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其中的“土”應該怎樣解釋,整個句子又該如何理解?

wangshuiyiyu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這句話,出自《論語·里仁》,想要準確的理解這句話,還需要聯繫上下文: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題主所說,楊伯峻老先生在《論語譯註》中解釋的“君子懷念道德,小人懷念鄉土”,在意思上是正確的,但可能對於還沒吃透《論語》的人來說,仍舊比較含混。下面,我們根據整句話的含義,來一一說明題主的幾點疑問:

第一,“土”應該如何解釋?“懷土”是鄉愁的意思嗎?

第二,“小人”應該如何解釋?

第三,整個句子應該如何解釋?

首先,“土”在此處,是故土、鄉土的意思。“懷土”在古代漢語中有兩個常見意思,第一是安於所居之處,第二是懷念故土。此處應該採用第一個,也就是安土重遷,安於所居之處,並非鄉愁的意思。

其次,在《論語》中,經常有“君子”和“小人”對舉的例子,這些“君子”“小人”,都是基於一般人而言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居高位者與無地位者。“君子”可以理解為有遠見、有德行的人們,“小人”可以理解為目光短淺、胸無大志的人們。在簡單意譯中,也可以直接稱為君子和小人,不作特別解釋。

=====

非常感謝大家在評論區的熱烈討論,《論語》中“君子”和“小人”是理解儒家思想的一個關鍵問題,學界也有各種不同的看法,這裡陳述的只是一家之言,也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關於這個問題,另外補充幾點:《論語》中19次提到“小人”,根據這些對“小人”的描述,可以勾勒出這類人的基本特徵是目光短淺、胸無大志、只關心眼前利益,但是並不一定主動地為非作歹,在現代漢語中,更接近“庸眾”而非“壞人”。而《論語》中的“君子”,有從位說、從德說兩種解釋,但我傾向於“君子”作為孔子心中理想人格的化身,是位、德、才三位一體的,也就是說既有其名位官職,又在自己的位置上展現品德、發揮才能。

=====

第三,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所想的是高尚的德行,而小人安於眼前的故土;君子敬畏國家的法律政令,而小人貪圖小恩小惠。進一步解釋,就是君子眼界高遠,因而為了追隨德行,志在四方,心中有明確的道德界限,不會隨意逾矩而行;小人目光短淺,因而只安於此時身處的居所,只看中眼前的小利。因此,君子和小人就高下立判了。

希望能夠幫助到題主~


薛暖暖


這幾句話出自《論語.里仁篇》,原文:

4. 11 子日: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這裡的懷字不是懷念的意思,而是懷裡裝著,胸懷裡揣著的意思,或者說心裡裝著。君子懷德,就是說君子胸懷裡裝著都是德行。

孔子那個時代,人們是以家族為生活的最小單位,漂盪流浪是不吉祥的,不象現在的人們到處打工,到處旅遊那麼隨意。即然人們沒有外出而漂盪流浪,那麼這個土字就不是什麼故土、鄉土之意,人們沒有離開自己生存的土地,又哪來的懷念故土、鄉土之情呢?

小人懷土,這裡的小人是指家族裡專門種地的那一部分人,他們沒有什麼文化,也沒有什麼知識,不懂禮節,他們是這個家族地位最低的人。孔子用孝道來約束他們,使這些人不敢犯上做亂,這樣才能保證這個家族的穩定。

古時是以農耕為生活之源,一個家族必然會有一些土地,耕種這些土地是維持這個家族生存的唯一物質保障。那麼這個土字就是耕田,田園之土,種植之農耕之土。

小人懷土的意思,就是一個家族種地的那些人,胸懷裡或心裡就裝著田地,就裝著他那一畝三分地,別的什麼也不知道,什麼也不過問。

君子懷刑,很多人都把這個刑翻譯成刑罰,說什麼君子懷念刑罰和法度。怎麼能這樣翻譯呢?我們知道孔子是反對法律和法制的,更別提什麼刑罰了。比如孔子說的,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孔子推崇的是德和禮,反對政和刑。即然孔子反對刑罰,又怎麼能夠讓君子去懷念刑罰呢?

