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道》:參悟商業最高境界,財上平如水,人中直似衡


《商道》:參悟商業最高境界,財上平如水,人中直似衡

《史記》太史公雲:“淵深而魚生之,山深而獸往之,人富而仁義附焉。”此言有理,然非僅富而仁義附焉也,與其曰人富,莫若言循人道方使仁義附之,蓋可謂商業之道。

——《商道》

拿到這本書時,是一本大部頭,簡單地看了書,一直很好奇是什麼樣的內容,會怎麼寫能有六百多頁的內容。我猜測書名是《商道》,會不會是枯燥難懂的工具書,如果是這樣的話,那看下去就太乏味啦!然而,打開目錄,卻發現是一本小說,難道是通過一個故事,來向讀者傳遞什麼是“商道”嗎?那又是怎麼傳遞的呢?我懷著好奇心,用了三天的時間讀完它,發現了商道的真諦,通俗地來說,原來賺錢並不只是賺錢,它也有屬於這個領域的境界與哲學。

《商道》這本書是韓國小說,一經出版,銷售數目突破了200萬,成為了韓國發行史上的奇蹟。小說主要說了19世界的朝鮮鉅商林尚沃從一個卑微的雜貨店成長為天下第一商的真實故事,其中作者崔仁浩運用了虛與實相結合的手法,將經商之道娓娓道來,隨之衍生出做人之道,對商道與商術做了獨特無比的詮釋。

《商道》被許多著名商業人士譽為“參悟商業最高境界”的奇書,三星電子前首席執行官尹鍾龍說:“這部小說不僅對廣大經營者,而且對那些夢想成功的創業家,以及那些即將步入社會的年輕人均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商道》為如今的企業家們樹立了一個應該如何經營和如何對待人的典範。”SOHO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潘石屹說:“林尚沃的‘商道’從始至終就是貫穿應怎麼做生意。他的故事給我的啟發是要做好生意,最重要的不是積累金錢,而是積累信譽,積累人心。如果你真正擁有了人心,也就有了錢。”

在小說中,石崇大師給了林尚沃三樣東西,不到關鍵時刻,不能打開,分別是“死”字、一封信還有一個刻有字的杯子。這三樣東西分別在林尚沃的三次人生危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商道的精髓也正是圍繞著這三樣東西展開。那麼《商道》這本書到底有著怎樣的經商境界呢?下面讓我帶你解讀:

境界一:一個“死”字,通過死亡的“無”才能得到生的愉悅和存在的“有”。

林尚沃帶著5000斤人參與朝廷使臣一行,離開漢陽,前往北京。在北京人參的價格一般是一斤25兩,可是林尚沃手裡掌握著人參交易權,幾乎所有的人參都已被他壟斷,他覺得打破長期慣例的機會來臨,於是,他以一斤40兩的價格出售。可是他的做法受到了中國商人的聯合抵制,林尚沃的面臨著兩難的境地:如果林尚沃單方面要求接受人參的原價,那麼就意味著要林尚沃掛起白旗俯首稱臣,但倘若林尚沃拒絕這個條件,那麼中國商人就會停止一切交易,來迫使林尚沃把帶來的人參原路運回。這兩個選擇對於林尚沃來說都是一種破產。

這使林尚沃陷入孤立無緣,面臨著自取滅亡的最大危機。這時林尚沃突然想起來石崇大師說的話:“你這一生,將遭遇三次大的危機。每次危機來臨,你都設法克服它,否則,你就會在一朝一夕之間招來滅門之禍。”

林尚沃想起了“死”字。林尚沃明白了“死”字的含義之後,將人參的價格從之前的一斤40兩漲到一斤45兩,還在5000斤的人參下面架起了火,這一舉動震驚了中國商人,中國商人視人參為貴,阻止了大火,以一斤45兩的高價買下所有人參,使得他度過了這次危機。

“死”字背後究竟有著怎樣的含義呢?

  • 【必死即生,必生即死】:只有抱定了必死的念頭,即可求生,好歹都要求生,就只有一死。

有人登上了百尺竿頭,既不能上,也不能下,處於只能乖乖等死的境地。這個人該怎麼下來?

