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光緒帝下令逮捕慈禧太后會怎麼樣?

慶德說法


光緒帝可謂是真正的千古一帝,他雖然是沒有在政治上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但是在人生的理念之中,他一直都在艱辛的努力,當時面臨著幾千年都未有的變局,他本來是想要自己掌握所有的權利的時候,卻被慈禧太后這個人給壓制住了,最終這一生是悲慘的。



要是當時光緒帝發動叛亂的話,為什麼用判斷這個詞呢?因為當時所有的權利都在自己太后手裡,所有人都要聽從自己帶後,而光緒帝只是一個傀儡,所以很多人都感到悲哀。所有大臣只能夠聽從太后的命令,而不是皇帝的命令,這個已經是進行了顛倒。

要是光緒帝敢這樣做的話,他可能死無葬身之地,慈禧太后不光是心狠手辣的人,而且他是殺人不眨眼的惡魔,光緒帝之後也是死在了他手裡。

在清朝末年的時候,有一個女子就掌管了國家的命運,而這個人就是慈禧太后,明明皇帝都已經30多歲了,可是慈禧太后依然沒有給他任何權利,皇帝也就如同傀儡一般,不論皇帝下什麼命令,慈禧太后都要過一遍向她問才能夠,甚至最後皇帝連動都不能動,還要聽從自己太后的安排,所有的軍國大事都不會問皇帝,只能夠問慈禧太后。


要是皇帝真的敢有叛亂的心思的話,那可能就會死的特別早,像皇帝聽到這一帶後死的那一刻,皇帝非常的高興,簡直是高興的不要不要的,但是這個時候慈禧太后聽到了這件事情,他雖然已經快不行了,但是他一定要讓皇帝死在自己前面,結果皇帝就真的死在了自己的前面,可想而知,慈禧太后到了末期都有這麼強大的力量,更何況是最初的時候呢。

在這個歷史上傀儡是最無助的,很多人都羨慕皇帝是一個厲害的職位,但是傀儡皇帝是最沒有用的,而光緒帝只是一個傀儡的皇帝。


汪公說


對於慈禧和光緒帝,很多人可能有些誤解,我來說說我的觀點。

一開始,慈禧肯定是對光緒充滿希望的。

畢竟,這個“兒子”是她妹妹的孩子,也是慈禧執政的政治資本。再加上慈禧剛死了兒子,肯定對這個孩子也很喜歡。怎料,這個孩子在宮裡天天的哭天喊地的,一點也不機靈。慈禧只能拿出“嚴母”的派頭,好好教育他。這也是光緒怕慈禧的原因吧。

等光緒成年後,慈禧也是真心想把權利還給慈禧。但是,出於謹慎,慈禧對於一二品大員的任免,還是把控在自己手裡。

光緒沒有執政才能,也鬥不過慈禧。

光緒執政期間,幹了一件大事,面對日本主動挑釁積極對日作戰---甲午戰爭。當時,以光緒為首的主戰派們叫嚷著要“剿滅日本,建立奇功。”可是,光緒身邊的那些臣子在戰爭期間,竟然扯北洋的後腿,處處使壞,想看李鴻章出醜。緊接著,戰事突變,清軍一潰千里。

之前積極主戰的光緒皇帝又尿了,又180度轉彎,要義和!慈禧聽說清軍大敗,也是懵了,趕緊從頤和園趕到紫禁城,替小皇帝收拾殘局。就這樣,“同治中興”和“洋務運動”帶來的有利局面,都沒了。

經過此事,光緒還不長腦子,又搞了“百日維新”。這件事,也徹底讓慈禧對光緒失望。在維新變法時,光緒帝用人太激進,上來就給那些維新派6品官。要知道,科舉出來的三甲,也不可能上來就放6品官!這絕對是破格重用了。

光緒帝有時候,一天只能能發出上百道變法旨意!試問,這麼多旨意,他光緒皇帝都能瞭解透徹嗎?而且,對於守舊派,光緒帝的做法也很絕情。僅京城就裁員上萬人!朝局動盪啊!

