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滿分作文《車中窺人》,說看不懂的才正常,畢竟人家就是厲害

這篇高考滿分作文曾引起了極大的爭議。

喜歡它的,視若珍寶;不喜歡的,嗤之以鼻。

文章後面有作文題,以及相關的評論,評論來自網友和同學。

江蘇滿分作文《車中窺人》,說看不懂的才正常,畢竟人家就是厲害


《車中窺人》

總是驚訝於車窗的設計,車內之人可以肆意窺見車外的世態人情,而車外之人無從知曉車內況味,身是自由的,心卻如困獸,如井底之蛙,無以免俗。

探見淵藪,便是人一生必然經歷的困境。一方面,我們以自身的華麗吸引路人的注目及認同;另一方面,我們卻無時無刻不限制著這種認同,存著一點私密,保護著心底卑微的安全感。

這是求同與存異的交鋒,這是天性與人性的博弈。

最可嘆的便是,自持流於癱軟,心靈無處安放,車,成了偽裝內心的假面。一如《愛麗絲漫遊仙境》中的撲克牌戰車,雖然牌面各異,陣營相斥,實則指向同一方面:虛偽與狂妄。

是亦不可以已乎?

箇中緣由,便是我們習慣了以上帝視角旁觀而不受干涉,滋生了我們對自身的優越感,進而衍生到生活的各個層面。久而久之,淪落為《鏡花緣》中君子國翻雲覆雨玩弄手段的狹隘,失卻了推心置腹、開誠佈公的心胸。

細細思忖,可付一言:“沒有任何道路可以通向真誠,真誠本身就是道路。”

將自己由安穩舒適的狹小空間中釋放,從而可以更好地擁抱廣闊的世界。怕是每個車中窺人者,都會有安娜死前“萬物皆著我之色彩”的窘境吧。無謂的封閉,只會招惹無謂的好奇,放低身份,明晰自己不過是茫茫眾生中滄海之一粟,倒也能不昧本初之心,不拘世俗,明快前行。

舍卻車中窺人的特權,更是打開了一扇開向生命的窗子,伴隨著一種對生命、對人性的洞察。我不願因些許流言便拒絕人,好奇的天性可以凌駕真誠與人性,我願意簡單地活著,我願意如陽明先生所言:吾心光明,夫復何言?

然而,掙脫車對人內心的束縛並非意味著因噎廢食,而應是一次藝術性與實用性的分離,真誠對人,對行為藝術應存有更多尊重,對不真誠有更多寬容。

窺則有欲,有欲則不實,不實則人心惶惶,露欲之人,但嬗替之,以生命自信笑慰平生,以開誠佈公之劍前行。

少時,觀唐僧於女兒國不敢登龍車鳳輦,是躲過一劫。長大後,我才明白他是錯過了一生。

《用心守護》附——

空間刷屏有感而發。

我們上善若水,我們比鄰而居,我們嘗過最好吃的水果蛋糕,我們有智慧,我們青春不朽,我們車中窺人……

江蘇2017年高考作文題目

車有各種類型,車來車往,車傳遞著真情,承載著時代的變遷,折射人世的變化,道出人生的哲理。請以此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作文,題目自擬,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評論一

江蘇滿分作文《車中窺人》,說看不懂的才正常,畢竟人家就是厲害

評論二

初看此文,氣躁心浮。概覽只覺文筆老成,遣詞造句頗有功底。可能是看的粗,我很有不明覺厲之感。

然後回頭細看,反覆幾遍,細察,作此評。

我以為,文章看似文采斐然,其實空洞無物。堆砌詞彙,缺乏邏輯,主題混亂。理由如下。

一段以困獸,比喻車外之人。困獸:比喻處絕境中的人。結合文章,困獸顯然是不當的。

二段淵藪,看似詞彙高深,其實用法有誤。淵藪:比喻某種人或事物聚集的地方。 結合文章,顯然對不上意思。

第三段引出 求同存異,人性天性,遍觀全文,我不知道這跟求同存異有什麼關係。

第四段,自恃流於癱軟。自恃:自以為有所依靠。流於:趨向。 癱軟:四肢無力難以動彈。 所以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後面作者便說可付一言。這是回答?是結論?是回答前面的是亦不可以已乎嗎? 那顯然是答不上的。

然後從狹小空間釋放擁抱廣大世界。這一句跟後面的萬物皆著我之色彩有什麼關係?

接著後面兩段,我已經沒有心情,一句句辨析了。好像是各種雞湯的堆砌,和文章主題幾無關係。當然我很難看出文章的主題。然後怎麼又突然來了因噎廢食。 作者真的知道因噎廢食的意思嗎? 文章中什麼是噎什麼是食呢? 為什麼突然又有了藝術性與實用性?從何得出?具體又是指什麼呢?哪來的行為藝術?又是哪裡提到了行為藝術的不尊重?

接著作者用了但嬗變之。嬗變的意思是替換蛻變。跟後面的以生命自信笑慰平生,以開誠佈公之劍前行,有個毛線關係。

最後我想吐槽的是最後一段。這段其實挺有趣挺煽情的。但是我們是在寫作文哎!他放的這段話跟全文有關係嗎? 難道是上車的關係?

所以我看到有人說看不懂。這真不是你閱讀水平不行,是因為他文章本身就沒有完整的邏輯。唐僧與女兒國王與文體何干?

我覺得自己真是槓精 先自我批評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