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白天耕種、晚上讀書,這種隱居生活是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朱八戒CC


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

看上去這種白天耕種,晚上讀書,隱居田園生活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且不說現在社會還能否找到這樣一處桃花源。實際上受中國古代田園詩詞影響,很多都市人,特別是懂點筆墨的騷客,越來越嚮往這種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的生活。但要說是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我看未必。大隱隱於市,身在公門好修行。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不是隱居,是逃避。作為個人來到這個社會,你需要承擔很多責任,說起來淡泊名利,是不是也是無能的表現。

靠耕種,讀書你能養活的了你的父母嗎?你給自己的子女如何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中提供優勢嗎?或許你的父母傾盡全力為你開闢的新生活,到你這戛然而止,回到解放前,子女又要重新奮鬥。現在這個社會資源基本已經定型,通過奮鬥已經很難改變命運。或許你現在就在社會最底層,人生七年裡面講到,富人的孩子還是富人,窮人的孩子還是窮人,但是有一個叫尼克的小孩通過努力成為一所大學的教授,命運的手掌裡面是有漏網之魚的,何不傾盡權利嘗試改變一下命運,哪怕給你的子女與別人的孩子最少不是那麼巨大的差距。人生就像爬山,你為什麼要一直奮鬥一直向前,因為你的前面還有人。當奮盡全力讓你的子女從泥土中爬出來,爬到山腳時,你抬頭看看山頂已經有人了,而且還很擁擠,為什麼還要奮鬥,因為你至少可以讓他從山腳開始,或者從山腰開始,才不至於那麼艱難。


皓軒一陳


只有經歷過繁華和熱鬧,才能迴歸本真和平淡。

能安於淡泊,與世無爭,白天耕種,晚上讀書的,多是在塵世裡打過幾次滾的人,就像孫悟空經過如來佛五百年磨鍊一樣,才能覺悟心性。

要麼對外面的世界已經厭倦,比如在廠裡上班十二個小時,還時不時加班到凌晨的超強度運作,弄得憔悴不堪。還不如回家守著幾畝薄田,自由自在。

要麼就是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又沒有太大的野心,還喜歡讀書,在讀書過程中得到比名利金錢更大的樂趣。

這樣的人,會安於耕種生活,晚上讀些閒書怡情養性。至於說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那不見得。

能安心白天耕田種地,很多時候是無奈之舉。如果晚上還讀書,說明他還是有所追求。

看多少農人子弟,有多少是願意留在農村耕種的?要不就擠破頭考大學進入城市,要不就早早出來經濟開發區打工。

只有經歷過在外闖蕩的辛酸辛苦,才知道農村的自由寶貴。只有少數人能放棄追求金錢和名利,回農村去日耕夜讀。

倒是古代的詩人們,為了躲避戰亂,或者離開混亂的官場,才選擇並喜歡上自耕自種、閒來喝茶讀書的樂趣。

蘇東坡一首《行香子》雲”幾時歸去,作個閒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境界很美,令人心動。

美則美矣,只是當代人沒有那麼豁達的心胸,嚮往繁華是人之常情。

那就等經歷過繁華之後,再回到老家,把舊房子翻新,把門口的兩塊菜地翻種,養幾隻雞,幾隻鵝,白天澆菜餵雞鵝,晚上在院子裡乘涼,喝茶讀書,優哉遊哉。

沒有了經濟上的後顧之憂,這樣的半隱居生活,當是樂趣無窮呢!


煙醉湖


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白天耕種,晚上讀書。這種隱居的生活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嗎?我說是!為什麼?

按照費爾巴哈《幸福論》中的說法,人生來就是追求幸福的,就如同蟲子追逐綠葉一般。那麼,什麼又是人這一生中最有“境界”的幸福呢?《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當年明月給出了結論:“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看到這裡,您或許會問了:“境界、幸福、成功,這是一碼事兒嗎?”我說:是。您說,世上還有什麼能比成功後的滿足感更幸福呢?還有什麼人能比不被環境所擾、不為名利所惑、按照自己的方式、在平靜的生活中獲取幸福的人更有境界呢?