光緒甚至還想把有不同意見的禮部六堂官,全部裁撤!一個不留!哪個皇帝敢這麼做?哪個皇帝能這麼幹?幸好,慈禧攔截了光緒皇帝的旨意,不讓他動二品以上大員。

要不是慈禧把關,不用八國聯軍進北京,不用等到武昌起義,大清就玩完了。

光緒手底下那些親信,大都不靠譜。

光緒皇帝怎麼說,也是掌權十餘年的皇帝。可是,他手下的那些人,太不靠譜!尤其是康有為為首的維新派,瞎折騰。

甲午戰敗後,維新派忘了國恥,竟然想請伊藤博文來做顧問!這不是引狼入室嗎?甚至,他們還鼓吹“中日合邦”。以清朝當時的勢力,怎麼跟日本平等“合邦”?!這跟後來的“大東亞共榮圈”有區別嗎?

而且,他們為了籌錢變法,竟然還曾想過把新疆等地賣了。。。。左公拼命從俄國手中搶回來的,竟然想就這麼賣了。。。

無恥!小人誤國!

萬幸,這項提議沒有落實!

光緒這夥人,也想過殺慈禧!

圍園殺後的事,就發生在“裁撤禮部六堂官”之後。維新派覺得“帝權”受到“後權”侵犯,要藉著開掘頤和園內的"秘密金庫(瞎編的金庫)"機會,殺了慈禧。

可是,帝黨沒有兵權,就想了兩個辦法。一是,組織100多名會黨分子進京,衝進頤和園行刺。二是,找袁世凱,奪取榮祿的兵權。

看見沒有,光緒帝手下的人,就這點本事。之後的結果很簡單,“六君子”被殺。大騙子康有為出國,開啟騙錢享樂之旅。

而光緒皇帝也是個傻孩子,被慈禧以恐嚇,就告訴慈禧他知道“圍園殺後”的事。慈禧肯定又傷心,又憤怒。這個孩子,怎麼白眼狼啊,養不熟。此時,慈禧還是在維護光緒。因為,她沒有審訊六君子,不給他們攀咬皇帝的機會。

最後,慈禧的政治能力,遠高於常人。

慈禧遺臭萬年,是不可否認的。但是,她的政治能力也是非常高的。不然,憑她一個老孃們,怎麼也不可能掌權幾十年,把皇族、滿清貴族、漢族大臣都玩弄於鼓掌之中。

無論哪方勢力,都認她。也只有她,有實力調和各方矛盾,維持朝局穩定。

而光緒就不行了。就算他僥倖殺了慈禧,他也擺不平皇族、滿清貴族、漢族大臣等各方勢力。就衝他維新變法的表現,肯定會被推翻的。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光緒無論心機謀略還是心狠手辣都與慈禧有一定差距,想戰勝慈禧奪取最高權力非常困難。如果光緒下令逮捕慈禧,那被逮捕的很可能不是慈禧而是光緒。


在公元1881年,44歲的東太后慈安暴亡以後,西太后慈禧取代慈安成為清朝統治集團的第一號人物,完全掌握了清朝的最高權力,而11歲的光緒也由清朝統治集團的第三號人物上升為第二號人物。

公元1889年,18歲的光緒親政,雖然清朝的最高權力仍然掌握在慈禧手中,但光緒作為清朝統治集團的第二號人物,他的權力也得到進一步加強。

雖然光緒是清朝名義上的皇帝即統治集團的第一號人物,但光緒實際上的權力還是明顯不如慈禧的,比如慈禧黨羽眾多,無論掌握皇宮內大權的大太監李蓮英,還是李鴻章榮祿等朝廷重臣都是慈禧的親信。而支持光緒的只有他的老師翁同龢。

因此光緒如果下令逮捕慈禧,是無法執行的,因為光緒雖然是皇帝,而且已經親政,但朝廷政治軍事的最高權力仍然掌握在慈禧手裡。

這也是光緒要搞戊戌變法的重要原因,光緒培養了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維新派作為親信來對抗慈禧。

但光緒手下的親信康有為梁啟超等都是文人,沒有兵權,想推翻慈禧仍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這樣的情況下,光緒與親信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病急亂投醫,向掌握一定軍權而且表面上支持維新變法的袁世凱求援,派譚嗣同勸說袁世凱帶兵圍攻頤和園並殺死慈禧。

