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疫情VS保經濟,疫情下中國經濟的7大判斷

新冠肺炎防控戰役正在進入關鍵的新階段,疫情拐點何時到來以及經濟復甦應該採取什麼節奏成為新的焦點。


對於醫療衛生專家,他們最關注如何盡一切可能將疫情擴散的風險降到最低。而企業界,特別是現金流緊繃的中小企業則亟待恢復生產,否則可能會爆發大面積裁員甚至倒閉潮。


城鎮隔離、人流控制和延遲復工已經讓中國經濟承受巨大壓力,如果不能儘快復工,恢復生產,損失將進一步加速擴大,甚至可能會帶來供應鏈轉移、投資減少和跨國企業外遷等長期負面效應。由於缺乏數據和深度分析,社會各界對此眾說紛紜,一時間雜音四起,真偽難辨。


羅漢堂疫情研究小組認為當下之急是在政府和企業在經濟恢復與疫情控制之間進行正確的權衡,在保持防控力度上,儘量安全地恢復經濟生產。


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避開噪音,關注幾個最重要的問題:如何科學認知看待復工和疫情防控之間的權衡?如何判斷全國範圍內復工及經濟恢復節奏?如何判斷延遲復工等因素對宏觀經濟、包括地區和行業的影響程度?


將阿里數字經濟體的大數據能力與羅漢堂的經濟分析相結合,羅漢堂疫情研究小組嘗試對以上問題進行分析,並對疫情下的中國經濟做出以下幾個關鍵性判斷:


判斷之一:在現有防控效力的前提下,湖北以外其他省市整體確診人數增速將進一步放緩,並大概率在2月底3月初實現零增長,即累計確診病例見頂。

判斷之二:由於春運復工人潮,未來2-4周仍是全國大部分地區疫情發展的關鍵階段,不能排除“新超級傳播者”甚至“疫情副中心”的風險。這對疫情防控工作乃至判讀是很大的挑戰。

判斷之三:各地在2月10號之後逐步復工,但經濟正常化過程會比以往春節後復工速度要慢不少,預計到3月中旬後才會趨近正常狀態。

判斷之四:春節延長假期後返程復工的速度,特別是外來農民工(跨省群體)恢復工作的速度,將對整體經濟、地區和行業產生顯著影響。

判斷之五: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經濟乃至全球經濟的影響相比SARS爆發時期要更廣更深。

判斷之六:根據分解測算,已發生和可預見的損失在樂觀情景下將是一季度GDP的2個百分點,明顯大於SARS時期的1.2-1.4個百分點。其中湖北之外其他省份延期復工10天的損失相當於該季度GDP的0.8個百分點。

判斷之七:根據樂觀情景下的基準估測,全年GDP增速在5.6%左右,基本滿足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的經濟目標。在悲觀情景下,GDP損失將達到1%。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發展瞬息萬變,不能排除春運返程復工過程中出現二次傳播甚至疫情副中心的風險,以及由此可能引發的GDP損失加大,恢復速度進一步拖慢。


詳細論證和政策思考如下:


01

疫情拐點和經濟恢復節奏


判斷之一:在維持現有防控效力的前提下,湖北以外其他省市整體確診人數增速將進一步放緩,大概率在2月底3月初實現零增長,即累計確診病例見頂。


目前對新冠病毒的病理學和流行病學核心認知有如下幾點:


1.該病毒和SARS病毒同屬冠狀病毒家族;


2.從傳染機理上來看,二者傳播有相似之處;


3.過去三週的研究顯示,新冠病毒基礎傳染指數在2-3之間,和SARS(2-5)接近,在沒有人為干預的情況下能在人群中快速大量傳播;


4.新冠病毒的潛伏期平均為6.4天,最長為11-12天,隔離超過14天沒有相關病症的個體可以基本確認不攜帶病毒。


基於這些認知形成的公共衛生判斷是:


1. 在短期內沒有特效藥物和疫苗的情況下,採用傳統公共衛生方案——包括隔離確診和疑似病患、降低人員流動、改善個人衛生習慣,能有效降低早期傳染源的傳播風險;


2. 開展干預後短期內一些地區確診和疑似病例數量的增速開始明顯下降,可以認為疫情拐點已經到來,干預取得效果。


從實際病例數據來看,湖北省和省外其他省市處於非常不同的疫情發展階段。湖北省積累了大量受感染人群,且檢測和診療資源相對疫情規模明顯不足,疫情持續擴散,疑似和確診病例人數高居不下,疫情仍處於膠著狀態。