現實中,有這種想法或願望的人很多,我們常常會聽到身邊的人說:等我老了,在農村弄一個小院兒,踏踏實實的過幾年迴歸自然、與世無爭的田園生活。說這些話的人,有的是身處困境了、想尋求心裡上的逃避。有的是生活壓力太大了、渴望著精神上的擺脫。當然,也有的是功成名就後累了,企圖過幾天安閒的日子……但無論是哪種想法的人,大多也只是想想而已。真正做到的,可謂是:少而又少!

為什麼呢?魯迅先生在《風波》中這樣寫道:老人男人坐在矮凳上,搖著大芭蕉扇閒談,孩子飛也似的跑,或者蹲在烏桕樹下賭玩石子。女花黃的米飯,熱蓬蓬冒煙。河裡駛過文人的酒船,文豪見了,大發詩興,說,“無思無慮,這真是田家樂呵!”\r

但文豪的話有些不合事實,就因為他們沒有聽到九斤老太的話。這時候,九斤老太正在大怒,拿破芭蕉扇敲著凳腳說:“我活到七十九歲了,活夠了,不願意眼見這些敗家相,——還是死的好。”看到了吧?這就是想法與現實之間的距離!

我們在欣賞古畫時,嚐嚐會看到這樣的一幅畫面:山清水秀、溪水潺潺,山坳的茅廬中,坐著一位隱居的山中高士。呀~~~太令人羨慕了!可是在羨慕之餘,您可曾想到過高士生活上的艱辛呢?比如:吃什麼?喝什麼?如何度過冬寒夏暑?如何抵禦豺狼野獸?同隨時可能出現的蛇蠍蜈蚣生活在一起真的很浪漫嗎?

也許,想的人多,而做到的人少,才更能體現出這種與眾不同的人生境界來。

本掌櫃,已經遠離城市、獨隱山村十年了。除了“兩件事讀書耕田”外,還有兩件事離不開,那就是喝酒、品茗了!

所以,我有資格說:能夠耐得住寂寞、平心靜氣的過自己的日子,確實需要一種精神,方能達到這種境界。你可能覺得這麼活著沒意義,但對我來說,這樣的日子總比: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槓,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的生活要愜意的多!

關鍵是:你放得下嗎?











把盞常聊


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白天耕種,晚上讀書,這是儒家崇尚的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中國傳統農耕文化所追求的一種小康生活圖景。在中國的鄉村,常常可以看到許多大門的牌匾上,雕刻著“耕讀傳家”四個字,也有許多家庭的中堂掛著“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的對聯,都表達了中國鄉村社會對“耕讀文化”的追求與憧憬,是鄉村社會的一種理想化圖景。


中國是一個有著數千年曆史的農業社會,在儒家文化裡,讀聖賢書是做人的必修課,也是通往做官的唯一通道。而耕田卻是養家餬口的必要手段,二者缺一不可。在現實生活裡,有著大半的讀書人進入不了仕途,而生活在鄉下,所以邊耕作邊讀書便成了他們的日常生活。耕田可以“事稼穡,豐五穀”,養家餬口,安身立命。而讀書可以“知詩書,達禮儀”,修身養性,以立高德。在儒家文化裡,做人才是第一要義,道德是至高無上的。



在古代,過著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白天耕種,夜晚讀書生活的人,大致有三種:一類人是鄉村的小地主,自耕農。這類人讀過書,但沒有考取功名,沒有進入仕途,然後繼承了上輩耕讀傳家的傳統,一代一代過著白天耕種,晚上讀書的安逸日子。一類人是隱士。這部分人是那些有文化卻不願意做官,或者是做不了官,就回家在鄉下過著一種“日入開我卷,日出把我鋤”的悠閒生活,邊耕邊讀,與世無爭。還有一類人是辭官的人。這類人或者官場失意,或者厭倦了官場生涯,於回辭官回鄉,過起了日耕種夜讀書的退隱生活。


