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業剛需”:焦慮的背後,我們為什麼會“過度消費”?

“副業剛需”:這個社會,總有辦法讓我們的工資捉襟見肘。

最近有個新詞叫“副業剛需”。大意是說搞副業是“30歲後成年人該有的自覺”。

這屆年輕人,尤其是“靠工資已經養不活自己”的90後,對“剛需”的理解各不相同。穿AJ限量、用貴婦級護膚品、背LV包包?對有些人來說,奢侈品牌是剛需,出門打車是剛需。也有人的剛需,是公交卡里兩位數的餘額、乾淨保暖的衣物。

“副業剛需”火了,繼“明言明語”後成為網絡成語界的又一顆新星。“副業剛需”,就是副業已經成為現代人的硬性需求之意。

“副業剛需”:焦慮的背後,我們為什麼會“過度消費”?


“副業剛需”帶來更多的是焦慮

事實上,比同齡人喊出“副業剛需”口號更讓人慌張的,是這個時代的發展速度,似乎稍不留神就會被甩開。新的玩法、新的格局像潮水一樣不斷湧起,又很快退去。每個人都踮起腳尖,想要站上潮頭,生怕錯過了就再也趕不上。

有人發展副業只是賺了個日常零花錢,有人將副業轉正賺得盆滿缽滿,更多人則是為生活提供了更多保障。“副業剛需”成為最為貼切的描述。

“副業剛需”:焦慮的背後,我們為什麼會“過度消費”?


然而,更多的人發展副業的人都走進了一個誤區,看到別人通過副業賺了錢,自己也跟風照葫蘆畫瓢,結果發現自己竹籃打水一場空。

發展副業,最好視自己的個人情況、能力而定,儘量要在自己熟悉的範圍內。

“副業剛需”:焦慮的背後,我們為什麼會“過度消費”?


“副業剛需”的背後是“過度消費”

“浴霸三攝”Iphone11和華為Mate 30,你選哪個?


“浴霸三攝”Iphone11

我們從來都沒有認真問過自己,我們需不需要,這個環節直接被思維略過,不知不覺,我們一次次的被消費套牢。所以月工資5000的人的和月工資50000的人,都覺得自己很窮,因為大家被日子逼得很緊迫。

我們到底是在“過生活”,還是天天被“生活過”?

“副業剛需”:焦慮的背後,我們為什麼會“過度消費”?


“過度消費”的根本原因,是我們的思維繫統毫無抵抗力

時代發展飛速,總有一些新鮮事物乘著時代的大潮而來,營銷套路腦洞大開,營銷思維像病毒一樣,無孔不入。我們一不小心就被侵襲的體無完膚。

我們大部分人迫於生活壓力,思維繫統還停留在學生時代,不是我們不夠努力,也不是我們不夠聰明,是這個時代步伐太快,科技是把雙刃劍,她帶來了商業文明,也帶來了思維模式的病毒式傳染。萬事萬物,陰陽相伴。我們要與時俱進的,不單是物質上的享受,還有思維繫統的完善。

“副業剛需”:焦慮的背後,我們為什麼會“過度消費”?


思維繫統形成價值觀,需要不斷的培養與完善。

思維繫統在學生時代,已經被種了一棵種子,需要我們在工作與生活中不斷的完善。她就像一個獨立的生命體,開始時懵懵懂懂,當別的思維侵襲時,她只能潛意識的被動防禦,在爬摸滾打中,一次次的碰撞,打破,重組,汲取營養,不斷長大。

獨立的思維意識覺醒後,開始主動的防禦,自動進行傷害識別,這時候我們有了主見,主見產生了價值觀。

“副業剛需”:焦慮的背後,我們為什麼會“過度消費”?


但現代的營銷思維,往往是糖衣炮彈,如果跟不上時代,我們的思維防禦系統,在他們眼裡只是紗窗,到處都是漏洞和機會。

“副業剛需”:焦慮的背後,我們為什麼會“過度消費”?


所以我們要不斷的進化重組,一次次突破極限,提高韌性,密度,強度。當思維繫統的系統性越強,越不容易被侵襲,我們表現的就越睿智,價值觀就越堅挺。

“副業剛需”:焦慮的背後,我們為什麼會“過度消費”?


生活本該多彩,堅守自己的價值觀

生堅守自己的信念,不斷追尋自己生活方式,消費觀念不同、價值觀念不同。

有的人下班之後泡上一杯茶,打開一本書,或淨化心靈、或思考人生,這是一種進步;有的人去健身房、瑜伽館,鍛鍊、流汗,這也是一種積極;還有的人報班、上課,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這也是一種充實。

“副業剛需”:焦慮的背後,我們為什麼會“過度消費”?


久在淡泊處,自覺處處甘,常得清靜心,方知無聲悅。世間本自清淨,無憂則無染,無慮何來濁,不言以甘,無喧則悅。

生活多彩,何必只用副業綁住自己,選擇副業值得表揚,其他業餘活動也是正常方式,我們有選擇的權利更要有選擇的能力,不要被焦慮推著走,進了副業的“陷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