而袁世凱在慈禧集團與光緒集團之間進行了艱難的選擇,袁世凱清楚無論是投靠慈禧集團而是投靠光緒集團 ,只要這個集團能夠取得勝利,袁世凱都將飛黃騰達。


但袁世凱知道投靠光緒集團的風險太大,光緒集團把寶都壓在袁世凱一個人身上,而慈禧集團實力雄厚,萬一失敗袁世凱自己不僅身敗名裂,甚至人頭落地。

而袁世凱如果投靠慈禧集團,面對沒有兵權的光緒集團,將穩操勝券,沒有任何風險,穩賺不賠。

因此袁世凱最終決定出賣光緒皇帝與維新派,為慈禧集團立下汗馬功勞,28歲的光緒從此以後失去了人生自由,雖然名義上還是清朝皇帝,實際上已經成為慈禧的階下囚。

而袁世凱在出賣光緒帝以後,如願以償飛黃騰達成為封疆大吏,在慈禧死後獨攬大權並逼清帝退位,自己成為中華民國大總統,後來還當了83天中華帝國的洪憲皇帝,差一點開創袁家王朝。

事實上,如果光緒像慈禧一樣心狠手辣,完全沒有必要大費周章冒著很容易洩密的危險去求袁世凱起兵造反慈禧集團。

光緒最容易的辦法就是暗殺慈禧,中國歷史上統治集團的第二號人物謀害第一號人物奪取最高權力的例子很多,比如皇太子楊廣暗殺隋文帝楊堅篡位,晉王趙光義暗殺宋太祖趙匡胤篡位,雍親王雍正暗殺康熙皇帝等篡位,還有近在咫尺的慈禧暗殺慈安奪取最高權力。

與楊廣、趙光義、雍正、慈禧等相比,光緒暗殺慈禧其實條件更加有利,畢竟光緒是皇帝是名義上的第一號人物,而且光緒相當於是慈禧的養子,是母子關係,如果光緒要接近慈禧,皇宮內的太監宮女等誰都不會懷疑誰都不敢懷疑光緒要暗殺慈禧,更不敢阻止光緒靠近慈禧,如果光緒要下毒毒死慈禧或者趁她睡著勒死捂死慈禧都是非常可能的事情。

對光緒更加有利的是,如果慈禧暴亡,光緒根本用不著像楊廣趙光義雍正那樣篡位以後還要忙著對付競爭對手,光緒本身就是皇帝就是名義上的第一號人物,如果慈禧一死,光緒就更加大權獨攬,就像慈安之死一樣,誰也不敢追究慈禧的死因。光緒可以名正言順地掌握清朝的最高權力。

歸根到底,光緒還是不如慈禧心狠手辣,導致自己的悲劇命運,公元1908年,73歲的慈禧即使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也不放過光緒,在她死前一天派人用砒霜毒死37歲的光緒,並立3歲的溥儀作為傀儡皇帝,讓自己的侄女隆裕即光緒的皇后繼續垂簾聽政。


厚德載物49847


這個問題分兩方面看

第一個方面是光緒根本沒有能力去逮捕慈禧,因為當時的權力都在慈禧的掌握之中,也就是說沒人聽光緒調遣去幹這掉腦袋的事。

第二方面,也就是問題成立的情況下,真有死士願意為光緒去拼命,逮捕了慈禧,並將其剷除,光緒皇帝奪回皇權,那麼接下來中國會怎樣?這又是一個新的問題,可以讓我們思考和探討。

首先,最有可能得是光緒掌權,將變法進行下去,但這裡面會存在一個問題,就是當時中國的國情,參與變法的那幫人的水平,究竟能將中國改變到什麼程度,這個再往下想象就離本題遠了,可以另起新題,如果有人願意討論我們可以另外去討論。

其次,就是清王朝的國祚也許會延長几年,但仍然不能避免滅亡,因為清末的西方思想已經使得中國部分進步人士覺醒,帝制已經不符合時代潮流,即使光緒改革為君主立憲政體,但是皇權在中國根深蒂固的思想下,還是會與近代民主思想進行鬥爭,二者是不能共存的。