隨著人流管控的加強和醫療支持力度加大,總體治癒出院人數已經開始超過死亡人數;剛剛啟動的各省對口支援湖北地市的實施將有助於湖北的疫情更快得到扭轉。


我們基於公開病例統計數據,並在區分一代輸入型病例和二代病例基礎上,對湖北省外其他省份疫情進行了統計建模。隨著輸入型一代病例完成爆發,目前二代病例增量從2月3日開始也顯示出穩定跡象,可以判斷湖北省外其他地區疫情拐點(增長率穩定下降)很大概率已經到來(見下圖)。


在維持現有防控效力的前提下,湖北以外其他省市整體確診人數增速將進一步放緩,大部分省份最遲在3月上旬實現零增長,即累計確診病例見頂。


控疫情VS保經濟,疫情下中國經濟的7大判斷


判斷之二:未來2-4周仍是全國大部分地區疫情發展的關鍵階段。


目前除湖北以外,人均患病率相對較高的省市有北京、上海、廣東、浙江以及湖北的鄰省重慶、江西、安徽、河南等(截至2月6日每百萬人中10-20人確診),其中不少省份也是復工人流集中之地,不能排除防控和診療不當導致第二輪輸入性病例發展出超級傳播者,在一些省市出現新的疫情副中心。在此情況下經濟恢復節奏將繼續向後延遲,市場信心受到打擊。


判斷之三:結合疫情控制和各地復工計劃考慮,預期各地在2月10號之後逐步復工,但經濟正常化過程會比以往春節後復工速度要慢,到3月中旬後才會趨近正常狀態。


春節假期停工和隔離為全面甄別和控制疫情發展提供了時間窗口,然而節後的復工決策在以以往瘟疫(如SARS)爆發後從未有過,在國際公共衛生歷史上也缺乏先例可循。


復工和經濟活動逐步恢復必然帶來人流上升,尤其是部分攜帶病毒但沒有明顯症狀的迴流人員有可能給各地帶來第二輪輸入型病例,病毒傳染率顯著回升的壓力較大。不能排除一些地方出現新的疫情爆發中心(見下圖)。


控疫情VS保經濟,疫情下中國經濟的7大判斷


對比目前疫情,SARS病毒基礎傳染指數(2.9)高於新冠病毒(2-2.5),但SARS期間嚴格防控措施可將當時有效傳染指數降低到0.4,大大低於病毒在人群中維持所需的最低值1。


而SARS期間並沒有大面積停工。有理由判斷,在保持合理經濟活動同時,採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同樣能將新冠病毒傳染指數大幅降低到1以內。


因此,經濟活動和疫情防控並不構成非此即彼的選擇,現階段當務之急的是應對經濟重啟過程中的存在的不確定性。


從已出臺的各地政策來看,不同地區行業復工過程會延續到三月中旬。在保持防控水平的前提下,絕大多數省份將復工時間定在2月中下旬,尤以2月10日為多,共計2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考慮到全國除湖北之外疫情發展很大可能已處於拐點期,這一時點具有一定合理性。


在省級政府的復工規定基礎上,各城市(包括區縣)被給予了根據地方情況具體限定的權力,從行業、特定復工人員隔離、企業疫情防控、復工審批等方面制定了更嚴格的規定。


判斷之四:經濟正常化過程中,外來農民工(特別是跨省群體)復工速度將對整體經濟、地區和行業產生顯著影響。


春節傳統使得絕大多數農民工春節前停工返鄉,歷年來這一群體節後返工時間相比城鎮職工總體要明顯延後,而元宵節後十天都屬於春運期。其他城鎮職工在元宵節前返回常住地的比例較高,恢復本地工作會更快,實現在線工作的概率也更高。


因此,多省自2月10日開始的復工人流管控政策會對農民工群體到崗速度的影響更大。


當前復工政策核心是在平衡經濟正常化需求和控制外地人口流入可能帶來的輸入型疫情風險。相對而言,勞動密集型行業、外地勞工佔比較高的行業會在兩方面受到較大影響:首先是外地勞工返回後可能會面臨較長的隔離時間(14天),其次主要依靠外來務工人員的部分行業(如建築業)會被要求更晚復工。


根據2018年農民工監測數據,全國農民工2.9億人,其中跨省流動的數量達7594萬人,佔二產和三產總就業人口的13%。農民工所在行業相對靈活的僱傭關係以及該群體對疫情的觀望可能使得復工節奏進一步滯後於政策規定。