那麼這個刑是什麼意思?這個刑同型,就是類型,這個類型就是模範和榜樣。君子懷德,但德是虛無飄渺的東西,沒有一個標準和參照物。君子懷刑就找到了參照物,意思是說君子懷裡裝著有道德的那些類型的人物,這樣君子懷刑就和君子懷德對應上了。

小人懷惠,大多數人都把這個惠字翻譯成了小恩小惠,說什麼小人就是懷念這種小恩小惠的利益。但我認為這麼翻譯不符合孔子的意思,因為這和小人懷土對應不上。

小人懷土說的是小人心裡就裝著他那一畝三分地,那麼這一畝三分地裡長什麼呢?誰都知道長的是糧食,如果糧食用一個字來表示,是不是用這個穗字來表示,這個穗字就是稻穗、穀穗,即糧食的頭。把穗的禾木邊去掉,就變成惠了,所以小人懷惠,正確的理解就是小人懷裡裝著是土地裡的糧食收成,這樣就和小人懷土對應上了。無論哪個朝代的農民不都關心自己田地裡的收成嗎?就是現在的農民也一樣。

這樣整個句子的意思,就是君子懷裡裝的是德行,小人懷裡裝的是耕地,君子懷裡裝的是有道德類型的人物,小人懷裡裝的是耕地的收成。


寂語堂齋


各抒己見,百家爭鳴



首先,有書君先來看看,這道題問了幾個問題:


1、“土”應該怎樣解釋?

2、整個句子又該如何理解?

3、懷念鄉土是鄉愁的意思嗎?

4、小人又如何理解?


要問一個字在一句話中的意思,首先要先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而要理解整個句子,就必須先去了解說出這句話,當時的歷史背景。


現在,這4個問題,有書君來為您一一解答。


答1、“土”應該怎樣解釋?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這句話,是出自《論語·里仁》,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翻譯成現代文,就是:“君子所想的是高尚的德行,而小人安於眼前的故土;君子敬畏國家的法律政令,而小人貪圖小恩小惠。


因此,“土”此處應該解釋是故土、鄉土的意思。


答2、整個句子又該如何理解?


有書君結合上下文來理解,整個句子,當時,孔子所要表達的意思,就是:“君子眼界高遠,因而為了追隨德行,志在四方,他的心中有明確的道德界限,不會隨意逾矩而行;小人目光短淺,因而只安於此時身處的居所,只看中眼前的小利。”


答3、根據題目的描述:看到楊伯峻老先生的論語譯註,裡面解釋道,君子懷念道德,小人懷念鄉土。懷念鄉土是鄉愁的意思嗎?


因為“懷土”在古代漢語中,有兩種解釋,一是安於所居之處;二是懷念故土。而結合本文句子所表達的意思,這裡應該是第一種解釋,就是安於所居之處,而非鄉愁的意思。


答4、小人又如何理解?


“小人”,本義專指喜歡明爭暗鬥,做搬弄是非、挑撥離間、落井下石這一類壞事的人。


“君子”一詞,有三種釋義,1、對統治者和貴族男子的通稱。2、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著重強調政治地位的崇高。後來孔子為“君子”賦予了道德的含義,指人格高尚的人。3、對別人的尊稱。



孔子曾經說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君子有四不:不妄動,動必有道;不徒語,語必有理;不苛求,求必有義;不虛行,行必有正。


而在《論語》中,經常有“君子”和“小人”對舉的例子,因此,本文中這些“君子”“小人”, “君子”可以理解為有遠見、有德行的人,而“小人”可以理解為目光短淺、胸無大志的人。


因此,君子平日所思,都是德行,而小人所思,都是有利可圖;君子心中想的是法,小人心中都是存著僥倖。


有遠見、有德行的人,心中常想的是怎麼以法治國,目光短淺、胸無大志的人,心中想的是怎樣生存,怎樣謀私利,怎麼才能得到更多的實惠。


當然,學術界關於“君子”和“小人”,有著各種各樣的見解,《論語》中“君子”和“小人”只是基於儒家思想的理解,只是一家之言。


但是,不管見解有何不同,每個人都要力求做一個君子,都要時刻關愛著普通大眾,遵紀守法。承擔起對社會和國家應盡的責任,通過自己的努力讓這個時代變得更好!只有社會和諧,國家才會不斷髮展壯大。