所以,總結一下,如果光緒奪權成功,中國的走向其實就是看他改革前期的力度和耐力。如果半途而廢,那麼基本不會改變原有歷史走勢,其他情況那就要靠想象空間了。


瀋陽上班族


嗯,一定很會痛快。就好像打了一個小時沙袋那樣,假想著拳拳打在敵人臉上,內心的痛快是無法言傳的。

不過想象中的拳拳到肉,在現實裡,可不會對敵人造成一點點的傷害。這也是肯定的。

整個帝國,聽命於光緒帝的,只有康有為、梁啟超等幾個書生。就是慈禧沒有明確反對的改革措施,在各省大員中也只有一人聽令,其餘拒不接受。更不用說榮祿等朝廷大臣了。

光緒帝下令逮捕慈禧,即使他有這個膽子,也找不到有能力執行的人。因為要逮捕一個人,至少需要警察部隊吧?要逮捕慈禧這樣的實權人物,恐怕得動用軍隊才行。

光緒調得動軍隊嗎?如果他有三分把握,就不會派人去說服袁世凱了。注意,是說服,不是下令。不公開下令,卻用私人去說服,正說明光緒毫無軍隊指揮權。

如果光緒帝下令逮捕慈禧太后,最好的結果是身邊太監嘲笑他一番:“皇上,你睡糊塗了嗎?”

為什麼這是最好的結果呢?因為身邊人一旦把這消息傳出去,調動軍隊是不可能的,引來慈禧的軍隊卻是必須。

就像歷史發展的那樣。


棲鴻看紅樓


如果光緒成功掌權,那麼清朝只會滅亡得更快,絕不可能出現繁榮昌盛的局面。

因為光緒帝至始至終都沒有掌握實權,出於對他的同情,大家可能會認為光緒帝會更加開明,如果他掌握實權,那他絕對會與慈禧所代表的的頑固派截圖不同,清朝的發展會更好,這其實只是一廂情願罷了。

實際上,慈禧太后並曾經給過光緒機會,當年慈禧退居頤和園之後,光緒帝同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發動了“戊戌變法”。而“戊戌變法”實際上是光緒奪回屬於自己的實權,進行的一場變相政變罷了。

光緒帝雖然是慈禧的傀儡皇帝,但他也耳濡目染,他也知道清政府的運作。康有為自稱是南海聖人,但後來證明他是一個投機者。光緒作為一個大清王朝的皇帝,卻識人不明,輕信康有為等人,更沒有考慮到變法失敗應該如何應對,最後使得變法成為一場鬧劇。

對於甲午戰爭,光緒帝也沒有考慮戰敗的後果,他只是一味的為了獲取權力,不擇手段,貿然一戰,結果清朝戰敗,被迫割地賠款。

慈禧太后雖然無法振興清朝。但他憑藉高超的政治手段,始終能夠將晚清的中國處於統一狀態而不致分裂。而光緒帝根本就沒有這個能力,他的一廂情願只會使清朝更加分裂,滅亡更快。

那麼光緒帝痛恨慈禧太后,為什麼不在西逃時趁機除掉慈禧太后呢?

光緒帝根本就沒有能力除掉慈禧太后,他能夠當上皇帝也是拜慈禧太后所賜,他的婚姻也是慈禧太后一手操辦的,他能夠參政也是經過慈禧太后同意的,清朝末期所有的大臣基本上都是慈禧太后的親信。戊戌變法時,光緒帝去找袁世凱協助,沒想到袁世凱竟是慈禧太后的人,更不要說榮祿了。

在戊戌政變時都無法除掉慈禧太后,那麼八國聯軍侵華時就更不可能了,並且當時的光緒帝已經被慈禧太后軟禁了多年,他和外界交流的通道全部被堵死了,光緒帝和慈禧西逃時靠什麼除掉慈禧太后,他根本就沒有機會。


公元前


那光緒就會死得更快、更慘,慈禧太后是最喜歡玩弄權術的人,掌控大清將近半個世紀,李鴻章、榮祿都是她的鐵桿粉絲,地位牢固得很,光緒也不會那麼傻,怎敢輕易的去逮捕慈禧。


光緒雖說是個皇帝,但他只是慈禧太后的傀儡而已,光桿司令,他18歲的時候,慈禧太后大發慈悲,讓他親政過過癮,但在甲午戰爭中慘敗,後來在康有為等人的慫恿下企圖變法,甚至還一度想逮捕慈禧,但都被慈禧一一化解了。


康有為、袁世凱等人都是些政治投機分子,康有為所謂的變法就是空談誤國,徹頭徹尾的敗家子,而袁世凱就是牆上草,誰佔上風就擁護誰,在關鍵的時刻投靠了慈禧,出賣了光緒。
光緒雖說是皇帝,但他沒有一個忠於他的大臣,軍中也沒有他的親信,指揮不了槍桿子,你還想和慈禧叫板,那不是找死,因此光緒皇帝到最後都沒有動慈禧太后一根毫毛,最後還是被慈禧太后待走了。