這個人是下不來的,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現全身。

中國古時候有一位禪師叫石霜和尚,這句“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現全身”正是出自於他。在百尺竿頭上繼續往前走,這樣就會使十方世界盡收眼底,換一個角度來說,求生的解決方式就是,在斷崖上再往前走一步。

林尚沃之所以能度過這次絕境,正是參透了“死”字。能夠使人擺脫死亡的也只有死。雖坐在百尺竿頭的頂點,但不能讓死亡退卻的。一個“死”,讓林尚沃度過生意上的危機。但此“死”字有絕非僅侷限於商業。一切政治、一切宗教、一切藝術,人類社會所有的一切只有拋卻自身,通過死亡的“無”才能的得到生的愉悅與存在的“有”。

《商道》:參悟商業最高境界,財上平如水,人中直似衡

1847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因牽涉反對沙皇的革命活動而被捕,原本執行死刑的他,在“死”的邊緣上幸運之神降臨——在行邢之前的一刻被改判成了流放,那一瞬間的改變,讓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正如斯威格描述他“他清楚,在這一秒鐘,他成為了另外一個人,那個在千年之前,站在十字架前的人。。。他的目光,依然陌生,深深沉入內心。在他歪斜的嘴唇上,掛著卡拉馬佐夫那蠟黃的笑。”死亡在面前,世界變得很大,暢想無邊,憐憫之心,結果在想象之外。

在這裡,陀思妥耶夫斯基經歷了這一凝重的一瞬間,帶給他的不僅是活命,還有慶幸:那是一種經歷了大難,還有機會去拼搏,去爭取未得到的東西,意志經過錘鍊,變得更有韌性,窮則變,變則通,天無絕人之路。當聽見那一刻命令的發下,他也體會到了通過死亡的“無”才能得到生的愉悅和存在的“有”,更多給人的歷練是使其知曉珍惜來之不易的重生機會,還有冷靜。

人總是對危機有天然的判斷能力,對“死”也是會本能般的逃避;總是對死亡工具,對未知的事情心懷恐懼,而有時的突破瓶頸就在於你氣度與勇敢,最後的柳暗花明也正是你的鑑定賦予你的。

一個人說“山即山,水即水”,但等他有所醒悟,他就會說‘山非山,水非水‘,待他終於徹底大悟,他又會說‘山即山,水即水’,這時,他的境界以不同與往。這時的山依舊是山,但已不復以往之山;這時的水依然是水,但已不復以往之水。經歷過“死生”之人,正是有這樣的的眼界與氣度。

境界二:一封信,裡面的“鼎”字,同時將財富、地位、名譽集一身,這是違背天意的事情,必遭上天重罰。

革命造反派洪景來為了聚攏力量,將視角瞄向了林尚沃的身上。洪景來偽裝來到林尚沃的身邊當夥計,設下陣仗救下林尚沃,成為林尚沃的恩人,並將一青銅打造的鼎送於林尚沃。具有慧眼的林尚沃也識別了洪景來的來意,如果林尚沃幫助洪景來,起兵失敗面臨的就是天下無出其上的重罪,但若不答應,知道實情的林尚沃也留不了活口。

第二次危機在渾然不覺監再次接近林尚沃,林尚沃的耳邊又響起了石崇大師,那張紙上寫著什麼?是一個“鼎”字,林尚沃最後死裡逃生,不但沒有選擇幫助洪景來,而且也沒有威脅到自己的性命。

那麼這個“鼎”字,又有怎樣的玄機呢?

  • 【鼎折足,覆公覡】:鼎腳斷而獻給天子的食物被傾覆,指身處帝位之人治理國家不力而使國家處於危險之中。

鼎之輕重不在於本身,而在於仁德的大小,後來,林尚沃在拜訪金正喜回家的路上,看見野鴨翱翔徘徊於天野之上,這林尚沃突然醒悟,最終,林尚沃將洪景來送給自己的青銅鼎切斷了一隻腳,讓洪景來明白了他的意思,做到既沒有跟隨洪景來的反派,也沒有將實情說出來。

書中的“鼎的輕重”即“問鼎輕重”,出自《史記》中的《楚世家》王孫滿的話“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後來“問鼎輕重”延伸為成語。王孫滿的這句話的意思是治理天下在於德而不在於鼎的本身,現在周朝雖已衰敗,但還未到滅亡的時候。當時楚莊王問完王孫滿的鼎之輕重之後,鼎就成為了帝位的象徵。鼎革也就是推翻舊政權,建立新政權的意思。

石崇大師給林尚沃的“鼎”字,用金正喜之口告訴林尚沃:不管是誰,都會有地位、財富、名望三種慾望。就彷彿金正喜、林尚沃與洪景來這三個人物,金正喜希望成為天下第一巨儒,是追求“名譽”的人;洪景來想的是推翻腐朽的王朝進行天翻地覆的鼎革,是追求“地位”的人;而林尚沃是渴望成為天下第一商,是追求“財富”的人,所以,金正喜是“名譽”的化身,洪景來是“地位”的化身,林尚沃是“財富”的化身。