有書君希望以上的解答,能夠幫助題主,也希望大家一起討論,各抒己見,百家爭鳴!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出自《論語·里仁》。完整的句子如下: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從句式上看,此四句話兩兩相對。"君子"與"小人"是兩種不同之人,"德"與"刑"均形容君子,故意思相近,"土"與"惠"形容小人,意思亦相近。

關於"君子懷土"之"土"

先看看《論語》相關注本的幾種說法:

《論語註疏》中將"懷"解釋為"安",將"懷土"解釋為"重遷"。

朱熹《論語集註》中將"懷"解釋為"思念",將"懷土"解釋為"溺其所處之安"。

錢穆先生《論語新解》中將"懷"解釋為"思念",將"土"解釋為"鄉土"。

上述幾種說法彼此之間雖有細微的差別。但不管是"重遷"、"所處之安"還是"鄉土",古今大家們都傾向於將"土"解釋為"某一處安定的地方"之意。從大的方面說,我亦傾向於將"土"理解成"某處安定的地方"。《詩經·小雅·北山》有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也就是說,在古代,每一寸"土"均是天子所有。人們要想獲得"土",只能靠天子的封地所得。靠封地所得的"土",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個人私有的財產。各諸侯在自己的封土內各行其政,只要諸侯不反叛,不被天子忌憚,他們的"封土"也就可以一代一代地延續下去,他們的子民所憑依著生活的農田、家戶大多數也都可以延續下去,久而久之,人們對這些能給予他們安定生活的地方便產生了某種情結,一旦離開,就會陷入深深的依戀。

要細緻地理解 "小人懷土",首先要知道這裡的"小人"是指什麼樣的人。與現在不同,這裡的"小人"不大針對人品而言,只是就個人的格局大小來區分,可以理解為,"一般的人"。也就是說,君子堅守的是品德、德行,"德"在哪裡,君子就在哪裡,體現他們"以德為安"的品質,而小人則留戀安定的生活,因而,這裡的"土"是指安居之地,所謂"小人懷土"即是指一種"安土重遷"的狀態,意指不願遷徙、奔波的小民心態。

關於"句意"

前已敘述,君子與小人只是就個人格局大小來區分。在孔子時代,小人只是指普通人而已。如《論語·子路》:"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孔子因為樊遲問稼穡之事,感嘆樊遲是"小人",只是感慨樊遲對小民之事竟具有濃厚的興趣,而沒有更遠大的志向,但他並沒有從其他方面對樊遲進行批判。若今天我們說一個人是"小人",必定是認為此人品格、德行方面有缺陷。我們不能代入今日的思想去理解這句話的意思。

而君子,錢穆先生認為有兩種解釋,一種是說有德之人,一種是說有位之人。我偏向於理解成有德之人,整句話則是指有德之人與平庸之人的價值取向的不同之處。《論語註疏》中認為:"此章言君子小人所安不同也。君子懷德,小人懷土者,懷,安也。君子執德不移,是安於德也,小人安安,而不能遷者,難於遷徙,是安於土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者,刑,法制;惠,恩惠也。君子樂於法制齊民,是懷刑也。小人惟利是親,安於恩惠,是懷惠也。"

這裡的解釋是一種較好的詮釋,簡單可概括為"君子以德為安,小人以安為安,君子樂於法制齊民,小人則樂於享受恩惠。"懷德的君子未必心裡沒有對安定生活的留戀,只是他們心中有更勝於此的信念,如孟子所言:"生,亦無所欲也,義,亦無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君子所擁有的,正是這種"捨生取義"的信念,是做出了一種比重要更重要的取捨。

這句話同樣體現了孔子認為"斯文在茲"的思想,他以"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作為自己的志向,而這種志向,必須通過實行仁政,恢復禮制才有實現的可能。他以自己的身份立場,開設私學,以各種方式培育各有所長的人才,為的就是他們能從不同方面治國,他雖不苛怪小人,但他仍然希望有更多的"君子"傳承這種士大夫精神。


