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只是一座《美國工廠》

我看過很多關於美國工廠的預告片,原本以為《美國工廠》這部電影是一部講述中國和美國勞資雙方如何達成共贏的故事。但在觀看過這部電影之後,我才明白自己是錯的那樣離譜。

所謂的共贏,原來只是我的臆想,只是我的一廂情願。

這個故事只是一個平凡且真實的故事……


影片開頭,通用汽車公司的工廠倒閉,許多的工人不得不下崗。隨後,福耀集團進入美國代頓開工廠,接手通用的汽車工廠來生產福耀的汽車玻璃。

在當地媒體的宣傳下,福耀儼然一副救世主的模樣。隨後,當福耀正式開始運營之後,情況急轉直下。

當美國工人進入到福耀美國公司後,最開始的新奇和激情,也被工廠重複繁複的工作慢慢消磨掉。更糟糕的是,福耀的美國公司在正式運營之後,爆發出極為嚴重的管理和生產問題,首要是成品率低下,其次生產率也跟不上,公司進入連連虧損狀態,僅第一年虧了八千萬美元。

盈利永遠是企業家最為關注的事情,也是工廠最為重要的頭等大事。因為如果一個工廠無法盈利,那對於企業家來講這個工廠還有繼續存在的必要嗎?其次,工廠無法盈利,員工的待遇以及後續生產如何保障?

更糟糕的是,在工廠無法盈利的前提下,經營者和管理者的壓力倍增,不得不開始想方設法提高工廠的效率。員工的餐廳被改造成車間,盲目追求生產更導致員工壓力倍增,事故出現……

糟糕的工作氛圍,員工意見層出不窮。

向來以員工福祉為目標的工會開始介入,契合美國當地員工自身的需求。漲薪,更好的待遇等等。工會很自信,企業漲薪和員工福祉改變是可以達到共存的,然而,此刻的福耀依然尚未扭轉盈利。

連年虧損讓曹德旺換掉管理層,新的中國式領導進入工廠。新的領導層,新的領導制度,此刻的福耀美國公司已經經過最大的動盪,一旦工會再牽扯進來,事情的複雜度將會上升到另一個層面。同時,曹德旺曾經說過,如果工會介入那麼他將退出,這一句話不是空穴來風。

新的領導層面臨兩件事,第一個是扭轉工廠虧損,第二個則是打敗工會。


領導層動用兩種謀略,第一種消減工廠的公會支持者,第二種僱傭美國反工會公司為員工開展心理疏導。

此刻,擺在員工面前的路也只有兩條,一是支持工會,你可能會得到更好的福祉,也可能被領導層辭職或者被辭職,堵上自己未來的命運;二是反對工會,你只能繼續保持現在的工資待遇,但你不會因為工會有失業或被失業的風險。

最終在領導層的決策,和反工會公司的心理疏導下,福耀美國公司取得了勝利。


這所代頓的美國工廠打贏了工會,公司在2018年也實現了盈利。工廠依然是那個工廠,沒有更好的福祉,也不會有失業和倒閉的風險。

有人因為支持工會而失業,也有人因為效率被辭退,更有人被器械化所取代……


沒有救世主,沒有所謂的文化融合,工廠依然是那個工廠,世界還是那個世界。


曹德旺在紀錄片中說道,自己拼命地建工廠,帶給了很多人工作的機會,但是不是也影響了當地的環境?自己究竟是罪人還是善人?

自己再也回不到那個蛙叫蟬鳴的時代了。


但代頓的福耀工廠依然為當地提供了兩千多的崗位,可伴隨著機械化時代的到來,這兩千多的崗位最終還會剩下多少?完全機械化?或許可以更人性化一些?兩者兼有是不是真的是一種奢望?

這一切問題,時間將會帶給我們最終的答案。

沒有救世主,沒有文化衝擊和交融,有的只不過是一座開在代頓的工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