遺產君


光緒帝其實並不如書中所說的那樣聖明,也不如大家想的那樣是慈禧太后的傀儡。

實際上,慈禧在光緒身上傾注了很大的希望和心血,甚至抱著他讀四書,在他成年以前每天都要寫學習總結給慈禧。但清代的帝王教育是針對強者的,光緒則天生體弱膽小,承擔不了這樣大的責任,加上自小進宮缺乏最基本的生活經歷,他的性格集冰火於一體且時常歇斯底里。慈禧對光緒的弱勢感到不滿,光緒拼盡一生都想得到她的鼓勵,於是他拼命地讀書,親政後拼命地勵精圖治,可惜只讀過聖賢書的他並不能把握時代的需求,他對世界的瞭解甚至比他的表哥同治還要少。

甲午戰爭是光緒要打的,他想重振帝國天威,輕視日本又急於求成,導致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戰爭後期敗局已定的情況下喪失了基本的鬥志,不敢面對自己犯下的錯誤,違背慈禧的意志簽訂了馬關條約(沒錯,慈禧李鴻章都堅決反對割地求和,寧可舉國一戰,是光緒一意孤行簽訂的條約)。可以說,他親政的6年(1888-1894)間揮霍了慈禧苦心經營24年的成果。

至於戊戌變法,更是光緒和康有為兩個無腦憤青的傑作。實際上,那個時候包括慈禧在內的多數人都意識到改革的必須性,只是眼界的限制他們不知道如何改革。康有為空有熱情而沒有知識,在上書中天花亂墜地誇耀改革的好處(一年改變帝國氣象,三年稱霸亞洲,九年重回天朝上國),加上一心有所作為的光緒,兩個無腦青年開始了一場步子大得扯蛋的改革(比如說,一夜間取消科舉導致幾百萬讀書人不知所以,裁撤累贅的部門卻不給下崗人員安排新職),可以想象,這場改革註定會失敗。也正是這場改革,慈禧失去了對光緒最後的信心,改革結果的悲劇性也摧毀了光緒本就脆弱的心靈。慈禧軟禁光緒的時候他沒有絲毫反抗,之後的十年裡如行屍走肉,翁同翮的日記裡的記錄讓人不忍卒讀。

還要怪光緒手下人沒有成為大久保利通,巖倉具視這樣的人。明治就是個傀儡,前期被大久保+巖倉的集團控制的死死的,大久保被刺後,以侍衛佐佐木高行為首的一幫人出來搞“天皇親政運動“,是為什麼?明治登基十年來發的旨意,都是大久保,巖倉等人擬好了讓他蓋個章,他連大臣是誰都見不著。 大久保死後,大隈重信主張法國議會政治,巖倉,伊藤博文主張普魯士式政治,拉出佐佐木的親政論來對抗,後來大隈重信受黑田清隆的腐敗案牽連辭職,巖倉,伊藤的意見得以推行。

佐佐木並非思想僵化的老頑固,而是大久保塞進去的藩閥眼線,宮內卿這個官職,本來是京都公卿的專職,大大久保有意自任,先派人進去熟悉情況,佐佐木等人是負責”天皇的教育“的,還是怕明治亂來。大隈重信辭職後,佐佐木論功行賞當了工部卿。1884年,宮內製度改革,伊藤博文當上了宮內卿,實現了大久保利通未能實現的想法。1894年,第一次御前會議召開,明治才第一次有自己發言的機會。至於佐佐木,伊藤博文控制了宮內省就不需要他了,1885年伊藤廢除工部卿的官職,佐佐木的政治生涯結束,去搞皇室禮節研究了。從這些方面看,光緒比明治的權力已經大多了。

光緒是希望走明治維新的路子的。但是,明治維新之前,倒幕運動幾乎倒掉了所有守舊勢力。而清末預備立憲時,朝廷的那些反對勢力,連袁世凱尚且無能為力,光緒更難搞定。況且這些大臣,本來就是光緒上臺的絆腳石。

守舊勢力不除,即使君主立憲建立,改革也很難繼續。光緒太過猶豫,推動改革實在是不如袁世凱這種手腕能力過硬的人的。

所以,即使光緒殺了慈禧後上臺,也可能只是為滿清多續幾年命而已。後續該發生的,依舊難逃過。




聲屏障鋼立柱鐵件加工


清朝末年的維新變法失敗,令無數人為之惋惜。既然歷史不能重演,於是很多人便開始發揮想象,如果當時光緒皇帝果斷一些,狠心一些,直接將慈禧太后逮捕,那麼維新變法是否能夠成功?中國的命運是否就此轉折?