一往文學


文化的最終歸宿,是悄然形成獨特的人格。如同春夜之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一個國家的主流文化,最終會在無意中塑造出一種“集體人格”。中國具有悠久的文化傳統,集體人格的形成,甚至可以追溯到遙遠的神話時代。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如同經歷了千年風霜的一顆顆種子,至今還在人們心中生根發芽。

倘若要尋求這種集體人格的最高代表,似乎應該是“君子”。

什麼是“君子”?要定義“君子是什麼”?是極其困難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古人有一個非常聰明的辦法,那就是描述“君子不是什麼?”只要知道了不是什麼,便可以領悟到是什麼。比如“君子不器”,說“君子不是東西”,我們就能曉得,哦,君子使物,而不為世上亂七八糟的各種東西役使,君子更不會僵化異化成為那些東西。更進一步,抬出一個“小人”,來與“君子”作對比。於是,為了說明“君子”,“小人”往往躺槍。比如《論語·里仁》: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此處君子與小人對比,德與土對比,刑與惠對比。

猛一看,不免頭大如鬥:什麼鬼?“土”怎麼就成了“德”的反面教材啦?

先看“懷”。懷,就是心中包藏著,也可以是心中念念不停想著。

懷德

君子所“懷”的,是“德”。德是什麼?說來話長。長話短說,簡而言之,我們只要死死抓住德的最重要特徵這條狐狸尾巴就可以了:德是道之用。道是宇宙天地的普遍規律,德是社會人生的公共規則。比如,德的重要範疇之一:仁,就有這個世界不是閣下一個人的,宜推已及人這種普遍、公共的含義。

懷土

土是什麼?

土就是自留地。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可以生長出青椒、藍莓、黃瓜、綠豆、紫蘇以及紅高粱。所謂“懷土”,就是眼中只看見、心中只想著自己的那塊地。因為土地可以生長“物”,可以產生“利”,因此,“懷土”也就是“懷私利”,就是沉溺於私利這口深井,而忽視了外邊的天空。這似乎不能算是一種“惡”。當然不是“惡”,只不過是“小人”而已,算不得“君子”。

君子當然也要穿衣吃飯,君子當然也喜歡“土”,並對“土”充滿感激之情,但君子不“懷土”。“懷土”,有沉溺於自己的小天地的意味。溺於所安之處,溺於私慾的滿足,沒有更廣闊的胸懷,沒有對普遍規律的追求,沒有對公共規則的敬畏。

“懷德”與“懷土”,從根本上講,只是“公”與“私”的取向不同而已。

終日“懷土”,因“土”而成“豪”,即是“土豪”。“土豪”只問私利,不關心普遍利益,甚至為了私利而損害公共規則,甚至損害公共規則中絕不能越過的底線:“刑”。

由此,又得到一個君子與小人的不同之處: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莫安排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論及政治、經濟、哲學、倫理、道德無一不貫穿著“仁”。“君子懷德,小人懷土”這一句就出自於《論語*里仁第四》。

“里仁”的意思就是選擇居處,要以靠近仁德的地方才好,也就是孔子說的“里仁為美”。選擇接著仁德的地方居住,這樣是明智的。“擇不處仁,焉得知?”如果不選擇居住的地方接近於仁德,這樣是明智的嗎?

“君子”也是儒家常常提及的概念,是合乎於“禮”的做人最高標準,與之相反的就是“小人”。《論語》裡常拿“君子”和“小人”在言行方面做對比。這裡說的“君子懷德”,是說君子在選擇居處的時候必然是和仁德之人為鄰 裡而居住。孔子也說過,“德不孤,必有鄰”,君子以仁德而作為交友的基礎,所以君子群而不黨。

“小人懷土”,“土”指的是鄉土。小人選擇居處要看看一鄉之土是否是有利可圖之地。小人的眼裡只有利益,所以小人黨而不君,和君子之間的道義結合不同,小人是以利益結黨。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後面還有一句,“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君子要衡量自己的行為是否合乎典刑,而小人則是貪圖眼前小利小惠。所以君子選擇的是居住地的人文環境是否都是有德之人;小人選擇的是居住地的地理環境是否有利益可以獲得。