由此可見,耕讀生活是中國農業社會特有的一種現象,是儒家文化的一種體現,也是一種鄉村生活的理想圖景。過著這種日耕夜讀的生活的人,也是分幾種不同類型,並不是都是所謂的追求人生最高境界的。淡泊名利,與世無爭是一種生活態度,日耕夜讀是一種生活方式,與人生境界無關。


作家鬼譚


“修行不必著意於某種法門,培養一顆篤定踏實的平常心,更得人。”所謂的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白天耕種、晚上讀書的隱居生活,根本就不現實。

尤其耕種,不是農民出身的人,根本受不了那個苦。耕種沒許多人心目中想象得那般美好,日曬雨淋在所難免,要是遇上嚴重的自然災害,還會莊稼遭殃、顆粒無收。

不服氣的人,大可以這個時候去義務幫助農民伯伯收割稻穀,看看自己能撐幾分鐘!也看看白天耕種之後,晚上還有沒有精神讀書。

有一位地方官常常去聽王陽明講心學。一個多月後,他遺憾地對王陽明說:“您講得真精彩,可是我不能每天都來聽,作為官員,有政務纏繞,無法抽出太多時間來學習,該如何是好!”

王陽明說,工作即修行,比如要斷案,就要秉持公正無私,客觀判案,不可滲雜個人情緒和情感;如果拋開生活和工作去修行,則如鏡中觸花、水中撈月,得不到心學的真諦。

“大隱隱於市”,一個人要修行,不一定非要避世。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憑藉自己的良知來修持自己本心,以提高自身的人生境界。知世故而不世故,“出淤泥而不染”,才是真正的人生境界。


倚齋聽風雨


活著是自己的事,活得好不好只有自己知道,也只有自己可以評判。

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白天耕種、晚上讀書是我們從書本中得到的一種印象,覺得那種生活恬淡高遠,但這不是從現實中體驗出來的真實生活。現在有幾人能做到白天耕種,晚上讀書?如果用手機刷頭條和起點也算讀書的話,確實有那麼一批。這種人生如果現實中沒有,說它好不好就是空談,沒有意義。

經常看到某些外國人放棄現代城市,去叢林中過原始生活,陝西的終南山也有數千隱士過著與世無爭的日子,這樣彷彿很有境界,但是,任正非這些企業家為自己的目標奮鬥就沒有境界?難道一個平常人為自己的家庭而努力就沒有境界?

讓我來說,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心無障礙,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並且幸福。

你喜歡白天耕種、晚上讀書,那就去做。

你喜歡周遊世界,看遍山水,那就抬起雙腳現在出發。

你喜歡家財萬貫,那就衝向這個世界,從漫天商機中找到自己的出路,賺得金銀滿屋,然後晚上關起門來數著鈔票自己高興。

你喜歡萬眾矚目,那就去做個明星,從別人的簇擁和羨慕中獲得快感。

活著最重要的是你自己的感覺,你要真實地判斷你是否愉快,而不是說那種形式套到你身上你就會幸福快樂。

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裡說的最後一句話真好:所謂成功,就是用自己的方式度過一生。這個成功不是事業上的成功,而是人生的成功,選你所選,愛你所愛,為之奮鬥,不管成功與失敗,你都會從過程中享受到樂趣。

如果隨波逐流,用別人的成功事例來實現你的幸福人生,那就本末倒置。比如諸葛亮可以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白天耕種、晚上讀書,他可以在這種生活裡快樂,但你不行,你會苦悶,如果這樣的話,何必追求這種不切實際的高遠?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內心安穩,對自己的生活方式從不懷疑,毫不猶豫地走自己的路,並從中體會到幸福之感,然而我們最常見的卻是左顧右盼,永遠尋求別人的理解或者讚許,患得患失,身不由己,這樣的人生有何境界可言?

