。





道聞四海


在中國古代歷史中的“金瓜子”是帝王的御用賞賜之物。古代皇帝打賞的金瓜子有啥用?用處大了去了,但是它的用處絕對不是買東西。

古裝劇中經常可以看到皇上一高興,就抓出一把金瓜子賜給某個妃子或者是大臣。被賞賜的人,接過金瓜子是滿臉燦爛,彷彿撿到了寶貝一樣。



那麼,她為什麼這麼高興呢?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這是一種恩典,一種榮譽,是皇上對自己青睞有加的表現。

金瓜子因其形狀和冶煉技術而著稱,沒有固定模具,沒有具體的重量要求,甚至沒有形狀完全相同的兩枚金瓜子,使得這些碎金子的冶煉隨其天性,古樸可愛,渾然天成。



金瓜子就是碎金子做成的,我們知道金子的價值是非常高的。現在一克金子價值在300多元。而一個金瓜子重量在二三十克,相當於現在一個黃金鐲子的重量,價值大約在7000~10000元。

按照這個價格的話,一個金瓜子價值不菲,如果一個人有很多金瓜子的話,那就是大富豪了。

特別是對妃子們來說,皇帝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競爭是非常激烈的,到底皇上對自己如何?如果皇上給自己一把金瓜子,那麼就偷著樂吧,這是皇上把自己心裡認為的最好的東西分享給她了,那她在皇上心中的地位是很高很高的。



而且很多時候皇上在賞賜妃子金瓜子的時候,是當著眾人的面,那麼更是一種榮譽,一種炫耀,一種被肯定的感覺,滿滿的爆棚的幸福感,真是油然而生。別人一看皇上都把最好的東西給他了,自然對他就多一份敬畏,多一份欣賞。

那麼皇上用來打賞的金瓜子會不會在市面上流通呢?當然不會了,因為在清朝的時候,金瓜子的數量已經非常少了,而且價值非常高,只是私人收藏品罷了。就像是女人們買的手鐲,怎麼會拿到市場上去流通呢?還有我們過年過節的時候買的銀行發行的各種紀念幣,雖然也是真真切切的錢,但是不會在市面上流通的。

有時候很多東西不能用到底有用沒用來衡量,有些看似沒用的東西,其實價值非常的高,就像是這皇上打賞的金瓜子。

現實情況是,在古時候,皇上打賞妃子金瓜子也不是一把一把的打賞,可能是一個兩個或者是很長時間才會打賞一次,所以物以稀為貴,金瓜子就顯得更金貴了。

雖然這金瓜子不當吃不當喝,只是收藏品。但是對普通的人來說,可能只有聽說的份,可能是一輩子也無緣得到的東西。

到了清朝,金瓜子成了皇上一個人的御用之物,它只是用來做打賞用的。被雍正稱為“大臣第一宣力者”的張廷玉,歷事三朝,官拜爵相,對他最高的一次賞賜是白銀兩萬兩,如果換成金瓜子的話,數量就少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