沅汰


《論語》作為流傳千古的儒家經典,是記錄孔子言行和孔門師生談話的一部書。

《漢書·藝文志》中說:“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可見《論語》的成書過程是累積而成的,而作為孔門師生的談話錄,行諸文字,難免有失出失入的地方,因此對於《論語》的閱讀和解析,不該報以嚴重的讀經態度。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這句話出自《論語·里仁》,全篇共有三十六章,主要談論以仁為主的道德修養,全文是: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較早的《論語》註疏家孔安國、包鹹等人,對此有簡明的註解。孔安國註解道:“懷,安也。懷土,重遷也。懷刑,安於法也。”包鹹註解道:“惠,恩惠也。”可見此處“土”字指的是故土、家鄉的意思,“懷土”則是安土重遷,沉溺於安逸的居住環境的意思。全文可以理解為:君子所關注的是高尚的德行,小人則沉溺於安逸的居住環境;君子所關注的是法律政令,小人則貪圖眼前的恩惠和利益。


古今中外,有關《論語》註釋和翻譯的著作浩如煙海,理雅各、威利、辜鴻銘、林語堂等人都曾對《論語》進行過註疏和翻譯。正是基於對理雅各翻譯版的不滿,辜鴻銘重新對《論語》進行了翻譯和註解,他所翻譯的版本,觀點新穎,富有哲思,算是所有翻譯版本中的佳作。


對於“君子懷德,小人懷土”這章,辜鴻銘的翻譯道:“君子看中的是人的道德價值觀,小人看中的只是人的社會地位和利益得失。君子關注法度,而小人渴求利益。”而關於文中的“土”字,辜鴻銘認為這是著書者的書寫錯誤,把“上”誤寫成“土”字,因為在古漢語中,這兩個詞表示職位,意思是完全相同的,這一說法頗為新穎,不過目前還未被證實。


縱觀整部《論語》,“君子”一詞共出現107次,“小人”一詞24次。自古以來,有關“君子”和“小人”的定義和爭辯也是眾所紛紜,難有定論。但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德”為主,強調君子和小人內心道德境界的高下,另一種則是以“位”為主,強調君子和小人社會地位的不同,君子應當引領小人,關懷小人。然而,不管“從德說”、“從位說”,兩種說法都有失偏頗,君子作為孔子心中理想人格的化身,應該是集品德、地位和才能為一身的人,而小人則更宜解釋為安於現狀,不思進取的庸眾。


《論語》作為孔子後人所著的孔門談話錄,歷代相傳以來,難免有出入和矛盾之處,因此對於《論語》的研究和閱讀,不妨帶著閒適和包容的心情去看它。


煮酒君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出自《論語·里仁》。原文如下: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一般人把這個“土”理解為鄉土,好像有些莫名其妙,理不通啊!

君子懷念道德,小人懷念鄉土?

這個的確說不通。

其實這裡所說的“土”是五行之土。

五行是我們傳統文化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概念,只有理解了“土”在五行裡的真正含義,才能看懂這段話。

說到“五行”,我們又要談到《易經》。

按照我們的《易經》思想來理解這個世界,世界是很簡單的,無非就是用陰陽、用五行全都可以解釋,陰陽五行也可以稱為“七要”。“陰陽”是兩個字,所謂“一陰一陽謂之道”;五行是五個字:木、火、土、金、水。

不管宇宙是如何去變化的,“須一理而融貫”,就是用一個理論就可以融貫一切的變化現象;而這個“理”在哪裡呢?真正的“理”就是陰陽五行的相互生克變化。

土為生長萬物的要素之一,土代表養育、含吐萬物之意。

五行相生中,土生金。

五行中的“土”在術數中也稱為“庫”,主財,有土即生財之義。

我們來看易經中的“坤”,“坤”字的左邊是“土”是大地,右邊是“申”。

“申”字是田中的那一豎莊稼,向上可以順利長幹長技,向下可以紮根扎須。

“土”與“申”合起來之意,是大地可以為人類提供種植莊稼樹木花草的耕田。

中國自古以來就屬於農耕社會。

在中國古代,土地(田地)就是每戶家庭的財富基礎,就是每個家庭的根本!一般看哪戶人家有沒有錢就看他家有多少田地。田地越多代表財富越多。

《大學》中說: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

其實《大學》所說的這句話的含義和“君子懷德,小人懷土”的內在含義是一樣的。

而且這裡的“懷”切不可用“懷念”解釋。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這句話簡單地解釋就是:

一個君子心心念念所想的是如何提升自己內在的品德,

一個小人心心念念所想的是如何增加自己外在的財富;

一個君子心心念念所想的是自己的一言一行如何不違反法律(不犯錯),

一個小人心心念念所想的是自己的一言一行如何獲得更多實惠(利益)。


無知先生


越有爭議的,越有意思。

淺知拙見,人云亦云而已。

1 出處

出自孔子《論語 里仁》,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里仁是什麼?

《論語》第四篇第一句話,

子曰:“里仁為美”,

要與有仁德的人相處。

《論語》的核心就是仁愛,簡言之,人如何成為更好的人,從思想到言行,完善自我,利好他人,服務國家。

2 君子與小人之爭

《論語》中論述最多的最完備的便是“君子”二字。

孔子將人歸類為君子與小人。

比如,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也就是說,

君子高大上,仁義德智勇全面發展。

小人低級,謀利而已。

謀什麼利,正當與否,孔子從未提及。

所以小人只是自私,但不一定是壞人。

小人是用來更好闡述君子的。

除此之外,孔子還強調,

君子是用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

所以“學而優則仕”,“君子謀道不謀食”,“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遠”,

“克己復禮”為根本,

七十二賢能幾乎都是學以致用。

所以,

孔子的意思是,君子一是有仁德學識,二是履責。前者是基礎,後者是目的。

那麼,

小人指的就是低級的人,靠一技之長只求生存的體力勞動者,談不上責任道德,謀的是一己之私。

簡單點,君子為大眾謀生,小人為自己而活。

3 土的含義

相對於德而言。

德,君子之風,仁義道德,家國天下等。

那麼,

土就是小人之行,一己之私,一家之產等。

這句話的意思,

有德行的人想的是提升自我,報效國家,低級的人只想著顧全一己之私,有德行的人想的是自我約束規範,低級的人只想著更好地謀生,獲取好處。

我們都是小人。

這句話,孔子不是批判小人德行有虧,而是強調君子立身處世,不是批判小人只求利益,而是表明君子社會之責任。

孔子似乎有點兒瞧不上勞動者。

難怪荷蓧老人說:“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

這也是頗有爭議的問題。


一綠浮芳


語出巜說語. 里仁》“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要全面理解這句話,還真不是簡單的理解“懷”字和“土”字所解釋清楚的。首先要理解孔子所說的君子和小人是什麼意思,和今天我們所說的有什麼區別,如果拿今天的理解去看孔子的意思,就會讓人覺得孔子說的不一定正確!

孔子所謂的“君子”和“小人”。巜論語》裡對君子和小人講了十種不同的表現對比,這才是孔子真正意義上的君子和小人。

“君子之徳如風,小人之得如草,草遇風必偃”;“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君子坦蕩蕩 小人長慼慼”;“君子求諸己 小人求諸人”;“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孔子口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有一點點殘留的社會地位的區別,但基本上超越了地位,而是以“德行”為主要區分的。我們在生活中要近君子,遠小人。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孔子在巜論語》裡還有好多對君子和小人的對此論述。在中國歷史上和現實社會中,君子和小人比比皆是。君子光明磊落,正直無私,集中了才識淵博,胸懷寬廣,不計得失等優點,是完美的人格。小人是人格上不健全,心裡上不成熟,集中了患得患失,自私自利,拉幫結派的缺點,是人格的不健全。

現在我們看看“君子懷徳,小人懷土”中的土就比較好理解了。君子常常想的是德行方面的事,小人常想的是土地等自己的私利。在中國古代農耕文化時期,財富主要體現在土地上,所以小人懷土的“土”明面上是說的土地,如果今天來理解就不能按“今天的土地”來理解了,而是按財富、財產來理解。這句話再通俗點就是: 君子常常想的是如何提高自己的德行,報效社會,小人常常想的是如何獲得財富,滿足私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