你若安穩,便有境界。

我想,像江姐那樣的烈士也是最高境界,從不懷疑自己的路,可以為之獻身,肉體痛苦,但精神滿足。

常人永遠在賺錢討生活,看似很難達到最高境界,其實平凡中也有境界可言,首先你要明白你想過怎樣的生活,然後毫不猶豫地上路,你的目標很小,但這不影響你是個有境界的人,也不影響你的幸福。

如果你說沒錢就沒法幸福,我只能說你是對的,這是你的真實感受,然後勸你別想任何境界的問題了,趕緊賺錢讓你幸福。

任何話題都不如幸福重要。


鬼山楓語


五十歲有一百萬元,有房有車了才可以有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的想法,那種養大了兒女可以為自已而活的願望。如果沒有,還是努力奮鬥吧,不要因為一場病就讓你尊嚴全無,斯文掃地,因為活的有尊嚴才是真正核心!





君平觀察


回答這個問題。我認為,白天耕種,晚上讀書,這種與世無爭可為一種境界,但是在高科技,信息化的時代只能說是刀耕火種,落後時代的境界,請問晚上讀書,讀什麼書,唐詩三百首,還是時代風雲,書中境界如何,又為什麼要讀?俗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路又在何方?經得起,高考,讀研,升博地誘惑嗎?個人觀點,不喜勿噴。謝謝了。


JXMIng


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白天耕種、晚上讀書這還不算是最高境界。

我認為還少了一條,那就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以諸葛亮做個例子,諸葛亮本來在隆中的時候便是淡泊名利、與世無爭、晨耕夜讀。但是這仍不是隱居的最高境界。

那什麼時候能達到最高境界呢?諸葛亮在出山時說過,二三十年平定天下,之後治理國家,使國家富強、人民安康,自己身居高位卻不沉於權力,待國泰民安的時候再回到隆中晨耕夜讀,這時的諸葛亮才是隱居的最高境界。只可惜他沒有達到。

什麼叫淡泊名利?是在經歷了艱難困苦的日子達到高位之時的功成身退,而不是在隴上讀書種地喝茶的時候嘴裡的一句口號。

淡薄,不是不爭,而是把拿在手裡的放下。


那年清陽


這種問題有一個標準答案:是也不是。

為何說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白天耕種,晚上讀書的隱居生活是也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呢?

因為這個問題是對人不對事,對有的人來說是最高境界,但對另一些人來說不是最高境界。

先說淡泊名利,從未試著追逐過名利的人,連名利都無切身感受,又何來淡泊之說。

再說與世無爭,從未想要與周圍世界、社會環境、形色諸人爭過的人,不知道爭之感受,又何來無爭的心思?

只有見識過名利,試著爭過,然後名利累人,與世有爭累心……與自己本身性情相背,然後拋卻不顧現實景況,才會勇敢毅然的選擇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的心態。

其實,追逐名利,與世有爭是長大後,人生的第一正常的路。

只有走不下去了,或者天賦不行,或者運道不好,或者性格不適……

才會選擇不再追逐名利,不再與世有爭,不是不想而是做不到了,放棄了……

再者,名氣大的,性格高潔,孤傲之輩,不但不追逐,還會淡泊、無爭這些。

再說白天耕種,晚上讀書。

只有經歷過名利,才會淡泊名利,只有與世有爭過,才會與世無爭……

當做到淡泊名利,與世無爭,才會甘願白天耕種,晚上讀書。

最後,只有見識過花花世界的精彩,才能真正做到處之泰然。

說到底,人生只有一次,怎能捨得讓她不美麗呢?

人生所謂的最高境界,都是心中最美好的幻想,如果幻想降臨現實,便是達到了人生最高境界。

不一樣的人,不一樣的感覺,人生最高境界也不同。

高雅有高雅之人的人生境界,低俗亦有低俗之人自有的低級趣味,有怎能說低級趣味不是低俗之人的最高人生境界呢?更何況即使是高雅之人亦有自己的低級趣味。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如有贊者,還請贊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