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雨紛紛,行人慾斷魂。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每句減2字,有損原詩意境沒?

詩海文蹤


首先,原詩是一首七絕格律詩,被改過後並非是五言絕句,而成了一首無格律可言幾近打油的詩。

其次,原詩“清明時節”,加上“時節”二字說明並非確指清明節當天,而是泛指清明前後的一段時間。“路上行人”中“路上”二字即有了一種行人來往穿梭的感覺,增加了詩意的動態感。第三句“借問”,說明作者對此處人生地不熟,也體同時現了一種禮貌性。最後一句“牧童”,一是暗點所到之地之地為鄉野之處,同時也增添了田園悠然的意境。

所以說,改動過的五言無論是從詩詞結構的美感,還是意境的美感,都遠不能同原詩相較。


o慎獨o


可改短劇:[呲牙]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聽雨YS666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去兩字可為::

清明時節雨,

行人慾斷魂。

酒家何處有?

遙指杏花村。

仔細品可知,立意意境未變,但缺了生活和地氣,不像那在大地生活中的那個豐滿的人,因沒有了紛紛秋雨中行走秋愁秋思路遇牧童指點酒家美酒方向繼續追的現實生活味,古詩詞絕妙也在於此,門外漢隨感。


春江帆影491


有一首七絕《清明》,千百年來一直為詩家和百姓喜愛。全詩為: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現在有人提出,把每句去掉二字,同樣可以表達原詩的內容,按照詩要簡練的標準,不是更好嗎?

表面看把七言絕句改為五言絕句,全詩也講得通,但是讀起來總感覺乾巴巴的沒有了原詩的韻味。原因是刪了8個字,破壞了詩的意境。

什麼是詩的意境呢?通俗的講就是全詩給讀者呈現的一副畫面【因為畫面經常是變化活動的,也可以說是短視頻】

意境是由幾組意象組成的,好的詩句要求在有限的文字中,描述的意象要多,意境的畫面才會精彩。

第一句去掉“季節”,第二句去掉“路上”,就變成了“清明雨紛紛,行人慾斷魂”。把本詩描述的時間、空間縮小了。“清明時節”是說清明前後一段日子,不是單指清明那一天。“路上行人”指的是一路上看到的行人都昏昏沉沉像喝醉了酒似的。



第三句的“借問”是全詩的眼,去掉全詩就沒有精彩之處。“借問”二字裡面有人物、有對話,讓全詩充滿情趣。

第四局的“牧童”,還讓我們聯想到牧童的笛聲和他騎的老牛。

詩的感人全憑意境,意境是通過意象的組合來反映的,《清明》一詩去掉8個字,刪去了許多意象,意境破壞了,詩的韻味也就沒有了。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希望聽聽您的看法?


李冠朝


這樣行吧

清明時節雨,

路人慾斷魂。

問酒家何處?

童指杏花村。

不行這樣——

清明時節

雨紛紛

路上

行人

欲斷

借問酒家

何處

有牧童

遙指

杏花村

然鵝

這樣還是最好的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話說,這作者是誰?





詩意北國


唐朝杜牧(清明原詩)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間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第一句減少了時節二字變成了清明雨紛紛,對整句詩來說意義改變了。清明是指清明節當天,清明時節是有一個時間段的,大約農村俗歷為15天左右。

……清明雨紛紛是指清明當天雨紛紛。

……清明時節雨紛紛是指這個時間段都是下雨。減少2個字縮短了時間段,對整句所指的只有清明這一天。(清明時節指清明前7天、清明後7天)

……第二句減少路上二字變成了行人慾斷魂。這句改變了人的數量,人的目的、下雨天也有不是去上墳。祭祖的。路上行人慾斷魂明確了人的目的。

……第三句沒有借問二字,變成了酒家何處有。酒家何處有這縮少了範圍,只是對自己內部幾個人才有這樣的提問,內部都要有熟悉的地方才可這樣問。(例如朋友一起去吃飯,那個地方好壞都知道才能回答某某地方)。改動後變成了主動,成了熟人熟地方的老客了。原句是借問酒家何處有,指的是自己人生路不熟,找不到吃飯的地方,借問是對人的一種稱呼,禮貌之意。改動後相差大遠,不合情理。(例向人問路或其它、用借問一下去某地方怎樣走,是對不熟的人的一種稱呼)

……第四句減少牧童二字、變成遙指杏花村。是誰指杏花村嗎、那麼只有自己了、這樣又形成了與第三句相同點了、自己對地方熟悉,老客了去吃就是,對人對地方相當熟悉和了解、(例朋友一起去吃飯、說去某地方、是相當熟的)原句是牧童遙指杏花村。那麼你問了人家人家就會告訴你什麼地方有吃的有玩的,這樣就說明自已對這個地方人生地不熟、什麼東西都不知道的遠方客人,原句與減少2個字的句有天地之別,客人問了牧童,牧童才會回答客人,於是用手指了指告訴對方遠點的地方有個杏花村。(假如你不問人家、誰告訴你去吃飯的地方、古代與現實是一樣)

……原詩與減少兩個字的詩句有天地之別。是對原作者的不敬


用戶43O41963


我認為減去二字,情意有所變異了!


黃妙機


據說《清明》這首千古名作被多人改過,都是從每句減去兩字。曾被大學士紀曉蘭改過,普遍認為:

清明時間雨紛紛~雨不只在清明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不在路上豈是行人?

借問酒家何處有~酒家常隨客舍,都在顯眼的地方何需問!

牧童遙指杏花村~誰指都行,非牧童不可?這不都是多餘嗎?於是就成了:

清明時間雨

行人慾斷魂

酒家何處有

遙指杏花村

好端端的詩,一經改面目全非。看似精煉,讀起來生硬、機械卻少了原詩意境和韻味,如同爵蠟!


有邰一夫


雨紛紛,行人斷。家何處,杏花村。


夢醉小村是故鄉


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

清明雨紛紛

路人慾斷魂

酒家何處有

遙指杏花村

清明

清明時雨紛

路上人斷魂

借問酒家處

遙指杏花村

清明

清明時節雨

路上行人魂

借問何處酒

遙指杏花村

清明

時節雨紛紛

行人慾斷魂

酒家何處有

一指杏花村

清明

清明時節雨

路上行人心

獨酌一杯酒

醉臥杏花村

自己體會,看看哪個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