控疫情VS保經濟,疫情下中國經濟的7大判斷

經粗略估算,這一群體在2月下旬能返城後完成隔離並恢復工作的比例不會高於60%。剩餘可能在3上旬和中旬逐步恢復工作,經濟運轉基本恢復正常可能需要延遲到3月下旬。


02

疫情下延遲復工的宏觀經濟影響


目前有很多對疫情經濟影響的預測,但大多存在三方面問題,一是過於簡單地類比2003年SARS疫情;二是對本次疫情造成損失的方式和幅度缺乏有足夠依據的推算;三是對疫情下的各地復工問題缺乏深入評估。


這裡我們試圖從這三方面闡述我們的判斷。


判斷之五:無論從影響人數、區域、國際反應還是中國經濟階段性特徵等因素分析,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經濟乃至全球經濟的影響相比SARS爆發時期要更廣更深。


從疫情傳播上,截止2月7日,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境內確診人數已是2003年我國SARS峰值的6.6倍。SARS時期僅在發現傳染源時採取小區隔離措施,並沒有大面積停工,而本次全國實施大規模的人流控制以及延遲復工,疊加海外已有99個國家地區對中國公民收緊簽證,72個國家對中國實施包括取消航班、入境措施等各種限制。


控疫情VS保經濟,疫情下中國經濟的7大判斷


從經濟基本面而言,相較於2003年,中國經濟結構已經產生重要變化,作為國民經濟的主要驅動力量,投資和出口逐漸讓位於消費和內需,服務業超越製造業成為經濟增長主要支柱。


由於近年國際經濟與貿易疲軟,國內經濟增長持續放緩、金融機構和企業部門累積大量風險,且貨幣、財政政策相對寬鬆,我國通過進一步放鬆貨幣政策和刺激投資等傳統舉措應對大規模長時間衝擊的空間相對較小,持續大幅度寬鬆有一定難度並且有可能對經濟效率和金融穩定造成不良影響。


中國經濟與世界的聯繫也與2003年時已截然不同,中國經濟特別是製造業生產與全球供應鏈已高度整合,中國生產及貿易受到的破壞將對全球多個行業產生連鎖反應。種種因素使得新冠肺炎對全球經濟的衝擊和影響將更為深遠。


判斷之六:根據分解測算,已發生和可預見的損失在樂觀情景下將是一季度GDP的2個百分點,明顯大於SARS時期的1.2-1.4個百分點,其中湖北之外其他省份延期復工10天的損失相當於該季度GDP的0.8個百分點。


從已發生的損失看,根據交通航旅線下門店交易等數據框算,春節假期人流受限降低消費導致有關服務業的損失,相當於當季GDP的1個百分點。


對可預見的損失,從經濟生產面看,按照樂觀情景估測總體損失相當於一季度GDP的1個百分點,主要包括湖北省高水平管控下的經濟損失和其他省份延遲復工對工業和服務業的影響。其中,湖北省損失相當於全國1季度GDP的0.2個百分點,湖北之外其他省份在樂觀場景下延期復工的經濟損失相當於1季度全國GDP的0.8個百分點。


延期復工影響可大體參考往年春節經驗。春節在1月和2月之間波動,造成1月和2月實際工作飽和度的差異。根據春節期間歷史數據,我們測算春運期在2月每延長1天,月工業增加值的損失大概是0.35個百分點。


參考這一基準和工業佔比數據,外來務工人員延遲10天覆工對當季GDP大概是0.39個點的損失。在外來務工人員集中的建築業和部分服務業(二者在一季度GDP中總體佔比39%),延遲復工10日對當季GDP大概是0.46個點的損失。


但需要注意,這只是基準意義上估測。如果復工延遲時間拉長,經濟損失增大,有可能產生長期負面影響。


一方面,疫情持續打擊投資和消費信心,復工推遲造成的中小微企業大面積倒閉和失業人口上升進一步影響投資和消費;另一方面,復工延遲可能造成我國乃至全球供應鏈斷裂,在中美貿易糾紛持續的不利環境下加速產能海外轉移。


判斷之七:根據樂觀情景下的基準估測,全年GDP增速在5.6%左右,基本滿足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的經濟目標。但如果實施恰當且有力的政策保障經濟恢復並提供適度刺激,年度GDP增速還可能向上提升0.1-0.2個百分點。