但凡能這樣想象,完全是對當時的情況一知半解。光緒皇帝沒有能力和慈禧太后抗衡,而光緒皇帝的戊戌變法,無論是否有慈禧太后的阻攔,都註定難以成功。簡而言之,無論當時出現什麼狀況,光緒皇帝的戊戌變法都無法挽救清王朝的統治,更無法徹底改變近代以來國家的命運。

慈禧太后自咸豐皇帝去世之後,便開始掌控朝局。咸豐皇帝屍骨未寒之際,慈禧就能夠發動辛酉政變,把肅順等老狐狸一舉扳倒,可見此人頗有心機,乃是權術鬥爭高手。與慈安太后共同執掌朝局時,利用慈安對政治不感興趣這點,開始了獨斷朝綱,自此慈禧太后便成為了大清王朝真正的掌舵人。等到戊戌變法之時,慈禧已經在爾虞我詐中生存了三十餘年,鬥爭能力已臻化境。三十年中,慈禧太后和皇室親王鬥,和漢族大臣鬥,和農民起義軍鬥,和洋人鬥,身經百戰,她的手段和心性,根本不是光緒皇帝這樣一個愣頭青能比的。

光緒皇帝自小在慈禧太后的陰影下長大,對慈禧懷有天然的恐懼。即使在他成年後,依舊處處受到掣肘,自己處理重大事務的能力實在有限,沒有經歷過什麼風浪。因此當時的光緒皇帝雖然已經三十多歲,春秋正盛,但與慈禧相比,還是個毛頭小子。

慈禧掌舵的三十年中,滿朝文武幾乎都對慈禧的權威表示順從,不僅漢族大臣對慈禧太后畢恭畢敬,連滿族大臣,甚至多數的親王都屈服於慈禧。而光緒皇帝的“帝黨”,不僅人數少得可憐,而且都身居低位或並無實權。可以說,光緒皇帝根本沒有辦法對付慈禧,即使他下令捉拿慈禧,也不會有人聽從,因為軍權牢牢掌握在慈禧手中。

再說光緒皇帝本人的變法,更是打著君主立憲的幌子,實際上為從慈禧手中奪權。康有為,梁啟超等變法領袖,本身對西方的瞭解便有限,至少在當時是這樣。所以這個變法可以說是照葫蘆畫瓢,沒啥內在。但康梁都知道,變法,要實現君主立憲,首要是設立議會,但光緒皇帝的定國是詔中,根本沒有出現這一條,甚至直到變法結束,設立議會這一條都沒有提上日程。

而變法的內容也充斥著極強的理想主義色彩,變法的過程更是充斥著急躁,冒進的情緒。一百零三天的變法,居然一次性提出了百餘條措施,同時進行,這對於當時的社會基礎而言,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改革,本身就是個漸進的過程;再者,對於每一項措施所帶來的後果,維新派也絲毫沒有考慮,比如裁汰冗官,導致千萬官員失業,那這些官員該如何安置?維新派沒有給出解決辦法。所以,這場變法雖然打著“維新”的名義且實際上的確做了些事情,但總體來說,作用和影響都非常有限,且嚴重脫離了社會實際,根本沒有成功的可能性。

因而,光緒皇帝根本無法動得了慈禧,退一萬步講,即使這場變法真的持續下去,也最終會失敗。


庭州行者


光緒下令逮捕慈禧會怎樣?

會鬧笑話,當時朝中勢力幾乎在慈禧的手中,先不說他有沒有機會下這個命令,即便下了,誰去幫他抓慈禧?

總不能光緒自己下命令,然後自己帶著手銬去抓慈禧吧?

他如果真敢下這個命令的話,那便意味著要和慈禧翻臉,到時候被逮捕的可就是光緒皇帝自己了。

如果沒有康有為的話,光緒皇帝可以在慈禧的掌控之下有限制的親政,只要踏踏實實地熬下去,將來慈禧一死,他便能夠穩穩當當地從慈禧手中接過權力的交接棒。

只可惜,康有為的出現打破了這一切,讓光緒這個“乖寶寶”也產生了冒險精神,竟然想要打慈禧的主意,這才導致了他的下半生只能在瀛臺度過的悲慘結局。

康有為可以一走了之,光緒卻走不了。

現實便是這麼殘酷,康有為本為求權求利而來,當到了撈不到權利又危及生命的時候,出於利己主義原則,他當然會選擇遠走高飛。

光緒想要遠走高飛卻不行,他身處於皇宮之中,一言一行皆在慈禧的掌控在之下,他走得了嗎?