然而,如果一個人擁有了名譽還追求地位或者是財富,就好比“鼎折足,覆公覡”,這是要違背天意的,就好比是林尚沃是擁有了財富的人,如果還覬覦地位權力,那也是違背天意的,肯定會遭到上天的懲罰。

《商道》:參悟商業最高境界,財上平如水,人中直似衡

吳軍博士在書《見識》中表達了他的觀點,“我做事的訣竅恰恰和大家想的相反,就是少做事,甚至不做事”當然,很多人都會懷疑,每天的事情那麼多,這件事情應該做,那些事情也必須做,怎麼可能不做呢?吳軍博士又講了一句話:“這是因為你已經陷入了常人的思維模式,你說的那些事情如果不做的話,難道天還會塌下來嗎?”

有時,人之所以在不斷地往極端的方向前近,只是野心矇蔽了雙眼,看待自己的身份處於不一樣的地位,那麼衡量自己的水平就放在了很高的位置,其實,原本的位置也是你經過努力換來了,不知足的慾望使你無法欣賞自己,也無法體會到原本擁有事物上的幸福與滿足。

境界三:一個杯子,戒盈杯,“戒盈祈願,與爾同死”——越想倒滿它卻反而什麼都不剩,到的七成滿就能留住。

朝廷以“僭越之嫌”的罪名將林尚沃革職罷官,然而真相卻是,林尚沃為了義氣友情,將曾經平西大亂的頭目之一李禧著的女兒娶為小妾,作為掩護,保護曾經摯友的女兒松伊,可在守護松伊的過程中,林尚沃卻對她產生的男女愛慕之情。後來,林尚沃被朝廷流放,朝廷的舉動無疑是要給林尚沃一個警告,對於松伊的處境,林尚沃又陷入苦惱。

不久,一個官兵來巡視林尚沃的流放情況,在吃飯的時候,官兵看見擺放在櫃桌上的杯子,拿來用之,卻發現這杯子如果把酒倒滿就會空空如也,但如果不到滿,就不會消失。林尚沃正是看見了這個神奇的現象,追之溯源,終於知曉了他人生中的最後一個問題,也領悟了這輩子的秘密。

藏在杯子裡的秘密

  • 【逐鹿子不見山,攫金子不見人】:追鹿的人目中無山,握金的人目中無人。

對於林尚沃而言,林尚沃的前大半生都在追逐“鹿”,卻看不到山,嚴重所看見的只有利與損,而看不見真正的面目,要想把這世間萬物看個明白,只有拋開鹿,看見山;只有捨棄錢,才可以看見真實的人。

一旦到滿,杯子裡的酒就會消失得一滴不剩,而只倒七成滿得杯子裡的酒就會完好如初。而且,如果貪心不足,非要強行把它倒滿,杯子就會變成無底洞。

杯子內壁有著“戒盈祈願,與爾同死”的字樣,貪得無厭卻反而一場空,人生得一切慾望正像這杯子一樣:越想倒滿它,卻什麼也不剩,變得一無所有;反之,倒的七成滿就可以把慾望留住。石崇大師將戒盈杯送給林尚沃就是為了告訴他:一切悉得之日,正是退讓之時。

《商道》:參悟商業最高境界,財上平如水,人中直似衡

莊子在《養生主》一章中開篇講了這樣一句話:“吾生也有涯,而知無涯,已有涯隨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其意思通俗的理解就是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如果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是註定要失敗的,但若已經知道這個事實還要去做,失敗是肯定的了。其中理解的精髓都匯聚在兩個字“捨棄”。

石崇大師給林尚沃的戒盈杯,要講的也正是這個意思,人有一個弱點,就是見到利益不得放棄,可往往這樣的後果就會反噬其身,人生的秘訣在於做減法,而做減法的關鍵就是能夠跳出一般那人的思維模式,找到那些無關緊要的事情,然後下定決心把那些事情放棄掉


對石崇大師給予林尚沃的三件錦囊,便是要告知他在商業,又不止於商業的勇氣、知足與智慧。

我很喜歡林尚沃父親的話,“做生意的目的,得人勝於得利,人才是做生意能夠的得到的最高利潤,信用是做生意能夠得到的最大資產。”

生意就是人,人就是生意。

個人簡介:準大二在讀/熱愛一切美好事物的可愛女孩/你永遠都不知道她下一篇要寫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