樂觀情景下,一季度GDP損失對全年的影響約0.44個點。如果實施有效措施保障經濟恢復,同時財政、貨幣和金融政策等適度寬鬆,接下來三個季度可能實現略高於6%的同比增速,那麼全年增速可能達到5.7-5.8%。但如果出現疫情副中心,或者病毒出現變異,累計確診人數的增速拐點將延後,導致部分地區嚴控復工和經濟活動人流。在這種悲觀情景下,經濟活動全面恢復將繼續延後到二季度,並影響到二季度經濟。


極端情況下,假定二季度GDP遭受與一季度類似規模的損失,那麼全年GDP增速將被拖累近1個點。這種情形下,若要完成全面小康目標,那麼三四季度恢復增長後必須平均實現6.5%的同比增速。在當前中國經濟增長逐漸步入6以內的背景下,如果沒有具有突破性的經濟措施和良好的外貿環境,實現這一增速必然會引發進一步宏觀失衡。


控疫情VS保經濟,疫情下中國經濟的7大判斷

03

政策思考:應著力“一防三通”


在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大考年之際,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社會治理、經濟運行帶來全面衝擊,對政府在巨大沖擊下對巨型經濟體的管理能力和企業風險防控能力都構成重大挑戰。隨著湖北省外其他省份疫情發展很大概率進入拐點期以及春節假期結束,當前疫情控制和經濟恢復都聚焦到了復工問題。


根據我們的測算,湖北之外其他省份每延期復工10天的損失相當於全國季度GDP的0.8個百分點,而且隨著延遲時間的增加,經濟損失會加速。


目前一些調研也顯示,大部分企業現金流只能維持一個月。長期延遲復工有可能造成中小微企業大面積倒閉,並對全球產業鏈產生較大沖擊,其影響是巨大且長期的。


如何在維持防控力度不鬆懈、管控返工流可能帶來的病毒擴散風險的同時儘快恢復經濟,關乎一大批企業生存、勞動者就業以及社會信心。


當前國家層面和地方政府已紛紛採取行動,由財政、貨幣政策發力,在減輕稅租負擔、生產保障、穩定就業等領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由於經濟政策的效率將依賴於企業早日恢復正常運營,政府在短期應著力於一防三“通”:防疫情,通物資、通資金和通信心。


一通物資。應充分了解企業復工的具體難點,從衛生物質準備、衛生管理、保障上下游供應鏈上為企業提供更多落地支持,避免將所有疫情防控負擔轉移至企業,避免產生“口罩”等瓶頸。


鑑於地方之間的產業聯繫,上級部門應當在地方政府制定各自復工政策時,加強整體協調,在總體防控力度不減弱的條件下避免對整體行業和其他地方經濟造成過多負面效應的低效管控。具體措施包括:


1.優先支持對與應對疫情所需資源及其上游產業鏈的支持,包括缺口巨大的口罩產業鏈,和中小企業復工所需要的新冠肺炎防控和監測體系所需資源和設備等;


2.優先支持已受嚴重影響但和復工人群的日常生活直接相關的服務業,例如超市、大眾餐飲服務和清潔行業,有效保障相關企業的正常運轉;


3.優先全方位加強因隔離政策而受到嚴重影響的物流行業,支持受影響產業鏈的快速復甦。


二通資金。中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對經濟增長和保障就業發揮關鍵作用,而因缺乏週轉資金而產生大面積裁員甚至倒閉潮會帶來嚴重的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


應對不同行業、不同規模和受災不同的小微企業採取不同措施,精準扶持,切忌大水漫灌——不僅低效且會加大當前經濟扭曲。鑑於傳統金融機構的工作重心和大型企業的相對優勢,金融支持中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可主要借力於數字金融,發揮其在線服務優勢和數據優勢,快速精準地為其輸血,降低首次申請紓困貸款的微型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金融門檻,最大限度服務這些企業。


同時,應在疫情持續的情況下提升平臺基礎設施,改善中小微企業線上營商環境,並全面升級金融體系的數字化運營能力和在線服務能力。


三通信心。本次疫情爆發規模超出SARS,以至於不得不採取社會成本極大的超常規手段來控制,極大地衝擊了公眾信心和社會認知。


隨著湖北之外其他地區疫情大概率進入拐點期,鞏固防控同步經濟恢復成為重點任務。建設更為透明有效以及多中心的公共信息發佈機制和預警機制有利於提升公眾對疫情防控的信心,消費、投資信心和開工信心。


新冠病毒擴散期間阿里經濟體等的高效率運作顯示線上機制的建立和完善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另外,政府和企業都應加強在線化運營能力,同時為在疫情可能出現副中心等情況下的二次爆發做應對預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