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犀牛角器物,雕刻工藝高超,造型奇特、構思精巧

犀牛角有很高的藥用價值,能清熱解毒。在我國的傳統中藥中,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通常與鹿茸、麝香、羚羊角並稱為中國四大名藥。由於犀牛角是一種極為珍貴的獸角,它比象牙和其他的角類還要難得。因此,自古以來犀牛角就與夜光璧、明目珠等奇珍異寶相提並論。《韓詩外傳》載:太公“使南宮适至義渠,得駭雞犀以獻紂”。《戰國策·楚策》稱,楚王“遺使車百乘,獻雞駭之犀、夜光壁於秦王”。所謂駭雞犀,是指通天犀之角,相傳因雞見而驚之,故名。可見早在商周、秦漢時期,犀牛角就非常珍貴。犀牛角製品最早見於《抱朴子·登呦》:通天犀“得其角一尺以上,刻為魚而銜以入水,水常為開”。

古代犀牛角器物,雕刻工藝高超,造型奇特、構思精巧

不過,宋元以前的犀牛角雕刻品極為罕見。明清時期,由於南亞、非洲各地犀牛角原材料的大量進口,犀牛角雕刻業開始發展起來。犀牛角色澤深沉厚重,紋面細膩堅硬,古色古香,同時又有清熱解毒之效用。明清時期的犀牛角雕刻家都喜將犀牛角雕刻成各式各樣的酒杯,酒杯造型都多仿商周青銅器形。我國自古以來,角雕製品都以鹿、羊、牛角為主要原料,在考古發掘中也有大量製品出土,而犀牛角製品卻未發現過。直到明清時期,犀牛角雕刻才與象牙、鹿、羊、牛角及竹木刻一樣,得到發展。清乾隆時期是犀牛角雕刻藝術發展的一個高峰。清後期,由於犀牛角原料進口減少,虯角成為犀牛角的代用物。

古代犀牛角器物,雕刻工藝高超,造型奇特、構思精巧

虯角即海象牙,斷面無紋,中心呈腦狀,體小於象牙,多經染心呈綠色,所雕器物多為小件。因此,流傳至今的犀牛角製品是極為珍貴的。鏤雕端紋犀牛角杯是一件極其珍貴的文物,出自明代。杯口長16釐米,口寬11.3釐米,底長5.4釐米,底寬4.8釐米,高14釐米。橢圓形敞口,喇叭形口沿,束腰,圈足,足外撇。整個杯形仿商周青銅艦形狀,杯體分上、中、下三部分雕刻紋飾。上部器口至頸部稱為瓶部,中部為腹部,下部為足部。雖然各部分之間所佔比例並不相同,上大下小,但給人的感覺卻很勻稱、協調、穩定。部四面各雕刻一隻浮雕蟬紋。蟬紋頭部向下,蟬紋內、中間為蟬體。蟬體周圍佈滿雲雷紋,腹部微微鼓出,與瓶部和足面形成階梯。

古代犀牛角器物,雕刻工藝高超,造型奇特、構思精巧

腹部上下邊各飾一圈凸弦紋,弦紋內浮雕捲雲紋。足部與鹿部一樣浮雕四隻蟬紋。蟬紋頭部向上,蟬紋之間四角有四條凹稜。口沿至腹部雕刻五隻大小形態各異的蠕龍,盤繞在一枝杆上,自然形成角杯的把柄。龍採用鏤雕與浮雕相結合的手法。躺龍造型豐富多彩,有的上攀,有的曲行,有的奔跑,有的伸頭張望,有的側耳細聽,有的回頭窺視,有的好像嗅到了杯內散發的酒香,爭先恐後地向杯內爬行,有的又向下追逐嬉戲,好一幅熱鬧畫面。此杯構思奇巧,佈局合理,層次分明,疏密有致,圖案精美,犀牛角質地渾厚細密,色彩厚重沉穩,古色古香。整體造型古拙端莊,凝重典雅。

古代犀牛角器物,雕刻工藝高超,造型奇特、構思精巧

尤其是雕刻工藝高超,精緻圓熟,無論是鏤刻還是浮雕都是精雕細刻,所雕紋樣精美絕倫。此杯造型之奇,構思之巧,質地之細,色彩之沉,圖案之美,雕鏤之精,堪稱犀牛角杯中之珍品。明清時期,我國有不少擅雕犀牛角器的名家,如明代的尤侃、鮑天成,清代的尤通、施天章等。他們身懷絕技,都有犀牛角製品流傳下來。北京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就收藏有他們的作品。明代至清初是犀牛角雕刻發展的高峰時期,我國有很多博物館都收藏有這一時期高水平的犀牛角器物。據此推測,蠕紋犀牛角杯當為明人鮑天成時期的作品。

我是“娟兒666”,執筆走天涯,與大家一起分享、瞭解中國的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