即便當時宮廷侍衛願意為他效命,讓他逃出了皇宮,他能逃到哪去?逃出皇宮了不僅只能東躲西藏,反倒還可能直接給慈禧一個藉口——可以直接對外宣佈光緒已經遭遇不測,然後再重新另立一個小皇帝。

所以,光緒一旦和慈禧撕破臉皮,那麼等待他的只有走投無路。

所以,對於光緒來說最好的選擇是等待,而不是冒險。

光緒皇帝之所以只能選擇靜靜地等待,而不是在康有為的慫恿之下冒險發動政變,直接對慈禧下手的原因也很簡單。

光緒一沒有權力,二沒有軍隊,拿什麼對付慈禧?

慈禧當時雖然已經對外宣佈“歸政”,還裝模做樣地搬到了頤和園居住,可是,她並沒有真正地將權力交給光緒,一如當年乾隆禪位給嘉慶,但卻只讓位而不讓權。

手中沒有權力,光緒便沒有辦法提拔官員。

提拔不了官員,便沒有辦法培養心腹。

培養不了心腹,便沒有辦法建立自己的勢力集團。

沒有勢力集團,便沒有辦法對抗慈禧。

當時滿朝文武幾乎無不以慈禧為核心,慈安死了之後,曾經一度要和慈禧爭權奪利的奕訢也不得不向慈禧低頭。

慈禧給了他們足夠多的利益,也能夠保證他們的利益不會受損,所以他們根本沒有理由背叛慈禧而投靠光緒。

所以,光緒在政治上根本鬥不過慈禧。

既然光緒在政治上鬥不過慈禧,那麼他能不能運用更直接、更激烈的手段來對付慈禧呢?

顯然也不能。

光緒要運用更直接、更激烈的手段來對付慈禧,說白了也只有兩種手段,一是刺殺,二是發動政變。

光緒運用刺殺這一手段的話,能否成功?成不了,還是那句話,他沒人可用,他自己身體弱也幹不了這事。

他不是不可以收買一些“可靠”的人,但是光緒自己本身便處於慈禧的監視之下,皇宮裡遍佈慈禧的耳目,他的一言一行都逃不過慈禧的眼睛和耳朵,他根本不可能瞞著慈禧收買和招攬人手。

更何況,慈禧再怎麼說也是實際統治者,她的安保工作肯定嚴密,不可能會讓殺手有近身行刺的機會。

對於發動政變奪權這一手段,光緒並不是沒有嘗試過,但卻毫無意外地失敗了,敗得徹徹底底。

戊戌變法即將破產失敗的時候,康有為等人已經說服了光緒皇帝發動政變,直接一舉拿下慈禧。

可是發動政變,成功的關鍵是什麼?是軍隊!縱觀歷朝歷代的政變,從來沒有過不依靠軍隊而能夠取得成功的政變。

光緒有軍隊嗎?沒有,從榮祿、李合肥到袁世凱,這些手握軍權的人哪個不是慈禧一手提拔起來的?

光緒和康有為當然也知道軍隊的不可或缺性,所以才會想到要去拉攏袁世凱,可是袁世凱此時官運亨通,他為什麼要陪光緒冒險?沒這個必要,康有為、譚嗣同等人之所以會認為袁世凱會投靠光緒這個皇帝完全是一廂情願。

既然沒有軍隊,那還怎麼發動政變?

所以,譚嗣同只能以身殉變法,康有為只能落荒而逃,光緒也只能成為瀛臺裡的一個階下囚。

光緒終究還是太年輕,太容易被人煽動情緒,所以才會感情用事,才會冒冒失失地走上不歸路。

不過,光緒之所以會被煽動情緒,說到底也是希望以變法作為契機,從慈禧手中奪回皇權,只是事情的發展並不如他所願罷了。

他原本以為自己是一國之君,振臂一呼,應當是投效者雲集響應,只可惜在利益面前,“皇帝”這兩個字一點也不好用。

光緒的政治眼光和政治謀略終究還是遠不如慈禧,所以才會提前出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